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走入蟬的世界 金蟬脫殼 一鳴驚人

2020-12-03 瀟湘晨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昆蟲音樂家」「大自然的歌手」「高溫天氣預報員」「噪音小能手」……當這些頭銜同步出現時,意味著蟬要登場了。

作為昆蟲之一,蟬的「地球年齡」要比人類古老得多,它們有什麼樣的特點?為何能不停地鳴叫?雄蟬和雌蟬有哪些區別?它們又有什麼樣的生存方式?跟隨專家學者的解讀,讓我們共同走進蟬的世界。

自然愛好者在鸚哥嶺拍到的蟬。袁浪興 供圖

長期蟄伏,破土而出

蟬是夏天才有的昆蟲嗎?

「大家一般都這麼認為,但其實並不是的。在海南,其他季節也同樣有蟬,比如我們會形容春蟬的叫聲類似於『來了來了』,夏蟬是『熱死了熱死了』,秋蟬是『服了服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副研究員閻偉介紹,我國蟬類有200多種,其中海南有20種-30種。

不論是什麼類型的叫聲,蟬的發聲原理都是一樣的:蟬的「發音器」位於腹部末端,由腹部兩片鼓狀膜高速振動而發出聲音;其「擴音器」則位於胸部位置,由胸部外骨骼組成,類似於喇叭形狀,以增加聲音的強度。正是這樣的生理構造,賦予了蟬「腹胸腔共鳴」放聲高歌的可能。

「昆蟲一個世代的繁殖過程,一般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這屬於完全變態;而有些昆蟲不經歷『蛹』的階段,這屬於不完全變態,蟬就是這一類型的。」閻偉介紹,蟬屬於昆蟲綱半翅目動物,多生存於溫帶至熱帶地區。

蟬的生命過程一般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開始時,產在樹葉上的蟬卵,在掉落到樹下形成幼蟲後,會在靠近樹根周圍土壤中打洞「潛伏」生存,靠吸取樹根汁液為食,3年至5年才能出土,然後經過羽化,成為成蟲。緊接著,成蟲在屈指可數的兩三個月時間內,努力完成交配、繁殖等「蟬生大事」後,便會走向生命的盡頭。

可以說,在這可寥寥幾筆帶過的成長過程中,蟬的「高光時刻」是發生在蛻皮羽化環節。「蟬在蛻皮時背部會出現一條裂縫,頭先掙扎出來,然後是身軀,沒過一會兒,翅膀會逐漸清晰長出,便開始起飛,只剩下樹幹上滿是泥土的外殼。這真的是現場版的『金蟬脫殼』。」松鼠學堂自然教育工作室自然教育導師春香說,近期她在海口白沙門公園夜觀時,恰好觀察到一隻蟬的羽化過程,它從泥土裡出來,趴在樹上退殼,再長出翅膀,大約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

雖然蟬的一生是短暫的,但這種小昆蟲卻會在其有限的「蟬生」裡,上演「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故事。「一隻蟬絕大部分生命時間是在土壤中度過的,這也就是其所經歷的漫長的幼蟲階段。在這一階段,蟬並沒有翅膀,不會鳴叫,它利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汁液,在土壤裡蟄伏生存,直到某一天破土而出,蛻皮羽化,長出翅膀,飛上樹枝開始鳴叫。」閻偉說。只有雄蟬會鳴叫,雌蟬並不具備這項「技能」。而雄蟬們不知疲倦地鳴叫,主要是為了吸引異性、交配繁殖需要。

在五指山拍攝到的蟬。 春香 供圖

雄蟬是「聾子」?雌蟬是「啞巴」?

