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學院何塞課題組發文報導異位的微管會引起多倍體細胞的試圖分裂

2021-01-07 清華大學新聞網
生命學院何塞課題組發文報導異位的微管會引起多倍體細胞的試圖分裂

清華新聞網4月24日電 4月1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何塞(José Carlos Pastor-Pareja)課題組在《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期刊上發表了題為「血影斑蛋白Shot在果蠅多倍體細胞中維持核周微管網絡」 (Spectraplakin Shot maintains perinuclear microtubule organization in Drosophila polyploid cell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發現了形成核周微管網絡是果蠅多倍體細胞的特徵,並揭示了微管結合蛋白Shot對於形成核周微管組織中心的重要作用。

多倍體細胞可存在於二倍體生物體內這一現象在自然界中是廣泛存在的,並且常見於癌細胞。多倍體細胞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分化細胞,他們通過改變細胞周期從而實現了DNA的不斷複製,但卻不經歷細胞分裂時期。在增殖細胞中,中心體作為微管組織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 MTOC)調控著細胞內微管的分布及排列方式。但在分化的細胞中,細胞會在特定位置形成非中心體-微管組織中心從而調控微管的生長及分布。因此,在分化但DNA卻不斷複製的多倍體細胞中,微管網絡是如何分布?以及微管又是如何從中心體上解離?學術界對此並不十分清楚。 

Shot對多倍體細胞核周微管組織中心重要的維持作用

本項研究利用果蠅遺傳學,轉基因技術,共聚焦顯微鏡,透射電鏡,體外實驗,活細胞成像等技術證明了在果蠅幼蟲期的多倍體脂肪體細胞以及其他類型的多倍體細胞中均存在核周微管組織中心(Perinuclear MTOC, pnMTOC)。進一步研究發現,微管的缺失會引起細胞核變大和位置偏移,說明核周微管組織中心具有維持細胞核大小和位置的作用。血影斑蛋白Shot是pnMTOC的重要組分,在缺失Shot的多倍體細胞中,核周微管組織中心不再繞核,而是在核周一點形成異常聚集的微管組織中心。進一步的實驗表明,這個異常聚集的微管組織中心是通過微管馬達蛋白Kinesin介導的微管滑動所形成。與此同時,Shot的缺失使多倍體細胞形成類似於分裂溝的細胞質膜向內凹陷的表型,這說明有絲分裂進程在多倍體細胞中被部分激活。因此,微管的異位聚集能夠使非分裂的多倍體細胞試圖分裂。

此外,在敲低細胞周期調控因子CycE, Cdk2 或者 E2F的多倍體細胞中,核周微管網絡不能正常形成。而在由二倍體誘導形成的多倍體細胞中能夠形成核周微管組織中心,從而進一步證實了多倍體的核內複製周期與核周微管網絡的關係:核內複製周期是形成核周微管網絡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充分條件,即核內複製周期足以促進形成核周微管網絡。

研究人員還進一步發現了其他核周微管組織中心組分Patronin和Katanin p60-like 1對於形成pnMTOC的作用。微管切割蛋白Kat-60L1將已形成的微管切割成小片段,微管負極結合蛋白Patronin能夠與其負端結合併穩定,從而為微管生長提供模板,再通過Shot與核膜蛋白LINC複合物的相互作用將微管錨定到核膜,從而形成核周微管組織中心。

綜上所述,本項研究揭示了多倍體化進程與核周微管網絡的關係,發現了Shot及其他各組分對於形成和維持核周微管網絡的重要作用。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何塞(José Carlos Pastor-Pareja)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PTN項目博士生孫天慧為本文第一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和醫學院倪建泉課題組共同合作完成了本項課題。本項研究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資助。

原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developmental-cell/fulltext/S1534-5807(19)30238-2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周襄楠

