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大限度開發和利用聽障兒童的殘餘聽力,儘量減少聽力障礙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
舉例說明:有的家長朋友說,我的寶寶低頻是好的,高頻是差的。那麼,我們知道人工耳蝸主要補償的是高頻的聽力,在高頻聽力補償方面優勢更明顯一些,那麼像這位家長所說的這種情況,是不是寶寶的低頻聽力就不要了呢?當然不是。在選擇人工耳蝸植入時,對於低年齡段的孩子,我們一般選擇:差耳植入。當然要兼顧這個孩子耳蝸的發育等各方面情況來綜合評判,若孩子雙耳沒有差異的情況下,一般選擇差耳植入;而對於大齡的語前聾孩子,往往會選擇:優耳植入。這和聽覺訓練的目的完全不矛盾,這樣做恰恰就是體現:要發揮孩子的殘餘聽力。② 讓聽障孩子養成優良的聆聽習慣。
實際生活中,有的孩子心不在焉,他不喜歡「聽」,他習慣於拿眼睛到處「看」,或是「看似在聽,但卻不是有效聆聽」。從小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對於聽障孩子今後的學習也是十分助益的。
③ 通過聽覺訓練培養聽障孩子對聲音的感受、分辨、辨識、理解的能力。④ 通過聽覺獲取語言,進行自然的溝通,為實現聽障孩子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人類的聽覺發展也是要經歷這四個過程,首先是經歷「察覺」的過程,也即觀察感覺的過程。
對於初階的孩子,剛剛接觸聽覺幹預,一定要在較為安靜的環境中進行單一聲音的感知;用於教學的玩具及模擬各種聲音的玩具,一定要選仿真玩具(玩具的外形要逼真,動物玩具的叫喚聲要逼真);寶寶在察覺聲音的過程中,家長還要考慮到因地制宜,如:出生海邊的孩子,聽過海浪的聲音,但是北方孩子可能就沒聽過海浪聲;出生農村的孩子,聽過見過馬牛羊真切的叫喚聲,但是城市的孩子可能就沒聽過這些動物的叫聲;還有蟋蟀的聲音,可能有的孩子真沒聽過;等等。
2. 聲音的分辨
分辨:音質、音量、聲音的長短高低、元音輔音的差異。
音質的不同:
如:爸爸的說話聲和媽媽的說話聲,不一樣;敲鼓的聲音和敲鑼的聲音,不一樣。聲音的大小的分辨:
註:相同物體發出的聲音,進行聲音大小的比較。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不適宜用來比較。聲音的高低的分辨:
註:聲音高低和音量大小完全不同的,高音並不是高聲吶喊大聲疾呼,生活中有的家長對於高低音的掌握不是很好,《無限聆聽學語系統》本教材第25頁展示得非常清晰,寶寶可點讀教材頁面的黑白鍵來區分高低音的不同。
無限聆聽教材部分頁面視頻展示
3. 聲音的辨識
聽覺記憶可以有不同詞性的組合練習。
聽覺描述是以描述性的語句來描述所要表達的人、事、物,而不直接說名稱,讓聽障孩子聽完以後做出正確的選擇。
舉例說明:我給孩子們這樣描述,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大明星,她的頭髮短短的,眼睛大大的,曾經演過電視劇《甄嬛傳》的主角甄嬛。經我這番描述,孩子們能夠準確猜出這位明星是誰。這就是聽覺描述。
在培養孩子看圖說話、看圖寫文、寫作及辯論等方面的能力,聽覺記憶和聽覺描述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教材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