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DNA修復機制人類每天要突變百萬次?

2021-01-17 網易科技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授權轉載。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和土耳其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表彰他們在分子層面上解釋了細胞如何修復DNA並保護遺傳信息。他們的工作為我們提供了對活細胞機能的基本認

每天人體受到的紫外線輻射、自由基和其他致癌物質都會對我們的DNA造成損傷,但哪怕沒有這些外來因素的侵襲,DNA分子自身也是不穩定的。細胞的基因組每天都會產生數千處自發變化。不僅如此,細胞分裂時DNA的複製也會產生錯誤,而每天人體裡這樣的過程都會發生幾百萬次。

為什麼經歷如此動蕩的DNA不會在人體內產生亂七八糟的化學現象呢?這是因為一系列分子系統能夠時刻監視並修復著DNA。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正是頒給了在分子層面上研究這種DNA修復機制的三位學家。

20世紀70年代早期,科學界一直認為DNA是極其穩定的分子,但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發現DNA是會隨著時間發生改變的,而如果這種改變不被修復,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會存在了。他因而發現了DNA的鹼基切除修復(base excision repair)機制,這種機製得以防止DNA土崩瓦解。

土耳其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發現了核苷酸切除修復(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機制,該機制幫助細胞修復紫外線對DNA產生的影響。有些人的該機制有天生缺陷,因此一旦暴露在陽光下就會得皮膚癌。核苷酸切除修復機制還可以用來糾正由其他誘變因素帶來的缺陷。

