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聽覺訓練要趁早

2021-01-20 音樂基礎知識課堂

  音樂的對象是聽覺,然而許多音樂學習者並不重視聽覺的訓練,而是崇尚理性的學習,以為感覺是人人生來就有的,用不著浪費時間訓練聽覺。「趁著年齡小先學表演技術,長大以後再提高音樂修養」是不少人的慣性思維,但他們沒有意識到感覺在學習中的價值,早期訓練的必要以及靠天生聽覺來學習音樂的重要性。

  其實不同的工作對感覺的要求是不同的,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所以需要記憶,沒有記憶就沒有曲式、回味、分析理解。即便懂得了理論,也是紙上談兵,沒有好的聽覺猶如緣木求魚。瞎子、色盲不能學美術,但能學音樂,聽覺殘疾、聾子不能學音樂,但可以學美術。一個正常的人,倘若不去改造提高音樂的認知、記憶力,他的感官感受力就越是淺陋和局限。只能在節奏、音色、力度、速度的刺激下陶醉於音樂的表層。

  所有的感覺都是訓練出來的,如染布的工人,就能對紅色分出更多的層次,一般人是達不到的。香水、聞酒師嗅覺靈敏能聞出不同的香味,若讓他猜白天那些攤位都是賣什麼的,他們很快就能找到賣魚、賣蔥、賣姜、賣牛羊肉的攤子。研究發現人能分辨一萬多種氣味,多偉大的成就啊。你能靠天生的感覺聞出這麼多的氣味嗎?人們想家的時候,也是感覺記住了某種奇怪的小吃,它一下子把你底層所有的東西都喚起。就色彩而論,許多色彩給人造成冷熱靜等感受,它是比聯想更直接的生理、心理引起的,是億萬年勞動和實踐造成的,也是訓練出來的。味覺靈敏的人可以對味道的鹹淡酸甜分出更多的層次,水雷的測聽員都是經過訓練的聽覺,在深海中能聽出有否水雷。學習音樂,聽覺訓練是年齡越早越好,據說,生下的小貓在幾個小時內若見不到陽光,將來就是瞎貓,這幾個小時就是眼睛學習的「關鍵期」。聽覺訓練也是有關鍵期的,等到十多歲再訓練就會事倍功半,這也是視唱練耳老師的共識。

  我曾在論文《視唱練耳本體論》中,提到其他課程是對客體知識的學習,是讓學生搞懂客體的知識,目的是便於以後解決問題。而視唱練耳是改變、提高主體感覺的學習。這時的感覺是理論武裝起來的感覺,感覺到調式、節拍、和聲、曲式等音樂要素,是欣賞音樂的必要條件。這時的聽覺是有分析有理解有音樂記憶的聽覺,所以它是改造主體的學習。感覺不是按年齡、理解來劃分級別的,經過訓練的小孩比大人的認知要敏捷準確得多,所以在學樂器前或同時,要進行音樂聽覺的訓練,耳聰目明就會使人聰明。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


