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文薈丨午讀丨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2020-12-05 上遊新聞

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知乎上最高贊的回答一語道破: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平常處於內向的狀態,不喜歡和人有衝突,儘量避免不必要的爭執,和氣生財,以和為貴是我一直秉承的處世之道。

即使是對方故意挑是非,我也是儘量克制,除非觸及我的底線。

說到獨來獨往,是因為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看不完書、電影;每周都有 3 - 5 篇的原創文章要寫;如果碰上研發新課程,策劃大綱,寫逐字稿,做PPT,非常消耗時間;同時我不是孤僻的人,我也需要一些的社交活動要去參加,來拓展我的人脈,增加我的娛樂休息生活,有張有弛,才不不至於像拉緊的彈簧。

我的時間精力很寶貴,在我寫書的這段時間,差不多每天工作 10 - 12 個小時,處於滿負荷高強度的狀態,而且睡眠時間平均在 6 小時左右,但精神依然不錯,除了給自己精神鼓勵外,也有科學的睡眠早起方法來作為時間管理的基礎。所以,我用科學的方式,給自己喝雞湯打雞血,而不是自我麻痺式的喝雞湯打雞血,這只能激勵很短的時間。

那些認為我很友善,卻獨來獨往,不是我冷漠,而是和我不相干的人,沒有必要也沒有精力去和他們閒扯。

我雖然是內向者,但可以做到的是,在需要社交溝通的時候,有方法快速切換高能量的溝通狀態,進入外向侃大山模式。

你看我獨來獨往,很有可能只是和你沒什麼好聊的,但不代表我很孤單,我很有可能正在和另一幫朋友玩得正嗨,只是你不在我好朋友圈子內。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外向的人喜歡呆在人群中,而且享受成為人群焦點的感覺。當他們一個人時,常常會感到無聊或者不安。

內向的人更喜歡獨處,或者只喜歡與自己相熟的人,或者一小群朋友呆在一起。周圍太多人,會讓他們覺得太耗費精力。我的其他文章中有提到過,可以把性格的傾向看做一個光譜,而內向和外向是光譜的兩端。這就意味著,人會有不同程度的內向和外向傾向。或者換句話說,很多人並非是完全的內向性格,而是中向性格。

羅永浩和郭德綱,都曾在公開場合說自己是一個很內向的人,如果可以,他們寧願獨自一個人待著,他們臺上臺下是不同的狀態,只不過,由於他們的工作需求,以及經過大量的訓練後,他們能做到在公開的場合,能表現得像外向者那樣自如的表達。他們是能自如游離在不同的性格狀態,但他們也為了能節約能量的消耗,減少不必要的社交。

而我也和他們很類似,我在獨處時也可以很安靜做自己的事情,需要公開說話,我也可以調整,只不過我是通過後天訓練才做到這一點。我也訓練過很多內向的人,也幫助他們實現了這樣的效果。

可是,在我們固有的認知裡,內向的人被認為是獨行俠,總是待人冷漠的。外向的人就總是開朗的,總是待人熱情的。事實上,並非如此。

影響我們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是我們受到的家庭的環境、學校教育,社會習俗等因素。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完全的內向,或者外向性格的人,內向性格傾向的人,會因為成長環境,教育,家庭的因素的變化,慢慢學會如何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公開場合表達,讓他們也漸漸擁有了外向者的表現。而外向性格傾向的人,也可能因為不斷變化的周遭,而變得慢慢往內向的方向傾斜。

那些天生容易獲得刺激的人屬於內向型,他們會儘可能去避免任何額外的社交刺激,因為這可能使他們感到焦慮,以及容易大量消耗能量。

而那些天生難獲得刺激的人屬於外向型,因為刺激的缺少,會讓他們感到無聊,所以他們會儘可能去尋求額外的刺激。

大多數人的刺激水平並沒有達到任何一個極端,它會有所波動,讓你覺得有時需要做一些事情去尋求刺激,而其他的時候,你會覺得刺激太多了,想要去控制它。

綜上所述,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我歸納有三點:

1. 不是孤僻,而是選擇性社交。

當你覺得別人獨來獨往,並不意味著他沒有自己的交際圈,也有可能只是你還沒有進入他的交際圈。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經歷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慢慢地清楚的知道,哪些人值得我們花時間去交往,而有些人只是泛泛之交。

