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清醒獼猴次級視覺皮層神經元感受野的空間結構

2020-11-26 科學網

 

2月16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研究組在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在線發表了題為《清醒獼猴次級視皮層神經元感受野的空間結構》的科研論文。該研究結合電生理記錄和計算模型相,獲得了清醒獼猴V2區不同類型神經元感受野的精細空間結構,此外該研究還通過光學成像揭示了這些神經元在V2皮層區的分布。

 

視覺感知依賴於大腦中多個區域對外部視覺圖像的處理。要理解視覺信息的加工過程,則需要知道每一級腦區中單個神經細胞的感受野,即單個神經元是如何編碼和處理視覺信號的。

 

相比於初級視皮層(V1),我們對次級視皮層(V2)神經元的感受野結構以及信息處理的機制了解的仍然比較少。主要原因在於,高級皮層區的神經元反應特性更加的非線性,而傳統方法使用參數化的視覺刺激來研究感受野特性,一次只能測量少數幾種特徵,不能得到感受野的特性完整描述。為了更加深入和完整地了解V2區神經元對視覺信息的處理機制,蒲慕明實驗室建立感受野模型:通過電生理記錄V2單個神經元對大量自然圖像的反應(圖A),並建立V2神經元感受野的數學模型(圖B),再使用計算方法獲得模型參數。得到的感受野模型還可以用來預測神經元對其它視覺刺激的反應。和傳統方法相比, 這一方法不需要提前假設神經元對視覺特徵的偏好,得到的結果更為客觀。

 

蒲慕明研究組使用上述方法得到了V2神經元感受野模型,並從中獲得了V2感受野的高解析度空間結構(圖C-E),它們可以分為三類:1)和V1細胞感受野類似型(圖C);2)細長型(高長寬比,圖D);3)複雜結構型(含有多朝向成分,圖E)。其中後兩種類型是之前未被報導過的,這些V2細胞感受野的結構的形成均可以通過V1細胞感受野的整合來解釋(圖F,G)。這一研究還表明,計算方法在研究高級視覺皮層感受野特性方面將會很有用。

 

此外,由於V2區由三種不同條帶(stripes)構成,而這些條帶可以通過內源信號成像的方法觀察到。與呂海東研究組合作,將光學成像的信息和電生理方法相結合,發現細長型感受野的神經元主要分布於亮帶(pale stripes),而有著複雜結構型感受野的細胞則主要集中在窄帶(thin stripes)。

 

