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證明了細胞的自我修復機制

2020-11-10 上海卡替生物技術

當細胞相互碰撞時,會使它們移動和搖晃,甚至有時會破裂。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博士後研究員喬納森·溫克爾曼(Jonathan Winkelman)說:「細胞不斷地產生力,並對它們作出反應。它們被周圍的環境所吸引。」溫克爾曼在瑪格麗特·加德爾的實驗室工作,他還是物理系和普裡茨克分子工程學院的教授。


Credit: Tricia Koning/OGPA/UChicago Biosciences

如果是橡皮筋當你把它拉得太長時,它就會中斷。但是,一個過度拉伸的細胞則會啟動一個自我修復的響應。這種現象已經用顯微鏡觀察到了,但是修復和適應過程是如何在細胞到目前為止一直沒有人能回答。

在9月28日發表的一項創新的新研究中,溫克爾曼和其他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一起演示了蛋白質如何檢測細胞內的作用力並啟動修復。

所有細胞都有肌動蛋白細胞骨架--一種絲狀蛋白網絡,對細胞的遷移、生長、伸展等過程至關重要。溫克爾曼說:「以前,人們曾觀察到一種叫做Zyxin的蛋白質在細胞中延伸到這些伸展的肌動蛋白結構,但並不確定它是如何工作的,也不確定這種功能有多廣泛。」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動物蛋白質,包括Zyxin和單細胞分裂酵母蛋白paxillin,能夠檢測到肌動蛋白細胞骨架中的應激物質。在實驗室施加機械力之後,蛋白質聚集在需要修復的地方,直接與肌動蛋白絲的拉伸構象結合。

記錄他們的觀察需要廣泛的技能,才能開發出完美的檢測方法,利用純化的成分在細胞外重新進行自我修復。研究生凱特琳·安德森(Caitlin Anderson)首次與溫克爾曼合作撰寫了這項工作,她利用圖像和靈敏的分析方法篩選了蛋白質,這是她在由分子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教授大衛·科瓦爾(David Kovar)領導的一個實驗室開發的。

電腦程式使他們能夠對人類基因組進行梳理,以分離出可能參與這一過程的蛋白質。一個被稱為LIM結構域的蛋白質家族在基因組中出現了70多次,這表明它在人類進化中的重要性。

然後在加德爾(Gardel)的實驗室裡,溫克爾曼使用了一種雷射作為一種人工的方式來模擬像拉伸這樣的力所造成的破壞。他們還在每種LIM蛋白上添加螢光標記,並在高性能顯微鏡下觀察這一過程。當出現撕裂或破裂時,研究小組觀察到,70+LIM結構域的許多蛋白質都是由人類基因組迅速發現了損壞,並將其捆綁到受災地點。科學家們說,很明顯,LIM對力的敏感性是廣泛存在的,並通過進化被複製和粘貼到數十種不同的蛋白質中。

溫克爾曼說:「我們正在研究這一組蛋白質,以便在含有數千種不同蛋白質的高度複雜的細胞中進行這種檢測和修復反應。」「然而,要真正理解這一過程,我們需要淨化必要的成分,並在細胞外重建整個過程。」

安德森使用了一種叫做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的技術和一個複雜的過程來創建他們需要的一個非常純的樣本蛋白--這是以前從未做過的事。

他們還發現,這種通過LIM的力感應在酵母菌和哺乳動物中都能看到,這表明它是進化保護和傳播的一種古老功能。這種高度保守的古老機制很可能被一系列其他過程用來感知細胞內的力量。

「細胞力「除了自我修復之外,通過LIM域的感知還可以告知許多其他過程,例如控制幹細胞命運、細胞增殖或細胞遷移,以及許多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多種信號通路,」加德爾說,「喬恩和凱特林發現,有許多這些蛋白質與此結構域有共同之處。」

加德爾說:「這項工作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基礎科學的理解--細胞如何檢測和處理機械信號,如何在上皮細胞和粘附組織中調節不同的機械途徑。」「但也有一些應用於在非生物環境中建立具有相同識別過程的柔軟、反應靈敏的材料。」


