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海洋動物的生存智慧

2020-11-25 科學網

 

■張宇寧

鯨魚的鰭通常都是光滑的,但座頭鯨的背鰭周圍卻有著讓人頗為驚詫的小突起。座頭鯨是鬚鯨的一種,成年的座頭鯨體長在12—16米之間,體重大約是36噸。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生物學家弗蘭克·費什有一次在波士頓禮品店購物,驚奇地發現店中一隻座頭鯨雕像上,鯨魚的背鰭周圍有疣狀的小突起。這個現象讓他頗為疑惑。這些疣狀的突起不在魚鰭的後端,而是沿著其前端進一步向前延伸。這些突起讓人頗感意外,因為大部分鯨魚的鰭前緣都是光滑的。從流體力學的視角而言,突起經常會導致流動惡化,從而增加座頭鯨行進過程中的阻力。

帶著這個困惑,費什開始了對座頭鯨背鰭的細緻觀察與深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座頭鯨背鰭上凹凸不平的突起有著恰到好處的形狀和位置,不僅不會影響座頭鯨在水中的遊動,而且還能產生微小的漩渦使鯨魚受到一定的浮力,並能幫助座頭鯨在海中遊泳時減少一定的摩擦。

這些研究結果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龐大的座頭鯨能在水中令人稱奇地敏捷遊動。座頭鯨的這一效應被費什命名為「結節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結節效應」已被成功地應用到衝浪板、電風扇、自行車管胎設計等日常生活之中,有效降低了阻力損失,進一步改善了產品性能並提高效率。

座頭鯨還有一個很神奇的地方便是其捕食的方式。一群座頭鯨在魚群下方和周圍呈收縮狀的圓形遊弋,同時吐出空泡,形成直徑可高達30米的空泡網,從而將魚群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進行捕食。

通過將一個小型的設備植入座頭鯨的背部,人們得以詳細了解座頭鯨的捕食秘密。首先,一群座頭鯨下潛到目標魚群的下方並呈現一個收縮的圓形的分布。接著,座頭鯨吐出空泡形成空泡網包圍魚群。最後,座頭鯨快速地自下而上地衝向魚群,並張開大口,吞下大量的魚,完成捕食。

在整個過程中,每個座頭鯨都有著明確的分工,比如,有的負責吐空泡,有的潛入水下向上驅趕魚群,還有的發出呼嘯聲將魚群控制在空泡網內等等。通過重建座頭鯨捕食過程中的動作和空泡網的三維圖像,科學家還發現了座頭鯨的一種前所未知的雙層空泡網的捕食方式,這有待進一步的探索研究。

除了鯨魚,海洋中的另一個「霸主」——鯊魚的生存智慧也給人類的科研帶來了許多靈感。

相比於海洋中的其他大型生物,鯊魚雖然身軀龐大,但遊動速度極快,且沒有藻類、藤壺等海洋生物附著在皮膚上的困擾。通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鯊魚的體表分布著V形盾鱗,鱗片之間形成的溝槽使水流快速從中流過,降低鯊魚在水中遊弋的阻力,提升遊動速度。同時,盾鱗的存在使得鯊魚皮表面形成許多高低、長短不一的突起,這種表面結構能夠防止海洋生物的附著,進一步提高了鯊魚的遊動速度。

當前,鯊魚皮的特殊結構主要應用於仿生泳衣,可以有效降低遊泳時的阻力。此外,鯊魚皮塗層可通過改善軍用艦船和商用船隻的船體表面結構從而提高其航行速度,並防止船體表面上的「生物淤積」,降低了船舶的清理成本。

依託自然界中動物的行為開展科學研究的又一個成功例子是水母耳風暴預測儀。風暴的預測對於在海上航行的船隻和沿海的漁船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因此,研製能夠有效預測、預警海上風暴的儀器對保護船隻的航行安全有著重大意義。

基於長時間的生活經驗,漁民發現在風暴來臨前,身體柔軟的水母會率先從沿海遊向海洋深處避難,好像能聽到風暴的「廣播」。

這個現象很快激發了很多科學家的研究熱情,並為此孜孜不倦地探索。研究結果顯示,在海上風暴來臨前,空氣和海面的波浪相互摩擦可以產生次聲波。遺憾的是,次聲波的頻率較低,小於20赫茲,因此人體無法有效地接收和感知到。

但是,自然界中的很多動物能有效地接收到次聲波,例如水母。在水母耳朵的內部有一個極小的聽石,次聲波能使小聽石發生一定程度的振動,並進一步刺激水母耳壁內的神經感受器,使得水母可以聽到人耳聽不到的次聲波,從而了解到遠處的風暴即將到來並提前轉移到深海處躲避。

在探析了水母躲避海上風暴的原理之後,科學家們仔細地研究了水母耳朵的結構並依據此設計出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該儀器利用次聲波來預警海上風暴,與水母的耳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接收到海上風暴產生的特定的次聲波後,預測儀可以準確地給出風暴來臨的方向,並依據次聲波的強度來計算風暴的強度等級。