該課題在蒲慕明研究員的指導下,主要由博士生劉璐,佘亮合作完成,其中光學成像實驗在呂海東研究員的指導下,主要由陳銘同學完成。本課題得到了科技部973計劃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圖注: (A) 自然圖像視覺刺激和V2區域單細胞記錄示意圖。L.S., 月狀溝;虛線,V1/V2的邊界。(B) 神經元感受野的線性-非線性模型。S,視覺刺激;Fi,細胞亞基的空間感受野結構;fi ,二階多項式;n,亞基個數;i,第i個亞基;R,神經元的反應。(C) 和V1有著類似感受野結構的一個V2細胞示例。(D) 有著細長型感受野的一個V2細胞示例。(E) 有著複雜結構型感受野的一個V2細胞示例。(F) 有著細長結構感受野的V2細胞整合模型。紅色和藍色的橢圓:on和off亞區。(G) V2複雜結構型感受野的整合模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視皮層的下行反饋選擇性地調節
    該研究採用在體神經電生理和神經藥理學實驗方法,探索初級視皮層第6層反饋神經元是如何通過調製丘腦外膝體神經元感受野的空間反應特性,從而調製視覺信號在丘腦外側膝狀體和初級視皮層神經環路中的信息加工和處理。研究發現,這種局部定點增強的視皮層第6層反饋輸入可以增強或抑制外膝體神經元的視覺反應。受調製的外膝體神經元的感受野,存在視網膜空間位置的拓撲特異性,即與視皮層神經元的最優方位朝向密切相關。此外,局部定點增強的視皮層反饋輸入還造成了外膝體神經元感受野的增大、縮小或感受野中心的漂移,這些細胞感受野位置的變化,與在高級皮層區域觀察到的空間注意的效果一致。
  • Nature | 視皮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的空間連接特徵
    L2/3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背後的精準空間特徵,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視皮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特徵的神經環路來源。研究人員記錄了17個突觸後神經元,並通過狂犬病毒示蹤技術找到了平均約125個與其單突觸聯繫的突觸前神經元(圖2),並通過其相應特徵(如皮層分布及視覺響應
  • 乙醯膽鹼和視覺空間注意
    獼猴的選擇性空間注意實驗為了研究注意力對視覺皮層神經元的改變,科學家給獼猴設計了一個選擇性注意的行為學實驗。猴子做任務的同時,初級視皮層內的神經元放電被記錄著。然後,在屏幕的一個方向,會出現一個視覺標記,告知猴子接下來目標刺激會出現在的方位。視覺標記呈現400毫秒後消失。之後,以中央圓點為中心,對稱的兩個位置會出現兩個黑棒,其中一個位於當前記錄的神經元感受野之內。此時猴子仍然需要注視屏幕中心,在之後的一個隨機時間點,目標光點會出現在其中一個黑棒上。
  • 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課題組揭示V1神經元樹突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
    該研究藉助於新型穀氨酸探針iGluSnFR,實現了對清醒獼猴大腦皮層神經元的雙光子樹突成像,並獲得了單個V1神經元樹突上興奮性輸入的精細時空功能圖譜。神經元作為神經系統最基本的計算單元,從它們的樹突上接收信號的輸入。
  • PNAS:新技術助力深部視覺皮層的功能超聲成像|056期
    4,靈長類丘腦後側中的長期價值記憶在快速自動動作中的作用5,在先天性盲人的早期「視覺」皮層中解碼自然聲音1,清醒狀態非人靈長類動物深部視覺皮層的功能超聲成像 期刊:這項技術的空間解析度是通過繪製初級視覺皮層淺層和深層內類似於眼優勢(OD)柱的圖案來說明的。這些使用FUS的採集表明OD選擇性主要存在於第IV層,但延伸到第II/III層和第V層。這項成像技術提供了一種新的中尺度方法來繪製清醒受試者的整個皮層在高時空解析度下的腦活動圖。
  • 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7月8日,《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小鼠聽皮層神經元群體結構動態變化實現感覺到範疇的轉化》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 我國科學家揭示「視覺感知」新機制
    該突破性研究工作揭示了編碼精細視覺的神經元不僅存在於大腦初級視覺皮層V1腦區,而且也存在於中高級視皮層V4腦區,尤其是揭示了在整體和局部的精細視覺編碼中,V4腦區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該研究結果和發現不僅幫助我們認識和理解靈長類視覺大腦的工作原理,還將為神經計算,類腦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和人工智慧信息處理提供重要的新的理論指導和依據。
  • 研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7月8日,《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小鼠聽皮層神經元群體結構動態變化實現感覺到範疇的轉化》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寧龍研究組完成,博士研究生辛宇為該論文第一作者。
  • Nature:視覺皮層單細胞投影的邏輯
    從初級視覺皮層到其靶向的投射神經元軸突的追蹤顯示這些神經元經常投射到小鼠大腦的多個皮質區域。【題目】視覺皮層單細胞投影的邏輯【摘要】皮層區域通過廣泛的軸突投射進行交流,但信息傳遞的邏輯仍然知之甚少,因為單個神經元的投射還沒有系統的被描述。目前還不知道單個神經元是僅向單個皮層區域發送投射還是將信號投射在多個靶點上。
  • 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解析機械力感受神經元中特化細胞骨架的三維...
    在這一過程中,感受神經元中的力敏感離子通道可以將環境中的機械力刺激轉換為電信號,而細胞膜和細胞骨架等支撐結構則決定了力信號轉導的敏感性。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梁鑫課題組在前序工作中發現果蠅I型機械力感受神經元樹突頂端存在特化的纖毛結構,該結構中存在著由非中心體微管構成的高級細胞骨架結構,該結構具有結構支撐和力學感受雙重功能。
  • 中國科學家實現清醒獼猴超6個月雙光子成像—新聞—科學網
    獼猴腦雙光子成像圖 本報訊 (記者甘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0525016)等經費的支持下,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課題組在清醒獼猴長時期雙光子成像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外膝體感受野的時空頻率調諧特徵研究
    9月9日,《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姚海珊研究組談仲超的研究論文「外膝體感受野的時空頻率調諧特徵可以提高神經元分辨自然圖像的能力
  • Neuron:清華郭增才系統繪製清醒小鼠皮層-丘腦功能性投射圖譜
    首先,研究者構建了一種新的系統用以繪製皮層到皮下腦區的功能性連接。該系統結合具有毫秒時間精度的光遺傳操控和亞毫秒時間精度的多通道胞外電生理記錄,皮層操控具有亞毫米空間精度,丘腦記錄具有單神經元精度。
  • 多模式綜合分析對小鼠視覺皮層GABA能神經元的重新分類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是完全相同的」,任何神經元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Transcriptomic Classification of Cortical GABAergic Cells 的文章,這項研究共表徵了超過4200個小鼠視覺皮層
  • Nat Commun:高解析度成像技術首次揭示活躍大腦的皮層結構
    2019年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正如醫生們使用超聲波檢查,CT和MRI掃描身體,天文學家利用太空望遠鏡,自適應光學器件和不同波長的光線進一步觀察宇宙,神經科學家們也在尋求新的方法來觀察大腦內部的結構。最近出現的三光子顯微鏡讓他們比以往更深入地了解腦細胞。
  • 研究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
  • 不同類型RGC的間隙連接產生偏移ON-OFF感受野
    不同類型RGC的間隙連接產生偏移ON-OFF感受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6:22:35 美國西北大學Gregory W.
  • 心理學:普通心理學重難點權威解析(二)
    神經元有不同的形態,神經元之間通過接受和傳遞神經衝動來進行交往的,這種傳遞包括電傳導和化學傳導。  2.突觸:指在神經元結構中,一個神經元和另外一個神經元之間接觸的部位。突觸包括突觸前成分、突觸間隙和突觸後成分。神經遞質在中間釋放和傳遞。這種結構保證了神經衝動從一個神經元傳遞到相鄰的另一個神經元。突觸分興奮性突觸和抑制性突觸。
  • 朱學良課題組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