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解析機械力感受神經元中特化細胞骨架的三維...

2021-01-08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12月4日電 機械力信號轉導是細胞將胞外機械力信號轉換為胞內信號的過程,它是觸覺、痛覺、平衡覺等重要生理學過程的細胞生物學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感受神經元中的力敏感離子通道可以將環境中的機械力刺激轉換為電信號,而細胞膜和細胞骨架等支撐結構則決定了力信號轉導的敏感性。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在前序工作中發現果蠅I型機械力感受神經元樹突頂端存在特化的纖毛結構,該結構中存在著由非中心體微管構成的高級細胞骨架結構,該結構具有結構支撐和力學感受雙重功能。

為深入了解上述細胞骨架的結構及其發生的分子機制,梁鑫課題組進一步應用基於電子斷層成像的三維電鏡重建技術在近分子水平的解析度上原位解析了上述細胞骨架的高級結構,並結合活體細胞顯微成像技術測量了微管纖維的極性、動力學及穩定性。接著,研究者們結合遺傳學,行為學,單分子體外生化方法,電生理和在體鈣成像功能分析等多種手段,發現微管切割蛋白Kat-60L1具有特異性的表達模式和空間定位,而且能夠調控該類感受神經元對機械力信號響應的敏感性。進一步的結構和動力學分析表明,該分子通過與其它微管結合蛋白協同能夠綜合調控特化纖毛結構中微管的數量和長度,並進而精確調控了纖毛內特化微管細胞骨架的三維塑型,最終實現對整個纖毛結構形態及功能的最優化。

圖1.力感受神經元中特化纖毛內基於微管的細胞骨架三維結構

這一系列的工作解析了機械力感受神經元中特化細胞骨架的三維結構,並初步揭示了其形成的分子機制,為進一步了解生物體感受機械力信號的分子基礎打開了大門。同時,本工作也首次應用電子斷層成像的方法對神經元樹突末梢中高密度的骨架結構進行了在體原位分析,為解析該類複雜結構發生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實驗方法。以該工作為基礎,梁鑫課題組於2020年12月2日在《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Katanin p60-like 1塑型力感受纖毛中細胞骨架」(Katanin p60-like 1 Sculpts the Cytoskeleton in Mechanosensory Cilia)的研究論文,該論文也將作為封面論文刊登於2021年首期《細胞生物學雜誌》。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梁鑫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課題組博士後孫蘭弟博士,2017級博士生崔立虹和2015級博士生劉真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王琦軒、薛兆玉和吳孟華等同學參與了部分研究工作。清華大學Jose Pastor課題組和倪建泉課題組為該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轉基因工具果蠅品系。本工作的開展獲得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基金委、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以及北京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競爭性項目的支持。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83/jcb.202004184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呂婷