一切交往的前提都取決於周圍的人是否對你的胃口,是否符合你的三觀,是否符合你的功利性目的。如果不符合,直接就過濾了。

在人際交往理論中有個「 150 定律」,是有由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 20 世紀 90 年代提出。他認為 150 人是一般人交往朋友的上限,如果超過此數量,一般人無法進行正常交往或效率明顯降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每個人的精力有限,無法和非常多的人長期保持密集的聯繫。而且能保持深入交往的人數也不超過 20 人左右。

從生物學的角度解釋:人的大腦新皮層有限制,現有的認知水平,只能確保你和不超過 150 人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人際交往狀態。就是你微信裡有 5000 好友,但你真正能聊,並建立起有效聯繫的人數實在是有限。

我相信你即使是做銷售工作,即使你和很多客戶產生了交易,但又有多少人能成你的朋友呢?

2. 獨來獨往是為了節約時間。

與人交往久了,你會發現每個人生活習慣、步調不一樣,而每個人的時間總是有限的。你總要做點自己的事情,總要獨處一段時間,比如好好讀書,學習一門技能,比如彈吉他,這些都無法和朋友在閒扯中完成。

如果你總是遷就別人,跟隨別人的腳步和時間安排,你自己就沒足夠的時間去提升自己。

獨處有時就是幫助我們能排除幹擾雜念,縷清我們行動的方向,現在的社交網絡太過發達,以至於我們每天都會受到各種信息轟炸,已經信息過載,並且越發焦慮,而有人就是利用了大家的焦慮感大發其財。

比爾·蓋茨每年都要進行兩次「思考周」,會遠離世俗塵囂,躲在自己的湖邊小屋裡,邊休假邊專注於思考。正是在 1995 年的一次靜思中,蓋茨寫下了著名的「網際網路浪潮」備忘錄,開啟了微軟的網際網路發展之路。

所以,獨來獨往並不一定是性格孤僻,只是有時需要利用沒有幹擾的環境,好好提高工作效率,就像我現在寫這本書一樣,在嘈雜的辦公室裡,我是絕對會被各種信息影響,無法專注,無法動筆。每次我要寫作時,會找個沒人打擾的空間,關閉一切社交工具,關閉信息通知,帶上耳機,放著讓我喜歡的音樂,打開手機上的番茄鍾APP,用這樣方式,每當進入心流狀態時,都是我創造的高峰期。並在結束工作時,再全情的和朋友們玩耍,兩不耽誤。

3. 友善且獨來獨往的人,也可能同時是個內向的人。

雖然內向並非是自卑,但由於內向者的對外界刺激,會比外向者要敏感,過多的社交會導致內向者能量消耗過高,會感覺很累。

因為對於內向的人來說,對獨處的渴望不僅僅是偏好,這還影響到健康和心情。

內向者因為社交壓力和溝通需要消耗很多能量,所以需要獨處時間來恢復,就像快沒電的手機,需要充電。

所以,你明白了這樣的原理,就請理解他的行為習慣。

最後,我想說,社交的幸福感,是來自於社交的質量,而非數量,來自於溝通的深度,而非頻率。我並非獨來獨往,是更注重朋友的質量。

但我還是提醒你,不要陷入另一個誤區,以為只要自己不擅長,就可以不提高自己溝通能力了,我們都是社會學動物,除非你隱居山林,不然你是無法逃避人際交往,同學、同事、客戶、談男女朋友、各種潛在的場合,都離不開溝通。

