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高踞食物鏈頂端的生命體,風頭一時無兩,沒有其他物種可以與之抗衡。在食物鏈的競爭中,其他動物落敗了,但它們的某些獨特生存技巧,卻著實讓我們有感於其智慧。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生命存在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可以說,生命最高程度的智慧便在於——活下去。為此,動物們進化出了各種神奇的求生技巧。
耐得住寂寞的超級忍者——蟬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悽風苦雨的冬天讓很多動物悄悄隱匿了起來,蟬便是其中之一。
蟬的一生幾年到十幾年不等,而出現在陽光下的日子卻僅僅只有一個夏天,其他的時間都潛伏在黑黢黢的土壤中,在暗無天日中養精蓄銳。它們在漫長的歲月中苦熬到性成熟,參與交配,延續生命,然後很快便死去。
為什麼蟬選擇這麼一種生活方式呢?
自然界中,幾乎所有的動物都可以捕食蟬,這其中就包含我們人類,所以,躲進土壤中,能讓蟬獲得更多的生機。蟬的幼蟲生活在土壤中,吸取樹根汁液安穩度日,有效地躲避了天敵的攻擊,將自己養得白白胖胖。這還遠遠不夠,對於十三年蟬和十七年蟬來說,它們更是能韜光養晦,地下潛藏十多年,以求得更多的生存機會。
十三年蟬、十七年蟬又稱為周期蟬,它們每隔13年、17年才破土而出,進行一個月的交配狂歡。1999年,北美的十七年蟬們潛入地下,直至2016年5月方才重出江湖,它們十多年來藏在地下躲避敵人,然後又在同一時間通通冒出地面,巨大的數量,讓捕食者無法全部消化,總有些能僥倖活下來,將它們的物種延續下去。這倒是有些悲壯的感覺了。
13年、17年,這樣的生命周期讓科學家覺得頗為有趣。13和17都是質數(質數就是1、13、17這類只能被1和其本身整除的數字),著名古生物學家史蒂芬·傑·古爾德認為,這是一種極富智慧的生存策略,同樣為的是躲避敵人。
他指出,很多蟬的天敵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假如周期蟬的生命周期不是質數,那麼就會有很多機會和天敵的周期重疊。
如果蟬12年出現一次,那麼任何繁殖周期為兩年,三年,四年或者六年的天敵就會剛好撞上它們,於是蟬們被吃的可能性就要大很多。
而繁殖周期是質數的話,就可以避開很多天敵了,畢竟,能夠巴巴等上13年,甚至17年的天敵可不多。德國科學家馬裡奧·馬科斯用數據模型驗證了這一假說,無論蟬和它的天敵最初的周期是怎樣的,經過N年的演化後,蟬的周期無一例外地會停留在一個質數上。
周期蟬的周期乍看似「神來之筆」,但卻是極其嚴謹的進化方式。
放棄大腦,輕裝上陣——海綿
大腦是人類最為複雜的器官,有研究稱,人相較於其他動物之所以生長地極為緩慢,就是因為大腦消耗了大量能量。
我們人類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只為成長為一個有頭腦的個體,而在自然界,有些動物卻偏偏擺脫了大腦的束縛,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沒腦子,它們才能夠得以生存,海綿寶寶便是這樣的動物。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要到哪裡去?——這樣的問題可不會成為海綿寶寶的負擔,它們沒有頭腦,甚至沒有任何神經細胞,所以根本無需思考生命的意義。
海綿在地球上生存了數億年之久,正如其名,海綿動物身體多孔,像篩子一般,通過過濾海水將營養物質攔截下來,供生長所用。不過,它們可不像動畫片裡的海綿寶寶一樣挑剔,要吃蟹黃堡才好。
大腦會消耗大量能量。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大腦會消耗20%的能量,而對於海綿而言,它們只需要過濾海水,吸收營養物質,大腦對於它們就顯得累贅了。
基因測序發現,海綿擁有很多打造神經系統所需要的基因,但它們並沒有神經系統,這或許證明了,海綿最初是有大腦,或者類似大腦的器官的,只是在進化中逐漸拋棄了這種對它們來說有些多餘的部件。
這種對某些器官的拋棄從機能上雖然是一種退化,但是從生存謀略上來講卻不失為另一種進化,或許更準確的叫法應該是「進化損失」。
漫長的動物演化長河中,出現這種「進化損失」的可不僅僅只有海綿。生活在漆黑洞穴中的動物失去了眼睛,來到陸地生活的人類失去了尾巴,不一而足。
除了隱忍的蟬和退化的海綿,還有很多動物都有其獨到的生存技巧。擅於偽裝的變色龍,斷尾求生的壁虎,儲備能量的駱駝,動物們的智慧可謂高深莫測。
想方設法活下去,這或許就是生命最高的信仰。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