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揭秘DNA修復機制 開啟治癌大門

2020-12-03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文匯報》10月8日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瑞典科學家林達爾、美國科學家莫德裡奇及土耳其科學家桑賈爾因為「研究DNA修復機制」,而獲得本屆諾貝爾化學獎,三人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616.6萬元人民幣)獎金。諾貝爾委員會指出,三人分別從分子層面解構細胞如何修復受損DNA及保護遺傳信息,讓人類從根本上認識生物細胞運作。

從內在的細胞運作到外在的身體特徵,生命一切活動都與遺傳基因密不可分,但承載這些遺傳資料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無時無刻都受到衝擊,全靠細胞有一套保護機制,不斷監察和修復受損DNA,才能維持生命正常運作。林達爾、莫德裡奇及桑賈爾各自解構出不同DNA修複方法,為人們揭開生命神秘一頁,並為研發遺傳病及癌症新療法打開大門,因此共同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據報導,早在發現DNA前,科學家已認定生物體內存在遺傳因子,負責主導生命活動及把遺傳資料傳給後代。數千年來人類基因一代傳一代,並未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使科學家相信該遺傳因子必然非常穩定,不會輕易因為內在或外來衝擊而改變,才能長期維持同一狀態,但事後研究證明這並非事實。

20世紀60年代末期,林達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DNA時,發現它並不如想像般穩定,而是會出現緩慢但明顯的衰變,加上細胞每天會進行無數次繁複的DNA複製程序,大幅增加出錯機會。林達爾認為背後存在一個保護機制,才能維持DNA整體穩定。他憑這一信念,展開了35年的漫長科研工作,辨認出多款協助細胞監察和修復受損DNA以及它們修復的機制,為解開這謎團提供重要線索。

紫外光等外來因素同樣可對DNA造成嚴重傷害,桑賈爾發現部分細菌經致命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後,在藍光下能夠自我修復。他研究後發現,細菌在有光和無光下存在兩套不同修復機制,並在1983年公布研究結果。桑賈爾發現,雖然人類DNA修復機制較細菌複雜得多,但從化學角度看,所有生物的修復機制都是大同小異。

莫德裡奇則在接觸到一款能把DNA甲基化的「Dam甲基化」時,他發現細胞只會對沒甲基化的DNA進行修復,反映細胞或把甲基化視為「正確DNA」的標示,從而揭開另一款修復機制。(實習編輯:胡雪梅 審核:譚利婭)

相關焦點

  • 諾貝爾化學獎頒獎詞:DNA修復機製取得重大突破
    201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以下三位科學家:託馬斯·羅伯特·林達爾;保羅·莫德裡奇和阿齊茲·桑賈爾,因為他們研究出細胞在分子層面如何進行DNA修復和遺傳信息保護。分子系統修復受損DNA每天我們體內的DNA細胞都被紫外線、自由基以及其它致癌物質所破壞,但即使沒有這些外在的破壞源,DNA分子本身就是不穩定的。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改變發生在細胞的基因組中。除此之外,DNA中的缺陷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也會伴隨著複製過程而增加,這些缺陷和損壞的過程不計其數,在人體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
  • 「DNA修復」獲諾貝爾化學獎
    一名瑞典科學家、一名美國科學家和一名有美國、土耳其雙重國籍的科學家獲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將今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一名瑞典科學家、一名美國科學家和一名有美國和土耳其國籍的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基因修複方面的貢獻。
  • 解讀2015諾貝爾化學獎:沒有DNA修復機制,我們每天要突變百萬次
    . © Nobel Media AB 2015來源 諾貝爾獎官網編譯 丁家琦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和土耳其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表彰他們在分子層面上解釋了細胞如何修復
  •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瑞典、美國三位科學家因DNA修復機制獲獎
    【財新網】(記者 孔令鈺)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50分,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道(Tomas Lindahl)和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阿齊茲·桑卡(Aziz Sancar)獲獎。
  • 諾貝爾化學獎解析:你知道吸菸會影響DNA修復功能嗎?
    諾貝爾化學獎解析:你知道吸菸會影響DNA修復功能嗎?在進入生物學本科教科書數十年後,科學家對DNA修復機制的研究終獲諾貝爾獎。10月7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典生物學家託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美國生物學家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以及出生在土耳其的生物學家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
  • 解讀2015諾貝爾化學獎: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北京時間昨天傍晚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克和擁有美國、土耳其雙重國籍的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以表彰他們在基因修復機理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  脫氧核糖核酸,俗稱的DNA。人類幾乎每個細胞裡都有DNA,它們編碼了人體全部的遺傳信息。
  • 2015諾貝爾化學獎,您看懂了嗎?(圖)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了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克和擁有美國、土耳其國籍的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以表彰他們在基因修復機理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  您看懂了嗎?基因修復。
  • 2015諾貝爾化學獎公布!DNA修復術
    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宣布,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15年諾貝化學獎授予英國科學家託馬斯·羅伯特·林達爾(Tomas Robert Lindahl)、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和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以表彰他們發現DNA修復技術。
  • 沒有DNA修復機制人類每天要突變百萬次?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和土耳其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表彰他們在分子層面上解釋了細胞如何修復DNA並保護遺傳信息。
  •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 DNA修復與疾病防治
    10月7日,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克和擁有美國、土耳其雙重國籍的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表他們發現了細胞修復自身DNA的機制,為創新癌症治療手段提供了廣闊前景。
  • 2019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他們是鋰電池發明者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
  •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Tomas Lindahl Paul Modrich Aziz Sancar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45分,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DNA修復的細胞工具箱 201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Tomas Lindahl, 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三位科學家,因為他們從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細胞是如何修復損傷的DNA以及保護遺傳信息的。他們的研究工作為我們了解活體細胞是如何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認識,並有助於很多實際應用比如新癌症療法的開發。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4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 喬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
  • 2016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5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J•弗雷澤•斯託達特(J. Fraser Stoddart)和伯納德•L•費林加三位科學家因「設計和合成分子機器」獲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是諾貝爾獎的一個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
    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6年,共頒發了108次,擁有175位獲獎者。2007年-201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情況如下: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以表彰他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 剛剛,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年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7年,共頒發了109次,擁有178位獲獎者。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
  • 2名基因編輯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Doudna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面的貢獻」。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諾貝爾化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設立的,旨在頒給「做出最重要的化學發現或改進的人」,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
  • 剛剛,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48分許,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過去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單2019年——美國和日本3位科學家 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lingham、Akira Yoshino獲獎,獲獎理由是「在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2018年——美國科學家Frances H.
  • 剛剛,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48分許,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過去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單2019年——美國和日本3位科學家 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lingham、Akira Yoshino獲獎,獲獎理由是「在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2018年——美國科學家Frances H.
  • 諾貝爾化學獎:發明「基因剪刀」開創基因工程,兩名女學者折桂
    諾貝爾委員會10月7日,公布2020年化學獎得主,由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及杜德納(Jennifer Doudna)獲得,以表揚他們在開創基因工程的成就。這兩名科學家發明的「CRISPR / Cas9」基因剪刀(一般簡稱CRISPR 剪刀),成功解決這個問題,開拓基因工程的大門。從細菌擊退病毒機制意外發現「基因剪刀」CRISPR的發現,是來自細菌。卡彭蒂耶在研究一種會致病的化膿鏈球菌時,發現一種未知的「tracrRNA」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