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得是在什麼時候看過一點關於蟬的資料,記得資料中說蟬要在地下蟄伏四年才能從地下鑽出羽化成蟬,完成繁殖後代的使命後便死亡。當時感到非常驚訝,蟬竟然要在無邊的黑暗中苦苦等待四年方能迎來短暫的光明。
前幾天看電視時看到中央10臺播的一個片子,在這個片子裡我第一次看見也是第一次聽說了「十七年蟬」。那是一個頗為壯觀的場面,似乎聽從了號令一般,無數蟬的幼蟲破土而出,迅速的攀附到地面上垂直的物體,蛻去外皮,鑽出長著翅膀的成蟲。剎那間,整個森林沸騰了,這裡成了蟬的天下,到處都是那些扇動翅膀的精靈。在經歷了漫長的十七年的等待後,它們終於迎來了光明,迎來了繁衍子孫後代的機會。然而這樣的場面不會持續太久,一段時間後,一切都會歸於沉寂。雄蟬交配後即死亡,雌蟬也會在產卵後結束它們既漫長又短暫的生命。那同樣是一個悲壯的場面,地上鋪了厚厚的一層蟬的屍體。也許這就是十七年蟬為大自然所做的唯一貢獻 ——為森林好好的施了一次肥。接下來又是一個十七年的輪迴,又是一次漫長的等待。
看完節目後我對這種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上網百度了一下十七年蟬。科學家至今不清楚蟬為何每隔17年才會出現一次的原因,科學家也無法解釋為何蟬的生活周期是如此漫長。 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它遵守的是大自然物種生存的最高法則。由於它們長期蜇伏於地下,因此很難成為其它動物的食物。可一旦它們破土而出,進行交配時,它們會成為所有東西(包括人)的獵物。只是由於它們數量過於龐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它們繼續「生兒育女」。
動物不會像人一樣地思考,它們所做的一切皆源於本能。然而做為一個人,面對這種生物我無法平靜。 我首先想到的是十七年蟬生存的意義。雖然關於生物的知識我知之甚少,但是在我的印象裡生物界中生存得如此沒有意義的似乎不多。它們僅僅是為了繁衍而生存,它們的生存無意義到無法把它們歸結為是益蟲還是害蟲的地步。如果一個人活到這種地步,實在是太可悲了,然而誰又敢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這樣的人呢?
雖然覺得十七年蟬的生存沒有價值,但我又不得不佩服這種小生物的耐心和毅力。十七年啊!一個呱呱墜地的新生兒,也已成長為翩翩少年。十七年中,一個人沐浴了多少陽光,享受了多少關愛,品嘗了多少美味,和同伴一起分享了多少快樂!十七年蟬呢,它們如何在地下度過漫長的十七年時光?它們在無邊的黑暗中等待的,僅僅是幾天的光明。更可悲的是光明的來臨,也意味著死亡的迫近。
作者簡介:周彥清,教師。現居吉林松原。
敬請點擊標題下方的藍色字體「草根敘事」關注本號。小編將每天為你奉上一篇佳作。
歡迎投稿。投稿郵箱:hnyyyj@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