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更希望能夠給聽障兒童帶來的是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肖玲站在匯演廳的門口一邊看著孩子,一邊說。今年43歲的她頭髮烏黑,眼睛明亮,目光柔和,一身深藍色的連衣裙襯得她十分溫柔。
肖玲是天津市殘聯的一位工作人員,已經參與「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工作多年,曾經陪伴過合唱團去過俄羅斯索契第九屆世界合唱比賽,在勃拉姆斯國際合唱音樂節出色展演,帶領孩子去過國內外大大小小很多片場,用她的話說,就是「要帶領這些孩子見過大的世面,從內心接受自己的不完整,培養心底的自信」。
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有點「特別」,合唱隊隊員全部由有重度聽障問題的兒童組成,目前最小的成員僅五歲半,最大的成員是15歲,有些孩子佩戴人工耳蝸外形和普通孩子並無差異,有些孩子仍然帶著一個彎彎的助聽器,這些助聽設備幫助孩子們聽到周圍環境傳遞的聲音。這掛在耳朵後邊彎彎的助聽設備的形狀正與海豚的形狀相似,於是合唱團的名字就由此命名下來了。
對於普通人來講,音樂以及音樂帶來的感性體驗是融入到生活之中甚至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對於這些聽障兒童來講,聽到聲音並發出美妙和諧的聲音卻難於登天。
從「聽」到聲音到「唱」出聲音這些合唱隊隊員的成長見證的不僅僅是聽到世界感觸世界的艱辛,還有對意志的燃燒。讓孩子願意說話,願意表達自己,是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中16字方針「科學康復、藝術陶冶、改變性格、扭轉命運」中的主要目的,其中志願者們採取唱歌的藝術方式幫助孩子們進行康復訓練,同時他們也認識到了音樂作為一種藝術方式,能夠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語言的訓練,還能為孩子們提供一方淨土讓這些聽障兒童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來面對世界、面對自我,在豐富深厚的音樂感受到內心世界的寧靜與廣闊。
戴上人工耳蝸,真的就可以馬上聽懂聲音了嗎?
自從接到參加殘運會開幕式文藝展演的通知後,合唱隊就進入了高節奏的排練工作之中。第二次彩排過程中這些聽障兒童以及他們的父母在匯演廳需要等好久,許多家長都帶來了衣服與書籍,為了讓孩子能夠很好的休息與保存體力,母親坐在孩子的旁邊,孩子依靠著母親讀書,見過了很多世面的孩子更能坐住,精力充沛。
「特別感謝合唱隊的老師們,他們讓我們的孩子性格變得更加開朗,也讓我們對孩子不再那麼愧疚,接受孩子的不足,也接受自己,現在我們也越來越注意改善自己的形象為孩子們做一個好的榜樣。」
此次小海豚合唱隊的節目被安排在開幕式第二篇章的第二個節目中,將表演兩首歌曲《天之大》和《我行你也行》,共28個孩子參與演唱。隨著開幕式越來越臨近,孩子們也越來越興奮,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困難阻礙著孩子們的順利演出。
人工耳蝸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變成電信號刺激,電信號繞過外耳、中耳和受損的耳蝸毛細胞直接刺激聽神經的螺旋神經節,再通過聽神經及後通路傳導到聽覺中樞產生聽覺。然而目前的有限人工耳蝸技術讓聽障人士「聽到」的是一個電信號,他們在聽覺感受上與正常人的聽覺感受仍有一定的區別。
匯演廳的空曠與寬敞,並不有利於孩子們的聽力,有時過於嘈雜的環境也讓這些孩子們難以適應,難以及時地對聲音進行反應與處理。我們依然看到,這些孩子們仍然沒有氣餒,坦然的面對處境與困難是小海豚合唱隊擁有的陽光心態。
難得的不是遇到愛,而是遇到理解
其實,身為殘聯工作者的肖玲也是一位聽障孩子的母親,她的兒子今年15歲,剛上高中,性格很開朗樂觀,與母親的性格十分相似,他也在小海豚合唱團中,在此次殘運會的開幕式上也將表演自己的節目。
「其實我特別能理解其他孩子的母親,特別是有聽障問題的孩子母親,許多家長覺得自己孩子聽力有問題就十分愧疚,一直責備自己,甚至有的家長一直對孩子自身的缺陷難以接受,很少在鄰居面前讓自己的孩子出現,其實父母的這些行為都沒有讓孩子對於自我有一個完整且正確的認知,」肖玲有些無奈地說道,隨後她覺得對於孩子的教育不應該僅從聽力恢復訓練開始,應該重視和改變的還有家庭教育,她說曾經在康復中心進行康復訓練過的孩子們有的很成功讀了大學也工作了,但是有的孩子卻沒有很好的發展,這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沒有對他們進行很好的教育。
因為理解聽障兒童父母的心情與艱辛,小海豚合唱隊的老師們也時常關注孩子父母的心理,只有父母首先接受了孩子的缺陷,才能夠讓孩子完全接受自己,孩子大部分的安全感來源於父母的肯定與坦然,如果父母能夠對孩子的不足進行接受,接受自己的樣子,孩子才能更勇敢地去面對困難與磨練意志。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父母開始注意自己的穿著了,都說孩子都已經登上了世界級舞臺,我們也不能給孩子丟臉……」
對生活的關注就是對生命的關懷
隨著天津小海豚合唱團唱響第十屆全國殘運會暨第七屆全國特奧會開幕式後,知名度越來越高了,它所帶來的關注不再停留於從物質與設備上關懷殘疾人的生活,更是讓越來越多的人改變自己對於殘疾人救助的觀念,幫助殘疾人改變看待自己的方式,就是讓殘疾人生活得更加陽光、持久的最佳方式。
小海豚合唱團從成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投入精力與物力來幫助有聽障問題的孩子們,正如一位志願者所說,我們志願者、工作人員以及合唱團的孩子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了來自社會各處的善意,我們發現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好人願意幫助我們,這幫助我們的孩子更加願意回報社會、擁有一顆感恩之心。
合唱團裡的許多孩子都是天津市婦女兒童健康行動(促進)計劃和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救助項目的受益者,同時天津市出臺的多項政策都幫助殘疾兒童為其提供救助工作,「現在已經有1799名各類殘疾兒童接受了救助,政府累計投入資金約1317萬元。」
「難得的不是遇到愛,而是遇到理解;珍貴的不是一味付出,而是雙方都能接受彼此。」
(中國日報天津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