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2021-01-19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7月8日,《神經元》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小鼠聽皮層神經元群體結構動態變化實現感覺到範疇的轉化》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寧龍研究組完成,博士研究生辛宇為該論文第一作者。 

該研究通過在頭部固定小鼠中建立一套聽覺相關的抉擇行為任務,同時使用雙光子成像技術記錄清醒小鼠的聽覺皮層第2/3層群體神經元的反應,解析了對感覺信息進行範疇化(categorization)的皮層神經元群體運算機制。負責該項目的研究人員對皮層大量神經元活動進行記錄和統計分析,發現在聽覺皮層中存在範疇抉擇相關的單細胞反應,並且,聽覺皮層神經元的信息編碼會根據任務需要發生動態變化。這種神經編碼的動態變化在群體水平有利於把連續的感覺信息轉化為任務相關的範疇信息。研究人員通過對群體神經元活動的解碼,也驗證了任務狀態下聽皮層神經元活動能夠準確預測小鼠執行聽覺範疇分類任務的表現。

 

為什麼需要對感覺信息進行分類或範疇化?這是由於我們大腦接收到的來自客觀世界的感覺信息紛繁複雜,而我們能夠形成的概念和採取的行動則數目有限。為了形成有意義的認知來指導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大腦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高效的組織管理,而其中最基本的過程就是範疇化(categorization)。簡單來講,就是對外來刺激進行分類與定位,從而可以從外部信息中高效的抽提出最相關的信息,形成感知判斷。例如,當接收到豐富多樣的語音信息,我們的大腦會把這些語音歸類到屬於不同的熟悉的人,或屬於陌生人。當你接到一個電話時,即使因為環境幹擾和電話通話噪聲等因素而導致語音物理參數發生變化或扭曲,你仍然可以輕而易舉識別出電話裡的語音是否屬於某一個熟人,或屬於陌生人。這個過程就涉及到對聲音信息的類別判斷。另一個例子是關於是我們對色彩的認知。當看到彩虹時,儘管其中可見光的波長實際上是連續變化的,然而我們對于波長的物理數值難以形成感性認知或顏色概念,因此我們需要將連續的波長信息範疇化,將其定義為離散的七種顏色類別(紅橙黃綠青藍紫),便於信息存儲與交流。這說明感覺信息範疇化可以幫助大腦高效存儲信息和形成認知。因此,認知心理學研究認為,範疇化是我們對外界形成感知並且做出行動的一個普遍而基本的過程。

 

我們的大腦如何將複雜而又連續的刺激信息範疇化呢?這裡面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的解答將使我們對腦認知功能的生物學基礎和神經計算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事實上,神經科學家早已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著名神經科學家Earl Miller實驗室早在2001年就在Science發表論文,提出獼猴前額葉可以產生視覺信息分類相關的神經活動。該論文的第一作者David Freedman後來(2006年)又在Nature發表論文,提出在後頂葉皮層也有編碼視覺分類的神經活動。這些研究開啟了信息分類和感知覺範疇化神經機制研究的新領域。但是這些研究中所發現的與感知類別相對應的神經活動,更多的代表神經運算的結果,而感覺信息怎樣被轉化為離散的類別信息的神經運算過程卻並不清楚。 

為了探索這個問題,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小鼠中建立了一個基於聽覺的分類抉擇行為範式,經過訓練,小鼠可以將不同頻率的純音歸類到「高音」或「低音」範疇。同時研究人員結合活體雙光子成像技術,在動物執行任務的同時對聽覺皮層群體神經元活動進行大規模記錄,並結合進一步的定量分析,從而研究了大腦皮層的神經元如何通過動態編碼將感覺信息轉化為類別信息的機制。研究的具體過程是,清醒小鼠在頭部固定的情況下被放置在隔音箱內,經過訓練它們可以將連續的單一頻率聲音(6種或者8種)按照設定的類別邊界劃分成兩種類別:低頻組或者是高頻組,一般小鼠在經過一周的訓練後可以達到80%以上的正確率(圖A和圖B)。隨後,開始雙光子成像的實驗(圖C)。對於這些小鼠,研究人員事先在聽皮層神經元中利用微量病毒注射的方法表達鈣指示劑GCaMP6s蛋白,並埋置長期成像窗口,從而實現對於群體神經元活動的長期穩定記錄。

 

