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4日,合唱團小成員們圍坐在一起學習演唱。新華社記者嶽月偉 攝
新華社天津6月1日電(記者尹思源)每周六,天津市河西區文化中心三樓的合唱教室內,都能聽到孩子們稚嫩又洪亮的聲音。這是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在進行日常訓練。很難想像,唱出這優美旋律的是一群先天聽障的孩子。
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成立於2014年11月。合唱團創始人、天津歌舞劇院國家一級作曲家、音樂製作人張如昕說,合唱團成立的初衷,是希望讓聽障的孩子打開心扉,更好地融入社會。
「之所以給合唱團取名為『小海豚』,是希望這些孩子有一天能發出海豚音一樣動人的聲音。」張如昕說。
聽障就像一座高聳的龍門,唯有不懈努力,才能像勇敢的「小鯉魚」那樣跳過龍門。小海豚合唱團的「龍門」就是有著「合唱界奧林匹克」之稱的世界合唱比賽。「既然成立了合唱團,就要把目標定高一些。」張如昕說。
為此,張如昕為合唱團的孩子們創作了歌曲《小鯉魚跳龍門》,期待著孩子們能在世界舞臺上躍身「成龍」。
楊曉雙老師退休前是天津歌舞劇院的中提琴演奏家,她最初覺得讓這群聽障孩子參加世界合唱比賽簡直是天方夜譚。「孩子們音也不準,節奏也不對,想和健全孩子同臺競技是很難的,更別說拿獎了。」楊曉雙說。
孩子們聽不懂,老師們就更多地使用肢體語言。「表達低音的時候我們會趴在地上,告訴孩子們這個是低音,再站起來把手舉高告訴孩子們這是高音。」
2018年4月14日,指導老師在教合唱團小成員馬也(右)表演。新華社記者嶽月偉 攝
「教聽障兒童唱歌比教健全兒童更累,但看著他們因為想唱好而握緊的小拳頭和堅定的眼神,我覺得一定要把他們教會。」楊曉雙說。
孩子和老師的努力得到了回報。2016年7月,在俄羅斯索契舉行的世界合唱比賽上,小海豚們憑藉著這首《小鯉魚跳龍門》獲得了表演民謠組公開賽銀獎。一年後,在德國韋尼格羅德舉辦的第十屆「勃拉姆斯合唱節」上,小海豚合唱團又獲得了「有表演民謠組」銀獎。
馬也今年10歲,正在上三年級,人工耳蝸的出現讓她可以和其他同齡人一起進入學校學習,也讓她實現了唱歌的夢想。「我希望把歌聲傳遍全球,讓各個國家的人都能聽到小海豚們的聲音。」馬也露出了兩顆小虎牙,笑著說。
張如昕說,合唱團成立之初只有4位老師,8個孩子,發展到現在已有42名志願者,28個孩子。2017年開始,合唱團開始將孩子們分為大班和小班進行教學,教授的課程也從合唱拓展到詩朗誦、主持人訓練等各個方面,將來還會開設英語課。
今年7月,小海豚們將踏上新的旅途,前往香港參加2018香港「一帶一路」世界合唱節。「每年參加一個世界級合唱比賽的傳統要保持下去,讓更多聽障孩子能享受音樂的美好。」張如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