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單親爸爸楊先生4歲的孩子作為數十名幸運兒中的一名,獲得了一隻捐贈的助聽器,從失去媽媽的關愛和不能聽、不能說的困境中走出,經過1年的康復,獲得了與同齡人一起進入普通幼兒園的機會。
今天,來自無聲的Cake烘焙店的聽障夥伴小彬(化名),曾經把家中唯一能支付得起的助聽器讓給同樣是聽力障礙的哥哥,如今因為捐贈的一隻助聽器,將能聽到烘焙機器嘀嘀嘀的響聲,能更好地應對這個來之不易的、被聽障夥伴們所豔羨的工作機會,實現自食其力。
7月15日,廣州市天韻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舉辦了一場「2020年『集善工程—(奧智 悠濟)助聽行動』廣州地區捐贈儀式」,將把受捐的100臺助聽器提供給廣州地區的100名基層聽障人士,令他們聽見世界。
「很多人並不知道,聽力可以通過助聽器改善,聽障有可能重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許多殘障可以通過手術、治療來緩解和解決。」廣東省殘疾人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歐平源稱,「可見大眾對於殘障的觀念必須跟上,這是我們希望大力宣傳的重點。」
聽障烘焙師終於能聽到烘焙機的嘀嘀聲
麵包師小彬和哥哥都是天生的聽力障礙者,但是家裡只能承擔一隻助聽器的費用。考慮到哥哥從事清潔工作,相比自己更需要接觸外界,而自己的工作基本上在室內,接觸外人的機會少,小彬把戴上助聽器的機會讓給了哥哥。他微笑著用手語說道:「我試過哥哥的助聽器,但是它是為哥哥的情況調試的,對我來說,噪音太大了。」
工作的時候,小彬要格外注意的是麵包烘焙好後機器發出的「嘀嘀嘀」聲音,因為聽不到,他只能盯著機器看,或者調一個震動的鬧鐘。小彬多麼珍惜自己獲得的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如果能聽到聲音多好,那麼就能更好工作了。」在這一次「集善工程—(奧智 悠濟)助聽行動」中,他終於如願以償。
捐贈儀式後,專業驗配師為出席儀式的聽障人士現場測試並配發助聽器。坐在驗配師對面的椅子上,一個個聽障夥伴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一個能夠說一些話的羞澀大男孩在測試助聽器時抑制不住自己的笑意,紅著臉向驗配師提示:「有點大聲,小一點,小一點。」
記者了解到,「集善工程——助聽行動」是由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發起,聯合廣東省殘疾人公益基金會共同開展的項目。項目得到了悠濟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支持,旨在從建設基層聽障殘疾預防入手,從而更好地提升基層聽力檢測水平;更好地為廣大基層聽障人士提供聽力檢測、驗配等服務。
2020年,該項目向廣州地區捐贈100臺市場均價為2萬元左右的助聽器,幫助有聽力障礙的務工人員、中老年人更好地參與工作、融入社會。
助力更新大眾對於殘障的了解和觀念
廣州市天韻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鄒雷告訴記者,目前,我國有8000多萬殘障人士,其中聽障人士超過了2000萬,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因為無法接收聲音而面臨著諸多困境:「聽力障礙帶來交流、工作和生活的困難,他們的自我表達存在缺陷,久而久之越來越難正確、有效地與世界溝通,挫敗感油然而生,漸漸被有聲世界邊緣化。」另一方面,中老年的減退性聽力康復需求也日益增長。
「許多中老年人雖然認識到自己的聽力有問題,但卻不知道可以通過佩戴助聽器來恢復。」歐平源說,尤其是偏遠地區的中老年人更認為失去聽力是老化的必然,沒想過如何解決,「我們希望助聽行動在解決部分聽力障礙人士的實際困難的同時,也產生一定的社會宣傳作用,令大眾知道助聽器能解決一部分聽力問題,而植入人工耳蝸可以重獲聽力。」事實上,即使是在城市,也有許多人還未了解到如何解決聽力問題。他舉例,孩子們出生在醫院,都會接受聽力檢測,個別有聽力障礙的孩子需要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有的家長可能因為費用問題而望而卻步,往往影響孩子的成長,事實上,他們不知道可以通過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當地殘聯的支持,而省下一部分費用。
