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治療失明新策略!利用CRISPR阻止視網膜退化!

2020-11-27 生物谷

圖片來自圖片來自Zhijian Wu和Anand Swaroop。


2017年3月16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小鼠體內,沉默基因Nrl會阻止視網膜退行性疾病中的細胞丟失。這一發現可能導致人們開發出新的療法來阻止視網膜色素變性等人類疾病中的視力喪失。這項研究是由來自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NEI)的研究人員開展的。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3月14日在線發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Nrl knockdown by AAV-delivered CRISPR/Cas9 prevents retinal degeneration in mice」。NEI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一部分。

在眼球後的視網膜組織含有兩種類型的感光細胞:視杆細胞(能感受弱光)和視錐細胞(主司晝視覺,有色視覺)。它們能夠將光轉化為發送到大腦中的電信號。基因突變主要影響視杆細胞,導致夜盲症,如視網膜色素變性中觀察到的視力喪失。然而,鑑於視杆細胞也給視錐細胞提供至關重要的結構和營養支持,視杆細胞功能障礙或死亡能夠導致視錐細胞退化和失明。

在一系列研究中,NEI神經退化與修復實驗室主任Anand Swaroop博士和他的團隊想要知道拯救視杆細胞是否能夠阻止視錐細胞丟失,從而保留晝視覺(daylight vision)和色視覺(color vision)。

在發育期間,Nrl決定著視杆細胞前體細胞是變成視杆細胞或還是變成視錐細胞。在之前的研究中,Swaroop和同事們證實經基因改造缺乏Nrl基因的小鼠產生僅含有視錐細胞的視網膜。其他的科學家們證實如果在成年小鼠的視杆細胞中敲除Nrl基因,那麼這些視杆細胞雖然存在基因突變,但是會獲得類似於視錐細胞的特徵。

Swaroop說,「對我們而言,這一證據提示著通過敲除Nrl基因誘導視杆細胞變得更加類似於視錐細胞是一種壓制導致視杆細胞退化的基因突變的潛在策略。因此,附近的視錐細胞將保持功能性和活力。」

為了測試這種策略,這些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新的被稱作CRISPR的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類似於一對分子剪刀,能夠經編程後精準地切割特定的DNA序列。

論文第一作者、NEI博士後研究員Wenhan Yu博士開發出一種將CRISPR用於視網膜感光細胞中的方法。他的策略利用腺相關病毒(AAV)作為載體,將CRISPR導入視網膜感光細胞中。Yu測試了這種基因組編輯工具:移除野生小鼠和三種不同的視網膜退化模式小鼠體內的Nrl基因。通過測量基因表達和研究這些視網膜感光細胞,這些研究人員證實正如預測中的一樣,視杆細胞變得更加類似於視錐細胞。儘管這些類似於視錐細胞的視杆細胞不能夠檢測光線,但是它們存活下來,改善它們附近的視錐細胞存活。

在這三種模式小鼠體內,這種療法會阻止或延緩視杆細胞退化,不過它實現的益處不如當在年老的小鼠體內開展這種療法時所實現的那麼大。重要的是,不論小鼠發生何種特定的基因缺陷,這種療法在這三種模式小鼠體內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

論文通信作者、NEI眼科基因療法中心主任Zhijian Wu博士解釋道,「不同於常見的基因療法:導入正常的基因替換存在缺陷的基因,這種方法可能能夠治療由多種突變基因導致的視網膜退化。」

在能夠在臨床試驗中測試這種療法之前,還需要開展更多的研究。迄今為止,還未確定CRISPR的安全性,而且還需了解關於它可能存在的副作用的信息。然而,這些發現為開發基於CRISPR治療視網膜退行性疾病的療法提供概念驗證。(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原始出處:Wenhan Yu, Suddhasil Mookherjee, Vijender Chaitankar et al. Nrl knockdown by AAV-delivered CRISPR/Cas9 prevents retinal degeneration in mi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Published online:14 March 2017, doi:10.1038/ncomms14716

相關會議推薦


2017(第四屆)基因編輯與臨床應用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7.6.9 -6.10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meeting.bioon.com/2017geneediting/

