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首次發現多倍體雜交起源的核基因證據

2020-12-03 人民網

原標題:植物多倍體起源研究獲進展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在植物多倍體起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結果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據介紹,禾本科21.8% 的物種起源於雜交事件,重建低拷貝核基因系統發育關係為闡明物種雜交起源提供直接證據。高粱屬隸屬於禾本科高粱族,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約31種,分布在東非、澳大利亞、東亞、南亞、歐洲、美洲的乾旱半乾旱地區,作為糧食、生物燃料、工業原料,具有重要經濟價值。

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青及碩士研究生劉歡與史密森學會Paul M. Peterson教授合作,對高粱族內有柄小穗梯度簡化的高粱屬及其近緣類群進行系統發育研究。他們首次發現四倍體物種Sorghum sorghoides雜交起源的核基因證據。

科學家稱,東非裂谷是禾本科碳四植物的重要分化中心之一,中新世以來地殼斷裂運動使東非形成東、西兩支南北走向的裂谷,採用分子鐘方法估測,高粱屬譜系分化大約發生在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時期,東非裂谷持續隆升產生的片段化生境促進高粱屬在熱帶東非分化。該研究為禾本科作物類群物種形成機制和多倍體起源研究積累了素材。

據悉,上述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公派留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植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重點基金項目的資助。(李潔尉 周飛)

