水母是一種低等的水生動物,它們常常漂浮在海面上,隨著海浪四處遊動。由於它們的身體裡含有95%以上的水分,因此看上去就像無色透明的一樣,顯得十分有趣。不過,水母並不像外表看上去那樣柔弱,如果有人用手去觸碰它們,就會被螫得又紅又腫,非常難受。
美麗而可怕的「透明傘」
水母的身體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露在水面上的「傘」,另一部分是淹沒在水中的腕部。有一些水母在「傘」的周圍還長著許多小觸手,有的在口腕處長著觸手。
這些觸手看上去柔軟而美麗,事實上卻暗藏殺機,因為觸手表面長著無數刺細胞,裡面有無數刺絲囊,刺絲囊裡裝備著一盤細長的刺絲以及毒液。如果有天敵或獵物靠近水母的身體,那些刺絲就會像彈簧一樣彈射出來,如同利劍一樣刺向對方的身體。與此同時,囊中的毒液也會從空心的刺絲中射出來,注入對方的體內。如果對方體型不大,就會直接中毒麻痺;如果對方體形較大,也會受到驚嚇,從而立刻逃跑。
水母的這種防禦和攻擊手段,連可怕的毒蛇都比不上!
有一些小魚兒遇到水母就想逃跑,可是水母的觸手卻會主動出擊,用觸手將小魚「逮」住,然後用麻痺將其麻痺,最後變成自己的食物。
世界上最可怕的水母可能就要數北極霸水母了,它的「傘」徑約有2米,「傘」的下沿長著8組觸手,每組觸手150根,每根觸手上又有無數刺細胞。更讓膽顫心驚的是,它們的觸手可以伸到40米以上,如果將所有觸手都張開,覆蓋範圍可以達到500平方米。這時候,如果有人不小心掉入這個範圍,後果將不堪設想。
不過,這種可憐的水母只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北極海域中。
北極霸水母
小牧魚的避難所
如果只看外表,水母確實顯得美麗而溫順,可事實上它們十分兇猛。由於它們沒有呼吸器官和循環系統,只有原始的消化器官,因此捕獲獵物後會立即在腔腸內進行消化吸收。
正如犀牛與那些為它清理寄生蟲的小鳥共存一樣,水母也有自己的共生夥伴,它們便是「小牧魚」。
「小牧魚」的體長不過7釐米左右,可以自由地遊弋在水母的觸鬚之間,而且一點也不害怕。如果遇到大魚的追捕,「小牧魚」便會躲進水母的巨傘之下,在水母的觸手間遊來遊去,當成一個安全的「避難所」,利用水母的觸手來保護自己。
另外,「小牧魚」還能夠將大魚引誘到水母身邊,讓大魚變成水母的獵物。這樣,「小牧魚」還能享受到水母吃剩下的零星碎片。為什麼水母觸手上的刺細胞不會傷害「小牧魚」呢?這是因為「小牧魚」的遊動速度很快,不會輕易碰到水母的身上的毒絲。
「小牧魚」和水母共生在一起,水母為「小牧魚」提供了避難所,而「小牧魚」又吞掉了水母身上棲息的小生物,簡直就是天衣無縫的好夥伴。
有趣的水母燈具
水母的身體構造十分簡單,沒有骨骼和肌肉,體內95%以上都是水。不過,有一些種類的水母卻可以發光,比如櫛水母在海水中遊去時,會發出球形的藍光,身後還託著無數細長的光帶,看上去非常優美。那麼,櫛水母為什麼會發光呢?
這是因為水母體內含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名叫埃奎林,只要遇到鈣離子就會發出藍色的強光。生物學家研究發現,每隻水母大約含有50微克的發光蛋白質。
有一些創意產生公司看準了水母會發光的特性,製作出能夠在夜間發光的水母燈具,並且受到人們的喜歡與稱讚。水母燈具的製作過程也很簡單,就是將自然死亡的水母清洗乾淨,然後放置在液態的環境中冷凍定型,再用氧樹脂在水母周圍包裹一圈。這種特殊的樹脂材料可以防止水母腐爛,還具有極強的抗摔打性。
水母燈具不需要充電,因為它們體內的特殊蛋白質具有吸光性,只要在白天將它們放在陽光下聚光,就能夠在晚上散發出各種顏色的光亮了。
水母燈具
海洋天氣預報員
經常出海的人對於海上風暴都很恐懼,如果遇到就有可能被風暴吞食了。讓人感到驚奇的是,水母居然能夠預知風暴的來臨,在風暴來臨前便迅速做出反應。
為什麼水母能夠預知風暴的來臨呢?原來,在風暴真正來臨之前,會有一種次聲波傳來,它比風暴的速度更快。人類無法感知到這種次聲波,可是水母卻能夠明顯感受到。所以,它們會在風暴來臨之前,就深入大海深處,以逃避風暴的襲擊。
人類也從水母的這種特性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風暴預測儀。這種儀器被安裝在船艦的甲板上,能夠提前15小時接收到海上傳來的次聲波,從而預知海上風暴來臨的方向和時間。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科學原理一點通 [責任編輯: 呂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