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研究組在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清醒獼猴次級視皮層神經元感受野的空間結構》的科研論文。該研究結合電生理記錄和計算模型相,獲得了清醒獼猴V2區不同類型神經元感受野的精細空間結構,此外該研究還通過光學成像揭示了這些神經元在V2皮層區的分布。
視覺感知依賴於大腦中多個區域對外部視覺圖像的處理。要理解視覺信息的加工過程,則需要知道每一級腦區中單個神經細胞的感受野,即單個神經元是如何編碼和處理視覺信號的。
相比於初級視皮層(V1),我們對次級視皮層(V2)神經元的感受野結構以及信息處理的機制了解的仍然比較少。主要原因在於,高級皮層區的神經元反應特性更加的非線性,而傳統方法使用參數化的視覺刺激來研究感受野特性,一次只能測量少數幾種特徵,不能得到感受野的特性完整描述。為了更加深入和完整地了解V2區神經元對視覺信息的處理機制,蒲慕明實驗室建立感受野模型:通過電生理記錄V2單個神經元對大量自然圖像的反應(圖A),並建立V2神經元感受野的數學模型(圖B),再使用計算方法獲得模型參數。得到的感受野模型還可以用來預測神經元對其它視覺刺激的反應。和傳統方法相比, 這一方法不需要提前假設神經元對視覺特徵的偏好,得到的結果更為客觀。
蒲慕明研究組使用上述方法得到了V2神經元感受野模型,並從中獲得了V2感受野的高解析度空間結構(圖C-E),它們可以分為三類:1)和V1細胞感受野類似型(圖C);2)細長型(高長寬比,圖D);3)複雜結構型(含有多朝向成分,圖E)。其中後兩種類型是之前未被報導過的,這些V2細胞感受野的結構的形成均可以通過V1細胞感受野的整合來解釋(圖F,G)。這一研究還表明,計算方法在研究高級視覺皮層感受野特性方面將會很有用。
此外,由於V2區由三種不同條帶(stripes)構成,而這些條帶可以通過內源信號成像的方法觀察到。與呂海東研究組合作,將光學成像的信息和電生理方法相結合,發現細長型感受野的神經元主要分布於亮帶(pale stripes),而有著複雜結構型感受野的細胞則主要集中在窄帶(thin stripes)。
該課題在蒲慕明研究員的指導下,主要由博士生劉璐,佘亮合作完成,其中光學成像實驗在呂海東研究員的指導下,主要由陳銘同學完成。本課題得到了科技部973計劃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圖注: (A) 自然圖像視覺刺激和V2區域單細胞記錄示意圖。L.S., 月狀溝;虛線,V1/V2的邊界。(B) 神經元感受野的線性-非線性模型。S,視覺刺激;Fi,細胞亞基的空間感受野結構;fi ,二階多項式;n,亞基個數;i,第i個亞基;R,神經元的反應。(C) 和V1有著類似感受野結構的一個V2細胞示例。(D) 有著細長型感受野的一個V2細胞示例。(E) 有著複雜結構型感受野的一個V2細胞示例。(F) 有著細長結構感受野的V2細胞整合模型。紅色和藍色的橢圓:on和off亞區。(G) V2複雜結構型感受野的整合模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