歐平源從而提出更新大眾觀念的重要性:「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有許多殘障、疾病是可以通過手術或治療來緩解或解決的,比如初生的腦癱兒童,是有可能通過及時醫療的幹預,達到減緩或治癒的。但是不是所有家長都清楚。」他認為需要更新觀念,克服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鄒雷透露,下一步將到廣州的多個社區、單位進行篩查、篩選,其中重點關注因工傷損傷導致的中度及以上的聽力障礙人士,並以中年人士為主,原因是因為工傷、疾病導致的突然性聽力障礙給中年人士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需要優先得到幫扶。他估計,預計將篩查1000多例。另外,廣州市天韻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將持續為驗配成功的聽障人士提供康復諮詢及聽力跟蹤檢測、助聽器調試等工作。
聽力障礙女大學生準備參加創業項目
在廣州市天韻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記者看到,每個課室都有聽障孩子正在上課,或者是近十個孩子的大班,或者是三五個孩子的小班,也有一對一的課程。孩子們向著窗外的人們揮手微笑,活潑可愛,與普通孩子並沒有不同。只是仔細一看,有的孩子頭上戴著人工耳蝸的磁鐵,有的女孩子把磁鐵藏在頭上的大大的蝴蝶結下,一點也不顯眼。鄒雷說,有的男孩子頭上也會戴著特殊的運動頭箍。
他介紹說,一般來到中心的都是極重度聽力障礙的孩子,最多的時候同時有90名左右,經過訓練,康復率可達65%左右:「剩下的一般是其他方面的障礙導致的。」
在現場,有一名特殊的社工——剛剛大學畢業的鄒沚玥,她是一名重度聽力障礙者,脫下耳蝸後完全聽不到聲音,她同時也是鄒雷的女兒。2001年,2歲10個月的時候,她成為廣東最小年齡的人工耳蝸植入者,經過1年的訓練後進入了正常幼兒園。
「手術是個驚險的過程,但後來的康復才磨人。」鄒雷說,女兒開口說話後,他才發現她跟正常孩子之間有很大差距,一直熬到女兒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心裡的石頭才落地:「終於趕得上了。」
如今,沚玥畢業於語文教育專業,開始找工作。她對自己的未來有清楚的認識:「我不可能到正常學校當老師,因為我的困境在於聽力方面,如果進行大班教學,在嘈雜情況下聽不到學生的聲音,所以更適合到機構做老師,或者進行小班教學。」與此同時,她還準備參加針對殘障人士的創業項目。
對於過去和未來,她大方侃侃而談,她把自己的成長歸結為「爸爸的教育」。因為女兒而放棄其他事業的鄒雷因為女兒走上一條新的人生道路,把自己的經驗和不斷進步的技術結合起來,用於幫助其他聽力障礙孩童的父母。
對於許多父母,他一再強調「別心急」:「有的家長很著急,擔心自己的孩子都五六歲了,是上小學的年紀了,要趕緊入學,但是有的孩子可能植入人工耳蝸才1年,只是普通孩子2-3歲的水平,如果貿然上學,會讓他們跟不上,永遠落後於人。」他建議,不管生理年齡是多少歲的聽力障礙孩子,只有能力達到普通孩子4歲的水平,才能走進幼兒園:「一定要嚴格測試自然聲音、單音節、雙音節、詞組、社交等至少7個方面的水平,不能僅僅以『會說話』作為衡量他們能力的標準。」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林琳、蘇贊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林琳、蘇贊(部分圖片由歐平源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蘇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