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清華學者提出細胞對機械力「感知」的精巧機制

2020-11-26 騰訊網

Photo by Sweet Ice Cream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撰文 | 王承志

責編 | 陳曉雪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細胞對於外界信號的感知能力是基本的生物學需求,其中很重要的一種是對機械力的感知。比如聽覺和觸覺,肺對擴張的感知,血管壁對血流的感知,許多生理過程都與機械力的感知有關。一些特化的細胞進化成為專門感知機械力的「終端」,比如內耳毛細胞、本體感覺神經元等等,它們通常對機械力非常敏感。不僅如此,大部分細胞都含有感知機械力的結構,這對於細胞遷移、擴增以及分化等功能都很重要。

細胞對機械力的「感知」需要通過把機械力轉化為細胞能夠識別的生物信號,這通常是由離子通道和細胞膜受體以及細胞內信號傳導通路共同實現。早在1979年,加州理工學院的Hudspeth(現為洛克菲勒大學教授)和Corey(後在哈佛大學任職),就通過在牛蛙聽覺上皮細胞中的實驗,推測機械力刺激可能通過離子產生的電流傳導,因為亞毫秒級別的信號傳導不可能通過傳統的第二信使的方式傳遞[1]。2010年,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Ardem Patapoutian實驗室發現了高等動物中,Piezo1和Piezo2 兩個基因是編碼哺乳動物機械門控陽離子通道的必要組成成分[2]。

後來的研究發現,Piezo1和Piezo2屬於一類很保守的機械門控陽離子通道,在包括觸覺、痛覺、呼吸、本體感受和血管發育等多種生理過程中起作用(圖1)。人體中這些基因突變會導致紅細胞乾癟綜合症、遠端關節扭曲症、先天性淋巴管發育不良和觸覺缺失等疾病,顯示出它們的重要性[3]。

圖1:Piezo1和Piezo2在人體內的分布。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從預測的結構看,這類蛋白與其它所有已知蛋白都沒有多少相似性,而且相比其它離子通道,這類蛋白顯得非常巨大(超過2000個胺基酸)。清華大學藥學院研究員肖百龍博士在Ardem Patapoutian教授實驗室從事博士後期間與其同事首次證明Piezo蛋白形成機械門控陽離子通道,這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是首次被鑑定發現的,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並不清楚[6]。

蛋白質的三維結構通常能夠幫助科學家解釋其功能。2015年,清華大學高寧課題組、肖百龍課題組與楊茂君課題組合作在《自然》雜誌報導了Piezo1通道中等解析度的冷凍電鏡三維結構,揭示了其三葉螺旋槳狀的三維構造特徵,為解析其分子作用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5]。

2016年,肖百龍課題組在《神經元》雜誌發表文章,報導了Piezo1通道負責離子通透與選擇性的孔道區模塊以及負責機械力感受與傳導的機械傳感模塊的胺基酸構成,進而首次提出Piezo1通道以功能區模塊化的方式來行使其機械門控離子通道功能的假說[7]。

2017年,肖百龍課題組在《自然-通訊》雜誌進一步報導了Piezo通道的新型調控蛋白SERCA2,並系統闡明了其對Piezo蛋白通道活性調控的作用機制,為基於這一蛋白互做調控模式的潛在藥物開發提供了重要線索[8]。

本周二,《自然》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肖百龍與李雪明課題組題為「Piezo1離子通道的結構與機械門控機制」(Structure and Mechanogating Mechanism of the Piezo1 Channel)的研究長文[9]。該研究解析了哺乳動物機械門控Piezo1離子通道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揭示了其參與機械力感受與傳遞的關鍵功能位點,進而首次提出了Piezo通道以類似槓桿原理進行機械門控的精巧工作機制。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發現Piezo1和Piezo2基因的Ardem Patapoutian實驗室也和同在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Andrew Ward實驗室合作,幾乎同時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Piezo1的高解析度結構[10]。洛克菲勒大學的Roderick MacKinnon實驗室也同時在eLife期刊發表了Piezo1的高解析度結構[11]。

Piezo1通道整體呈現三聚體三葉螺旋槳狀結構(圖2a),其羧基端約350個胺基酸組成中心的控制離子通透的中心孔道部分,其氨基端的2200個胺基酸組成外周的特徵性結構域,包括「槳葉」(blade)、「長杆」(beam)以及「錨定區」(anchor)(圖2a-c)。

圖2:Piezo1三維結構。圖片來源:參考文獻[9]

雖然Piezo1蛋白並不包含重複性序列,肖百龍等學者卻驚奇地發現其外周槳葉部分由共9個重複性的、以4次跨膜區為基礎的結構單元串聯而成。他們把這一特徵性的結構域命名為Transmembrane Helical Unit (THU),這也恰好是清華大學的英文縮寫。而在Ardem Patapoutian和Andrew Ward的論文中,這種結構被命名為Piezo repeats。在拓撲結構上,Piezo1蛋白以每個亞基包含38次跨膜區、總計114次跨膜區的形式,組裝成目前已知的跨膜次數最多的一類膜蛋白複合物(圖2b-c)。

