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了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克和擁有美國、土耳其國籍的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以表彰他們在
基因修復機理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
您看懂了嗎?基因修復。這有啥重要的?難道以後用來開發「長生不老藥」?
獲獎者的研究成果在分子水平上描繪了細胞如何修復基因並維護遺傳信息,評選委員會說,這為科學界提供了關於活細胞功能的基本知識,其中的一些發現可被運用到抗癌新療法研發方面。
似乎,這裡還真是多少和性命以及生命有關,但是不是感覺還是不太明白?下面為您解讀。
修復「生命密碼」
DNA是一種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引導生物發育和生命機能運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片段被稱為基因。
科學界曾認為基因是非常穩定的分子,直到上世紀70年代,林達爾的研究才打破這一設想。林達爾推斷若基因果真如此穩定,則基因的自然衰變速度就不足以支撐地球生命的發展。從這一觀點出發,林達爾最終發現了能不斷抵消基因衰變的「鹼基切除修復」這一分子機理。
桑賈爾則通過研究繪製出核苷酸切除修復機制,揭示細胞如何運用這一機制來修復紫外線對基因造成的損害。莫德裡克則發現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細胞如何糾正基因複製時的偶發錯誤。
豐富治癌手段
評審委員會表示,除去每天受到的外部「攻擊」,DNA本身也具有內部不穩定性。人類的遺傳物質之所以沒有解體,正是得益於一個能夠監控並修復DNA的分子系統。
「他們(的這一發現)不僅深化了我們對人體如何運作的了解。」聲明說,「還會為豐富拯救生命的治療手段開闢(前景)。」
現場電話連線
林達爾在現場電話連線時說,自己能獲獎相當驚喜。他表示,DNA大量受損會誘發癌症和其他嚴重疾病,「因此我們希望儘可能地對抗這種損傷,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摸透這些損傷形成的機理。」
另一名獲獎者桑賈爾同樣激動不已,甚至有些語無倫次。他說,通知電話打來時自己正在睡覺。「電話是我妻子接的,她叫醒了我。我根本沒想到(會獲獎),太吃驚了。我儘量讓話語連貫……這是一次愉快的經歷。」
化學獎
共頒發106次
寧缺毋濫
八次空缺
諾貝爾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總共被頒發了106次。其間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年八年沒有頒發。諾貝爾獎項空缺,除了受到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之外,還受到了諾貝爾獎組委會「寧缺毋濫」的評獎理念的影響。
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到目前為止,諾貝爾化學獎共有169位獲獎者。其中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在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因此歷史上獲得諾貝爾獎的總共是有168人。化學獎獲獎者的平均年齡是58歲。其中有32人獲獎年齡介於50歲至54歲之間,幾乎佔到了總獲獎人數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