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理工大學王希胤課題組提出多倍體指數,並對植物基因組進化史上...

2021-01-13 網易

2019-09-18 11:48:16 來源: BioArt植物

舉報

  多倍體是指一個生物有機體或者細胞中包含兩套以上的染色體的物種。多倍體可分為同源多倍體 (autopolyploid) 和異源多倍體 (allopolyploid);同源多倍體是由同一物種經過染色體加倍形成的多倍體,異源多倍體源自不同的物種雜交形成的多倍體。在陸生植物和其他真核生物的進化過程中,同源多倍體和異源多倍體的出現頻率和在進化上的貢獻一直是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基因組序列測定,揭示多倍體在進化史上廣泛且反覆的發生。然而,如何估計不同類型的多倍體在進化中的角色呢?

  

  圖1. 被子植物進化過程中的系統發育樹和多倍體。藍色方塊或多邊形標示可能的異源多倍化,紅色指同源多倍化;不同植物類群用色塊適當區分;左則標示了地質年代。

  近日,Frontiers in Genetics在線發表了華北理工大學王希胤教授課題組題為Polyploidy Index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Polyploid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提出了多倍化指數(也稱為P-index)的統計量,用以推斷多倍化產生的亞基因組間的差異,描述亞基因組間同源區域中基因丟失或移除的平衡與否,進一步推斷相關多倍體的類型,並評估它們的進化影響。該課題組利用多倍化指數,對44個被子植物基因組進化史上的24個多倍化事件進行了評估,推斷其中87.5%的多倍化產生的亞基因組間有顯著丟失差異,從而推斷可能是異源多倍體,同時估計99.7%以上的被子植物的基因組可能直接來自異源多倍體祖先。

  P-index指數定義如下:

  

  其中A,B是推斷的特定同源區的基因保留數,Wc是對不染色體長度加權,Nc是推斷的古染色體上基因數,K是古染色體條數,評估係數定義如下:

  

  對棉花、小麥、甘藍型油菜等已知的異源多倍體進行P-index 計算表明,異源多倍體常有較大的多倍化指數。以雷蒙德氏棉花為參考,四倍體棉花的P-index為0.70;分別以甘藍型油菜的兩個二倍體祖先種為參考得到P-index為0.76和0.78;以大麥為參考計算小麥兩次雜交的P-index分別為0.74和0.52。而已前研究推測的同源多倍體的指數較小。如對大豆、楊樹等已知的同源多倍體進行P-index值計算:以苜蓿為參考,大豆的P-index值為0.17,以桃樹為參考,楊樹的P-index值為0.26。

  基於P-index閾值0.3,該課題組嘗試區分已知或先前推斷的異源多倍體或同源多倍體。分別以高粱和穀子為參考,玉米的P-index為0.71和0.69,表明玉米獨自的多倍化事件可能屬於異源加倍,與其它研究組的推斷一致;對禾本科共有加倍的性質進行驗證,分別以水稻、高粱、穀子、二歲短柄草等為參考,計算禾本科共有加倍的P-index在0.39-0.44之間,推斷這次加倍為異源加倍,也與其它相關研究一致。對十字花科、茄科、豆科等多個加倍事件的P-index計算,均傾向於異源加倍,只有少數科屬如葫蘆科、蘋果和楊樹共有加倍傾向於同源加倍。

  

  圖2. 多倍化體與多倍體指數。上面為利用基因組實際計算的多倍化係數,下面為人工進行基因組同源基因重排後計算的多倍化係數。

  王希胤課題組對44個植物基因組,涉及被子植物進化過程中的24個古多倍體事件,推斷其中87.5%可能是異源多倍體,負責建立了主要的陸生植物類群,如禾本科、豆科、茄科和十字花科等,以及單、雙子葉植物類群。相比之下,同源多倍體可能只負責建立了少數幾個小屬,包括大豆、蘋果和楊樹等。

