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子們一般都存在著非常多的天敵,尤其是鳥類和蝙蝠,它們為了生存而到處追捕蛾子們。然而,在進化過程中蛾子們發展了一種值得稱道、出奇制勝的防禦術,以保障種族的延續。同時,由於蛾蝶類昆蟲的種類很多,不同種類蛾蝶的生存策略也不同。
很多蛾蝶具有與它們停息的基底(地面或樹幹)完全融為一體的體色,使得天敵很難分辨和看清它們。樺尺蛾就是一個特別好的例子。樺尺蛾身體的顏色會隨著棲息環境色彩的變化而改變。19世紀前,遍布英國各地的這種飛蛾,大多具有與當地樺樹樹皮的色彩根相近的淺灰體色。當它們白天停息在淺色的樺樹樹皮上時,動物天敵(包括我們人類)幾乎看不到它們。蛾子適應棲息環境,體色與它們經常停息的環境的色調一致,以減少被食蟲動物捕食的危險,這是很自然的,不是什麼異乎尋常的現身。然而,當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到來時,環境條件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於工廠排放大量菸灰,使得許多地方尤其是工業中心附近的樺樹樹皮幾乎全部變戌黑色的。
令人驚奇的是,多數樺尺蛾的體色也在變深。工業發展帶來的煤屑和菸灰,使得樺尺蛾賴以停息的樺樹樹皮上沾滿黑色塵粉,這樣一來,深色的樺樹樹皮對於淺體色的樺尺蛾不再具有保護作用;相反,淺色蛾子停在黑灰色的樺樹皮上反倒變得明顯可見。於是,在樺尺蛾種群中出現了一種人們稱之為「工業黑化」的現象,作為環境汙染的結果,樺尺蛾體內黑色素的水平發生了變化:蛾子的體色變黑,停息在黑色的樺樹樹皮上又變得「不可見」了。可以說,樺尺蛾在英國幾十年工業革命的歷程中發生了變異。
生存競爭使得昆蟲不斷進化,並趨向使自身被捕食的危險最小化。然而,以上談到的樺尺蛾以保護色作為生存對策,並不是昆蟲採用的唯一的適應對策。這裡再以孔雀蝶為例,補充說明某些種類昆蟲偽裝自己的另一種策略。孔雀蝶雙翅表面的顏色和斑紋十分醒目,很容易引起周圍天敵的注意,難道說孔雀蝶自己要「找死」嗎?其實不是,或許昆蟲身上的醒目標識反而起到有利的警示作用。事實上,翅上生有圓形靚麗眼斑這類醒目斑紋的蛾蝶類,反倒可以保護自身免受捕食者的攻擊。人們認為,獵人模仿昆蟲翅上的眼斑裝飾自己的眼睛,是對兇猛獵物的一種威脅。最新研究表明:動物體表斑點的形狀(樣式)完全是次要的,關鍵在於形成一種非常醒目、清晰可見的標識,這才是主要的。那些標識儘可能以醒目的方式呈現,以便讓捕食者容易看到並放走這類獵物,不至於誤吃了它們。如同研究者們實驗結果所顯示的那樣:昆蟲展翅瞬間雙翅上突然出現的醒目標識,會讓食蟲鳥類或是嚇了一跳,或是惱火地愣在那兒,這就讓被捕食者贏得短暫時間,趁機飛逃而去,或者趕快藏匿到葉片下面,從而逃過一次劫難。
昆蟲還有第三種普遍常見的偽裝方法,就是一些很普通的沒有特殊能耐的蛾蝶類,模擬兇猛、危險或有毒的昆蟲。以類黃蜂透翅蛾為例。這是一種身體沒有特別防禦結構(比如毒刺、毒液或臭味物質)的蛾蝶類,但它們的體色體態都像極了具有強毒刺的黃蜂,因此得名。捕食者見到它們,一下子分不清它們到底屬於哪一類,是有毒刺的還是沒有毒刺的,便會遲疑並再三掂量是否要發動攻擊,也會因誤判而失去捕食機會。
結語
動物們自有它們生存的智慧,為了躲避天敵,適應生存,會根據自身條件和環境的變化聰明的將自己偽裝起來,給自己一層保護色。動物的生存智慧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