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種周期蟬演繹動物界的「白娘子與許仙」
有證據表明,17年蟬的產卵能力要高於13年蟬。 然而,一項4月19號發表在Nature集團旗下新刊物《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論文表明,科學家們在基因層面上發現了兩種周期蟬進行過雜交的證據。之前,科學家們一度認為這兩種蟬之間是不會發生交配行為的。科學家們分析,在同一地區棲息的兩種周期蟬,每221年一次的相遇是有可能造成種間雜交的。
-
中科院:首次發現多倍體雜交起源的核基因證據
原標題:植物多倍體起源研究獲進展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在植物多倍體起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結果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據介紹,禾本科21.8% 的物種起源於雜交事件,重建低拷貝核基因系統發育關係為闡明物種雜交起源提供直接證據。
-
40多位科學家警告!歐洲狼群遺傳或面臨威脅,「垮種族」雜交明顯
根據科學報告顯示,狼群的遺傳特性可能會受到威脅,就是因為自己在生態系統的適應之中,進行了「跨種族」之間的遺傳。科學研究人員警告稱,狼群雜交動物的「群體」可能會導致歐洲狼群不再存在。也就是「歐洲狼群」有可能面臨直接的消失。在棲息地的破壞和人類進入狼群的地區,雜交的增加正使它們與國內的自由「狗」進行更多接觸。
-
科學家發現雜交形成罕見細斑原海豚新物種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一項基因研究表明,兩種不同海豚物種雜交可形成細斑原海豚。這種海豚體長2.1米,生活在大西洋熱帶深水環境。進化生物學家在動物王國中已發現其它幾種雜交新物種,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上。
-
人類祖先曾與未知人種雜交?科學家從人類唾液,發現另一生物基因
而且,據科學家們研究得出,即便人類已經發展到現在這樣的程度,我們依然在不斷進化,當然,這種進化過程我們很難從肉眼能夠看出來。如今,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卻一直在探尋原始基因的秘密,如果真的有一天,可以將基因破解的話,疾病、壽命等,都可以被我們控制。知道麼?最近,又有最新的科學研究新鮮出爐了,科學家在人類的唾液當中,發現了一項驚人的秘密!
-
遺傳發育所發現植物雌雄識別分子機制助力雜交育種
日前,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楊維才研究組首次分離到了花粉管識別雌性吸引信號的受體蛋白複合體,並揭示了信號識別和激活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還通過轉基因手段把其中的一個信號受體導入另一種植物薺菜(Capsella rubella)中,並和擬南芥進行雜交實驗,轉基因薺菜的花粉管識別擬南芥胚囊的效率大大提高。
-
上海生科院發現藏獒通過與西藏灰狼雜交獲得高原適應能力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李亦學研究組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揭示了藏獒高海拔適應性的遺傳起源,而且闡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關於狗和現代人適應新環境的故事。其最新研究發現了明顯遺傳證據,表明當人類第一次到達青藏高原時,馴化的藏獒通過與西藏的灰狼雜交獲得的兩個基因區域,在其適應高原環境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
科學家描述亞馬遜雨林發現的第一種雜交鳥類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土嘉堡分校的研究團隊對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發現的已知第一種雜交鳥類進行了描述。 通過一系列遺傳分析和其他檢測,研究團隊揭示出金冠嬌鶲(學名:Lepidothrix vilasboasi)其實是一個雜交物種。這種藍冠嬌鶲屬鳥類於1957年在巴西被首次發現,但直到2002年才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
-
人類祖先曾與未知人種雜交?科學家從人類唾液發現另一生物基因
最新研究表明,從人類唾液中包含的重要遺傳信息可以分析,我們的祖先很有可能與未知人種雜交過,並且二者不存在明顯的生殖隔離。至於這個人種來自何處,暫時還沒有明確的線索。據悉,古代人種之間的雜交比較廣泛,但是學術界認為人類暫時還沒有亞種出現。
-
【奇葩生物】看「角蟬」如何72變!
