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5-10-09 12:07 來源:澎湃新聞
在進入生物學本科教科書數十年後,科學家對DNA修復機制的研究終獲諾貝爾獎。
10月7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典生物學家託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美國生物學家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以及出生在土耳其的生物學家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
有人驚呼,生物學又搶了諾貝爾化學獎。
但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教授、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李國民告訴澎湃新聞,DNA本身就是名為脫氧核糖核酸的化學分子,DNA修復過程本質上是一系列化學反應,DNA修復機制的研究也可以被授予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但也同樣適用於化學獎。
DNA是人體內的遺傳物質,被稱為「底層代碼」,其攜帶的信息經層層傳遞後,不僅對生命活動產生影響,還傳遞遺傳信息對後代產生影響。
但每時每刻我們體內的DNA都面臨重重殺機,紫外線、放射性輻射、環境汙染等,都會對DNA造成損傷。
除了外界帶來的損傷,還有內部的錯誤。人體內細胞增殖時,細胞中的DNA也需要增加一倍,然後再均分,其過程被稱為「DNA複製」。複製的次數越多,出錯的機率越大。
諾獎委員會公布的資料顯示,每次細胞分裂時,超過30億鹼基對的DNA需要複製,人一生中會積累約3.7萬億(3.7X10^13)個DNA複製錯誤。
而人類存世上萬年來之所以還能在「錯誤」中安然地代代繁衍,是由於我們體內有一群蛋白質專門負責看管DNA,它們持續不斷地校對基因組,發現損傷就立刻著手修復,這就是DNA修復系統。
三位諾獎得主做的就是研究它的工作方式。在李國民看來,因研究DNA修復機制獲得的這個諾獎至少遲到了15年。
15年前,三位諾獎得主就分別發現了DNA的三種修復機制:鹼基切除修復、核苷酸切除修復和錯配修復。
最新的研究顯示,DNA修復系統故障與多種疾病有關,尤其是它們與癌症的關係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1991年,李國民師從保羅•莫德裡奇做博士後研究,幫助發現了DNA的錯配修復機制。他們發現,遺傳性直腸癌與DNA錯配修復系統的缺失密切相關。由於承擔排便功能,直腸組織的細胞不斷脫落而需要經常更新,所以直腸組織的細胞經常處於分裂、增殖狀態,如果其細胞中的DNA錯配修復系統缺失,DNA複製錯誤就因不能被修復而大量累積,最終會導致直腸癌的發生。
李國民透露
,環境汙染導致的很多白血病病例,也與DNA錯配修復系統缺失有關。此外,兩年前,李國民等人發表的研究論文證實,
抽菸會修飾、影響細胞中的DNA,也會影響DNA修復系統的蛋白質,從而抑制多種DNA修復系統(包括今年得諾獎的三個途徑),導致腫瘤的發生。
此外,DNA修復系統缺失還會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等,以及衰老。這些事實不斷提醒著科學界和諾貝爾將委員會關於DNA修復系統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
李國民提醒,DNA損傷不可避免,修復系統的缺失卻很致命,在日常生活中,應儘量減少對DNA修復系統的幹擾,比如少抽菸、少喝酒。
此外,三位諾獎得主發現的「鹼基切除修復、核苷酸切除修復和錯配修復」僅是細胞中所用DNA修復機制的一部分,有更多的DNA修復機制正在被發現和應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諾貝爾化學獎,DNA修復機制,環境汙染,健康生活
相關推薦
評論(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