  另外,該課題組揭示在主要的真雙子葉植物共同的六倍體化事件之後,木本植物傾向避免發生新的多倍化,表明強壯的植株可能有助於它們在惡劣的環境變化中生存。總的來說,這些發現表明,如果亞基因組間有顯著差異,或者說異源多倍體的雜交優勢,有助於其成功分化產生新物種,並進一步為大的植物類群創生奠定遺傳學基礎。

  華北理工大學王希胤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王金朋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河北省農科院秦君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該項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唐山市重點實驗室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gene.2019.00807/ful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王希胤課題組發現石松類植物中的多個古多倍化事件
    責編 | 逸雲近日,華北理工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王希胤課題組在基因組學權威期刊古多倍化事件被提出是種子植物的關鍵進化動力(圖1),超過多個受古多倍化影響物種的基因組複製區域對全基因組序列的覆蓋度,如已普遍認識水稻及祖先在進化史上至少經歷了5次多倍化事件,但基因組加倍區域對全基因組的覆蓋度也只有78%。
  • 【科技日報】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完成
    農業生產中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是一個經兩次自然雜交而形成的異源六倍體,含有A、B和D三個基因組,其基因組大而複雜,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85%以上基因組DNA為重複序列,給基因組組裝研究設置了不少障礙。據了解,烏拉爾圖小麥是形成多倍體栽培小麥的核心基因組,解析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是闡明多倍體小麥基因組結構、功能和進化的關鍵基礎。
  • 徐鵬報告詳細解讀:鯉魚異源四倍體起源及基因組進化
    通過什麼技術來揭示鯉魚的起源和基因組進化的?下面請看徐鵬教授現場報告內容詳細解讀。鯉除經歷了硬骨魚類共有的第三輪全基因組複製事件(Ts3R)外,還經歷了特有的第四輪全基因組複製事件(Cs4R),因此也是廣受關注的研究脊椎動物多倍體基因組演化的理想模式生物。基
  • 西藏完成世界首個裂腹魚類基因組圖譜
    該項目,區農科院水產科學研究所為第一完成單位,由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南大學、大連海洋大學和吉林農業大學共同完成。 在過去的5000萬年間,青藏高原一直處於隆升過程,並伴隨著極端地質運動和氣候變化。
  • 古多倍化在被子植物進化適應的遺傳貢獻
    當前,被子植物作為地球上的優勢物種,從熱帶到極地地區以及水生地區都有覆蓋。這種成功得益於被子植物進化歷史中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全基因組複製事件被認為是進化上的重要驅動力,不管是物種形成、適應性進化或是多樣性產生。最近的兩次刪除和巨大影響已經說明全基因組複製事件相比之前的進化歷史更廣布於有花植物中。之前的兩次古老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被認為在被子植物和種子植物中是有代表性的。
  • NG高分 | 研究多倍體物種遺傳育種的新方向
    科技君和小夥伴們特地對植物基因組領域已發的180多篇高質量文章進行收集、解讀和歸類,經歸納整理後共分十章,前九章為相關領域已發表物種文獻解讀,最後一章為植物基因組未來發展趨勢及預測。為研究植物育種的基因組基礎提供了一個典型的模型,等位基因差異表達對於作物優勢的改進可以延伸到其他多倍體作物遺傳育種的研究中。
  • 多倍體作物研究,機遇與挑戰並存—新聞—科學網
    「在連恐龍都滅絕的白堊紀末,多倍體植物仍『頑強』地存活並大量繁殖。」
  • 植物基因組研究思路(一)林木篇
    隨著三代測序(PacBio和Nanopore)技術的不斷發展,已有越來越多的植物完成的基因密碼的破譯,然而在高質量基因組破譯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領域物種(如林木,中藥,農作物,園藝作物,水生植物等)的基因組研究思路又是怎樣的呢?從本章節起,小編分期為各位讀者帶來植物領域物種研究思路,本期我們重點介紹下林木基因組研究思路。
  • 世界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的基因組圖譜誕生