相關焦點

  • 聽力受損兒童訓練內容之聽覺訓練
    上一篇文章,我們講到了兒童聽力受損訓練要遵循的原則。這一期,我們就來講一講具體的訓練內容,聽障兒童的訓練內容包括聽覺訓練、言語語言訓練兩大部分。這一期的內容主題是:聽覺訓練的內容及方法。
  • 音樂訓練增強嬰兒樂感
    圖片來源:craftlantis.com  近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提出,早期音樂訓練有助於嬰兒樂感的發育,而且可能讓語言學習受益。  之前有研究提出,兒童期音樂訓練能增強其對樂聲和語音的處理。然而,這些研究的結論有限,因為樂感方面的遺傳優越可能對人們成為音樂家產生影響,而這提示音樂家和非音樂家的感知差異可能並不一定是音樂訓練。
  • 聽覺訓練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1)聽覺注意:要喚醒聾兒「沉睡」的殘餘聽力,讓他對周圍的各種聲音的存在引起注意和察覺。開始可從低頻段起步,向中高頻推移,常用的方法有:擊鼓傳花,聽聲跳繩,聽聲舉旗等。(2)聽覺識辨:聾兒不僅能感到聲音的存在,還要對周圍的各種聲音加以辨識,包括對聲音不同響度、音調、方位的辨識,讓聾兒知道自然界存在著不同的聲音,而且聲音是多種多樣的。訓練的方法可從識別不同聲音的大小(即響度)、長短開始,然後了解不同的聲音代表不同的信號。如辨別自行車鈴聲、汽車喇叭聲和火車鳴笛聲等。
  • 科學網—音樂訓練增強嬰兒樂感
    音樂訓練可能有益嬰兒語言學習。
  • 音樂訓練是如何影響中國兒童大腦的發育和認知能力的?
    ., PNAS, 2009剛剛談的是被動地聽音樂,那主動的音樂訓練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能力呢?音樂訓練是一種涉及聽覺、運動和視覺多系統、長時程的學習過程,調用了廣泛的腦區以及一系列高級認知加工的參與,比如額葉執行功能、海馬記憶過程,以及情緒和獎賞加工。
  • 什麼音樂能開發孩子的右腦?這些特質的音樂能讓「聽覺腦波」交換
    常聽優美音樂的寶寶,長大後不但喜歡音樂,反應靈敏,性格開朗,而且智商較高。因為音樂不但可以培養氣質,還能開發智力,特別能夠使寶寶的右腦得到開發。所以,合理的音樂早教可使寶寶的智商發育受益匪淺。人在嬰兒期,是腦部生長的黃金時期。
  • 俞敏洪力薦:初中語法專項拔高訓練,趁早列印,3年英語遙遙領先
    俞敏洪力薦:初中語法專項拔高訓練,趁早列印,3年英語遙遙領先!英語的學習和應用越來重要,無論是中考高考,還是考研考博,都將對英語的考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就連找工作,用人單位都會詢問應聘者的英語水平,所以一定要學好英語。
  • 聽覺訓練在聽障兒童康復過程中起到排頭兵的重要作用
    我們一直強調:聽覺優先,理解先於表達,聽覺訓練在聽障兒童整個康復過程中永遠擔任著排頭兵的重要角色。① 最大限度開發和利用聽障兒童的殘餘聽力,儘量減少聽力障礙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舉例說明:有的家長朋友說,我的寶寶低頻是好的,高頻是差的。
  • 培養孩子「音樂的耳朵」,黃金期只有5年!孩子學音樂必看
    還有些學習聲樂的同學到高中二年級,準備報考音樂學院之前才知道視唱練耳是必考科目,於是臨時抱佛腳,因為錯過了聽覺訓練的黃金時期,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在「玖月智能音樂課堂」中,3-5歲的幼兒課程裡,就加入了視唱練耳環節訓練,讓孩子們在學習雙排鍵演奏的同時,也開始培養「音樂的耳朵」。
  • 伏隔核和聽覺皮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預測音樂的獎勵價值
    ~先前的研究表明,聽音樂不僅涉及聽覺皮層,也涉及情感區域和獎賞相關的中腦邊緣迴路。此外,多巴胺也介導了紋狀體的這種反應。音樂的主要情感影響是由通過例如延遲、期待和驚奇的時間根源現象的預期所激發的。然而,預期可能來自於對特定音樂的明確了解,也可能來自於對聲音模式組織規則的更內隱的圖式期望。通過多巴胺能反應來實現或超越預測的預測錯誤模型,可能會形成基於預期圖式的對音樂的生物反應,而不是依賴於明確的知識。本研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來研究第一次聽到音樂時的神經過程。