在三維結構的胞內部分,存在著長約90 Å的特徵性beam結構,其將遠端槳葉區連接到中心孔道區部分的CTD以及anchor結構域(圖2b-c)。肖百龍認為這是Piezo通道將外周槳葉部分所感知的機械力變化有效傳遞到中心孔道部分的重要結構基礎。結構顯示beam區存在著不均一的相對位移,即遠端的運動位移更大,而靠近中央成孔區只顯示輕微的位移變化。因此,Piezo1結構的構象變化契合了槓桿作用原理。他們的電生理功能研究數據進一步支持了其提出的Piezo1通道以槓桿原理進行機械力感知的機制。

肖百龍博士告訴《知識分子》,以上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對Piezo通道結構特徵與分子機制的理解。他們還發現Piezo諸多與人類遺傳疾病(例如Piezo1、Piezo2基因突變分別導致紅細胞乾癟綜合症以及遠端關節扭曲症)相關的胺基酸突變,集中在beam-CTD-Anchor的相互作用界面,為下一步深入理解這些遺傳疾病突變如何導致Piezo通道功能失常提供了重要線索。

參考文獻:

1. Corey DP and Hudspeth AJ: Response latency of vertebrate hair cells. Biophys J 26:499-506, 1979.

2. Coste B, Mathur J, Schmidt M, et al.: Piezo1and Piezo2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distinct mechanically activated cationchannels. Science 330: 55-60, 2010.

3. Murthy SE, Dubin AE and Patapoutian A: Piezosthrive under pressure: mechanically activated ion channels in health anddisease. Nat Rev Mol Cell Biol 18: 771-783, 2017.

4. Wu J, Lewis AH and Grandl J: Touch, Tension,and Transduction - Th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Piezo Ion Channels. Trends BiochemSci 42: 57-71, 2017.

5. Ge J, Li W, Zhao Q, et al.: Architecture ofthe mammalian mechanosensitive Piezo1 channel. Nature 527: 64-69, 2015.

6. Coste B, Xiao B, et al.: Piezo Proteins Are Pore-forming Subunits of Mechanically Activated Channels. Nature. 2012.

7. Zhao Q, Wu K, Geng J, et al.: Ion Permeationand Mechanotransduction Mechanisms of Mechanosensitive Piezo Channels. Neuron 89: 1248-1263, 2016.

8. Zhang T, Chi S, Jiang F, Zhao Q and Xiao B:A protein interaction mechanism for suppressing the mechanosensitive Piezochannels. Nat Commun 8: 1797, 2017.

9. Structure and Mechanogating Mechanism of the Piezo1 Channel,

DOI: 10.1038/nature25743

10. Saotome K, Murthy SE, Kefauver JM, WhitwamT, Patapoutian A and Ward AB: Structure of the mechanically activated ionchannel Piezo1. Nature 2017.