如果你還處於一種,非常不擅長社交的狀態,但又有交朋友的強烈需求,那請先通過頻繁的社交訓練,提升自己後,你才有資格和能力進行選擇性的社交。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為什麼豬牛羊肉是紅色的,雞肉是粉色的,而...
    為什麼豬牛羊肉是紅色的,而雞肉是粉色的?魚肉為什麼大多是白色,而三文魚又是橙色?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圈子決定人生
    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消沉;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科學家研究認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積極的暗示,會對人的情緒和生理狀態產生良好的影響,激發人的內在潛能,發揮人的超常水平,使人進取,催人奮進。遠離消極的人吧!否則,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夢想,使你漸漸頹廢,變得平庸。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態度決定一切。
  • 心理學:為什麼有些人看著很友善,對別人很好,卻喜歡獨來獨往呢
    他們在生活中非常熱情友善,當別人需要幫助時,都會適時地伸出援手,但他們卻會一直與他人保持一段距離。當你覺得你和他關係不錯時,向他靠近時,會發現他萬事都會自己一個人。人生來還離開本就是孤身一人,獨行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特徵。友善和熱情不代表一個人向生活妥協,願意沉溺在一群人的生活中,而是一個人自我的修養。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貴氣的人,都有這六個特點
    當代已鮮有世家的概念了,偶爾聽某人說起出身於「音樂世家」「戲劇世家」,外人眼裡總是泛起略微陌生的崇敬感:「世家」,在現代社會已經成了懷舊名詞。也許,它只是一種慢生活姿態,精雕細琢慢工細活,要的只是這個範兒。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敬畏語言中的能量!我們怎麼才能好好說話?
    有些人喜歡罵人,或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他可沒想到——聽到每一句壞話的那個人,是他自己!當口出惡言成為習慣後,經由自己的耳朵日以繼夜的聆聽、灌輸,久而久之,這種語言就成了心田的種子,早晚會給自己創造惡運的果實。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歲歲秋風起,今秋尤不同
    ——(唐)孟浩然《初秋》節選」正如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季節的變換總是在悄然無聲間我們忽地發現秋天就這樣來到了我們身邊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這個饞秋,不可辜負的三種美食
    中國自古有「不時不食」的傳統,就是說吃東西要按照時令季節,到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這樣人與天地自然的節律是同步的。不過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時令更多意味的是新鮮與口感。於蟹,便是那濃鮮流油的蟹黃,透明豐腴的蟹膏。光想想就要流口水啦。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真正厲害的人,早就戒掉了這4種貧窮思維
    思維不同的人,在看待同一件事時,所得出的結論與所產生的行為,往往大相逕庭。 想法決定做法,做法決定活法。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戒掉了這幾種存在於潛意識之中的底層思維。 不能放平心態的人,也沒有精力去管控好自己的生活。 一位哲人說過:「你的心態就是你的主人。」與其消極負面,不如用心努力做好自己。心態好的人,日子一定不會差。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雞蛋、蛋白質和蛋白粉,你知道該怎麼吃嗎?
    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的人,能不能敞開胃口吃肉?膽固醇高的人一天吃幾個雞蛋合適?一個個體在不進食蛋白質8—10天後,氮排量基本恆定在每公斤體重53毫克,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排氮3.180克,每克氮相當於6.25克蛋白質,約等於20克蛋白質。但這不能說補充20克蛋白質就能滿足身體需要,因為這裡面存在著利用率和質量的差別,而且這僅僅是基礎量。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夏天穿什麼顏色更涼快?暴曬20分鐘實驗告訴你...
    相信不少人都會回答:白色。你一定也聽說過「白色最涼快」、」黑色穿起來最熱」,事實真的如此嗎?想弄清這件事,恐怕還得「分類討論」。《生命時報》結合實驗並採訪專家,教你在盛夏時節清涼穿衣。夏天穿什麼顏色衣服更涼快?夏天在戶外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最涼快?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小心!「春捂」不當孩子易生病,這份穿衣指南...