自古以來,人們對蟬最感興趣的就是它的鳴叫聲。靠著不停鳴叫,破土而出的「昆蟲音樂家」不僅會引發文人墨客的文思,還會引來科學家的思考。

「人們對蟬的發聲以及感知聲音的方式是十分好奇的。一百多年前,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來檢驗蟬的聽力狀況,並依據實驗情況認為蟬像是一個『聾子』。」閻偉說。

在《昆蟲記》中,法布爾這樣記下自己做的實驗——「蟬是非常喜歡唱歌的……然而喧譁卻不足以驚擾它。你儘管站在它的背後講話,吹哨子、拍手、撞石子,這鎮靜的蟬卻仍然繼續發聲,好像沒事兒一樣。有一回,我借來兩支鄉下人辦喜事用的土銃,裡面裝滿火藥,將它放在門外的梧桐樹下,我們很小心地把窗打開,以防玻璃被震破。」

「我們六個人等在下面,熱心傾聽頭頂上的樂隊會受到什麼影響。『碰!』槍放出去,聲如霹雷。一點也沒有受到影響,它仍然繼續歌唱。它既沒有表現出一點兒驚慌擾亂之狀,聲音的質與量也沒有一點輕微的改變。第二槍和第一槍一樣,也沒有發生影響。」

由此,法布爾得出結論:「我想,經過這次試驗,我們可以確定,蟬是聽不見的,好像一個極聾的聾子,它對自己所發的聲音是一點也感覺不到的。」

但真的如此嗎?「後來科學界經過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實雄蟬是有聽覺器官的,並不是『聾子』。它的聽覺器官長在腹部,腦部也存在相應的神經元細胞,但是,蟬接受聲波的頻率有一定範圍,同樣的聲音,或許人能聽到,蟬卻充耳不聞,這也就是為什麼用槍炮對著蟬轟鳴,它都無動於衷的原因。」閻偉介紹。

他還進一步解釋,雖然雄蟬非「聾子」,但雌蟬確實是真「啞巴」。由於雌蟬的生理構造不完全,導致其不能像雄蟬一樣發聲,因此它是「啞巴蟬」,無法鳴叫。而是否能發聲,也成為區分雄蟬雌蟬的方法之一。「此外,它們之間的區別還在於雄蟬交配後即死去,雌蟬在產卵後就死掉。雄蟬只生不養,雌蟬產卵不養,蟬可以說是『自力更生』成長的昆蟲。」閻偉說。

自然愛好者在海南霸王嶺拍到的剛蛻皮羽化出來的蟬。 袁浪興 供圖

蟬與時間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經典的歌聲裡,勾勒出一幅童年夏日景象。在多少人的童年記憶裡,有蟬鳴和冰棍的夏天才算是完整的。

捉蟬是孩童夏天最喜愛的活動之一。關於捉蟬的方法,汪曾祺先生曾寫道:「北京的孩子捉蟬用粘竿——竹竿頭上塗了粘膠。我們小時候則用蜘蛛網。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裡絡滿了蜘蛛網,很粘。瞅準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而在海南,許多孩童捉蟬的方式更加直接,他們常常兩隻手搭在一起,拱成半圓狀,瞄準後穩穩地撲下,把蟬籠罩在手掌底,再小心翼翼地擒住,將蟬拎起,放入透明的空礦泉水瓶或其它容器中,拎著一瓶子鳴叫的夏天,和小夥伴們樂上一整日。當然,也會有人嫌它們叫聲聒噪。

「一般我們在公園、田野、樹林、綠地會更有可能遇到蟬,因為蟬的生長環境需要有裸露的土壤、植被等條件,如果道路硬化程度很高、缺少裸露土壤,那遇到蟬的可能性會減小。」閻偉解釋道,蟬除了出現在人們平時生活的環境中,在熱帶雨林或高海拔的樹林中也常會出現。

蟬與時間有著微妙的聯繫。蟬的生命周期比較短,目前已知壽命最長的是原生於北美洲的十七年蟬,相對於其它昆蟲,它有著較長的生命周期。

「十七年蟬每十七年出現一次,這是一種罕見而規律的周期。在北美洲,有些人甚至會以這種規律來為自己重要的人生節點做記錄,比如出生、上大學、組建家庭、養兒育女等等。」閻偉介紹,在固定而規律的時間周期內出現的蟬,又被稱作「周期蟬」。但周期蟬的「時間觀念」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

