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夥伴私信我問:蟬一生在地下待4年,出來只能活七天,對此我有什麼看法?
那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蟬的一生。對於蟬的一生,我只能說每一種生物都有它生存的法則,而它們之所以有這樣的習性,最起碼證明在當下的環境中,這種生存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讓種群不滅絕。其次,蟬的壽命並不是只有四年,不同的蟬壽命有著較大的區別,有的僅能活2-3年,有的甚至能活17年。而且蟬在出土後,並不是只能活七天,也是因蟬而異。
蟬的一生
炎熱的夏季已經到來,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聽到蟬歡快的叫聲了。許多小夥伴可能會覺得蟬比較的吵人,尤其是在睏倦的午後。其實,你有沒有發現,近些年蟬聲已經越來越小了,也越來越少了。至於減少的原因,與大多數野生動物減少一樣,都是人為的。
在我國的許多地方都有吃金蟬的習慣,有的地方甚至連脫了殼的蟬也不放過,這造成了蟬數量的急劇下降。當然,除了人為因素外,蟬的成活率也是個很大的問題。
蟬的繁殖
蟬是一種卵生動物,由於成蟲後,蟬都是在樹上活動的,它們平時靠吸食樹的汁液存活。由於其成蟲之後,存活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15天),所以,它們成蟲後,雄性金蟬就開始「一展歌喉」,用的就是腹部的鼓膜震動,目的則是吸引異性,趕緊繁殖,當然雌性是沒有鼓膜的,因此,雌性金蟬不會叫。
受精後的雌性金蟬會立即產卵,而產卵的地點就是樹枝。雌性蟬有著尖刺一樣的產卵器,當受精後,它會用自己的產卵器將樹枝上打上小孔,然後將卵排進去。由於一隻蟬就可以排300-500枚卵,所以它需要在樹枝上打上多個小孔。於是,卵生樹枝死。
蟬卵在樹枝內靠樹枝的汁液保持相對的溼度和溫度,一直會待到初秋。初秋,卵發育成為幼蟲(體型非常的小),幼蟲出孔,被風吹落地面,此時,幼蟲會鑽入土中。當然,如果幹旱使地面非常結實,初生的幼蟲是無法鑽入地面的,這樣就會造成幼蟲的死亡。
鑽入土中之後,幼蟲開始靠植物根系的汁液發育,秋去冬來,天氣轉冷,此時的幼蟲會鑽入更深的土壤中躲避寒冬,而此時它們食物相對匱乏。到了開春,它們繼續鑽入淺層土壤中,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繼續發育。
如此往復,在2-5年(一般情況下)的時間裡,它們經過4次蛻皮,終於可以出土了。在夏季的雨後的傍晚,是蟬出土最集中的時間段。這樣的好處,一個是從土裡鑽出來比較容易,一個是它們蛻皮需要溼潤的環境。出土後的蟬本能的找到大樹,開始爬,爬到離地面有段距離後,它們會有1-2個小時的蛻皮時間,從殼裡出來後,蟬全身呈白色,較軟,它們需要整個後半夜來吸食樹幹中的汁液讓自己完全成蟲。
因此,在蟬的一生中,它們無法左右很多不利於自己的因素,比如乾旱、天敵(包括人)、食物等等,這就造成了蟬數量的減少。
那麼,為什麼蟬會在地下2-5年,出土後僅能存活數天呢?
在開始我們就說了,這是蟬的生存方式,而之所以選擇這種生存方式,有幾方面原因。
01 躲避天敵
蟬的天敵很多,比如鳥類、肉食性的昆蟲(比如螳螂)以及人類等等。而對於自然天敵來說,蟬會飛並不能保證它們生存,而且它們沒有什麼攻擊性。再加上,蟬一生需要經歷5次蛻皮,而每一次蛻皮顯然是自己最弱的時候。因此,它選擇了把4次蛻皮放在了相對安全的地下。
02 環境所致
蟬的一生有2-5年,如果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地下而是在樹上,雖然它們有源源不斷的食物(樹幹中的汁液),但是,除了更容易暴露在天敵面前之外,四季的更替也是它們無法適應的。尤其是寒冷的冬天,蟬全身沒有任何禦寒的「工具」,所以,一旦在地面上存活時間太久,一個冬天就能讓它們滅絕,更不用說等成蟲後繁殖後代了。
總結
蟬的一生與其他生物的一生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後代,這一點無可厚非。相對來說,蟬比蚯蚓要好一些,比較蟬在地下再久也有重見天日的那一天,而蚯蚓如果重見天日,那就離死期不遠了(曬死)。而短短的幾天,夠蟬繁殖後代,這就足夠了,畢竟地下才是它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