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探秘海洋微生物

2020-12-05 科學網

 

孫萬儒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本報記者 韓天琪

廣袤的海面佔據地球面積的70.8%,人類很多食物和資源取自海洋,但對海洋既熟悉又陌生,浩瀚的海洋之中生活著多少種生物,至今依然是未解之謎。

海洋是個極為精彩又多樣的生物世界。海洋調查發現,神秘的海洋幾乎到處都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構成複雜的生物群落。隨著地理位置、海床結構、海洋深度等因素變化,不同環境的海洋中,生物群落的種類、組、結構、數量、個體大小、形態、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

不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萬儒坦言,人們在關注海洋生物和環境的時候,往往重視的是動物和植物,而忽略了微生物。「客觀地說,海洋微生物是海洋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孫萬儒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海洋微生物——神奇的海洋生物

「0.1毫米以下,只能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生物,稱為微生物。微生物的種類有病毒、細菌、真菌、原生蟲、藻類和大型真菌。」孫萬儒介紹道。

海洋微生物的特點可以用「個子小」「吃得多」「繁殖快」來概括。「最小的病毒有20納米,最小的細菌有1000納米。1010個細菌堆在一起的體積只有1立方釐米大小。像大腸桿菌1小時可消耗其體重2000倍的糖。理論上,如果營養充足,1個細菌48小時可變成2.2×1043個,幾周後它們的總重量比地球還大。」孫萬儒接著解釋道。

海洋微生物大多數是生產者,部分是消費者。參與海洋物質生產、消費、傳遞、沉降、分解和轉化的全過程,為海洋動植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資源。

除此之外,海洋多數微生物具有分解有機物質的能力,能將有機物分解成氨、硝酸鹽、磷酸鹽以及二氧化碳等,為海洋植物提供營養物,對海洋無機營養再生起重要作用。海洋中具有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利用簡單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和氧,有利於其他生物生存。

地球上近乎一半的光合作用由海洋微生物完成。微生物使碳滲透到深層海洋,和大氣分離數千年。

孫萬儒表示,由此觀之,海洋微生物在海洋的物質循環、環境維護和食物鏈中起到關鍵作用。

海洋微生物特性

與陸地相比,海洋環境具有高鹽、高壓、低溫、高溫和營養稀少的特點,海洋微生物長期在複雜的極端環境繁衍生息,形成了嗜鹽性、嗜熱性、嗜冷性、嗜壓性、低營養性、趨化性、附生性、發光性等獨有特性。具有以上特性的微生物稱為海洋極端微生物。

「海水平均鹽度為3.5%,這就造就了海洋微生物的嗜鹽性,沒有鉀、鈉、鈣、鎂、硫、磷、滷和其他微量元素則不能生長。」孫萬儒列舉了極端嗜鹽菌為例,「極端嗜鹽菌在鹽濃度為1.5~5.0mol/L時才能生長。最適生長鹽濃度3.5~5.0mol/L(29%)。」

由於90%的海洋水溫度在5攝氏度以下,多數海洋微生物生活在較低溫度下。超過37攝氏度即停止生長或死亡。

在0攝氏度以下能夠生長繁殖的微生物稱為嗜冷菌,0~5攝氏度生長繁殖的微生物稱為耐冷菌。這些嗜冷菌和耐冷菌一般生活在高緯度海洋、極地和深海中。

俄羅斯南極科考站的科學家曾從3500米的冰層中取得冰芯,在嚴格的無菌條件下分離。發現了細菌、酵母、真菌和藻類,證明在低溫環境存在嗜冷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中有許多從融冰和冰層下的巖石及沉積物中獲得營養源。

世界56%的海洋環境處於100~1100大氣壓下,嗜壓是海洋微生物獨有的特性。淺海微生物一般只能耐受較低的壓力,而深海嗜壓真菌只能在高壓環境生長。

海水營養物質稀薄,大部分海洋微生物不能培養,少部分需在營養貧乏的培養基上培養;在營養豐富培養基上有的根本不能生長。

「不過即便如此,海洋中的固體表面仍吸附和聚集著較豐富的營養物。多數海洋微生物具沿某種物質濃度梯度運動的能力,這稱為趨化性。微生物附著在海洋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物體表面,形成薄膜。為其他生物附著創造條件,形成特定的附生生物系統。」孫萬儒接著說。

多數海洋微生物能夠在pH2~5環境下很好生長,而在pH高於5.5環境下生長不好。

怎樣利用海洋微生物特性造福人類

「嗜熱菌通常被用於生產乙醇。」孫萬儒介紹道,這項技術通常有以下應用:用熱纖梭菌和乙醇嗜熱厭氧菌混合發酵生產乙醇;將嗜熱芽孢桿菌敲除乳酸脫氫酶基因,用於高溫乙醇發酵。

此外,極端嗜酸和嗜熱菌可用於去除煤炭中有機和無機硫化物,減少煤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減少空氣汙染和酸雨酸霧的影響。