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奇發現了細胞糾正DNA複製過程中發生的錯誤的機制。這種機制稱為「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它可以將DNA複製過程中的出錯頻率減少到千分之一。在錯配修復機制上有先天缺陷會導致一種遺傳性的結腸癌。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為人類提供了對活細胞機能的基本認識,也為新的癌症治療方法打開了道路。(翻譯:丁家琦)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解讀2015諾貝爾化學獎:沒有DNA修復機制,我們每天要突變百萬次
    每天人體受到的紫外線輻射、自由基和其他致癌物質都會對我們的DNA造成損傷,但哪怕沒有這些外來因素的侵襲,DNA分子自身也是不穩定的。細胞的基因組每天都會產生數千處自發變化。不僅如此,細胞分裂時DNA的複製也會產生錯誤,而每天人體裡這樣的過程都會發生幾百萬次。為什麼經歷如此動蕩的DNA不會在人體內產生亂七八糟的化學現象呢?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果DNA損傷沒有被正確修復,可能發生以下3種情況細胞衰老,加速細胞衰老進程細胞凋亡,DNA損傷過度無法修復時,會啟動凋亡程序來清除損傷的細胞細胞癌變,DNA損傷部分修復的情況下,細胞會出現各種基因組變異,累積到一定程度導致正常細胞癌變成為腫瘤細胞DNA
  • 解讀2015諾貝爾化學獎: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一個細胞裡的DNA全長超過2米,人體內所有的DNA加起來可以往返地球和太陽之間250次。  可以說,這麼多DNA,全都是從一開始受精卵裡那兩米長的DNA複製來的。所有化學進程都是不精確的,這幾十億次的複製之後早就應該錯得沒邊兒了,何況細胞還在每天承受活性分子和輻射帶來的損傷。但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活得還挺好,基因也沒有變成一堆亂碼。這一神奇的成就是怎麼實現的呢?
  •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癌症進化  Emma Chou • 2020-08-05
  • 科學家:基因突變是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
    然而,細胞有無數的修復機制來修復DNA損傷,這是生物細胞維持自身穩定性的一大優勢。但是如果修復過程發生失敗,比如往錯誤的方向進行修復,或者未能完全檢測到DNA損傷而未完全修復,就會導致基因突變。如果其中某些用來控制細胞正常分化的DNA發生突變,細胞可能就會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瘋狂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就產生了癌變。
  • DNA修復系統:人體的保護神(新知)
    託馬斯·林達爾、保羅·莫德裡奇和阿齊茲·桑賈爾因在DNA修復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而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隨之,DNA修復系統這個名詞進入大眾視野,受到人們關注。那麼,DNA修復到底是什麼呢?DNA修復系統就是人體自帶的照顧DNA的修復裝備。因為DNA一天裡會受到體內體外各種損傷因素的上萬次攻擊,在DNA受傷後不能繼續工作了,DNA修復系統帶著它的各種蛋白質、酶等的修復工具趕緊給DNA看病,查明病情是單鏈斷裂還是雙鏈斷裂,或是丟了一個小鹼基、鹼基突變等,再對症下藥,實施重連修復手術、重組修復手術、切除修復手術、錯配修復手術等。
  • 全基因組測序表明,DNA損傷和錯誤修復共同導致突變
    圖片:Arturo Agostino/Spencer Phillips細胞的DNA不斷地受到物理和化學壓力或基因毒素的傷害,這可能會損壞細胞並引起突變。細胞具有許多種修復機制,可以在DNA損傷出現後進行修復工作。
  • 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我們的DNA每天都是輻射或酒精等有毒物質造成的一連串損害的目標。在酒精代謝後,乙醛就會形成。乙醛會造成一種危險的DNA損傷---鏈間交聯(interstrand crosslink, ICL),即將兩條DNA鏈粘在一起。結果就是它阻礙了細胞分裂和蛋白產生。最終,ICL損傷的積累可能導致細胞死亡和癌症。
  • Nat Commun:如何利用「DNA修復錯誤」機制治療疾病?
    2019年11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由日本京都和加拿大蒙特婁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新的生物信息學工具MHcut揭示,DNA損傷的自然修復系統——「微同源性介導的末端連接」,在人類細胞中發生的機率可能比以往人們認為的要普遍得多。
  • 諾貝爾化學獎頒獎詞:DNA修復機製取得重大突破
    201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以下三位科學家:託馬斯·羅伯特·林達爾;保羅·莫德裡奇和阿齊茲·桑賈爾,因為他們研究出細胞在分子層面如何進行DNA修復和遺傳信息保護。分子系統修復受損DNA每天我們體內的DNA細胞都被紫外線、自由基以及其它致癌物質所破壞,但即使沒有這些外在的破壞源,DNA分子本身就是不穩定的。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改變發生在細胞的基因組中。除此之外,DNA中的缺陷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也會伴隨著複製過程而增加,這些缺陷和損壞的過程不計其數,在人體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
  • DNA修復異常會引起癌症?
    DNA在人類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儲存了遺傳信息,能夠讓遺傳信息在生命物體中代代相傳;並且DNA可指導RNA和蛋白質的合成。DNA分子聚集在一起,在細胞中呈現雙螺旋結構。大多數DNA損傷會影響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如,鹼基本身的化學性質改變,引入的原本沒有的化學鍵或加合物,都可以破壞DNA分子原來的雙螺旋結構。
  • 修復人類DNA損傷 科學家從植物中找到新線索
    生物體包括我們人類每天都會受到紫外線輻射、自由基和其他化學物質的誘變,造成體內遺傳物質DNA的損傷。在DNA損傷修復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十字叉狀的DNA連接體——霍利迪連接體,必須將其「拆解」,才能讓染色體正確分離和複製。然而目前,對於負責「拆解」工作的解離酶,科學界還未能揭開其背後隱藏的工作機制。
  • 科學家發現正常的DNA修復過程,會產生一種突變霧
    超突變是一種不尋常的現象,它能同時導致許多鄰近的突變,嚴重損害我們的遺傳物質,並可能導致癌症。最為人所知的局部超突變類型,稱為突變的陣雨或雷雨,是相當罕見的,它會導致許多突變在一個小區域內積累,例如單個基因。研究人員在巴塞羅納的實驗室裡發現了數以百計的突變,這種突變是由研究人員在巴塞羅納的實驗室裡發現的,稱為超基因組突變的基因突變。
  • 進化BUG:正常的DNA修復過程,竟是癌症基因突變的主要來源
    對此,許多研究機構每年都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癌症發生發展機制及其治療藥物的研究中。然而,即便如此,目前人類對癌症的認知仍遠遠不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類徹底攻克癌症的進程。此項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彌散型超突變——mutation fog(意為「突變霧」),它可以在細胞中產生數百個廣泛分布的突變。並且,研究人員還發現人體內抗病毒的APOBEC3A酶可以通過正常的DNA修復過程驅動「突變霧」的發生。超突變(Hypermutation),是細胞中一種不尋常的突變現象。
  • 正常的dna修復過程可能成為癌症突變的主要來源
    這種突變是廣泛分布的,但積累在基因組中最重要的區域,即基因所在的地方(所謂的常染色質)。這些突變在各地傳播,這一事實解釋了為什麼到目前為止它們一直未被發現。 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們還發現,新發現的超突變類型與正常的DNA修復過程有關。當細胞感覺到他們的DNA不匹配時,他們會進行DNA修復反應,以保存遺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反應可以與APOBEC酶結合在一起。
  • DNA修復:解密癌細胞的端粒延長機制
    一些癌症細胞通過一種名為端粒替代延長的機制來避免這一命運,但這一機制的具體分子細節還有待進一步探究。在癌症發展過程中,細胞有兩種方法避免端粒縮短,通過上調端粒酶(延伸端粒的酶),或通過激活端粒替代延長通路(一種基於DNA修復常見通路同源重組的通路,名為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 ALT)。11月份的《自然》(Nature)雜誌54頁中,Dilley等人揭示了一種ALT機制,並且鑑定出介導該過程的特殊DNA聚合酶。
  • DNA修復研究領域重要成果解讀!
    ,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保持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CDK12控制著DNA修復基因的RNA轉錄本長短doi:10.1038/s41586-018-0758-y基因BRCA1和BRCA2發生突變對乳腺癌和卵巢癌構成嚴重風險,這是因為它們通過幹擾同源重組修復(HR)來危害細胞的基因組穩定性,其中同源重組修復是一種準確地修復有害的DNA雙鏈斷裂的關鍵機制。
  • Nat Cell Biol:鑑別出減緩並修復致癌DNA損傷的分子機制
    研究者表示,這種機制能給給予細胞有機會停止突變細胞在體內的複製和分裂,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抵禦癌症等多種疾病的新型療法。,研究者揭示了特殊蛋白質如何吞沒並保護受損的DNA,直至其損傷被修復,該過程依賴於細胞中的定時精確控制機制。
  • 諾貝爾化學獎揭秘DNA修復機制 開啟治癌大門
    諾貝爾委員會指出,三人分別從分子層面解構細胞如何修復受損DNA及保護遺傳信息,讓人類從根本上認識生物細胞運作。從內在的細胞運作到外在的身體特徵,生命一切活動都與遺傳基因密不可分,但承載這些遺傳資料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無時無刻都受到衝擊,全靠細胞有一套保護機制,不斷監察和修復受損DNA,才能維持生命正常運作。
  • 傳說中的「永久性損傷」可以被修復?看看這個全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這一研究成果無疑給眾多有飲酒習慣的人造成巨大壓力,不過,近期Nature又發布了一項新研究成果:這個由乙醛造成的「永久性」DNA損傷,或許可以被修復。   你有喝酒的習慣嗎?  如果你時常要面對各種應酬飯局,飽受中國「酒桌文化」之苦,那麼這裡有一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