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首個海洋微生物農藥實現產業化

2020-12-04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張婷)華東理工大學教授李元廣團隊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上海澤元海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創製的海洋微生物農藥,近日獲得國家頒發的生產批准證,成為國內外第一個利用海洋微生物為生防菌的海洋微生物農藥。

青枯病等土傳病害素有「植物癌症」之稱,常常造成一些茄科植物雖開花但無收穫的結局。這種名叫「10億cfu/g(一克檢樣中含10億細菌菌落)海洋芽孢桿菌可溼性粉劑」 的海洋微生物農藥的出現,將攻克這一難題——只要在移苗時和發病初期,用稀釋後的藥物給番茄 「洗洗澡」,就可達到80%以上的預防效率。

長期過量使用化肥後,殘留物會使耕地鹽漬化,國內外鹽漬地土傳病害的防治一直是未解決的難題。目前國內登記的微生物農藥的生防菌都來自陸地,在鹽漬地中難以正常發揮藥效。海洋微生物因耐鹽性好、能產生與陸地微生物不同的代謝產物,是創製防治鹽漬地土傳病害農藥的最佳選擇。

實驗結果表明,海洋芽孢桿菌可溼性粉劑不僅對鹽漬地中的黃瓜根腐病、西瓜根腐病、花生青枯病和蘿蔔軟腐病等4個土傳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效;更為重要的是,「毒理學試驗表明,這種海洋芽孢桿菌可溼性粉劑及其原藥屬於微毒類農藥,是環保、安全、高效的新型微生物農藥。」李元廣說。