11. Guo YR and MacKinnon R: Structure-based membrane dome mechanism for Piezo mechanosensitivity. Elife 2017.

製版編輯:斯嘉麗|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相關焦點

  • ...在《自然》發文報導細胞「感知」機械力的精巧分子機器結構與機制
    2018 年 1 月 22 日,《自然》期刊以長文形式在線 發表 了清華大學肖百龍、李雪明課題組題為《Piezo1 離子通道的結構與機械門控機制》(Structure and Mechanogating Mechanism of the Piezo1 Channel)的研究論文,他們解析了哺乳動物機械門控 Piezo1
  •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2020-03-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科研團隊揭秘精巧分子機器結構與機制
    觸摸、拍打、擁抱……你知道人的觸覺如何被感知嗎?記者29日從清華大學獲悉,清華大學藥學院肖百龍課題組與生命科學學院李雪明課題組日前揭示了賦予人類自身觸覺感知能力的機械力分子受體——Piezo2離子通道的高解析度的冷凍電鏡三維結構和精巧工作機制。
  • 細胞與組織演化動力學前沿研討會成功舉辦
    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數理學部孟慶國副主任、力學處雷天剛處長、綜合與戰略規劃處張攀峰處長、中國力學學會湯亞南專職副秘書長以及來自全國四十多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0餘位生物力學學者參加了會議。該會議旨在促進我國生物力學領域優秀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深入探討細胞與組織演化動力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 【學術前沿】江鵬組報導T細胞感知微環境天冬醯胺的分子機制和功能
    【學術前沿】江鵬組報導T細胞感知微環境天冬醯胺的分子機制和功能 2021-01-11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解析機械力感受神經元中特化細胞骨架的三維...
    清華新聞網12月4日電 機械力信號轉導是細胞將胞外機械力信號轉換為胞內信號的過程,它是觸覺、痛覺、平衡覺等重要生理學過程的細胞生物學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感受神經元中的力敏感離子通道可以將環境中的機械力刺激轉換為電信號,而細胞膜和細胞骨架等支撐結構則決定了力信號轉導的敏感性。
  • 學科前沿|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發文報導腫瘤細胞感知和調控天冬醯胺代謝的機制和功能
    2020年4月9日,清華江鵬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題為「p53通過調控天冬醯胺-天冬氨酸穩態影響LKB1活性和腫瘤細胞存活」(p53-mediated control of aspartate-asparagine homeostasis dictates LKB1 activity and modulates cell survival)的研究論文
  • 北航仿生與微納系統研究所發表仿魚側線流場感知前沿綜述
    物競天擇,生物進化出了各種各樣的可用於導航、空間定位、捕食和目標監測的高靈敏度流場傳感器,為研究人員開發新型導航避障用流場感知器件提供了新思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仿生與微納系統研究所蔣永剛、張德遠教授於4月18日在線發表了仿魚類側線流場感知的前沿綜述文章。該綜述從魚類側線系統及人工側線系統兩個方面總結了近年來側線感知的研究成果。
  • 川大魏強《先進材料》自增強的粘附力水凝膠促進細胞機械轉導
    圖3自增強表面上的細胞張力和幹細胞成骨分化。4. 細胞對自增強粘附力的反應取決於不同的整合素類整合素與粘附配體(cycloRGDfK,對α5β1和αvβ3整合素具有特異性)的識別和結合將細胞與微環境聯繫起來並啟動機械轉導過程。
  • 科學家首次證明了細胞的自我修復機制
    當細胞相互碰撞時,會使它們移動和搖晃,甚至有時會破裂。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博士後研究員喬納森·溫克爾曼(Jonathan Winkelman)說:「細胞不斷地產生力,並對它們作出反應。它們被周圍的環境所吸引。」溫克爾曼在瑪格麗特·加德爾的實驗室工作,他還是物理系和普裡茨克分子工程學院的教授。
  • 清華發起的香山科學會議「能源網際網路:前沿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
    清華發起的香山科學會議「能源網際網路:前沿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研討會在京召開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4月21-23日,由清華大學發起的香山科學會議「能源網際網路:前沿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學術討論會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
  • 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細胞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題為「Evolutionarily diverse LIM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 bind stressed actin filaments through a conserved mechanism」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細胞中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 前沿科學的炮聲 |「智識前沿學者計劃」上線
    在知識分子創刊五周年、智識學研社成立一周年之際,我們正式發布 「智識前沿學者計劃」,計劃在影響人類未來生活的若干前沿科技領域,招募一批為科學進步或其應用做出努力的傑出青年學者,資助和鼓勵他們持續追蹤和分析前沿科技領域的新發現、新動向和新機會,並積極分享他們的專業判斷,促進前沿科技信息的交流和公共討論,為正在快速進展的前沿科技留影、存檔,為讀者提供重要的文獻式的科學指路牌
  • Cell:揭示細胞保護它們的DNA免受機械應力損傷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老化生物學研究所、科隆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不僅通過讓細胞核變形,而且還通過讓遺傳物質變得柔軟來保護自己免受由這樣的機械應力(mechanical stress)帶來的損傷。
  • 俄學者提出修復神經組織的方法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俄遠東聯邦大學的學者們提出使用由改型果膠製成的凝膠修復神經組織建議,這對於切除惡性腫瘤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後恢復大腦非常重要。 CC0 / PIXABAY 所創建的人工細胞外環境可用於修復神經組織,培育組織和器官。
  • ...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學術前沿】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2020-06-11 0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感知世界科研競爭的熱點和前沿
    植物生理調控機制方向今年熱點前沿分別是調控植物生長和防禦的茉莉酸信號傳導機制,植物自噬的分子調控機理研究,植物細胞壁中纖維素合成與結構研究及其與木聚糖的互作,植物光形態發生的調控機制。作物性狀改良和除草劑抗性兩個方向今年的熱點前沿是植物生物刺激劑促進蔬果作物生長和提高抗逆性的作用,草甘膦除草劑抗性研究。
  • 清華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機械力信號轉導新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機械力信號轉導新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9日電 3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果蠅機械力感受器中NompC的超微結構」(Ultra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NompC in the Mechanoreceptive Organelle
  • 臺學者研究發現人體細胞DNA損傷修復調控機制
    臺學者研究發現人體細胞DNA損傷修復調控機制 2008年06月20日 16: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DNA損傷修復機制的調控,對於抑制癌細胞的形成有新的了解。這項重要突破研究成果甚受國際重視,刊登於20日美國專業期刊「分子細胞」中。  據「中央社」報導,「中研院」表示,蔡明道研究團隊日前以研究調控細胞周期檢查點的途徑,成功結合生化學、結構學、遺傳學與質譜學等研究方法,證實一項新的「Rad53-SCD1計數磷酸化」調控方式,正是傳導訊息的關鍵因素,為癌症發生的基礎研究帶來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