更多信息: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DOI: 10.1101/2020.03.06.980649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細胞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題為「Evolutionarily diverse LIM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 bind stressed actin filaments through a conserved mechanism」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細胞中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 PNAS:首次揭示了細胞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題為「Evolutionarily diverse LIM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 bind stressed actin filaments through a conserved mechanism」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細胞中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發現細胞修復端粒的機制
    德國科學家最近發現,染色體兩端起保護作用的端粒如果過早縮短或破損,細胞會啟動一套修復機制,避免端粒過短而導致細胞早衰。該發現將幫助深入理解細胞衰老、人體老化和癌症等。  染色體是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長鏈,就像鞋帶一樣,端粒就是鞋帶兩端的塑料頭,能防止鞋帶脫線。
  • Science Daily:發現腦卒中後的大腦修復機制
    瑞典隆德大學及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日前共同發現,大腦中風後,其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機制產生新神經元。這一項發現已經發表於Science雜誌上。腦卒中是一種由於血凝塊堵塞大腦血管,導致血流中斷,因此造成大腦缺氧的狀態。許多神經元(缺氧)壞死後,可誘導機體運動、感覺及認知方面的問題。
  • 研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該成果展示了一種OPA1外顯子4b介導的不依賴於線粒體融合的全新線粒體功能修復機制,並進一步發現這一類剪接體在肝癌中有助於線粒體代謝轉變。 細胞內的線粒體如同群居互助的小精靈,當個別線粒體出現損傷發生能量異常時,可以與其他功能正常的線粒體進行融合得到恢復。而融合的模式:短暫的「kiss-and-run」,抑或完全融合為一體,是由在內膜上的蛋白OPA1來決定的。
  • PNAS:科學家首次識別視神經幹細胞,為治療失明帶來希望
    正文   科學家首次識別出視神經幹細胞,或者治療視力喪失。   目前,大約有300萬美國人患有青光眼,並因此導致12萬患者失明。青光眼是由視神經受損引起的疾病,這種神經損傷通常與眼內房水無法正常排出,導致眼內壓力升高有關。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的視覺盲點會逐漸擴大。
  • Cell:科學家鑑別出維持細胞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保持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研究者所使用的DNA損傷製劑能夠引發多種類型損傷,而這些損傷也能通過多種不相關的DNA修復通路來進行修復,在多種類型的DNA損傷劑中最常見的一種就是無鹼基位點,目前研究人員並未發現單鏈DNA中修復無鹼基位點的機制,本文研究中研究者發現HMCES或許就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 解讀2015諾貝爾化學獎: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北京時間昨天傍晚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克和擁有美國、土耳其雙重國籍的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以表彰他們在基因修復機理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  脫氧核糖核酸,俗稱的DNA。人類幾乎每個細胞裡都有DNA,它們編碼了人體全部的遺傳信息。
  • 幹細胞療法對肝纖維化的研究增多,科學家發現修復的3大機制
    數據統計發現,科學家應用幹細胞療法對肝纖維化的研究增多,為肝病的防治打通了一條通道。肝纖維化是各種病因引起的肝內結締組織異常增生,包括了纖維化再生和纖維結節改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將幹細胞移植運用於肝纖維化,在體內體外實驗中均顯示出抗纖維化效應。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 諾貝爾化學獎揭秘DNA修復機制 開啟治癌大門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文匯報》10月8日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瑞典科學家林達爾、美國科學家莫德裡奇及土耳其科學家桑賈爾因為「研究DNA修復機制」,而獲得本屆諾貝爾化學獎,三人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616.6萬元人民幣)獎金。
  • 科學家解析DNA修復機制
    近期來自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韓國成均館大學、香港大學和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聯合發表了題為「RAD18-BRCTx interaction is required for efficient repair of UV-induced DNA damag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RAD18蛋白通過與BRCTx互作參與DNA損傷的複製後修復的作用機制
  • 阻斷腎癌細胞自我修復的新方法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一個研究小組最近發現了一種可以阻斷腎癌細胞自我修復的新方法,這一成果有望使腎癌化療更為有效,也更易承受。
  • Science :科學家發現哺乳動物細胞的新型抗病毒機制——RNAi
    儘管RNAi在哺乳動物中也有發現,但是科學家只發現該過程只參與基因調控而不參與抗病毒反應。近期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Olivier Voinnet找到了RNAi參與到哺乳動物抗病毒免疫反應的證據,相關報導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 成人的大腦具有自我修復潛能
    科學家們報告說,在它們剛剛被接受的不成熟狀態下,這些細胞能夠重新生長出新的連接,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幫助恢復失去的功能。修復大腦和脊髓損傷可能是醫學上最艱巨的挑戰。直到最近,這似乎還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項新研究列出了「成人大腦再生的轉錄路線圖」。
  • 科學家揭示腫瘤細胞遷移分子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閻錫蘊課題組與中科院動物所劉峰小組合作發現,細胞黏附分子CD146作為Wnt5a的受體,激活了非經典Wnt通路,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遷移。
  • Nature:中外科學家首次揭示腫瘤細胞多階段複製
    據生物探索網站12月7日報導,在腫瘤研究領域內,科學家又有了新的突破。過去,學術界普遍認為DNA複製只能發生在細胞周期的S期。 共同通訊作者之一、浙大醫學院沈華浩教授指出,兩校團隊的合作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揭示,腫瘤細胞不僅在S期快速進行DNA複製,還會在有絲分裂階段,即M期「加班」複製DNA。如果能想辦法中止腫瘤細胞在有絲分裂階段的DNA複製,就能通過削弱腫瘤細胞DNA的穩定性而控制腫瘤細胞的增殖。
  • 海月水母,奇妙的自我修復
    動物在生存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組織器官的損傷
  • 細胞修復DNA有「工具箱」
    林達爾意識到,細胞一定會有蛋白來抵消這一過程,後來他發現了一種可以移除受損的胞核嘧啶的細菌酶。   這一發現成為35年的科研工作的開始。此後,林達爾檢測了細胞「工具箱」中多種用來進行DNA修復的蛋白,並一點一點地拼出了「鹼基切除修復」機制的全景圖。1996年,林達爾成功地在試管內重現了人體內的DNA修復過程。
  • 讓癌細胞想辦法自我修復 上海科學家發現治療兒童腦腫瘤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林、耶魯大學吳殿青和復旦大學兒童醫院李昊團隊聯合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