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能陶冶情操,讓人身心愉悅,但有一種音樂卻並非如此。這種特殊音樂毫無旋律可言,卻能刺激腦電波,讓聽到這種音樂的人陷入類似吃過迷幻藥後的瘋狂狀態。這種被稱為「音頻毒品」的音樂在網絡上受到年輕人的青睞,甚至使人上癮。
在許多對這種音樂的介紹中,標註著可消除不安、抑鬱情緒的功效,將其稱為「類似毒品」、「鎮靜劑」等。這種音樂是否真如網絡所傳那樣神乎其神?心理諮詢師表示,這其實是一種催眠音樂或者一種暗示,聽時間長了會使耳膜和中樞神經產生不良反應,影響聽者的心理健康,容易導致抑鬱、焦慮等問題。由於此類音頻的有害性無法得以證實,所以,如何監管成了難題。相關人士建議要加強引導和監管,並提醒網友:心緒不佳時要謹慎選擇音樂,不要借「音頻毒品」來消除不安、抑鬱情緒。
現象
「幾天前,我在瀏覽網頁時發現了這種音頻,據說聽後可以產生吸入古柯鹼、海洛因和大麻等毒品後的感覺,我想嘗嘗鮮。」市民王先生說。從網絡上的留言來看,像王先生這類想嘗鮮的人不在少數。
吸引他們的就是「音頻毒品」。在相關網站有關於「音頻毒品」的介紹:「音頻毒品」英文名稱為I-Doser,也可以稱作「聽的MP3毒品」。它通過控制情緒的α波、使人處於清醒和夢幻之間的θ波以及令人緊張和興奮的β波等各種頻率,引起腦電波起伏,使人進入幻覺狀態。介紹還稱其能使人產生類似吸食致幻劑、大麻、冰毒等毒品的效果,並使聽者逐漸產生精神依賴。
今年大學畢業的小張告訴記者,自己也曾聽過這種音樂。她是無意中在一個論壇上發現了「音頻毒品」,出於好奇就進入網站聽了幾段。「我剛開始還以為自己的耳機壞了,就只聽到一個單調的聲音,後來我在網上查了別人的留言才知道就是這個樣子的。當時,我下載了幾首,舍友包括班上同學都很感興趣,好多人都聽了,有人說聽著很有感覺,上課的時候還有睡覺前都聽。但有的人並不怎麼喜歡。」
有網友表示,自己在聽了這種音樂以後開始感覺不舒服,後來卻欲罷不能,有些上癮了。聽一段時間之後,聽力開始下降,總提不起精神來。
記者注意到,有大量與「音頻毒品」相關的視頻被上傳到視頻網站YouTube上。從這些視頻中可以看到,聽這種奇怪音樂的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並且都戴著耳機,有的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蒙上雙眼,如痴如醉,一副很享受的樣子,有的卻像是在承受著巨大的痛苦,緊閉雙眼,在床上掙扎。
調查
網絡上很多網友都在討論「音頻毒品」,也有人把它稱為「可聽藥」,不少人在尋找下載地址。
記者在百度上輸入「音頻毒品下載」進行搜索,竟出現大約124萬個相關結果,各種下載網址、試聽網址紛紛出現。相關的數碼音頻製品在諸多網站上也有售賣。
記者將隨機下載的幾種「音頻毒品」文件試聽了一下,大部分音樂長約10分鐘,它們通常都有一個引人注意的名字,例如「地獄之門」、「上帝之手」、「鴉片」和「大麻」等。每種文件打開後聽上去基本是不同的嘈雜聲,有類似於電視上「雪花臺」的聲音,有「嗡嗡嗡」的聲音,也有像尖銳哨聲一樣刺耳的聲音,有的則只能聽到「嗚……嗚……」的聲音,非常緩慢,斷斷續續的。
在這些對「音頻毒品」的介紹中,除了對部分音頻的內容和效果作了介紹外,還建議聽者最好用隨身聽或者MP3,聽的時候要閉上眼睛、在私密的環境中傾聽,以達到最佳效果。網友「飛躍的幸福」說:「我聽了,出現了幻覺,勸大家別聽,頭昏……」
隨後,記者又點開給五六個人試聽,大家的感覺各有不同。「燒開水的聲音」、「鬼叫」、「馬路噪聲」……多數人覺得這些音頻文件只是一些噪聲和雜亂的聲音,沒有絲毫旋律可言。幾個人一致認為,這樣的「噪聲」聽一會兒就有焦慮不安的感覺,聽得時間長了想「打人」。
據了解,此類「音頻毒品」由某網站在2009年開設,該網站推出了73種免費I-DoserMP3文件,並細分為消除不安情緒、消除抑鬱情緒、類似毒品、鎮靜劑等十大類別。網站沒有介紹是誰開發、如何開發以及是否經過醫學驗證等問題。近幾年,這種「數碼毒品」已隨著網絡迅速在全世界散播。
分析