    如果感到溫熱舒服,說明衣服穿得剛好;如果有些發涼,說明孩子需要加點兒衣服了;如果發燙流汗,則說明孩子穿得過多了。06「春捂」,要捂對位置合理捂好頭部孩子的頭部血管豐富,位置又表淺,一不小心容易著涼生病,而如果捂得太熱,孩子又易頭暈、出汗。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乾淨,是對一個人極高的評價
    他身邊的人都覺得那人還不錯,但林肯卻沒有錄用他。於是便有人詢問原因,林肯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答案:「我不喜歡他的長相。」他身邊的人驚呆了,問道:「一個人長得不好看,也是他的錯嗎?」林肯說:「他滿面愁容,頭髮亂糟糟的沒有打理,襯衫也皺巴巴的,可想而知他對外表並不看重。
  • 上遊•文薈丨夏蟬的一生 · 生存策略丨為什麼蟬的生命周期全是...
    耐得住寂寞的超級忍者——蟬「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悽風苦雨的冬天讓很多動物悄悄隱匿了起來,蟬便是其中之一。為什麼蟬選擇這麼一種生活方式呢?自然界中,幾乎所有的動物都可以捕食蟬,這其中就包含我們人類,所以,躲進土壤中,能讓蟬獲得更多的生機。蟬的幼蟲生活在土壤中,吸取樹根汁液安穩度日,有效地躲避了天敵的攻擊,將自己養得白白胖胖。這還遠遠不夠,對於十三年蟬和十七年蟬來說,它們更是能韜光養晦,地下潛藏十多年,以求得更多的生存機會。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打嗝:傳遞6種疾病信號
    受訪專家中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彭丹濤北京東直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劉敏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馮百歲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 黃開紅為什麼打嗝的總是你?一方面,女性懷孕後,體內激素水平變化以及壓力水平變化,引發與焦慮相關的打嗝出現;另一方面很多人的早孕表現常會出現胃反酸現象增多,也會導致打嗝的發生。打嗝+器官病變:癌症信號連續打嗝有可能是膈肌周圍臟器病變,如肝癌,臨床上已有一些因連續打嗝被查出肝癌的病例。腫瘤導致肝臟腫大,刺激膈膜引起痙攣而出現不停打嗝。
  • 上遊•文薈丨早讀丨七夕,七首絕美愛情詩
    比如美好的愛情值得被祝福,比如每一個仰望星辰的人都可以擁有幸福。如今城市裡的夜,大多數人總是低頭注視手上屏幕的光。但或許,有一個夜,值得讓我們放下手機,去看看星光,「如此星辰如此月,與誰指點與誰看?」七夕,宜思念,願月光打在你思念的人臉上,願星河銀光許TA一世安好。
  • 上遊•文薈丨春眠考試 · 解答丨早睡早起真的對麼?春季怎麼睡才...
    這麼看起來好像睡眠時間比較少,實際上進入春季,環境溫度逐漸升高,人體的腦部供血充足,血液循環系統工作處於興奮狀態,人體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休息就能緩解疲勞,所以春季人的睡眠時間較短不過,春天氣候日漸轉暖,人們還很容易「春困」,一人打哈欠,就可以影響一群人哈欠四起。正常的春困不是病,而是人體對氣候變化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雖然問題不大,但還是會影響正常生活。
  • 上遊•文薈丨夏日燒烤丨世界十大燒烤
    傳統阿根廷烤肉事實上,阿根廷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烤肉方法:傳統烤肉和牛排。巴西人吃烤肉喜歡吃肉的原味,因為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滋味,所以在烤肉時只放鹽來調味,肉串在釺子上,在火上烤,撒上粗鹽,讓鹽融化滲透,肉表層熟了之時,拍去鹽粒,再用利刃切割表層食用。巴西烤肉特別表現與注重的是肉的原汁原味,在鮮美粗獷的味道中還有一股松木的芬芳。就是這種充滿原始味道的滋味,讓巴西烤肉名聞天下。
  • 上遊•文薈丨當高考成績出爐 · 名人故事丨馬雲數學曾得1分...
    為什麼?每次都是他爺爺輸了,後來我看不過去,我和他下,每次都會讓他輸。儘管他不願意和我下,但我每次必須讓他跟我下,必須學會輸,不然特別危險。為什麼有些孩子跳樓?就是他經受挫折後,他覺得就完了,覺得就一敗塗地了。人生不是這樣,我們必須要讓孩子知道,敗了不要緊,敗了一定還是有光明在的。但是你光靠說教,是不行的。只有他在一次次失敗中,你帶他去尋找,是不是還有一線亮光,是不是就可以走出來了。走出三次後,他就知道挫折後有光明,就沒有更大的人生風險。
  • 書評丨我都22歲了,為什麼還喜歡讀小王子?
    這種損失不同於故事裡愛慕虛榮者害怕失去掌聲的虛妄、酒鬼羞愧自己喝酒的荒唐、老國王反覆判處一隻耗子以實現「統治」的滑稽、以及實業家惦記著將五億一百六十二萬七百三十一顆星星據為己有的野心……幾乎所有的大人都能在書裡找到和自己一樣的經歷,因為他們總是
  • 讀《克萊因壺》丨想知道瞳孔的顏色,就只能窺視鏡子
    留一個長久的疑問,假以時日回想起依然會引發思考,這是一種未來和過去在人的頭腦中的連結,多麼美好。所以看到這本書最後的一個「解密篇」,我掃了兩眼就過,根本沒有仔細去看,心中還在疑問,留個懸念是多麼美好的事,解密反而會給了作品一個加速度,讓它更加迅速淡出腦海,一點都不明智不是嗎?後來查閱信息才知道,最後的「解密篇」根本不是原作者所寫,而是在翻譯的進程中仿照原作者的作品風格寫的,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