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如何利用「DNA修復錯誤」機制治療疾病?

2020-12-03 生物谷

2019年11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由日本京都和加拿大蒙特婁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新的生物信息學工具MHcut揭示,DNA損傷的自然修復系統——「微同源性介導的末端連接」,在人類細胞中發生的機率可能比以往人們認為的要普遍得多。研究人員使用MHcut和商業基因組編輯技術,以極高的精確度在iPS細胞中創建了突變,從而無需患者樣本即可對疾病進行建模。因此,即使在患者樣本稀少或無法獲得的情況下,也將使疾病的研究變得更加容易。

 

相關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DNA雙螺旋結構描述了鹼基互補配對的情況。 進化過程中我們產生了很多修復配對錯誤的機制。其中,兩種最常被研究的機制分別為非同源末端連接和同源性定向修復。 此外, Knut Woltjen教授實驗室一直在研究第三種鮮為人知的修復系統,以開發新的基因編輯技術。 

微同源性介導的末端連接[MMEJ]由於其側翼為長度較短的相同序列,因此被稱為微同源性。 

通過使用MHcut基因分析工具。Janin Grajcarek發現人類基因組中所有缺失突變的57%都位於微同源序列(至少三個鹼基對)的兩側,這一數字比預期大得多。 

Grajcarek相信,這些缺失將使人們對基因組功能產生新的見解。 

當下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例如CRISPR / Cas9)是通過利用天然DNA修復系統(例如非同源末端連接,同源性定向修復和MMEJ)進行操作。 Woltjen的團隊在較早的工作中表明,MMEJ相比其他系統提供了更高的精度。在MHcut的幫助下,這項新研究向科學家展示了如何在人類基因組中鑑定通過MMEJ重建的缺失突變。 

為了證明這一點,實驗室修改了人類iPS細胞中的三個基因。 

「 DYSF調節肌肉修復過程,其突變與肌肉營養不良有關。ALAS2和FECH編碼血紅素合成途徑的酶。ALAS2和FECH的突變均引起皮膚光敏性,在某些情況下還引起肝損傷。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尚無可用的ALAS2疾病模型。」 Grajcarek解釋說。 

人為製造突變後,Woltjen研究小組與同事共同努力從iPS細胞誘導分化形成肌肉細胞(DYSF突變)和紅細胞(ALAS2和FECH突變)。結果顯示,經過基因編輯以及誘導分化的細胞顯示出與患者體內細胞一致的病徵。


作者稱:「目前很多罕見遺傳疾病難以找到足量的患者樣本,我們的研究表明能夠通過人為編輯的方式得到與患者樣本相似的細胞樣品,進而有利於疾病療法的研究與開發」。(生物谷Bioon.com)

資訊出處:Transforming DNA repair errors into assets原始出處:

Janin Grajcarek, Jean Monlong, Yoko Nishinaka-Arai, Michiko Nakamura, Miki Nagai, Shiori Matsuo, David Lougheed, Hidetoshi Sakurai, Megumu K. Saito, Guillaume Bourque, Knut Woltjen.

Genome-wide microhomologies enable precise template-free editing of biologically relevant deletion mut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1) DOI: 10.1038/s41467-019-12829-8