這類音頻並沒有像音樂一樣的美感,怎麼會讓人上癮呢?鄭州福斯特心理諮詢中心高級心理諮詢師蔡勁林認為,所謂的「音頻毒品」其實就是一種催眠音樂或者一種暗示,基本上這類音頻都是以單調的長音為主,通過重複刺激,強化暗示,利用聽者的生活體驗對於聲音產生的不同理解和感受,使部分人接受暗示,進而形成強烈的情緒體驗,包括輕鬆的、愉悅的和恐懼的、難受的等,甚至少數極易接受暗示的人會形成幻覺。而真正在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自我暗示,由於每個人的生活體驗都不一樣,有的人聽到的是噪聲,有的人聽到的是樂音,所以不是所有人都會產生類似催眠的體驗。一般來說,能產生催眠體驗的人應該不會超過10%,所以「音頻毒品」也沒有那麼玄。不管產生的情緒體驗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由於這種情緒體驗比較集中強烈,產生的刺激會使少數人去追求重複的體驗,形成了所謂的「上癮」。
危害
體驗「音頻毒品」的人不斷在網上發帖介紹親身感受,希望親自體驗的網友也在迅速增多。市民張先生認為,青少年對這些新奇的東西很好奇,如果在網上隨便就可以下載,很可能孩子聽後會對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蔡勁林指出,由於一些音頻只是簡單的長音不斷重複,用耳機長時間收聽會使耳膜和中樞神經產生不良反應,經常性地長時間收聽會使這些器官受損。如果是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這些音頻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如果是消極的情緒體驗,比如恐懼、噁心、痛苦等,時間長了會影響聽者的心理健康,容易導致抑鬱、焦慮等問題。他建議人們不要輕易嘗試。
另外,據相關媒體報導,美國藥品研究部門的工作人員稱,「音頻毒品」可能會引誘青少年嘗試真毒品,父母應多加留意。
記者向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舉報,對方稱對於「音頻毒品」尚無明確界定,需要先交與相關監管部門調查核實其是否存在危害性。隨後,記者向文化稽查部門諮詢得知,由於「音頻毒品」既不是毒品,也不是淫穢物品,只是一種音樂,目前沒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可以限制它。
建議
從神經心理學上分析,有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的人會受聲音影響產生幻覺,心理素質好的人產生幻覺的可能性較小。蔡勁林說,像這種「上癮」狀況,要停止聽「音頻毒品」並儘快找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進行諮詢和心理治療。另外,合適的音樂能讓煩躁者安靜,讓抑鬱者振奮,讓焦慮者心態平和,而有些音樂則會讓人傷感。如果心緒不佳,需求助於音樂來緩解,一定要謹慎選擇,最好不要輕易嘗試「音頻毒品」。
針對青少年痴迷「音頻毒品」的現象,網友「文森」認為,家長應加強與子女的交流溝通,有效掌握子女的活動動向,引導綠色上網,發現不良網站要及時舉報。政府有關部門應該關注此類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可能有危害的「毒品」,及時評估和判斷這種流行事物對社會秩序可能帶來的危害,加強宣傳和正確引導。
此外,也有家長建議,教育部門應加強對學生的教育,把「音頻毒品」和真實毒品的危害一起宣傳,鼓勵學生多聽健康向上的音樂。公安治安部門結合對酒吧、KTV等娛樂場所的檢查,及時發現場所裡的「音頻毒品」,對場所負責人進行宣傳和教育,防患於未然,杜絕青少年因聽「音頻毒品」產生幻覺而引發案件。除此之外,網絡監管部門應加強對網絡監控,及時屏蔽提供這種有害的「音頻毒品」下載的網站連結,從源頭上堵住「音頻毒品」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