原標題:走入蟬的世界 金蟬脫殼 一鳴驚人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走入蟬的世界:金蟬脫殼 一鳴驚人
    「昆蟲音樂家」「大自然的歌手」「高溫天氣預報員」「噪音小能手」……當這些頭銜同步出現時,意味著蟬要登場了。作為昆蟲之一,蟬的「地球年齡」要比人類古老得多,它們有什麼樣的特點?為何能不停地鳴叫?雄蟬和雌蟬有哪些區別?它們又有什麼樣的生存方式?跟隨專家學者的解讀,讓我們共同走進蟬的世界。
  • 蟬的一生
    夏天的時候,我們總可以聽到蟬的叫聲,聲音很大,而且總是打擾到我們睡午覺,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蟬是從哪裡來的呢?
  • 蟬噪林逾靜,我們看一下古代「蟬」的文化寓意
    蟬,就是我們俗稱的「知了」,炎炎夏日,不停地鳴叫,影響了人們的睡眠,讓人特別心煩。可蟬在古代實際上有著特殊的含義,與現代人感知到心煩的鳴叫大相逕庭,請你們跟隨著我一起來看看蟬的古代意義吧。
  • 科普系列-蟬
    但你仔細的跟隨它的節奏去聽蟬的鳴聲,會發現它富有節奏感。在樹蔭底下,帶上一把躺椅,拿把扇子,配上西瓜,再聽取蟬的小曲,何不是一種享受。 而雌蟬的樂器構造不完全,不能發聲,所以它被稱為「啞巴蟬」。有些種從鳴聲、行為和形態上輕易識別出來。
  • 金蟬脫殼醜小蟲的華麗變身 為您全景呈現蟬蛻時刻
    21日夜到22日凌晨,記者在友誼河邊蹲守,記錄下蟬華麗變身的全過程。   大半生都是「醜小蟲」   蟬的一生長達數年,然而,人們最常見到的,只是它一月左右的生命旅程。從蛻殼的那一刻起,它們的生命就進入倒計時;而這一刻,也是它一生中最為華麗的時刻。
  • 暴雨後「金蟬脫殼」 一市民全程拍下
    蟬的身體和腿漸漸破殼而出。 揚子晚報訊(記者 梅建明 通訊員 武家敏)南京近日連續雨天,也正是蟬羽化成蟲的時期,大量蟬的幼蟲從地裡鑽出爬上樹,破殼而出。在南京鼓樓區小桃園裡,一隻蟬的「金蟬脫殼」全過程,被一位有心的市民拍攝了下來。 只見一隻蟬趴在一根樹枝上,緩緩地蠕動著身體。隨後,這隻蟬在樹枝上不動彈了。大約夜裡12點30分,蟬的頭部從殼裡探出來。
  • 市民曬金蟬脫殼圖:從洞裡爬出的幼蟲一夜成蟬
    近日,黃女士曬出微信圖片:家裡花盆一株半米高的芍藥上,掛著七八隻蟬,加上蟬蛻,看起來像有十多隻。此外,黃女士用圖片展示了蟬從幼蟲到成年不同時段的蛻變過程,引來朋友圈一片好奇:「哪兒來的?」「怎麼會有這麼多?」「在家養蟬?太神奇了!」大家都知道,蟬一般棲居在馬路邊、小區、公園的樹上,它們是怎麼「養」在黃女士的家中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 被譽為「大自然的歌手」的美蟬, 再一次誕生於翡翠原石中
    蟬的形狀已經出來了,細節圖基本雕刻完畢,此刻被譽為大自然的歌手的形象立刻展現出來了。從百花開放的春天,到黃葉紛飛的秋天,知了就一直不知疲勞地用它那輕快而舒暢的調子,不用任何中西樂器伴奏,為人們高唱一曲又一曲輕快的蟬歌,為大自然增添了濃厚的情意!總所周知,大馬坎水石是容易出奇蹟的,特別是玉肉有彩味的,拋光起貨後膠感十足呢!
  • 為盛夏而歌,看亞藝公園金蟬脫殼的奇妙演變
    炎炎夏日, 昆蟲界的高音歌唱家粉墨登上盛夏的舞臺,蟬鳴聲不絕於耳。
  • 軟枝黃蟬 | 蟬發一聲時
    華南露天栽植的黃蟬花以夏季花期最盛,冬季蟄伏。這次在泰國見到他們,黃蟬恰好遇上蟬鳴,好不熱鬧。【 軟枝黃蟬 Allamanda cathartica 】 夾竹桃科 Apocynaceae >> 黃蟬屬據說,黃蟬花的花苞像蟬蛹,開花的過程恰似金蟬脫殼。黃蟬花因此得名。
  • 海南周刊 | 海南大多數珍稀保護植物具有多種用途
