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身邊所看到的一切,真的是一些有形體存在的物質所組成的嗎?或者只是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如果我們從更細微的角度去觀察,會發現他們全都是由原子所組成的。你有沒有想像過一個原子是多麼小,以及原子跟原子之間還有多大的空間?
2,000年來,原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最小的基本組成物。我們現在知道,原子是微小粒子所組成,而且彼此之間還保有很大的空間距離。
原子的直徑只有0.1納米。而原子核的直徑為是原子(電子云為邊界)十萬分之一。原子和原子間還有很大的空間。
如果用天文學概念來比喻,原子核到電子的距離則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的五十倍到一百倍以上(75億公裡到150億公裡以上),原子核如果跟太陽一樣大,原子之間的距離是太陽到比鄰星(4.22光年遠)距離的三十分之一(約0.14光年)到三千分之一(約133億公裡)。原子世界空曠的猶如太空一樣。
讓我們再了解的更深入一點。
量子物理學家用高解析度的顯微鏡,近距離觀察原子。他們不斷發現有更小的粒子,而且裡面存在著更多的空間。科學家們認為,是一種微小的振動波能,讓這些原子核彼此吸引連在一起。事實上,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微小的振動波能所組成的。
也就是說,在你周遭一切的物體都存在著電磁光波!你的身體根本就不是一個有形體。是一種光波,或是說一種能量。
從這個觀點來看,無論是科學或靈學,都把實際存在的形體,轉換成了一種虛無的能量。從一個實際存在的物體,轉換成一種無形的意識形態。
現在我們都能做到這種知覺上的轉換。也都能了解到,就某種某層面上來看,眼前的一切都是虛無的。是我們的意識創造了現實世界裡的一切。
當你意識自己形體的存在,其實是虛無的,令人驚奇的事,就會發生。
你的身體是由一些彼此存著大量空間的原子所組成的,並且是由微小的振動波能,讓這些原子組成了有形的身體。
你,是由一種「光波」所組成的。
而震動這些光波的基本元素——原子,外來因素除了電磁波,聲波是一種最佳方式。
像是藝術創造、靜心冥想、瑜珈功法等另類治療方法,很早就被提倡出來,認為可以彌補傳統醫學的不足。如果是音樂的話呢?由於在我們的社會隨處可見,而且傳播較為簡單,也許是最有潛力深入人群、深層撫慰人們的另類療法。音樂不僅重要,也是治癒之道。
根據南加州大學(USC)神經科學家一項為期五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習音樂似乎可以增進幼童的大腦發展,特別是負責聲音處理、語言發展、語言知覺,還有閱讀理解的區域。
研究指出在治療中加入音樂,可以改善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cs,從前稱作精神分裂症)的症狀還有社會功能。另外,音樂作為獨立的療法,對於緩解抑鬱症、焦慮症以及慢性疼痛也有顯著的功效。
南加州大學的大腦和創造力中心(BCI)於2012開始了一項為期五年的研究,與洛杉磯愛樂協會(LosAngelesPhilharmonicAssociation)以及洛杉磯之心(HeartofLosAngeles)合作,調查學習音樂對於孩童在社會、情緒以及認知方面的影響。
初步的研究結果近日在發展認知神經科學期刊(DevelopmentalCognitiveNeuroscience)中發表,提出了證據證明音樂教育有許多好處,然而這時美國許多學校不是取消了音樂與藝術課程,就是減少了教學時數。這項研究顯示學習音樂可以加快大腦中聽覺路徑(auditorypathway)的成熟,並增進其效率。