相關焦點

  • 利用CRISPR/Cas9系統可拯救失明小鼠
    原標題:利用CRISPR/Cas9系統可拯救失明小鼠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發表一項遺傳學重要研究成果,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能夠阻止小鼠視網膜退化,進而拯救失明小鼠。
  •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療法使失明小鼠恢復部分視力
    在某些形式的失明中,眼睛的某些部分仍然可以工作,但對光敏感的細胞受損會破壞視力。現在,一家名為Nanoscope的公司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療法繞過受損細胞,使完全失明的小鼠恢復一定程度的視力。當光感受器被光激活時,它們會向其他視網膜神經元發出化學信號,包括所謂的雙極細胞,這些細胞再將信號發送到視神經和大腦進行處理。不幸的是,這些光感受器在許多眼疾中都會受損,例如與年齡有關的黃斑變性和視網膜色素變性。即使電路的其他部分仍然是功能性的,這也會損害視力。因此,對於新研究,研究人員試圖繞過光感受器細胞,直接激活雙極細胞。
  • CRISPR鹼基編輯器!讓失明小鼠重建光日的新療法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團隊(UC Irvine)最近有一項研究成果受到媒體關注:他們利用新一代CRISPR技術成功修復了患有遺傳性視網膜疾病(Inherited Retinal Disease - IRDs)的小鼠的視網膜及視覺功能。這個研究再一次拓寬了我們對CRISPR技術的認知,並為各種因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眼科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和方法手段。
  • 美國生物學家培育出人類視網膜組織有助治療色盲和黃斑退化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學家在實驗室器皿中培育出人類視網膜組織,在治療色盲和黃斑退化的路上邁進一步。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11日發布的新聞,羅伯特·約翰斯頓領導的團隊花9個月在實驗室器皿中培育出發育完整的人類視網膜組織。
  • 失明未來有望治癒 科學家成功列印視網膜細胞
    失明未來有望治癒 科學家成功列印視網膜細胞發稿時間:2014-05-18 20:04:00來源: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一臺噴墨式印表機就能夠用於列印成年老鼠視網膜中的兩種細胞,神經節細胞和膠質細胞。這些細胞將眼睛獲得的信息傳遞到大腦的特定部分,而且為神經元提供養料和保護。這些列印出來的細胞仍然健康,而且仍然能夠繼續存活和生長。  劍橋大學的Keith Martin教授和Barbara Lorber博士說道:「視網膜神經細胞的減少是許多失明類疾病的特徵。
  • Nat Commun:在小鼠體內利用CRISPR/Cas9成功地選擇性消除腫瘤細胞...
    2020年10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是推進包括癌症在內的遺傳性疾病治療的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這一研究領域正在不斷取得進展。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的Sandra Rodríguez-Perales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取得了新的進展:利用這種技術消除了所謂的融合基因,這為在未來開發專門破壞腫瘤而不影響健康細胞的癌症療法打開了大門。
  • 基因療法及幹細胞技術擔起治療失明重任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不再...
    以往,失明患者的治療選擇僅限於電子眼植入物,笨拙、侵入性且昂貴,能在視網膜上產生相當於目前幾百像素的圖像,而正常、清晰的視覺則需要數百萬像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幹細胞技術和基因療法橫空出世,為處在黑暗中的人們帶來的新光明和新希望。千斤之託,不負眾望,幹細胞療法和基因療法在治療失明方面取得的突破讓我們一次次感到驚喜。
  • CRISPR首次編輯人類基因項目將啟動,用於治療失明
    Bosley 表示,由於CRISPR可以修正受損基因,有望用其來治療由基因缺陷造成的幾千種遺傳疾病,其中大部分疾病目前無法治癒,如亨廷頓氏舞蹈病和囊性纖維化。以雷伯氏先天性黑內障為目標此次,Editas將嘗試利用CRISPR來治療一種罕見的眼疾雷伯氏先天性黑內障,這種疾病影響視網膜的感光細胞。
  • Nat Commun:利用AIOD-CRISPR超靈敏地可視化檢測新冠病毒
    這些研究人員利用COVID-19臨床拭子樣本驗證了這種診斷方法的臨床可行性。此外,他們還使用低成本的暖手寶作為孵育器,在20分鐘內給出臨床樣本檢測結果。然而,高傳染性的病原體則需要實時監測,以便阻止它們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在這項新的研究中,Liu和他的研究團隊使用28個臨床COVID-19拭子樣本的RNA提取物評估了他們的AIOD-CRISPR方法,其中包括8個COVID-19陽性樣本。為了確保檢測的可靠性,每個樣本都在兩個獨立的實驗中測試了兩次。
  • Cell Metab 報導能有效治療視網膜病變的新藥物
    據研究統計,在所有健康障礙中,因失明和視力喪失導致的殘障人士數量排名第二,僅次於聽力損失。其中,導致失明最常見的原因是眼部血管網絡破裂並引發組織缺血,導致視覺傳入受到損害。這些原因包括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以及老年性黃斑變性。這些疾病中代謝供應不足的常見後果是血管生成紊亂的第二階段,最終可能導致纖維性瘢痕和視網膜剝離。