他們的研究發現,在單細胞水平,除了編碼聲音頻率信息的神經元活動之外,在小鼠執行聲音分類任務中,出現了兩種與分類相關的神經活動。其中一類的神經元表現出對聲音類別的特異性反應,類似於前人在前額葉和後頂葉等下遊腦區發現的類別相關的神經元。例如圖D中的神經元只對於低頻類別聲音有反應,而對於高頻類別幾乎沒有反應。另外一類神經元則表現出對於類別邊界頻率聲音的選擇性反應(圖E),而這種聲音選擇性反應在被動聽聲音的情況下並不存在,因此是一種任務依賴的動態調整。在群體神經元水平上,他們發現,相對於靜息狀態的被動刺激,任務態下聽皮層對於相同聲音的編碼發生了群體構成上的動態調整(圖F)。進一步通過對群體神經元活動的解碼,發現這種動態調整使得聽皮層神經元活動能夠準確可靠的預測動物的行為任務(圖G - H)。因此,該項工作揭示聽覺皮層神經元群體可以根據分類任務的需要,動態調整信息編碼特性,形成利於提高分類邊界分辨能力的群體編碼結構,從而提出了感知分類的一個新的神經運算機制。這一成果對於感覺皮層在認知過程中的信息處理機制提出了新的理解和預期,並且可能有助於啟發人工智慧算法設計的新思路。

 

該項工作在徐寧龍研究員的指導下,主要由博士研究生辛宇完成,同時課題組的博士研究生鍾林、張園,高級工程師潘璟瑋,助理研究員周濤濤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本工作得到國家基金委、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重點前沿項目的資助。