相關焦點

  • 神經元中特化纖毛內基於微管的細胞骨架三維結構
    DOI: 10.1126/science.abd1673, 最新IF:41.0373.JCB:Katanin p60-like 1塑型力感受纖毛中細胞骨架2020年12月2日,來自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孫蘭迪,崔立虹等在細胞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Katanin p60-like
  • 清華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機械力信號轉導新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機械力信號轉導新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9日電 3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果蠅機械力感受器中NompC的超微結構」(Ultra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NompC in the Mechanoreceptive Organelle
  • 前沿:清華學者提出細胞對機械力「感知」的精巧機制
    一些特化的細胞進化成為專門感知機械力的「終端」,比如內耳毛細胞、本體感覺神經元等等,它們通常對機械力非常敏感。不僅如此,大部分細胞都含有感知機械力的結構,這對於細胞遷移、擴增以及分化等功能都很重要。細胞對機械力的「感知」需要通過把機械力轉化為細胞能夠識別的生物信號,這通常是由離子通道和細胞膜受體以及細胞內信號傳導通路共同實現。
  • 生命科學學院徐成冉課題組解析哺乳動物早期內胚層特化和軸向形成...
    2020年10月26日,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徐成冉課題組的題為「Single-cell patterning and axis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murine and human definitive endoderm」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結合早期胚胎顯微解剖、單細胞轉錄組分析
  • 生命學院何塞課題組發文報導異位的微管會引起多倍體細胞的試圖分裂
    生命學院何塞課題組發文報導異位的微管會引起多倍體細胞的試圖分裂清華新聞網4月24日電 4月1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何塞(José Carlos Pastor-Pareja)課題組在《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期刊上發表了題為「血影斑蛋白Shot在果蠅多倍體細胞中維持核周微管網絡」 (Spectraplakin Shot
  • ...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
    【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9月1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個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
  •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分子量蛋白清華新聞網6月4日電  6月3日,生命學院教授王宏偉課題組及合作者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題為《分子量52千道爾頓的鏈黴親和素蛋白的3.2埃解析度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Single particle cryo-EM reconstruction
  •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一周年!科研成果彙編
    其中,晚期內吞體在小膠質細胞遷移過程中,發揮微絲骨架「拆遷加速器」的作用,通過向胞漿釋放未成熟cathepsin D調控cofilin介導的微絲骨架重組,維持小膠質細胞定向遷移。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段樹民院士為本文主要通訊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王曉東研究員、上海科技大學何淑君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團隊講師劉懌君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劉懌君為第一作者。
  • 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課題組揭示V1神經元樹突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
    2020年2月4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北大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唐世明課題組的研究論文:Spatiotemporal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excitatory synaptic inputs onto macaque V1 neurons(獼猴初級視覺皮層(V1)神經元樹突上興奮性輸入的時空功能組織)。
  • Nature Commun:社交狀態調控觸覺感受的神經機制
    動物依賴特化的機械感受器官和神經元來感知外界環境中的機械力刺激,並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社交環境會顯著地影響動物對外界刺激的感受,同樣的機械力刺激在不同的社交背景下會觸發不同的感受和行為,但這其中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發現,觸碰果蠅翅膀會引起踢腿等防禦行為,這個行為是由翅膀邊緣的機械感受器介導的。
  • 解析清醒獼猴次級視覺皮層神經元感受野的空間結構
    相比於初級視皮層(V1),我們對次級視皮層(V2)神經元的感受野結構以及信息處理的機制了解的仍然比較少。主要原因在於,高級皮層區的神經元反應特性更加的非線性,而傳統方法使用參數化的視覺刺激來研究感受野特性,一次只能測量少數幾種特徵,不能得到感受野的特性完整描述。
  • 堅定自信 未來可期——生92專訪梁鑫老師
    在此期間,我們採訪了生命學院的四位老師,聽他們為我們描繪生院從破土而出到碩果纍纍的燦爛歷程。參與採訪工作的同學們深受感動,也深受啟發。       如今的我們在經受了新冠疫情的洗禮後,再重讀這些記錄,對於老師們所傳達出的擔當意識、責任意識有了更為深切的體悟,對於傳好這根接力棒有了更為堅定的決心。
  • 楊競課題組:神經元軸突退行性病變的最新研究方法及領域前沿進展
    楊競研究員在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著作章節「Chapter 17: Whole-Tissue Immunolabeling and 3D Fluorescence Imaging to Visualize Axon Degeneration in the Intact, Unsectioned Mouse Tissues」,論述利用全組織三維螢光成像技術解析不同病理條件下神經軸突退行性病變的技術手段
  • ...在《自然》發文報導細胞「感知」機械力的精巧分子機器結構與機制
    2018 年 1 月 22 日,《自然》期刊以長文形式在線 發表 了清華大學肖百龍、李雪明課題組題為《Piezo1 離子通道的結構與機械門控機制》(Structure and Mechanogating Mechanism of the Piezo1 Channel)的研究論文,他們解析了哺乳動物機械門控 Piezo1
  • 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課題組與李程課題組構建了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
    2021年1月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課題組和李程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l organoid cultures modeling injury-associated epithelial regeneration」的研究論文,在體外構建了具有損傷再生特徵的新型小腸類器官。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基因組的建立過程及動態調控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在《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譜系分化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調控》(Dynamic epigenomic
  •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清華新聞網5月28日電 5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介導的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機制」(Mechanism of CAP1-mediated Apical Actin Polymerization
  •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首次解析新冠病毒的「邪惡之心」
    在參評成果中,新冠病毒相關成果佔比最大,相關工作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展現了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在面對全新課題時招之能戰的快速反應能力,相關科學探索引領人類更加深了對於新冠病毒的認知。最終入選十大進展的知識創新類項目「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及兩個臨床候選藥物的發現」和技術創新類項目「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的構建」,對防控當前全球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義。
  • 細胞骨架結構改變可降低對疼痛的敏感程度
    最近,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王韻教授及其團隊,公布了他們此研究問題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改變大鼠細胞骨架的微絲結構,能夠減少其對疼痛的敏感程度。研究論文於6月24號發表在《科學·信號》(Science Signaling)上。某些特定的神經細胞可以感受到疼痛。與其他細胞一樣,神經細胞內也有由蛋白質組成的細胞骨架。而肌動蛋白是細胞骨架微絲中的一種主要成分。
  • 生命科學學院蔣爭凡課題組發現錳離子是細胞內的天然免疫激活劑和...
    近日,國際免疫學著名學術期刊Immunity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蔣爭凡研究組在天然免疫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Manganese Increase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cGAS-STING Pathway for Double-stranded DNA and Is Required for the Host Defense against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