相關焦點

  • Nat Commun:揭秘DNA破碎的新型修復機制
    2020年2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染色體的斷裂是對細胞最有害的損傷,如果其沒有被恢復的話就會阻斷染色體的複製和分離,從而導致細胞周期生長停止並促進細胞死亡,這些突變經常會在腫瘤細胞中頻繁發生,而且在遺傳物質複製期間會自發產生,為了能夠有效地修復遺傳物質中的損傷,細胞會將信息從完整的子代拷貝中轉移到破碎的拷貝中,這被稱之為姐妹染色單體的重組(recombination
  • Nat Commun:超級酶或可加速細胞DNA的修復
    在我們機體中,突變往往產生自未及時修復的DNA損傷,而突變往往會誘發疾病的發生,包括癌症和神經變性疾病等;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酶類PARP3如何識別並且發送破碎DNA鏈存在的信號,PARP3簡稱為多聚ADP核糖聚合酶3。
  • Nat Cell Biol:鑑別出減緩並修復致癌DNA損傷的分子機制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一種保護細胞免於天然DNA錯誤的特殊機制,這種天然DNA錯誤會永久損傷機體的遺傳代碼,並誘發諸如癌症等多種疾病發生。
  • Nat Commun:修復神經細胞損傷的新信號機制
    這一過程對於神經損傷的修復具有重要的意義,也許能夠應用於大腦以及脊椎神經損傷的修復。來自Nagoya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了一系列參與線蟲受損傷神經元再生的關鍵分子,這些分子過去被發現參與了對死亡細胞的吞噬效應。
  •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 DNA修復與疾病防治
    10月7日,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克和擁有美國、土耳其雙重國籍的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表他們發現了細胞修復自身DNA的機制,為創新癌症治療手段提供了廣闊前景。
  • Nat Commun|應對衰老和AD:HDAC1調控DNA損傷修復
    深入了解調控腦中DNA損傷和修復的機制可以為應對衰老和疾病提供幹預的可能。組蛋白脫乙醯基酶(HDACs),是一類可以將組蛋白和非組蛋白賴氨酸殘基的乙醯基團移除的酶。HDACs參與很多細胞過程,包括轉錄、染色質重塑和DNA修復。
  • Nat Commun:新研究揭示DNA修復機制
    近日,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精心設計的纖維絲,液滴動力學和蛋白質連接系統可以修復細胞核中某些受損的DNA。這些發現進一步挑戰了碎片化的DNA「毫無目標地漂浮」的觀點,-並突出了在生物學和物理學領域中跨學科研究的價值。
  • Nature:揭示蛋白支架在修復DNA斷裂中起關鍵作用
    2019年11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某些類型的蛋白如何讓受損的DNA保持穩定,從而保持DNA的功能和完整性。這一新發現也解釋了某些蛋白存在先天或後天缺陷的人為何無法讓他們的DNA保持穩定並患上諸如癌症之類的疾病。
  • 諾貝爾化學獎頒獎詞:DNA修復機製取得重大突破
    201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以下三位科學家:託馬斯·羅伯特·林達爾;保羅·莫德裡奇和阿齊茲·桑賈爾,因為他們研究出細胞在分子層面如何進行DNA修復和遺傳信息保護。他們的突破性研究研究成果為醫學界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信息:一個活細胞如何在分子層面活動及被運用,例如,可以被應用於治療癌症的新手段的研究。分子系統修復受損DNA每天我們體內的DNA細胞都被紫外線、自由基以及其它致癌物質所破壞,但即使沒有這些外在的破壞源,DNA分子本身就是不穩定的。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改變發生在細胞的基因組中。
  • DNA如何修復?細胞或將成為關鍵因素
    在配對修復時,似乎有大約半打的基因會製造一些蛋 白質。他們會認出錯誤,並沿著雙螺旋側面切掉錯誤的分 子段。另有少數幾種蛋白質,會監視重建欠缺段落的工作。 如果沒有這些蛋白質,則複製上出差錯的DNA就沒法修 復,錯誤一旦造成,就會延續於未來所有世代的細胞。現在 知道,在製造修復蛋白質的基因上發生的一個缺損,是一種 常見的人類結腸癌的成因。
  • 研究發現生物鐘因子通過改變DNA修復來促進腫瘤的進展
    前列腺癌的一種常見治療方法是抑制男性激素雄激素和/或雄激素受體,因為前列腺腫瘤需要雄激素才能發展和發展為晚期疾病。與他們在美國和歐洲的合作者一起,研究人員發現,從患者身上獲得的前列腺腫瘤組織中的雄激素受體可以誘導哭-1,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在人類疾病中觀察到的高水平的哭泣-1。
  • 科學家:基因突變是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
    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基因突變是如何由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機制共同造成的。這樣的研究對癌症的研究、診斷和治療具有潛在的意義。如果一個細胞的DNA經常暴露在物理和化學壓力或基因毒素中,這些物質會破壞細胞整體,並引起細胞內部的基因突變。然而,細胞有無數的修復機制來修復DNA損傷,這是生物細胞維持自身穩定性的一大優勢。
  • 沒有DNA修復機制人類每天要突變百萬次?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和土耳其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表彰他們在分子層面上解釋了細胞如何修復DNA並保護遺傳信息。
  • DNA修復研究領域重要成果解讀!
    如果沒有利用這種機制修復DNA雙鏈斷裂的能力,那麼細胞就不得不採用更容易出錯因而更容易發生癌變的DNA修複方式。基因BRCA1和BRCA2不是唯一的當發生突變時會導致無法利用同源重組修復DNA雙鏈斷裂而促進腫瘤發生的基因。已知22個基因發生的突變會破壞同源重組修復,從而產生具有「BRCAness」表型的腫瘤。
  • 近期DNA修復領域成果一覽
    長期以來,一個關鍵的問題是確定ATR激酶的激活機制---它如何對DNA損傷作出反應,以及它如何被激活。」【3】Nature子刊:重大突破!當決定選擇如何修復DNA中的斷裂時,細胞在兩種主要的修復途徑之間面臨著同樣的選擇。這種決定比較重要,這是因為錯誤的決定可能導致更多的DNA損傷和癌症。
  • Nat Commun:首次發現DNA修復蛋白BRCA1或參與機體認知功能和痴呆症...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5年12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格萊斯頓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s)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發現蛋白質BRCA1是正常學習和記憶力維持所必需的,然而這種蛋白在阿爾茲海默氏症患者機體卻是缺失的,BRCA1是一種參與DNA修復的關鍵蛋白
  • DNA修復:解密癌細胞的端粒延長機制
    估計10-15%的腫瘤使用ALT來維持其端粒長度,因此ATL是癌症治療的重要靶標。然而,解析ALT的基礎的分子機制一直具有挑戰性。端粒可能使用兩種方法通過同源重組來維持其長度。第一種方法中,姐妹端粒之間的不等DNA交換,會產生一個更長的端粒和一個更短的端粒,子細胞會繼承這種特殊長度的端粒。繼承更長端粒的細胞的增殖能力優於短端粒的細胞。第二種方法中,端粒DNA通過端粒模板來合成。
  • DNA修復之父:讓癌症放療病人免受傷害
    談DNA修復將應用於癌症等疾病記者:你被認為是該領域之父,獲得諾貝爾獎也是實至名歸,現在DNA修復領域已經有很多人在進行研究了?林達爾:是的,這是現代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要了解修復機制的一些細節,這樣我們就可以阻止癌細胞的擴散。
  • Nat Commun:治療失明新策略!利用CRISPR阻止視網膜退化!
    2017年3月16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小鼠體內,沉默基因Nrl會阻止視網膜退行性疾病中的細胞丟失。這一發現可能導致人們開發出新的療法來阻止視網膜色素變性等人類疾病中的視力喪失。這項研究是由來自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NEI)的研究人員開展的。
  • 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2020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修復由酒精降解產物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這一發現突顯了飲酒與癌症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