在石油開採方面,一般石油開採的採出率只有30%~40%,而將具有分解石蠟能力的嗜熱、耐壓、嗜鹽、厭氧菌的培養物與水,或菌劑與營養物及水一同注入油井中,可使石油採出率增產50%。

正是這一特點使得嗜壓菌可以應用於石油開採。「嗜壓菌可以產酸,增加巖石空隙和滲透性;可以產生H2、N2、H2S、CO2、H4C等氣體,從而提高地下壓力、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原油滲透力;產生表面活性物質和乳化劑,降低巖石—水—油表面張力,形成原油—水乳濁液;產生聚合物,封堵高深層,提高水驅油效率,降低水—油比;產醇、酮、醛,溶解巖石空隙中的原油,降低原油黏度。」孫萬儒解釋道。

面對日益增加的海洋石油汙染風險,海洋微生物還能發揮降解石油,解除汙染的作用。能夠降解石油的微生物有200多種,分屬於70多個屬,其中細菌約佔40個屬,在海洋生態系統中佔主導地位。

嗜酸菌能夠將硫化物或硫氧化成硫酸,硫酸即可以將礦石中的鐵、銅、鈷、鎳、鋅、錫、鈾等金屬溶解提取出來,進行回收。嗜酸菌的這一「冶金」特性對貧礦和多組分礦的綜合利用做出了貢獻。同理,嗜酸菌還可以處理重金屬汙染的土壤。據孫萬儒介紹,銅、鋅、鎳、鎘的去除率可達80%以上,成本比傳統的酸處理法低得多。

嗜鹽古菌的紫視紅質具有光致變色、光電響應、質子傳輸等性能,是構建光存儲、光學信息處理、光接收器、人工視覺、光電子傳感器、全息幹涉器等生物分子器件的最佳材料。極端嗜鹽菌產生的生物可降解生物材料有可能取代不可生物降解的化學合成材料。

在農業方面,將極端微生物的耐冷、耐鹽、耐鹼、耐乾旱等極端環境的特殊功能基因轉入農作物,使其具有耐寒、抗旱和耐鹽鹼等獨特性能,可用於鹽鹼地生物改造,提高農作物產量,有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極端微生物的生物催化劑因具有耐高壓、高溫、低溫、高鹽鹼或有機溶劑等特性,有望使工業生物催化過程發生巨變。

孫萬儒還提到,在過去幾十年間,學術界相繼展開了海洋微生物抗腫瘤、抗病毒、抗心血管病、抗愛滋病等活性成分研究,從中發現了6000多種產物。事實證明,海洋微生物將成為開發新型藥物的重要資源。

海洋微生物能夠適應環境的多樣性,孫萬儒相信這將為緩解資源、環境壓力,保障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途徑,特別是深海極端微生物已經成為當今科學家關注和研究的重點。

「隨著生物學及其他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將為海洋微生物及極端微生物的研究開創更好的條件,會進一步促進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和發展。」孫萬儒最後總結道。

《中國科學報》 (2015-09-18 第7版 科普)