    本期海南周刊主要內容:  海南周刊| 探秘萬寧75歲「記憶爺爺」 用100組10位數字記住一生  海南周刊| 瓊臺書院名師眾生相 你知道其中幾人?  海南周刊| 大咖建言三亞西島民宿發展:有情懷也要有標準  海南周刊| 三亞推廣蘭花新奇種法:用曬乾的椰子殼種蘭花  海南周刊| 作家祝勇談《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新書緣起博鰲一次演講  海南周刊| 海南科研團隊開展111種珍稀植物調查並出版成書
  • 海南周刊| 福建與海南的移民之緣:「先祖遷自福建莆田」
    在11月26日舉行的「人文點亮海之南——海南周刊10周年紀念」分會場活動「源遠流長——瓊閩文化對話」學術沙龍上,福建海南兩地學者就移民文化議題展開了廣泛交流,對證兩地史料及眾多族譜家譜記載,清晰呈現出閩瓊遷徙中的人群類型劃分,以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呈現出的不同特質。  那一句「先祖遷自福建莆田」,從歷史深處傳來,將移民文化中的閩瓊兩地,牽繫得愈發緊密。
  • 生命歌者——蟬
    劉青海 在落葉飄零的秋天,突然懷念起,在喧囂的夏天,用生命來歌唱的蟬。 對於蟬,古往今來,人們就有許多種說法:「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在白居易的筆下,蟬是化不去的鄉愁。「寒蟬悽切,對長亭晚。」在柳永的筆下,蟬成了傷感的化身。
  • 海南周刊邀你一起去尋找答案
    本周海南周刊邀你一起去尋找答案。  植物帶有毒性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手段,因為植物無法像動物可移動來逃避捕食者,所以產生這些統稱為次生代謝產物的有毒物質,使得動物們在採食後感到不適,吸取教訓以後不敢再「欺負」,從而達到保護自身的目的。
  • 夏至蟬始鳴:圖片記錄「金蟬脫殼」全過程
    古人歸納「夏至三物候」是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雄性的知了在此時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專家表示,總體來看,蟬鳴在夏至節氣開始出現,或提前幾天或延後幾天,都是比較正常的現象。圖片記錄蟬從幼蟲脫去外殼,羽化成蟲的的過程。
  • 海南周刊| 海南有芳香植物124科610種 一起來看看
    為此,海南周刊推出「芳香植物」報導,展示海南島上的芳香植物,追溯國人利用芳香植物的歷史,介紹芳香植物的神奇功效。海南香物知多少文海南日報記者單憬崗 圖海南日報記者袁琛 實習生陳斯華芳香的氣味,總帶給人無限遐想空間。我國從古至今,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淨氣、焚香撫琴、吟詩作畫和焚香靜坐的習俗。
  • 金蟬脫殼聽得多了!惠州人見過真的蟬蛻嗎?
    有一個成語叫「金蟬脫殼」,指蟬脫去外殼的蛻變。
  • 金蟬脫殼聽得多了!仲愷人見過真的蟬蛻嗎?
    有一個成語叫「金蟬脫殼」指蟬脫去外殼的蛻變比喻製造或利用假象脫身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為「
  • 你見過「金蟬脫殼」嗎?南京市民全過程記錄完美蛻變
    /a/20200621/f888269de86846d58e1c4db6d52ca745.shtml   近日,連續暴雨過後,正是蟬羽化成蟲的時期,大量蟬的幼蟲從地裡鑽出爬上樹
  • 蟬說,樹木的破壞者
    蟬類動物雖種類繁多(世上已知的約有2000種),但形狀基本相同;兩對膜翅,頭部寬而短,具有明顯的額唇基就是其典型的「家族特色」。同時,蟬的複眼不大,位於頭部的兩側,但是視力卻相當好。正在羽化的蟬古人對蟬的居高飲露高度讚揚,關於蟬的詩句更是繁多,詠蟬三絕之一的唐代詩人虞世南就用「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