目前,水母耳風暴預測儀已經能夠較為準確地預測15小時後的海上風暴,從而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海上災難預報、預警系統,最大限度保障了海上行進中的各類船隻的安全。

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和演變,大自然中的很多生物均有著獨特的生存智慧。通過細緻的觀察和系統性的學習,本科生可以嘗試藉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激發出獨具特色的科研想法,從而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

http://blog.sciencenet.cn/u/upflyzhang

《中國科學報》 (2020-11-19 第8版 博客)

相關焦點

  • 動物生存智慧:偽裝高手來襲,用保護色躲避天敵求得生存
    蛾子們一般都存在著非常多的天敵,尤其是鳥類和蝙蝠,它們為了生存而到處追捕蛾子們。然而,在進化過程中蛾子們發展了一種值得稱道、出奇制勝的防禦術,以保障種族的延續。同時,由於蛾蝶類昆蟲的種類很多,不同種類蛾蝶的生存策略也不同。
  • 千奇百怪的海洋動物
    所謂海洋動物指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種動物的總稱。據統計,海洋中大約有16萬~20萬種動物,其中最小的是單細胞原生動物,最大的是長達30米,種約190噸的藍鯨。海洋動物的活動範圍也很廣,從海面到海底都有它們的身影。
  • 鯨魚為了生存,從陸地動物進化成海洋動物,鯨魚:我容易嗎
    在浩瀚的海洋中有著許多神秘的海洋動物,這些海洋生物有的生活在淺海區為人所知,有的則生活在深海區域,長相奇怪醜陋,還有人們曾一度開玩笑說,深海裡的生物也就隨便長長就可以了,反正也不出來見人。在海洋動物中,鯨魚受到了很多大人和小朋友的關注,鯨魚屬於哺乳動物,而不是我們所說的魚類。
  • 最神奇海洋動物:號稱大型肉食動物卻不吃肉,壽命可達1000多年
    最神奇海洋動物:號稱大型肉食動物卻不吃肉,壽命可達1000多年。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人類目前雖然是地球上最高智商的生物主宰著一切,但在幾億年前人類還沒有萌生智慧進化完畢時也僅僅是地球上一個普通的生靈。不過大自然一向秉承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每種生物都有它存在和消失的必然規律,在人類沒有出現之前,這片土地曾經孕育了無數種類的動植物,有的在後來的進化過程中更加適應生存環境得以保留,而有的生物不懂因地制宜在自然逐漸演變的過程中,便也隨之消失。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海洋中最神奇的生物之一玳瑁。
  • 海洋微纖維汙染 這鍋塑料不背—新聞—科學網
    有證據表明塑料微纖維會危害浮遊動物。
  • 水是生命之源,海水又鹹的不能喝,那海洋動物如何能生存下來?
    >水對於人體的重要性俗話說得好「水是百藥之王」,人類可以長時間不吃飯,但是一天不喝水就不行,可以說,即使人體在微量缺水的狀況下,就會產生不適感,不管是頭暈還是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這些都會因為身體水分的多少在改變,但是大家都知道,海水的濃度對於人體來說是非常高的,喝海水不僅不會幫助人類解渴,反而還會導致人體水分的流失,更甚者還會引起脫水,所以說淡水資源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那些海洋動物在海裡又是怎樣生存的呢
  • 浮遊植物60年下降40% 未來海洋將變"死海"
    科學網訊 北京時間7月30日消息,通過對海洋表面浮遊植物的監測,科學家表示,從80年代以來隨著地球氣候變暖的加劇這意味著海洋未來可能變成「死海」。來自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的研究員公布了這份數據,數據中主要包含了兩個信息,一方面是浮遊植物自1950年以來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另一個則是在過去30年間海洋表面溫度在不斷攀升,這意味著地球變暖是不爭的事實。
  • 海洋動物科普:這些最具代表性的海洋動物,你認識幾種?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11種最具代表性的海洋動物吧!它們是與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精靈,有些物種甚至先於人類出現。它們憑藉各自的生存智慧,在海洋裡世代繁衍,不斷進化。01. 座頭鯨(Humpback Whale)座頭鯨又名大翅鯨,水生哺乳動物。
  • 地球海洋裡會進化出智慧生物嗎?
    我們的地球71%是海洋,21%是陸地,生命誕生於海洋,人類卻是誕生於陸地,那麼面積更廣闊的海洋有可能產生其他智慧生物嗎?1,水中含氧量低,腮的呼吸作用低,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而氧化反應又是生物體主要能量來源,能量不足,就會限制大腦的發育,海洋中比較聰明的生物,例如海豚,都是使用肺來呼吸。2,相對空氣,水的阻力太大,所以在水中生活的物種,都有流線型的身體,以減小水的阻力,而這就制約了類似「手」的身體結構的產生,沒有手,就無法製造和使用工具,而能否使用工具就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