相關焦點

  • NG高分 | 研究多倍體物種遺傳育種的新方向
    本研究利用最新的測序技術(PacBio+BioNano),成功組裝出高質量的異源四倍體芥菜性油菜基因組圖譜,為進一步改良芥菜的農藝性狀提供了基礎,也為多倍體物種遺傳育種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時,也從多角度論證了芥菜A亞基因組起源問題,揭示了多倍體亞基因組間同源基因表達與選擇機制。
  • 南京科學家發現21億年前藻類化石 真核生物起源,有了重要證據
    真核生物的出現給這個死氣沉沉的世界帶來了顏色,動植物在地球上遍地開花。那麼,真核生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近日,這個謎底終於揭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在山西五臺山一帶發現了距今約21億年的真核生物化石,為真核生物起源提供了重要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前寒武紀研究》上。
  • 南京科學家發現21億年前藻類化石 真核生物起源,有了重要證據
    真核生物的出現給這個死氣沉沉的世界帶來了顏色,動植物在地球上遍地開花。那麼,真核生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近日,這個謎底終於揭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在山西五臺山一帶發現了距今約21億年的真核生物化石,為真核生物起源提供了重要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前寒武紀研究》上。
  • 張亞平院士團隊揭示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演化的動態歷史
    多倍化現象在脊椎動物中極為罕見;多倍體脊椎動物在多倍化發生和其後的二倍化進程中可能經歷基因組休克效應。但對於相關演化遺傳機制是什麼、機制是否相同等問題,存在不同假說和許多尚待澄清的問題。在張亞平院士領導下,雲南大學省部共建雲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羅靜教授、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呂雪梅研究員、湖南師範大學劉少軍院士、南京農業大學陳增建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阮珏研究員和廈門大學徐鵬教授等帶領的團隊聯合攻關,以鯉亞科魚類基因組為研究對象,對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基因組的亞基因組演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華北理工大學王希胤課題組提出多倍體指數,並對植物基因組進化史上...
    多倍體可分為同源多倍體 (autopolyploid) 和異源多倍體 (allopolyploid);同源多倍體是由同一物種經過染色體加倍形成的多倍體,異源多倍體源自不同的物種雜交形成的多倍體。在陸生植物和其他真核生物的進化過程中,同源多倍體和異源多倍體的出現頻率和在進化上的貢獻一直是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基因組序列測定,揭示多倍體在進化史上廣泛且反覆的發生。
  • 科學家揭示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演化的動態歷史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亞平的領導下,雲南大學省部共建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羅靜,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呂雪梅,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劉少軍,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陳增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阮珏和廈門大學教授徐鵬等組成的團隊聯合攻關,以鯉亞科魚類基因組為研究對象,對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基因組的亞基因組演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棉花的進化過程      南京農大供圖 棉花到底從何處起源以及如何進化?棉花基因組藏著哪些奧秘?未來的棉花育種改良還需要哪些創新?4月20日,《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所、德州農工大學等單位合作成果。
  • 上海生科院發現藏獒通過與西藏灰狼雜交獲得高原適應能力
    其最新研究發現了明顯遺傳證據,表明當人類第一次到達青藏高原時,馴化的藏獒通過與西藏的灰狼雜交獲得的兩個基因區域,在其適應高原環境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對狗和狼的全基因組測序為這一研究提供了基礎。李亦學研究組利用生活在不同海拔區域的狗和狼的全基因組數據,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與西藏灰狼相比,藏獒和中國本土狗的親緣關係更近。其次,在藏獒中發現有兩個基因區域,包含了EPAS1和HBB基因,該區域與西藏狼有明顯的雜交信號,而且受到很強的正選擇。
  • 我要上觀網|中國學者挑戰非洲起源說 缺乏DNA證據是關鍵
    中科院院士、古人類學家吳新智為代表的一部分古人類學家就堅持「多地起源說」。 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在東亞地區,目前能夠直接證明非洲起源說的化石證據還沒有發現。 不僅如此,中國的古人類在體質特徵、文化遺物上(如發現的石器製作技術)也是一脈相承的。 在此基礎上,中科院院士吳新智在「多地起源說」的基礎上發展出了「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理論。 具體來說,「連續進化」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鏟形門齒(Sinodonty),這一特點在各種不同年代的頭骨中均有發現,而歐洲、非洲的化石中卻非常少見。
  • 日科學家發現雜交蟬遺傳證據
    日科學家發現雜交蟬遺傳證據 2018年05月03日 15:55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日科學家發現雜交蟬遺傳證據 據英國《通訊·生物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動物學研究,日本科學家通過RNA測序,出乎意料地發現了13年蟬與近親17年蟬雜交的遺傳證據,而這兩種蟬至少221年才相遇一次。
  • 科學網—科學家破譯油菜多倍體基因組
    本報訊(記者黃明明 通訊員餘波)近日,由國際油菜測序聯盟牽頭,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國內外相關機構首次完成甘藍型油菜的基因組測序工作
  • ...甘薯,染色體,上海,基因組,楊俊,起源,植物園,辰山,祖先,克分子...
    原標題:你知道甘薯的起源嗎  據《勞動報》報導:昨日,上海辰山植物園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聯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研究所和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Plants》上共同發表了揭示甘薯起源的重要論文。
  • 南京科學家發現21億年前藻類化石,解開真核生物起源之謎
    真核生物的出現給這個死氣沉沉的世界帶來了顏色,動植物在地球上繁衍生息。那麼,真核生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近日,這個謎底終於揭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們在山西五臺山一帶發現了距今約21億年的真核生物化石,為真核生物起源提供了重要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刊物《前寒武紀研究》上。
  • 南京科學家發現21億年前藻類化石,解開真核生物起源之謎
    真核生物的出現給這個死氣沉沉的世界帶來了顏色,動植物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那麼,真核生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近日,這個謎底終於揭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們在山西五臺山一帶發現了距今約 21 億年的真核生物化石,為真核生物起源提供了重要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刊物《前寒武紀研究》上。
  • 人類祖先曾與未知人種雜交?科學家從人類唾液,發現另一生物基因
    如今,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卻一直在探尋原始基因的秘密,如果真的有一天,可以將基因破解的話,疾病、壽命等,都可以被我們控制。知道麼?最近,又有最新的科學研究新鮮出爐了,科學家在人類的唾液當中,發現了一項驚人的秘密!原來,人類的先祖曾經跟"幽靈人種"雜交過!什麼是"幽靈人種"?跟其雜交究竟是什麼意思?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 一作解讀|MolBioEvo:小麥屬異源多倍化過程中的核質協同進化研究
    雜交過程中,不同的父本和母本核基因組被整合到同一個細胞核中,但卻僅有單系的細胞器基因組存在與雜交細胞核外。因此,雜交過程需要克服兩個潛在挑戰:(1)在通常僅涉及母方細胞質基因組的情況下,由核基因組合併引起的細胞核化學計量失衡;(2)來自核基因組和細胞質基因組的嵌合蛋白複合物內不同亞基之間的不兼容性。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人民網武漢9月14日電 (周雯)9月13日,從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了結實率低的瓶頸制約,大而優的「胖」米有望3到5年內端上市場餐桌。此外,聚焦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首次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4日、2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