角蟬是半翅目角蟬科(Membracidae)昆蟲的統稱,堪稱世界上最為奇特的昆蟲。它們演化出了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長著突出而捲曲的頭部,有的像是背著螞蟻,還有的完美模擬了真菌侵入其他昆蟲體內時的形態。問題在於,科學家現在還很難解釋清楚這些前胸背板結構的確切作用。當然,如此奇特的演化特徵不僅不會對它們的生存造成困擾,而是恰恰相反。這些看上去有點愚蠢的形狀,實際上使角蟬很好地適應了生存的環境,並通過基因一代代遺傳下去。現有的證據顯示,不同種類的角蟬可能採取了不同的適應策略,包括偽裝、擬態和警戒等,從而造就出種種奇異的前胸背板形狀。
-
【CGM在線沙龍預告】雜交物種形成的分子遺傳機制
本期活動,我們邀請到了來自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科研助理——王則夫博士來介紹「雜交物種形成的分子遺傳機制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homoploid hybrid speciation, HHS)是進化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一直廣為人們所關注。雜交物種與親本物種間生殖隔離(reproductive isolation, RI)的形成及其分子遺傳機制是理解該過程的核心。
-
袁隆平/袁定陽等人《自然通訊》揭示強優勢雜交水稻親本遺傳差異
9月2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定陽團隊、袁隆平院士組和與華智生物李東等人合作題為「Resequencing of 1,143 indica
-
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我科學家發現:打破經典遺傳規律
據《科技日報》11日報導,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率先發現了水稻自私基因,並由此破解水稻雜種不育的機理。這是科學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發現,證實了植物界同樣存在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的非經典遺傳現象。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
-
古臼齒提供亞洲古人類與智人雜交的證據
近日,考古學家們通過對在中國發現的一塊16萬年前古人類臼齒化石的分析,為亞洲古人類與智人雜交提供了首個形態學證據。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主要目的是了解16萬年前佔領亞洲的古人類與現代亞洲人之間的關係。研究的重點是一種具有三個牙根的下臼齒——這是一種主要出現在現代亞洲人身上的罕見特徵——此前人們認為,這種特徵是智人從非洲散居之後進化而來的。
-
孟德爾是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
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年7月22日-1884年1月6日)是「現代遺傳學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是遺傳學的奠基人。1865年他通過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孟德爾開始進行豌豆實驗時,達爾文進化論剛剛問世。
-
科學家在人類的唾液中發現,部分人祖先與「幽靈人種」雜交過
布法羅大學的一支科學團隊在現代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人的基因組中,發現了一個古代人類亞種的遺傳痕跡。該人類亞種非常神秘,可能從未被發現。
-
從孟德爾遺傳定律研究動物森友會中的花卉雜交!
相信我們在網上看到很多版本的類似下面這樣的花卉雜交圖 但是照著上面的示意圖種了之後發現並沒有獲得相應的花色 本篇文章會從高中學過的『孟德爾遺傳定律』入手,從根本上解決動物森友會中,花卉雜交的問題。這是因為動森中不同顏色的花朵雜交出稀有異色花的機制,是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的。
-
或像黃蜂,或像螞蟻,或像羊角,盤點角蟬那些奇形怪狀的「頭盔」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對於它的背部結構非常感興趣,形態各異,有的像荊棘,像樹葉,像螞蟻,像黃蜂,甚至像縮小的羊角,總共3300種的角蟬,外形幾乎都不相同。不禁讓人驚嘆,它們是怎麼做到的呢?戴在頭上,實際卻是胸的一部分,與翅膀基因有關。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因此,科學界認為「野敗」的發現為中國雜交水稻研究打開了突破口。1972年中國科學家在海南紅芒野生稻同江西地方秈稻品種「蓮塘早」雜交後代中發現雄性不育株,這是一種有別於野敗型孢子體不育的新類型。雄性敗育類型屬於配子體不育。後來,用「蓮塘早」連續回交,於1974年成功培育出紅蓮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紅蓮A及其保持系。
-
物以類聚:計算生物學家發現新證據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刊登的一篇論文中,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計算生物學家亞當·西佩爾(Adam Siepel)教授以及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和以色列赫爾茲利亞跨學科中心(Herzliya Interdisciplinary Center in Israel)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證據解釋了不同亞種的黃褐食籽雀是如何獲得不同的著色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