AssalHabibi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也是南加州大學文理學院(DornsifeCollegeofLetters,ArtsandSciences)大腦和創造力中心的副研究員,她說:「我們對於音樂訓練在孩童的認知、社會情緒以及大腦發展方面的影響非常感興趣。研究結果反映出,與另外兩個組別相較之下,經過音樂訓練的孩童在接收、處理、判斷聲音時,會更為精確。」
為了執行這項縱貫性研究,神經科學家們選擇了洛杉磯貧困地區的37位孩童作為對象,觀測他們的大腦發展與行為。
其中的十三名孩童,大約在六到七歲時,就開始在洛杉磯之心接受洛杉磯青年管弦樂團(YouthOrchestraLosAngeles)的音樂指導。這個社區音樂計劃是受到委內瑞拉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系統(ElSistema)的啟發,而協同研究的洛杉磯愛樂協會指揮GustavoDudamel從前在委內瑞拉長大時,就曾參與其中。
小提琴的學習
這些孩童得到接觸樂器的機會,在樂團或是團體中學習小提琴,一周要練上七個小時。
科學家將這些剛啟蒙的小小音樂家,與另外兩個同儕團體拿來做比較評估;一組是參加了社區足球計劃的11名孩童,另一組則有13名孩童,他們沒有參與任何特定的課後學習計劃。
神經科學家們使用了許多方法,來觀察他們成長中的改變;像是用核磁共振掃瞄大腦、用腦電圖來記錄大腦中的電波活動,也使用了行為測驗跟其他不同的方式。
研究開始的頭兩年,神經科學家們就發現參與音樂計劃的孩童,在聽覺系統方面成熟得更快速。他們大腦中的聽覺路徑經過音樂訓練後,就像是被微調了一樣,可以加速語言與閱讀力的發展,而ˇ科學家還在持續研究其他潛在的成效。
更加成熟的聽覺系統代表著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有所增進;神經可塑性是一種大腦中反應環境的生理變化,在這項研究裡,環境指的就是接觸音樂與音樂教育,Habibi說:「音樂會刺激聽覺系統,這個系統也掌管並統合聲音處理,對語言發展、閱讀技巧,還有有效溝通來說,至關基礎而且重要。」
耳朵到大腦
聽覺系統將我們的耳朵跟大腦連結起來,以接收聲音訊息。聽到聲音時,我們的耳朵會以振動的形式接收,然後轉換成神經訊號,傳送到腦幹,直到大腦中心的視丘(thalamus),接著繼續傳遞到最終的目的地:靠近大腦兩側的初級聽覺皮質(primaryauditorycortex)。
孩童發展中的聽覺路徑有所進步的話,可以用腦電圖來測量,這種方法特別可以追蹤叫做「聽覺誘發電位」(auditoryevokedpotentials)的電訊號。
這項研究中,科學家特別關注一種叫做P1的誘發電位。他們記錄了振幅(神經元發射的數量)以及傳導潛期(訊息傳遞的速度),兩者都得出相同的結論:大腦的聽覺路徑愈趨成熟。
孩童在發展的時候,P1電位的振幅與傳導潛期都有減少的趨勢,這代表著在接收處理聲音方面變得更有效率。
同樣也是在研究開始兩年後,孩子被指派去執行一項任務,來測驗他們分辨音調的能力。他們聆聽著小提琴、鋼琴還有單一頻率的音調,而這時腦電圖儀器正在監測他們腦中的電訊號。
孩子也接受了另一項測驗,來分辨音調與節奏,在這項任務中,他們被要求辨認出相同的或是不同的旋律。總共有24首不同的旋律以隨機的順序播放,他們必須要挑出音調跟節奏都不同的,以及兩者都相同的。
相較於其他兩組,在青年管弦樂計劃中的孩子,對於旋律中的音高變化更為敏銳。三個組別的孩子都可以輕易辨認出相同的旋律。然而,相較於其他孩子,接收過音樂訓練的孩子,他們的P1電位振幅較小,代表著聽覺系統發展得更快速。
科學家寫道:「兩年的訓練後,與控制組比起來,我們觀察到那些音樂組的孩子大腦中P1電位的振幅與傳導潛期減少得最多。另外,只看第二年的數據的話,跟控制組與運動組別相較,音樂組別的P1電位有最小的振幅,而且N1成分也加速發展。」
一切都是頻率,一切都是震動。改變實相,從音樂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