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昆蟲音樂家」「大自然的歌手」「高溫天氣預報員」「噪音小能手」……當這些頭銜同步出現時,意味著蟬要登場了。
作為昆蟲之一,蟬的「地球年齡」要比人類古老得多,它們有什麼樣的特點?為何能不停地鳴叫?雄蟬和雌蟬有哪些區別?它們又有什麼樣的生存方式?跟隨專家學者的解讀,讓我們共同走進蟬的世界。
自然愛好者在鸚哥嶺拍到的蟬。袁浪興 供圖
長期蟄伏,破土而出
蟬是夏天才有的昆蟲嗎?
「大家一般都這麼認為,但其實並不是的。在海南,其他季節也同樣有蟬,比如我們會形容春蟬的叫聲類似於『來了來了』,夏蟬是『熱死了熱死了』,秋蟬是『服了服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副研究員閻偉介紹,我國蟬類有200多種,其中海南有20種-30種。
不論是什麼類型的叫聲,蟬的發聲原理都是一樣的:蟬的「發音器」位於腹部末端,由腹部兩片鼓狀膜高速振動而發出聲音;其「擴音器」則位於胸部位置,由胸部外骨骼組成,類似於喇叭形狀,以增加聲音的強度。正是這樣的生理構造,賦予了蟬「腹胸腔共鳴」放聲高歌的可能。
「昆蟲一個世代的繁殖過程,一般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這屬於完全變態;而有些昆蟲不經歷『蛹』的階段,這屬於不完全變態,蟬就是這一類型的。」閻偉介紹,蟬屬於昆蟲綱半翅目動物,多生存於溫帶至熱帶地區。
蟬的生命過程一般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開始時,產在樹葉上的蟬卵,在掉落到樹下形成幼蟲後,會在靠近樹根周圍土壤中打洞「潛伏」生存,靠吸取樹根汁液為食,3年至5年才能出土,然後經過羽化,成為成蟲。緊接著,成蟲在屈指可數的兩三個月時間內,努力完成交配、繁殖等「蟬生大事」後,便會走向生命的盡頭。
可以說,在這可寥寥幾筆帶過的成長過程中,蟬的「高光時刻」是發生在蛻皮羽化環節。「蟬在蛻皮時背部會出現一條裂縫,頭先掙扎出來,然後是身軀,沒過一會兒,翅膀會逐漸清晰長出,便開始起飛,只剩下樹幹上滿是泥土的外殼。這真的是現場版的『金蟬脫殼』。」松鼠學堂自然教育工作室自然教育導師春香說,近期她在海口白沙門公園夜觀時,恰好觀察到一隻蟬的羽化過程,它從泥土裡出來,趴在樹上退殼,再長出翅膀,大約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
雖然蟬的一生是短暫的,但這種小昆蟲卻會在其有限的「蟬生」裡,上演「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故事。「一隻蟬絕大部分生命時間是在土壤中度過的,這也就是其所經歷的漫長的幼蟲階段。在這一階段,蟬並沒有翅膀,不會鳴叫,它利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汁液,在土壤裡蟄伏生存,直到某一天破土而出,蛻皮羽化,長出翅膀,飛上樹枝開始鳴叫。」閻偉說。只有雄蟬會鳴叫,雌蟬並不具備這項「技能」。而雄蟬們不知疲倦地鳴叫,主要是為了吸引異性、交配繁殖需要。
在五指山拍攝到的蟬。 春香 供圖
雄蟬是「聾子」?雌蟬是「啞巴」?