相關焦點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基因組的建立過程及動態調控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在《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譜系分化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調控》(Dynamic epigenomic
  • 張傳茂課題組在細胞分裂中紡錘體組裝、染色體列隊和分離研究中...
    近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傳茂教授課題組在紡錘體組裝、染色體列隊和分離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繼發現微管募集蛋白TPX2受到Aurora A蛋白激酶磷酸化調控,進而調節細胞有絲分裂中期紡錘體長度(Fu et al, 2015.
  • 生命學院葛亮課題組發文報導蛋白非經典分泌過程關鍵步驟
    生命學院葛亮課題組發文報導蛋白非經典分泌過程關鍵步驟清華新聞網4月9日電 4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葛亮課題組在《細胞》(Cell)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為「蛋白跨膜轉運調節非經典蛋白分泌」(A translocation pathway for vesicle-mediated unconventional protein secretion)
  • 清華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機械力信號轉導新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機械力信號轉導新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9日電 3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果蠅機械力感受器中NompC的超微結構」(Ultra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NompC in the Mechanoreceptive Organelle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清華新聞網6月21日電 6月16日,《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長文發表了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與德國科隆大學分子醫學中心Jay Gopalakrishnan博士課題組的合作論文《CPAP-微管蛋白互作在中心粒
  • 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解析機械力感受神經元中特化細胞骨架的三維...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在前序工作中發現果蠅I型機械力感受神經元樹突頂端存在特化的纖毛結構,該結構中存在著由非中心體微管構成的高級細胞骨架結構,該結構具有結構支撐和力學感受雙重功能。 為深入了解上述細胞骨架的結構及其發生的分子機制,梁鑫課題組進一步應用基於電子斷層成像的三維電鏡重建技術在近分子水平的解析度上原位解析了上述細胞骨架的高級結構,並結合活體細胞顯微成像技術測量了微管纖維的極性、動力學及穩定性。
  • 生命科學學院張傳茂教授實驗室在細胞分裂調控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3年9月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傳茂教授實驗室的一項重要研究進展——TACC3蛋白依賴性非中心體微管的組裝和分選促進紡錘體裝配過程中動粒與微管的捕捉(Fu et al,PNAS,2013)。張傳茂教授實驗室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為細胞分裂增殖調控機理研究。細胞分裂增殖是生物界賴以存在的基礎。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清華新聞網5月28日電 5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介導的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機制」(Mechanism of CAP1-mediated Apical Actin Polymerization
  •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分化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10月4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課題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題為《自身免疫病相關IgG1變異體調控B細胞活化及分化》的研究論文,報導人類膜聯免疫球蛋白IgG1重鏈胞內區存在增加系統性紅斑狼瘡
  • ...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
    清華生命學院劉萬裡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日電 11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萬裡研究組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期刊發表題為《磷脂醯肌醇4,5-二磷酸和磷脂醯肌醇3,4,5-三磷酸平衡以及胞質分裂作用因子2蛋白的招募和活化調控B細胞抗原受體微簇體成熟》(Growth
  • 中國科大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及其在有絲分裂...
    -1複合體的底物結合界面及催化機制,並通過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其在星體微管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從而參與調節有絲分裂進程。微管是細胞骨架系統的重要組成,微管在維持細胞形態,細胞內物質/細胞器運輸,細胞區室化,有絲分裂等重要生命活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微管是由α-tubulin/-tubulin異源二聚體在GTP存在下形成的由13條微管原絲環繞形成的中空管狀複合物(除鞭毛、纖毛中的特質化微管結構)。
  • Nature背靠背丨揭秘細胞分裂的「變阻器」TRIM37
    撰文 | Qi責編 | 兮細胞進入有絲分裂階段,中心體(centrosome)負責催化組裝紡錘體所需微管的形成。受到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PLK4的調控,中心體自身在每個細胞周期僅複製一次。2020年9月9日,Nature雜誌接連發表兩篇文章,來自美國和英國的不同課題組非常默契的共同揭示出TRIM37在細胞有絲分裂中的調控作用,以及PLK4抑制劑對於治療TRIM37高擴增腫瘤的潛力。
  • 學科前沿|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發文報導腫瘤細胞感知和調控天冬醯胺代謝的機制和功能
    為了應對不同的壓力刺激和滿足快速增殖的需求,腫瘤細胞經常改變其某些代謝途徑的活性或代謝物的水平;並且這些代謝的異常改變往往與遺傳背景的改變密切相關。江鵬課題組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p53的缺失可導致腫瘤細胞內氨代謝發生重組,進而使得多胺的合成加速,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Li et al. Nature, 2019)。
  • 【教材拓展】有關細胞分裂8個疑惑點的闡釋
    ,導致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引起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加倍」。當細胞進人分裂期時,細胞內產生微管聚合酶(XMAP21s)促進微管的快速聚合。微管的聚合作用是通過形成的異源二聚體不斷地連接在微管上來實現的。那麼,紡錘絲消失會不會像染色體(前期染色質螺旋縮短,末期又重新解旋成為染色質)變化一樣,前期微管蛋白形成的異源二聚體經過組裝構成紡錘絲,末期重新解聚,紡錘絲就消失了?研究發現,紡錘絲的消失就是依賴於微管的解聚。
  •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分子量蛋白清華新聞網6月4日電  6月3日,生命學院教授王宏偉課題組及合作者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題為《分子量52千道爾頓的鏈黴親和素蛋白的3.2埃解析度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Single particle cryo-EM reconstruction
  • 細胞核膜微管再生及微管正末端動態調控
    ,參與介導物質運輸及調控染色體分配、分離等諸多細胞生命活動。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符傳孩課題組在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JMCB)發表了題為「Alp7-Mto1 and Alp14 synergize to promote interphase microtubule regrowth from the nuclear
  • 清華生命學院戴俊彪研究組發文報導釀酒酵母十二號染色體的設計合成
    清華生命學院戴俊彪研究組發文報導釀酒酵母十二號染色體的設計合成戴俊彪在實驗室能否在實驗室構造具有生命特性的細胞一直是生命研究領域一個重要挑戰,也體現了人類對生命起源的不懈探索。隨著DNA合成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基因材料都可被化學合成出來。時至今日,科學家已完成了病毒、噬菌體、細菌等物種的基因組設計與構建,相關人工合成的基因組能正常地完成自我複製和繁衍等生物功能。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2日電 7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在《e生命》(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抗原結合引起的B細胞活化中B細胞受體胞外結構域的構象變化」(Conformational change within the extracellular
  • 生命學院陳柱成、李雪明等合作在《自然》發文報導染色質重塑發生...
    生命學院陳柱成、李雪明等合作在《自然》發文報導染色質重塑發生的機理清華新聞網3月14日電 3月1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柱成、李雪明課題組聯合中科院物理所李明研究員等人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題為《Snf2介導的染色質重塑中DNA滑移機理的研究》(Mechanism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