  • 孤獨症語言交流訓練
    重點要利用兒童有明顯需求時訓練行為表達,如口渴時兒童手指飲水的行為,治療師要把握時機,訓練模仿飲水的動作,以求教導兒童通過該動作完成表達需求,如果兒童可以通過表達飲水動作實現交流,再訓練發「水」的語音。該時期主要訓練內容包括: 1)語言相關能力訓練、發音訓練、通過視覺或聽覺讓患兒知道發音可得到反饋。
  • 莫扎特音樂效應真的能讓孩子變聰明嗎?(下)
    01既然莫扎特這麼神奇,那我自己在家裡聽聽莫扎特音樂就好了,和託瑪提斯訓練有什麼區別呢?骨傳導的聲音,能夠更快地進入內耳系統,為耳朵接收空氣傳導的聲波,起到了重要的「準備」作用,從而訓練大腦更加準確、有效地處理聽覺信息。除此之外,還有多種託瑪提斯特色的聲音處理技術,在這裡不一一介紹了。
  • 音樂訓練似乎不會提升智力
    他們發現,音樂訓練似乎在提高認知或學術技能方面無效。在不包括對照組或未將參與者隨機分為對照組(接受過不同訓練或未接受過訓練的人)和幹預組(接受過音樂訓練的人)的研究中發現了很小的影響。主要作者Giovanni Sala說:「我們的研究表明,&39;這一普遍觀念是不正確的。從實踐的角度來看……練習演奏音樂可以提高您的音樂演奏水平,但是無法提升您在數學和其它認知學科上的水平。
  • 音樂教育對自閉症兒童康復的意義
    2音樂教育在自閉症兒童身心方面產生的影響2.1音樂教育的方法2.1.1接受式音樂教育接受式療法注重對音樂的接受和欣賞,最有代表性的聽覺統合訓練,由法國耳奧喉利一醫生布拉德建立。一般所說的聽,是指由耳朵、皮膚、骨骼來接受聽覺信息,而聆聽是指用心地聽,指的是一種能過濾聲音、選擇性集中,形成記憶和反應的能力。具體來說有超覺靜坐法、音樂處方法、音樂冥想法、名曲情緒轉變法、聆聽討論法、投射音樂聆聽法、音樂與情緒同步法等。
  • 物質是幻覺 一切都是波 音樂對人有驚人效果
    這項研究顯示學習音樂可以加快大腦中聽覺路徑(auditorypathway)的成熟,並增進其效率。研究結果反映出,與另外兩個組別相較之下,經過音樂訓練的孩童在接收、處理、判斷聲音時,會更為精確。」為了執行這項縱貫性研究,神經科學家們選擇了洛杉磯貧困地區的37位孩童作為對象,觀測他們的大腦發展與行為。
  • 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該研究通過在頭部固定小鼠中建立一套聽覺相關的抉擇行為任務,同時使用雙光子成像技術記錄清醒小鼠的聽覺皮層第2/3層群體神經元的反應,解析了對感覺信息進行範疇化(categorization)的皮層神經元群體運算機制。
  • 實時耳返的聽覺體驗音樂發燒友的不二之選
    此次三星Galaxy C9 Pro通過定製的Hi-Fi音頻晶片,高清音頻還原本地及在線音樂,給播放器創造更高質量和更大強度的模擬信號輸出能力,從而讓用戶聽到更真實的聲音。不僅僅是Hi-Fi,生活中少不了朋友聚會,聚會時K歌總是一個不錯選擇。
  • 防止兒童「惡視力」要趁早
    因此,專家呼籲媽媽們重視兒童視力健康要「趁早」,一起捍衛孩子看的清的權利,讓孩子向「模糊」的世界,say no! 中國青少年近視率排世界第一 兒童及青少年近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範圍內發病率最高的眼病之一,近年來,它在全球的發病率普遍增高,且呈現低齡化趨勢。在不同的人群中,近視發病率有很大的差異。
  • 我國科學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我國科學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 葛萊美獎提名,華人,80後|一位作曲家的三重聽覺
    在周天看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作曲家,需要三重聽覺———傾聽自己的內心聽覺,傾聽演奏家,更要聆聽臺下的聽眾。聆聽演奏者2017年11月28日,周天和往常一樣開車去大學教課,電話鈴響了:「恭喜您獲得葛萊美獎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