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別稱知了、蛣蟟等,是昆蟲綱半翅目(曾為同翅目)蟬科(學名:Cicadidae)的統稱。蟬有兩對膜翅,形狀基本相同,大小基本不同,前翅大於後翅。頭部寬而短。有著明顯突出的額唇基,複眼不是很大,位於頭部兩端。有3個單眼。其視力相當良好。觸角短小,呈剛毛狀。刺吸式口器,口器細長,內有食管與唾沫管。
蟬的一生有三個階段,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其中蟬的大部分時間以幼蟲的形式生活在土壤裡,等到幼蟲成熟後,便會鑽出土壤,尋找合適的地點。褪去金燦燦的外骨骼(蟬蛻),漸漸舒展開它的雙翼。
蟬的英文「Cicada」來自拉丁文,意指「棲息於樹上,像蟋蟀一樣會鳴叫的,而能鳴叫的蟬都是雄蟬,它的發音器在腹肌部,像蒙上了一層鼓膜的大鼓,通過鼓膜受到振動而發出聲音。由於鳴肌每秒能伸縮約1萬餘次,蓋板和鼓膜之間是空的,能起共鳴的作用,因此其鳴聲特別響亮。每個種的雄蟬發出3種不同的鳴聲:受每日天氣變動和其他雄蟬鳴聲的調節的集合聲;交配前的求偶聲;被捉住或受驚飛走時的粗厲鳴聲。而雌蟬的樂器構造不完全,不能發聲,所以它被稱為「啞巴蟬」。有些種從鳴聲、行為和形態上輕易識別出來。
蟬的內部構造
蟬的分布於集中在溫帶及熱帶地區,其中種類約有2000餘種,其中有蚱蟬、蟪蛄、斑蟬、胡蟬、紅蟬等等。蟬其皮蟬蛻是一種中藥材。其中蚱蟬羽化蛻除的外殼稱蟬蛻,其主要成分含甲殼素及蛋白質,味甘、鹹、寒,入肺、肝經,是重要的辛涼解表中藥。蟬還能夠食用,所食用的蟬俗稱「知了猴」,是幼蟲成熟時鑽出地面還未羽化之前的狀態。它的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味道良好。是一道美味佳餚。可以拿來煎、炸、烤食用。
蟬的文化歷史悠久,其中金蟬脫殼、死而復生都是講蟬的特性。在唐宋時期有很多的詩詞中總能找到蟬的身影。比如「飲露身何潔,呤風韻更長」、「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流音繞叢藿,餘響徹高軒」、「蟬噪林愈靜,鳥呤山更幽」等等,都是講述蟬的詩句。而古代的玉蟬在古人的生活當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物品,被人推崇著。在他們眼中是一種神聖的靈物,是通靈的神物。時至今日,玉蟬仍然是大眾喜愛的玉雕吉祥之物,有著一鳴驚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