  • 把課堂搬到海洋!昆明超大型海洋館,科普如何保護水生動物!
    還需每個人出一份力9月20日昆明花都海洋世界禮讚共和國,智慧新生活關愛水生動物,共建和諧家園科普活動正式拉開序幕!小學生和遊客相關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新聞媒體工作者均參加了此次活動通過互動問答、參觀野生水生動物展板等環節讓人們了解如何保護水生動物從它們的生活習性、棲息地、現在生存狀態等方面
  • 智慧服務全空間、全流程的覆蓋 天津濱海新區國家海洋博物館介紹
    國家海洋博物館建成後,將是具有中國特色,體現國家海洋文化標誌的大型綜合性永久性海洋博物館,成為集收藏保護、展示教育、科學研究、交流傳播、旅遊觀光等功能於一體的國家海洋意識教育基地、國家海洋科普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海洋文化研究傳播中心。中華海洋人文展區設有中華海洋文明第一篇章和第二篇章、海洋強國以及海上對外交流展區。
  • 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新聞—科學網
    海洋所紫柳珊瑚的骨片特徵
  • 海洋動物為啥普遍比陸生動物更大?知道了原因才發現海洋裡更好啊
    海洋動物比陸地動物更大是常見的生物現象,比如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大象,但是大象的體重也不過8到10噸,身高在3到5米,體長在5到8米之間,但海洋中的藍鯨的體重卻可以重達150噸,至少相當於15頭大象,其體長可達30多米,各種鯨類的體重體長都不小;就是拿節肢動物相比,海洋節肢動物也要比陸地上的大很多
  • 假如動物們都擁有智慧,人類還能成為地球霸主嗎?看完你可能不信
    其最根本的原因,只不過就是人類擁有智慧罷了!對此,一些腦洞比較大的網友就提出了一個假設性問題,那就是假如在某一個瞬間,地球上所有動物的智力都開始覺醒,那麼人類還能否像現在這樣高高在上嗎?還是說,這些動物真的會和古人們說的一樣,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從此鹹魚翻身做主人呢?假如動物們都擁有智慧,人類還能成為地球霸主嗎?看完你可能不信!
  • 海洋智慧生物只有海豚?頭足類也有智慧,烏賊還通過了棉花糖測試
    說到海洋裡的智慧生物,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是海豚,殊不知頭足類動物也是海洋智慧生物的代表。看到頭足類動物這個概念時可能很多朋友還不知道是什麼動物,但如果說章魚、烏賊都是頭足類動物,相信大家對這類動物就有了大概的印象。
  • 巨齒鯊也有育兒所—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HUMBERTO FERRóN 巨齒鯊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鯊魚,在史前海洋中是一種兇猛的掠食者,其咬合力是今天大白鯊的5倍。但最新研究顯示,它還是睿智的母親。對在多個大陸發現的巨齒鯊牙齒的分析表明,這些龐大的生物通常會用育兒所提高幼鯊的生存機會,就像一些現代鯊魚所做的那樣。
  • 海洋哺乳動物智慧非凡,卻止步於文明之前,原來是缺少它
    生物學和博物學通過大量的化石證據證明生命誕生於海洋,科學家們更是在實驗室中模擬出了早期地球的環境,在實驗室中,利用人工放電和輻射自然產生了有機物。可以說,生命誕生於海洋,已經鐵證如山。而且動物的進化,也是從水生到陸生。
  • 盤點一下至今為止存在過的最大的海洋動物
    從古至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動物,它們不停的向智慧生物進化,它們的體型也在不斷的增大,現在,就讓我們盤點一下曾經和現在存在的最大的海洋動物是誰吧。10.座頭鯨英文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生存時間:更新世到全新世(260萬年前~今)分類:鯨偶蹄目,鬚鯨科體長:18.9米體重:68噸一句話名言:「魚龍?
  • 科學網—探秘海洋微生物
    ,但對海洋既熟悉又陌生,浩瀚的海洋之中生活著多少種生物,至今依然是未解之謎。 海洋是個極為精彩又多樣的生物世界。海洋調查發現,神秘的海洋幾乎到處都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構成複雜的生物群落。隨著地理位置、海床結構、海洋深度等因素變化,不同環境的海洋中,生物群落的種類、組、結構、數量、個體大小、形態、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
  • 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貝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組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新亞科。 研究團隊對海洋所歷次海山航次採集的腹足類標本進行整理分類時發現了這兩種形態特徵獨特的馬蹄螺,標本分別採自馬裡亞納海山(水深865m)和卡羅琳海山(水深1332m)。研究發現,兩者無論是在貝殼形態、齒舌特徵以及軟體部分的解剖特徵方面,均與已知的馬蹄螺科種類存在明顯差別。為進一步確認其分類地位,研究人員利用多基因聯合建樹的方法對馬蹄螺科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