圖註:A、頭部固定小鼠的行為範式。被動情況下小鼠只需要聽聲音,不需要做出反應。B、小鼠行為學的心理物理曲線。C、雙光子成像示意圖。D、對於聲音的類別有選擇性反應的示例神經元。E、對於類別的分界處的聲音有特意選擇性的示例神經元。F、在不同的任務情境下,同一群神經元的頻率選擇性發生了顯著變化,群體神經元對於靠近類別邊界的聲音頻率的反應顯著增加。G、群體神經元活動的解碼結果跟小鼠的抉擇行為顯著相關。H、通過解析群體神經元活動得到的神經測量曲線跟小鼠行為學的心理物理曲線高度相似。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探秘:大腦裡的信息分類
  • 研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該研究通過在頭部固定小鼠中建立一套聽覺相關的抉擇行為任務,同時使用雙光子成像技術記錄清醒小鼠的聽覺皮層第2/3層群體神經元的反應,解析了對感覺信息進行範疇化(categorization)的皮層神經元群體運算機制。負責該項目的研究人員對皮層大量神經元活動進行記錄和統計分析,發現在聽覺皮層中存在範疇抉擇相關的單細胞反應,並且,聽覺皮層神經元的信息編碼會根據任務需要發生動態變化。
  • 暴露在大噪聲對聽覺皮層錐體細胞亞群的不同影響
    宏觀研究表明噪聲暴露影響聽覺皮層;然而,耳鳴的細胞機制一代人還不清楚。這裡我們比較了第5層(L5)錐體細胞的膜特性來自對照和噪聲暴露小鼠的初級聽覺皮層(A1)。個人電腦是根據連接性和點火特性,以前被分為A類或B類。
  • 聽覺皮層和運動皮層建立的連接,神經元發揮增強效果·抑制功能
    實驗小組用小鼠作為目標,在大腦上設立了一套虛擬實境設備,通過這套設備,可以和的小鼠大腦連接,控制它所能夠聽到的聲音的源頭,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能夠遙控地操縱小鼠的聽覺系統,使得它總是聽到我們希望它所聽到的聲音。
  • 揭開聽覺受體謎團,上海專家確認聽覺轉導的離子通道基因編碼
    聽覺不僅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也是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問題之一。五種感官中,介導嗅覺、味覺、視覺、觸覺的受體基因早已被相繼確定,但是,聲音感知的核心——負責聽覺轉導的離子通道是由哪個基因編碼的,一直是個謎。閆致強教授與團隊學生。
  • 細說大腦的聽覺系統,聽覺究竟是怎麼從聲音中產生的?
    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聽覺究竟是怎麼從聲音中產生的,我們是通過耳朵聽見聲音的,可是聲音進了耳朵後究竟去了哪裡,怎麼就形成聽覺了呢?我們聽到的聲音其實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的物體會引起周圍的介質,比如空氣跟著發生振動,隨著這些介質分子的前後震動,聲音便傳播開來。我們的兩隻耳朵長在頭的兩邊,像兩面小扇子一樣,向後面張開。
  • 伏隔核和聽覺皮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預測音樂的獎勵價值
    ~先前的研究表明,聽音樂不僅涉及聽覺皮層,也涉及情感區域和獎賞相關的中腦邊緣迴路。此外,多巴胺也介導了紋狀體的這種反應。音樂的主要情感影響是由通過例如延遲、期待和驚奇的時間根源現象的預期所激發的。3.2 NAcc功能連接性的變化與音樂可取性的增加有關1)與不想再聽的音樂相比,當人們聽到他們認為非常想聽的音樂時,NAcc和其他皮層下和皮層下區域之間的連通性顯著增強,如下圖A。2)與靜息狀態相比,這些區域在所有音樂評估條件下都表現出同樣高的活躍度,如下圖B。
  • 聽覺的傳導&耳鳴的產生
    想要弄清楚耳鳴的產生,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聽覺是如何形成的,
  • 陳娟:類腦智能,挖掘與學習大腦的無限潛能|矽步聽覺篇
    本文將對大腦功能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組,從聽覺角度,進行簡要介紹。人類大腦包含約1000億個神經元,能產生100多萬億個連接,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這樣一個複雜的系統決定了我們人類可以自然流暢地完成各種複雜動作和運動、完成對外部世界的知覺、注意、記憶和思維等認知過程。
  • 生理學:聽覺
    B 選項螺旋器(Corti 器)是位於耳蝸基底膜上的聽覺感受器,C 選項血管紋是耳蝸內電位產生的結構,所以 Corti 器、血管紋受損都導致感應性耳聾。(BC 對)本題可參考《生理學》人衛 8 版教材 P320。
  • 音樂聽覺訓練要趁早
  • 丘腦是編碼記憶的關鍵腦區
    速讀大腦皮層收集感覺信息進行編碼。為了感知環境並與其互動,我們必須在大腦中結合已存儲的經驗和個人當前目標來解碼這些感覺信號。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團隊確定了丘腦是編碼過去經驗的關鍵腦區。L1主要接受內側膝狀體自上而下的輸入研究人員通過光遺傳學、病毒示蹤技術等技術特異性標記聽覺皮層L1的輸入來源,證實HO-MG是聽覺皮層L1主要的自上而下的投射來源。
  • PNAS:新技術助力深部視覺皮層的功能超聲成像|056期
    使用表徵相似性分析將共享表徵與計算模型進行比較,發現其與物體表徵上訓練的深度神經網絡的後面層之間相關聯,而不是和聽覺或語義模型關聯,這暗示了複雜視覺特徵的表徵是通用的基礎。總之,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並刻畫了alpha振蕩作為視覺心理意象和感知之間共享的表徵的皮層標籤。
  • 寶啥時候有了聽覺?聽覺篩查又是怎麼回事?
    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妙的聲音,要是聽不見,那多遺憾,尤其是寶,得從小呵護好他的聽覺。聽覺是怎麼回事?
  • 松果體的作用機制_內聽覺——《童教》
    現在我還要告訴你另外一個驚人的觀點---松果體不單單是處理輸出視覺信號,它還處理輸出聽覺信號,是我們內在的聲音來源。就好像電視機不單有視覺畫面,還同步有聲音。它可以對視覺和聽覺信號進行解碼轉換最後輸出。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不出聲思考問題的時候,是不是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在裡面講話呢?
  • 全國首例兒童聽覺腦幹植入術告捷
    一個月前,在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吳皓教授團隊為聰聰實施了全國首例兒童聽覺腦幹植入術。2月2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獲悉,聰聰接受人工聽覺腦幹植入術後一個月,植入體開機成功,聰聰發出了哭喊聲。醫生為26個月大的聰聰進行聽覺腦幹植入技術。
  • 聽力受損兒童訓練內容之聽覺訓練
    這一期,我們就來講一講具體的訓練內容,聽障兒童的訓練內容包括聽覺訓練、言語語言訓練兩大部分。這一期的內容主題是:聽覺訓練的內容及方法。內容包括聽覺察知、聽覺分辨、聽覺識別和聽覺理解四個方面。 No.1聽覺察知訓練 察知是從對聲音毫無感覺到注意聆聽聲音的過程。察知各種聲音,應從對聲音的基本特性察知逐步過渡到對語音的察知,其內容有非言語聲和言語聲。
  • 科普:飛蛾是聽覺高手的秘密
    新華網倫敦10月23日電(記者黃堃)自然界中有許多聽覺高手。英國研究人員最近發現,飛蛾耳朵中鼓膜的靈敏度高得讓人難以置信,聲波哪怕只引起鼓膜一個原子大小的振幅,其聽覺系統也能發出相應的電信號。
  • 你是哪種學習類型的人 視覺聽覺還是觸覺?
    摘要:學生的學習類型大致分為三種,視覺學習型,聽覺學習型,觸覺學習型……     學生的學習類型大致分為三種,視覺學習型,聽覺學習型,觸覺學習型……  首先是視覺學習型的人,佔到人群總數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