相關焦點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添加到海洋原生生物圖片來源:YOSHIHISA HIRAKAWA/日本筑波大學 全球50%的氧氣都是由海洋微生物產生。然而,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科學界的一個謎。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 科學網—首個海洋微生物農藥實現產業化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張婷)華東理工大學教授李元廣團隊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上海澤元海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創製的海洋微生物農藥
  • 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拖網漁船還可能破壞海底微生物清除沿海水域中過量營養物質的能力,從而加劇海洋汙染。 「這是第一篇研究拖網捕撈的實際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的論文。」沒有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加州大學河畔分校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家Sebastiaan Van de Velde說,「整個研究的角度非常新穎。」 氮是海藻和被稱為浮遊植物的微小海藻等水生植物的重要營養素。
  • 中科院海洋所直播奇妙海洋,公眾科學日推探秘之旅
    5月23日,中科院海洋所通過直播舉辦了「奇妙海洋探秘之旅」公眾科學日活動,公眾跟隨主持人腳步在線雲遊國內規模最大、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海洋生物標本館及深海標本庫,與科研人員一起通過科學實驗「探秘海洋」。在「探秘海洋」科學實驗環節,「海水發電實驗」,大家了解了海洋腐蝕的電化學原理及開展海洋腐蝕防護的重要性;「一杯滄海」模擬了海洋酸化的過程,生動展示了海洋酸化的危害;通過「海藻標本製作」在線展示,公眾學習到了海藻標本製作的基本方法,可在家進行動手操作;通過展示海月水母的培養環境及各生活史階段,生動詮釋了「水母寶寶誕生記」。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辦「奇妙海洋探秘之旅」線上公眾科學日
    5月23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奇妙海洋探秘之旅」公眾科學日活動成功舉辦,豐富多彩的直播內容吸引了超過8萬名觀眾參與觀看。本屆公眾科學日首次採用線上形式舉辦,並通過今日頭條、抖音進行同步直播。2個小時的直播中,公眾跟隨主持人的腳步在線雲遊國內規模最大、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海洋生物標本館及深海標本庫,與科研人員一起通過科學實驗「探秘海洋」,並進行了生動有趣的海洋科普知識問答,可謂是開啟了一場「奇妙海洋探秘之旅」。
  • 《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率先推出海洋光學專輯—新聞—科學網
    海洋光學是研究海洋的光學性質、光在海洋中的傳播規律和運用光學技術探測海洋的科學。
  • 世界海洋日:「蛟蛟」帶你探秘神奇的海洋世界
    我們生活的地球擁有著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佔地球面積的71%,海洋地域遼闊,神秘的海底世界隱藏著無窮的寶藏: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海水資源、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間資源等。隨著中國深海裝備的突飛猛進,中國大洋科考船每次都能滿載而歸。深海生物、海洋礦產也不再那麼遙不可及。在這個特別的一天,今天的主人公——蛟蛟,將帶領大家探秘神奇的海洋世界。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窺見了「黑箱」裡的秘密。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瑞福告訴《中國科學報》,土壤微生物活動是實現土壤物質循環和養分轉化的功能基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會影響土壤養分循環能力和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並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穩定。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及多樣性損失對生態系統的威脅,引起許多國際組織和政府的重視。
  • 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這項工作可能會催生出能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藥物和其他高價值化合物的工程微生物。   未參與該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化學家Dave Savage不是,這一發現意義深遠,這些進步可能「最終改變我們教授生物化學的方式」。
  •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新聞—科學網
    4月1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
  • 探秘海洋生物 日照海洋科普館正式開館
    師生代表共同參觀科普館探秘海洋生物  日照海洋科普館位於山海天旅遊度假區碧海路88號,該館是以海洋科普教育為中心,融科技培訓、學術報告、海洋科技展示、海洋文化宣傳以及濱海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科普場館,其前身為日照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海洋科普基地。作為日照市重要的科學普及場所,先後被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等稱號。
  • 《巨齒鯊》主演趙文瑄蔡書雅空降珠海探秘海洋王國
    8月20日,《巨齒鯊》「鯊」到珠海長隆海洋王國,電影主創老戲骨趙文瑄和蘿莉蔡書雅親臨現實版深海鯊魚王國——創下五大世界紀錄的珠海長隆海洋王國鯨鯊館,與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魚類——鯨鯊展開親密互動,還大方透露電影拍攝花絮,並表示影片中早已滅絕的巨齒鯊是由奧斯卡團隊運用最先進的特效完美重現的,他們這是第一次親眼見到那麼大的鯨鯊。
  • 探秘「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
    為展現廣東省自然保護地的多彩生境和大美風光,呼籲大家愛護自然,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廣東省林業局推出「粵野覓鏡——大美保護地探秘」系列宣傳活動。 本期我們將帶領大家走進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探秘珊瑚礁。
  • 微生物:海洋中數量最多的生物
    海洋中存在著許多我們可以看得見的生物,比如魚、蝦、貝類、大型藻類等,但是也存在著許多我們不了解的生物。微生物——海洋裡數量最多的生物海洋中數量最多的生物,不是可以自由自在遊泳的魚類,也不是隨著水流晃動的植物,而是一些我們看不到的微生物。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全國青少年航模總決賽選手探秘日照海洋科普館
    全國青少年航模總決賽選手探秘日照海洋科普館 2019-08-16 21: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秘海洋地殼
    供圖:YOHEY SUZUKI, UNIVERSITY OF TOKYO 在這樣一個幾乎不可能的地方發現微生物,令人十分震撼,而這也說明,可能整個海洋地殼裡都存在微生物。海洋地殼是一層巖石,厚度與珠穆朗瑪峰相仿,有些地方很高,佔據了地球表面五分之三的地方。
  • 隨著陸生微生物資源進入瓶頸期,海洋微生物農藥前景廣闊
    隨著陸地環境的汙染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人們對陸地微生物研究越來越多,新種屬發現的難度越來越大,新結構和新活性化合物發現難度不斷增大,因而科學家們把尋找活性物質的目光投向了海洋。海洋微生物是海洋醫藥和農藥研發新的資源領域,擁有巨大的開發潛力。海洋微生物生存於海洋獨特的環境當中,生存競爭激烈,形成了有別於陸生微生物的獨特的生存繁殖方式和遺傳代謝機制,因而能夠產生許多結構新穎、生物活性顯著的化合物。
  • 不出門也能探秘海洋,喜馬拉雅聯合國家地理推出免費好課
    本次最新上線的《國家地理:小探險家雙語百科之海洋探秘》以國家地理原汁原味的英文百科素材為基礎,依據科學的分級閱讀體系,打造適合中國兒童的雙語內容。通過10集雙語音頻、10集英語音頻和10集短視頻,孩子們可以沉浸在地道的英文表達和詼諧的中文講解中,在欣賞神奇動物和海底奇景的同時,也能了解百科知識,輕鬆學習英語。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