  • Nat Commun:華人科學家藉助PDX模型尋找乳腺癌個體化治療新策略
    2017年3月29日訊 /生物谷BIOON/ --癌症治療的目的在於摧毀腫瘤,阻止腫瘤生長和擴散。為達到該目標,來自貝勒醫學院和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尋找乳腺癌治療策略的新方法。他們首先鑑定一些促進腫瘤生長的蛋白,然後再對實驗藥物進行篩選找到有望中和這些蛋白的潛在藥物分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e Communicaitons上。文章作者Dr.
  • 科學家們如何利用基因療法治療多種人類疾病?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發表的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聚焦基因療法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的研究新進展,分享給大家!【2】HGT:利用基因療法靶向作用內層視網膜或有望治療失明症doi:10.1089/hum.2020.038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Human Gene Therapy 上題為「Gene Therapy Targeting the Inner Retina Rescues the Retinal Phenotype in a
  • 陳根:充滿未來感的基因治療,如何走進常見眼病?
    現在,一家名為Nanoscope的公司的研究人員就利用基因療法在在某些形式的失明中(眼睛的某些部分仍然可以工作)繞過受損細胞,使完全失明的小鼠恢復一定程度的視力。並在視網膜退化的小鼠身上測試了該技術,經過治療的小鼠似乎恢復了對光的敏感性和視網膜功能,因為它們在導航迷宮和對運動變化做出反應等視覺測試中表現得明顯更快。同時,研究人員沒有發現有關治療小鼠的安全性問題。
  • 葉黃素的功效與作用 缺少葉黃素會引發失明
    很多人不太了解葉黃素是什麼,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學一下,葉黃素的功效與作用,葉黃素能治療哪些疾病。葉黃素試用人群,哪些人不適合服用葉黃素。葉黃素的功效與作用葉黃素作用是一種重要的抗氧化劑,為類胡蘿蔔素家族(一組植物中發現的天然的脂溶性色素)的一員,又名「植物黃體素」,在自然界中與玉米黃素共同存在。
  • PNAS:賓大基因療法對視網膜疾病有效
    已經鑑定出,RHO中超過150種突變會引起adRP,突變RHO能產生對感光細胞有害的蛋白質,因此研究人員已經確定最佳策略是消除突變蛋白。在過去的20年中,RHO-adRP的基因治療工作集中於減少特定突變基因的表達或開發一種獨立於突變的策略,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 新方法使先天失明小鼠復明
    新華社華盛頓8月15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方法,成功使先天失明的小鼠復明,為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等致盲疾病帶來了新希望。  這項研究成果15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論文作者、美國芒特西奈伊坎醫學院神經及眼科學教授陳波介紹說,斑馬魚的視網膜具有自我修復功能,當視網膜受損後,其中的「米勒膠質細胞」可使視網膜的神經細胞再生,而哺乳動物的這種細胞卻沒有類似再生功能。雖然科學界已能通過損傷視網膜來激活哺乳動物的「米勒膠質細胞」,但此法對視網膜傷害較大,並不利於恢復視覺。
  • 遺傳性失明新療法——基因療法
    一項新研究利用基因療法,成功地改善了幾十位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患者的視力。
  • 「單眼」萊茵衣藻:可治療失明
    據報導,一種簡單的單細胞綠藻或可成為治療失明的手段。這種叫作萊茵衣藻的綠藻只有一隻原生「眼睛」,可以用來定位太陽光,從而幫助進行光合作用。但其眼內的一種叫作紫紅質通道蛋白-2的感光細胞未來或可被植入人類視網膜,從而治療失明。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2015年8月批准將該療法應用於臨床治療。過去十年來,神經科學家曾利用蛋白質使神經元對光產生感應,從而幫助了解大腦,這種技術叫作光基因技術。
  • 基於石墨烯電極的視網膜假體有望為視網膜退化患者帶來光明
    他也是石墨烯旗艦生物醫學技術工作包的副主管,他有一個願景:醫生可以使用石墨烯等新型電子材料支持的生物醫學植入物來治療疾病和殘疾。他在石墨烯視網膜植入物方面的開創性工作,旨在為視網膜退化患者提供人工視力,得到了國際認可——加裡多和他的合作者最近獲得了la Caixa基金會100萬歐元的資助,用於資助他們的研究。
  • Nat Commun:AD超早期治療新策略——YAP,YAP!
    針對Aβ或γ-/β-分泌酶的AD藥物臨床試驗屢屢失敗,尋找AD的早期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題。對AD前期MCI(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階段的病理和分子機制尤其是神經元功能和細胞凋亡的時空改變的研究,或許可以為AD提供新的診斷方法和治療策略。來自日本的Hitoshi Okazawa教授團隊發現了AD早期存在神經元壞死現象,並通過細胞和動物模型發現這種神經元壞死與YAP(Yes-associated protein)缺乏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