    這使得青藏高原成為了研究高原環境下動物進化和適應機制的「天然實驗室」,也是全世界生物學家關注的熱點區域。魚類相對於陸生生物而言,更容易受到地質變化和氣候波動下的水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高原特色魚類是研究高原環境下生物進化、物種形成和適應性機制良好的生物材料。然而,目前高原生物進化和適應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類、動物和植物等陸生生物。
  • MP綜述植物適應極端環境過程中基因組趨同進化的最新進展
    隨著全基因組數據正在急速增加,適應性進化的研究正在轉向基因組學領域。而趨同進化為適應性進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因此基因組的趨同進化有潛力成為進化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新前沿。該綜述系統總結了植物在適應相同極端環境過程中的基因組趨同進化的最新進展,探討了基因組不同層次趨同進化的發生頻率,並為基因組趨同進化的研究提供了系統的總結和展望。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
    為何建設油菜泛基因組平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資料庫?油菜相關的多組學數據研究進展情況如何?《中國科學報》對此進行了採訪。「標準地圖」有盲區甘藍型油菜大約在7500年前由白菜和甘藍自然雜交形成,是非常「年輕」的多倍體植物。
  • 生命學院何塞課題組發文報導異位的微管會引起多倍體細胞的試圖分裂
    生命學院何塞課題組發文報導異位的微管會引起多倍體細胞的試圖分裂清華新聞網4月24日電 4月1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何塞(José Carlos Pastor-Pareja)課題組在《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期刊上發表了題為「血影斑蛋白Shot在果蠅多倍體細胞中維持核周微管網絡」 (Spectraplakin Shot
  • 華中農業大學構建油菜泛基因組資料庫助力油菜遺傳育種研究進入泛...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生物信息團隊陳玲玲和楊慶勇課題組與廣西大學合作在植物學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了題為「BnPIR: Brassica napus Pan-genome Information Resource for 1,689 accessions」的論文,構建了首個油菜泛基因組和比較基因組生物信息平臺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新聞—科學網
    「標準地圖」有盲區 甘藍型油菜大約在7500年前由白菜和甘藍自然雜交形成,是非常「年輕」的多倍體植物。 「多倍體物種,尤其是年輕的多倍體植物中,往往存在大量的非同源染色體重組事件,這些重組事件導致甘藍型油菜內部的遺傳變異非常豐富。」華中農業大學生物信息團隊副教授楊慶勇說。
  • 科學家揭秘了最古老單細胞輪藻的首個基因組,破解了生命起源密碼
    科學家一直在追尋生命進化的腳步,從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迄今為止已報導基因組的陸生植物及輪藻都屬於多細胞植物,而由於單細胞輪藻基因組、表觀組等信息的缺失,科研人員一直無法了解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進化及陸生植物的終極起源機制,極大限制了對陸生植物進化的研究,通過比較物種進化對核心基因和表觀調控因子的鑑定。
  • 多倍體為什麼在植物中遠比動物中普遍? -
    同一物種經過染色體加倍形成的多倍體,稱為同源多倍體。同源多倍體在植物界是比較常見的。
  • 南農多倍體團隊揭示表觀遺傳在小麥「愛恨情仇」故事中的作用
    普通小麥是由二倍體祖先種經歷兩輪的雜交和基因組加倍形成的異源六倍體作物(AABBDD)(圖1)。我們對這一複雜的過程戲稱為A、B和D基因組的愉快『結婚』經歷。研究者可以通過人工幹預使六倍體小麥中的AB基因組與D基因分離,重新變回長勢較差的抽提異源四倍體小麥(ETW, AABB),類似於鬧心的「離婚」過程(圖1)。有意思的是,ETW(AABB)可以再與D基因組結合重新變回長勢良好的人工合成異源六倍體小麥(RHW,AABBDD),我們稱其為欣喜的『復婚』過程(圖1)。
  • 研究解析蘋果遺傳進化機制
    近期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和澳大利亞澳洲大學的研究人員展開合作,在蘋果屬植物多倍體化遺傳與進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論文「Molec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