《中國科學報》 (2015-11-17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我市首個微生物農藥走向產業化
    本報訊(記者蘇桂秋)由大連綠科生物化學有限公司聯合國內科研院所共同開發、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我市首個微生物農藥嘧肽黴素昨天通過了國家科技成果鑑定,專家認為,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我國近十幾年來真正新開發的並進入產業化的抗病毒型生物農藥,在國內具領先水平。
  • 國際首個海洋微生物農藥「10億cfu/g海洋芽孢桿菌可溼性粉劑」實現...
    國際首個海洋微生物農藥「10億cfu/g海洋芽孢桿菌可溼性粉劑」實現產業化 來源:AgroPages (世界農化網)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11-18
  • 隨著陸生微生物資源進入瓶頸期,海洋微生物農藥前景廣闊
    前文所述,海洋微生物具有作為生物農藥的巨大潛力。然而,目前對於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微生物藥用資源的研究大多集中於醫藥領域,對於其作為農藥的研究和應用還很少。根據2015的研究顯示,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研究中,從中得到的4196個化合物當中,有2225個具有抗癌活性,比例達到56%;有521個具有抗細菌活性,比例為13%;14%具有抗真菌、抗病毒、殺蟲活性;另有16%具有其它活性[59]。
  • 微生物除草劑實現產業化開發
    目前1%克草黴孢子粉劑生產車間已在浙江天一農化有限公司初步建成,意味著浙江省擁有了首個微生物除草劑產品,並在產業化開發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自化學除草劑在全球推廣應用以來,目前仍是農田除草的主要手段,但隨著時間推移,化學除草劑大面積應用帶來的弊端已日益顯現。
  • 科學網—探秘海洋微生物
    海洋是個極為精彩又多樣的生物世界。海洋調查發現,神秘的海洋幾乎到處都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構成複雜的生物群落。隨著地理位置、海床結構、海洋深度等因素變化,不同環境的海洋中,生物群落的種類、組、結構、數量、個體大小、形態、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
  • 微生物農藥跑馬圈地:拜耳、先正達等搶先布局;國內市場增長快速
    ,來分解動植物廢棄物資源,有效實現節能減排、生態文明等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微生物農藥是指以細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動物或基因修飾的微生物等活體為有效成分的農藥。 截止到2019年3月,我國微生物農藥共468個登記,涉及22種有效成分以及 205家生產企業。登記數量最多的前三大產品是蘇雲金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和蠟質芽孢桿菌,佔了總數的73%。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YOSHIHISA HIRAKAWA/日本筑波大學 全球50%的氧氣都是由海洋微生物產生。然而,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科學界的一個謎。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 微生物降解有機磷農藥研究進展
    最近,抗性分子遺傳學組的科研人員在微生物降解有機磷農藥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從農藥廠活性汙泥中分離並鑑定了一株高效且具有很寬的降解譜的有機磷降解菌,經16S rRNA和生理生化鑑定為Stenotrophomonas sp.。
  • 國內首個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生物農藥獲批登記
    世界農化網中文網報導:7月26日,江西省宜春新龍化工有限公司取得國內首個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MbNPV)原藥登記,此前該公司已經獲得MbNPV懸浮劑登記,用於防治甘藍小菜蛾,及棉花棉鈴蟲。MbNPV是一種廣譜昆蟲病毒微生物殺蟲劑,具有殺蟲譜廣。
  • 科學使用生物農藥促進農藥減量控害
    這是農業部門首個關於農藥減量控害的具體執行文件,目的是有效控制農藥使用量,力爭2020年農作物農藥使用總量實現零增長,推進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擴大低毒生物農藥示範補貼試點範圍。我國現有260多家生物農藥生產企業,約佔全國農藥生產企業的10%,生物農藥製劑年產量13萬噸左右。
  • 國內首個量子計算產業聯盟在合肥揭牌—新聞—科學網
    本源量子計算產業聯盟揭牌儀式   12月12日,我國首個量子計算產業聯盟
  • 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青島藍谷的首個產學研項目...
    4月29日,由山東大學(青島)和即墨市城市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推進的產學研項目「新型固氮殺蟲殺菌的微生物菌劑的生產工藝」取得重大進展,共同轉化的新一代多功能農用微生物菌劑——兼具高效殺蟲、抑菌和生物固氮功能的螢光假單胞菌,在雙方的合作企業青島德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次試生產中獲得成功,標誌著本項目的產業化邁出了關鍵一步
  • 科學網—可降解生物聚酯材料產業化提速
    作為俄羅斯首個PHA生物可降解生產項目,TAIF JSC集團將再投資9000萬歐元建設生產基地,該基地預計在2020年投入運營。 PHA是一種100%生物基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也是一種常見的生物聚酯材料。不久前在北京召開的國際生物聚酯大會(ISBP)就將主題聚焦在生物降解材料PHA的代謝基礎、合成調控、生產加工和農業、醫學領域應用等方面的最新進展上。
  • 400℃水中,海洋微生物悠遊
    昨日,有專家建議,廈門要建中國南方海洋科研中心,應重視發展海洋生物技術,尤其要重視挖掘海洋生物活性物質。  國家海洋三所專家徐洵認為,天然海洋殺蟲劑可能取代化學殺蟲劑。他舉例說,沙蠶提取物可殺滅農作物害蟲,而有些海藻和海綿提取物有極強的殺蟲活性。用天然殺蟲劑逐步取代化學殺蟲劑,不僅可以減少公害,還有促進生長、刺激作物發芽的作用。部分專家提出,廈門可以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質方面重點研發。
  • 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拖網漁船還可能破壞海底微生物清除沿海水域中過量營養物質的能力,從而加劇海洋汙染。 「這是第一篇研究拖網捕撈的實際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的論文。」沒有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加州大學河畔分校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家Sebastiaan Van de Velde說,「整個研究的角度非常新穎。」 氮是海藻和被稱為浮遊植物的微小海藻等水生植物的重要營養素。
  • 微生物農業風頭勁,13家企業融資超20億美元,主要方向為農藥、肥料
    35鬥發現,農業微生物技術是一種對環境友好的綠色技術,它可以通過微生物工業化工程,來分解動植物廢棄物資源,有效實現節能減排、生態文明等可持續發展目標。05、Pivot BioPivot Bio曾製造出世界上首個能產生氮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可作為一種可持續的肥料,嫁接到玉米上。與合成化肥不同,產氮微生物能將氮直接輸送到玉米植株的根部,並貫穿整個生長季節。
  • 世界首份海洋報告:海洋酸化或致海洋食物鏈崩潰
    二氧化碳排放不斷上升會對海洋造成什麼影響?最近,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對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勾勒出一個嚴峻未來:海洋酸化和變暖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大量關鍵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海洋食物鏈物種崩潰。
  • 綠色農藥分子設計與5個成果轉讓的創製新品種
    實際上,由於我國的農藥工業是從仿製開始的,主要任務就是工業合成。因此,這與一般意義上的化工是沒有顯著區別的。我國真正開始農藥分子設計研究的歷史還很短,也就40多年的時間,其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該平臺運用高精度的分子模擬技術研究農藥分子與蛋白質靶標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可以較為準確地預測新化合物的活性,從而實現全新骨架先導結構的發現與優化,成功率高,顯著提高了新農藥的研發效率。
  • 國內遊戲行業首個腦科學研究中心落地—新聞—科學網
    浙江大學與盛趣遊戲共建浙江大學傳奇創新研究中心
  • 生物酵素技術產業化發展邁出第一步
    本次會議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原副主任、全國農業科技創業創新聯盟副理事長、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副會長慄鐵申主持。評審專家認為京福龍研發的「生物酵素技術」,在多菌種共生,活性菌液常溫保存和延長微生物存活期等方面實現了重大創新,是對「酵素」技術的新突破,是生物工程應用領域又一重大創新性成果,填補了我國生物工程應用領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