自古以來,人們對蟬最感興趣的就是它的鳴叫聲。靠著不停鳴叫,破土而出的「昆蟲音樂家」不僅會引發文人墨客的文思,還會引來科學家的思考。
「人們對蟬的發聲以及感知聲音的方式是十分好奇的。一百多年前,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來檢驗蟬的聽力狀況,並依據實驗情況認為蟬像是一個『聾子』。」閻偉說。
在《昆蟲記》中,法布爾這樣記下自己做的實驗——「蟬是非常喜歡唱歌的……然而喧譁卻不足以驚擾它。你儘管站在它的背後講話,吹哨子、拍手、撞石子,這鎮靜的蟬卻仍然繼續發聲,好像沒事兒一樣。有一回,我借來兩支鄉下人辦喜事用的土銃,裡面裝滿火藥,將它放在門外的梧桐樹下,我們很小心地把窗打開,以防玻璃被震破。」
「我們六個人等在下面,熱心傾聽頭頂上的樂隊會受到什麼影響。『碰!』槍放出去,聲如霹雷。一點也沒有受到影響,它仍然繼續歌唱。它既沒有表現出一點兒驚慌擾亂之狀,聲音的質與量也沒有一點輕微的改變。第二槍和第一槍一樣,也沒有發生影響。」
由此,法布爾得出結論:「我想,經過這次試驗,我們可以確定,蟬是聽不見的,好像一個極聾的聾子,它對自己所發的聲音是一點也感覺不到的。」
但真的如此嗎?「後來科學界經過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實雄蟬是有聽覺器官的,並不是『聾子』。它的聽覺器官長在腹部,腦部也存在相應的神經元細胞,但是,蟬接受聲波的頻率有一定範圍,同樣的聲音,或許人能聽到,蟬卻充耳不聞,這也就是為什麼用槍炮對著蟬轟鳴,它都無動於衷的原因。」閻偉介紹。
他還進一步解釋,雖然雄蟬非「聾子」,但雌蟬確實是真「啞巴」。由於雌蟬的生理構造不完全,導致其不能像雄蟬一樣發聲,因此它是「啞巴蟬」,無法鳴叫。而是否能發聲,也成為區分雄蟬雌蟬的方法之一。「此外,它們之間的區別還在於雄蟬交配後即死去,雌蟬在產卵後就死掉。雄蟬只生不養,雌蟬產卵不養,蟬可以說是『自力更生』成長的昆蟲。」閻偉說。
自然愛好者在海南霸王嶺拍到的剛蛻皮羽化出來的蟬。 袁浪興 供圖
蟬與時間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經典的歌聲裡,勾勒出一幅童年夏日景象。在多少人的童年記憶裡,有蟬鳴和冰棍的夏天才算是完整的。
捉蟬是孩童夏天最喜愛的活動之一。關於捉蟬的方法,汪曾祺先生曾寫道:「北京的孩子捉蟬用粘竿——竹竿頭上塗了粘膠。我們小時候則用蜘蛛網。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裡絡滿了蜘蛛網,很粘。瞅準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而在海南,許多孩童捉蟬的方式更加直接,他們常常兩隻手搭在一起,拱成半圓狀,瞄準後穩穩地撲下,把蟬籠罩在手掌底,再小心翼翼地擒住,將蟬拎起,放入透明的空礦泉水瓶或其它容器中,拎著一瓶子鳴叫的夏天,和小夥伴們樂上一整日。當然,也會有人嫌它們叫聲聒噪。
「一般我們在公園、田野、樹林、綠地會更有可能遇到蟬,因為蟬的生長環境需要有裸露的土壤、植被等條件,如果道路硬化程度很高、缺少裸露土壤,那遇到蟬的可能性會減小。」閻偉解釋道,蟬除了出現在人們平時生活的環境中,在熱帶雨林或高海拔的樹林中也常會出現。
蟬與時間有著微妙的聯繫。蟬的生命周期比較短,目前已知壽命最長的是原生於北美洲的十七年蟬,相對於其它昆蟲,它有著較長的生命周期。
「十七年蟬每十七年出現一次,這是一種罕見而規律的周期。在北美洲,有些人甚至會以這種規律來為自己重要的人生節點做記錄,比如出生、上大學、組建家庭、養兒育女等等。」閻偉介紹,在固定而規律的時間周期內出現的蟬,又被稱作「周期蟬」。但周期蟬的「時間觀念」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
原標題:走入蟬的世界 金蟬脫殼 一鳴驚人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