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社創號」。
近日,在湖南衛視《朋友請聽好》節目中一個聽障女孩的來信讓大家淚目:
「被診斷為聽障的我,意味著再也聽不見蟲鳴鳥叫、聽不見清風細雨。
但家裡的經濟條件並不能允許我購買昂貴的助聽器,最終只能購買一百多塊的廉價助聽器。然而它並不能幫助我聽清課堂上老師說的話,一半靠聽、一半靠猜。最難過的是,同學們一起朗讀課文或吵鬧的聲音,對我來說就像商鋪裡大喇叭似的高音,我需要立刻拔出耳朵裡的助聽器。
就這樣多次之後,我慢慢放棄了戴助聽器的想法。」
《朋友請聽好》聽障女孩來信
圖源:網絡
聲音是有力量的。聲音是強大的支持,可以化作力量湧向一個人,讓他堅強起來。而僅僅是聽到聲音如此普通的願望,對於聽障人士來說,卻變得像摘星一樣難。
為了探究助聽行業在為聽力障礙人群做什麼,未來發展前景幾何,社投盟研究院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了助聽行業:
聽障患者人口基數和市場需求
助聽設備具有的商業和社會價值
國內各類助聽產業分析
國內助聽行業發展痛點
國內助聽行業發展建議
(本文來源於社投盟研究院《無障礙產業研究(下)——無障礙溝通》)
作者:馬文年
編輯:王思晗
楊浩東、楊逸君亦對本文做出重要貢獻
全文5845字,閱讀需15分鐘,暫時不讀可保存到懸浮窗,或星標社創號
01
龐大的聽障康復需求
聽力患者人口基數大,每四個殘疾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聽力障礙
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聽力殘疾患者2780萬人。其中單純聽力殘疾2004萬,佔殘疾人總數(8296萬)的24.2%;多重殘疾中有聽力殘疾的人數為776萬人,即57.4%的多重殘疾人有聽力殘疾(多重殘疾人總數為1352萬人)。
每四個殘疾人就有一個是聽障人士,每兩個多重殘疾人就有一個是聽障人士。
老幼兩端需求突出
根據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中聽力殘疾人的統計數據顯示,老年聽力殘疾人口數量佔比重、輕中度聽力殘疾多,兒童數量佔比小,但一二級重度極重度聽力殘疾居多【20】。
兒童極重度聽力殘疾居多
圖源:網絡
幼兒端:2018年我國0-14歲聽力殘疾兒童總數超過460萬名,其中7歲以下的聾啞兒童達80萬名。每年全國新增聽力殘疾兒童達3萬名以上,每年還會發現6萬-8萬名遲發性耳聾患兒,其中大部分為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
老年人群: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時海波主任則強調,聽力下降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常見,45-64歲人群間發病機率為14%,65-75歲之間為30%,而75歲以上人群發生機率則高達50%。【1】
老年人口聽力發病率高
圖源:網絡
同時,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預計到204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將增加到7400多萬人。
這樣算來,到2040年聽力下降發病人數將有可能接近4000萬。
聽力康復需求與服務普及率之間差距懸殊
我國聽力殘疾人群康復服務普及率低、醫療服務和輔助器具需求與供給差距突出,輔助器具的需求比例和接受比例差距尤為懸殊。
根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布的《2018年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8年66.1萬殘疾兒童及持證殘疾人已經得到基本康復服務,相比較7200萬聽力殘疾人口,這樣的康復普及率卻很低,聽力康復服務普及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聽力輔助器需求缺口明顯
圖源:網絡
其中聽力輔助器具需求缺口最為顯著。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我國殘疾人需求最高的康復服務排名第二就為輔助器具(38.56%),而實際接受輔助器具的比例卻低至7.31%(崔寶琛2017)。即使在經濟發達的北京地區,也只有23.92%的輔具服務接受率。【19】
02
助聽市場增長空間廣闊
調查發現,中度以上聽力障礙者使用助聽器及人工耳蝸的比例只有7.91%。(曲桂林2017)相較同樣突出的醫療服務需求,助聽設備等輔助器具產業具有更大的價值窪地效應和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機會,當前尚未接受助聽設備服務的龐大聽障人群,為助聽行業市場的增長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助聽器市場規模
助聽器方面,總體來看,我國助聽器市場規模穩步上升,2018年市場規模達50億元,預計2024年後將超90億元。從佔比來看,近年來耳背式助聽器使用頻率逐步增加,深耳道式次之。2017年,我國助聽器市場規模約43億元,其中耳背式助聽器為16億元。
人工耳蝸市場規模
博思數據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人工耳蝸行業市場發展現狀調研與投資趨勢前景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人工耳蝸市場規模為10.87億元,2015年國內市場規模增長至12.59億元,規模較上年同期增長15.8%。
亞太區最大的人工耳蝸製造商Cochlear Ltd.更肯定了中國市場是亞太區前五且增速最快的人工耳蝸市場,在2017年7月表示將在中國成都投入約5千萬澳元的資金。
聽視轉化市場規模
聽視轉化本質上是實現聲音信息(如語音)和視覺信息(如文字)相互轉化的一種智能語音技術,依託快速成長的智能語音市場,擁有較強的技術成熟度和相對於硬體設備的較高性價比。
智能語音市場快速成長
圖源:網絡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 2018年全球智能語音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41.1億美元。而2014年中國智能語音市場規模僅達30億元,截止至2017年中國智能語音市場規模增長突破百億元,預測在2023年中國智能語音市場規模將達到664億元。
聽視轉化作為智能語音技術在殘障人士溝通輔助市場的重要領域,對於突破助聽設備價格高、需求大、覆蓋難的現有窘局有著補救性的重要意義,對於無法獲得助聽設備的聽障人士而言,可以從軟體和服務上滿足他們的基礎溝通需求,這是今後助聽產業的發展方向。
03
國內助聽產業分析
據滙豐銀行分析,助聽器行業5大巨頭(索諾瓦,丹麥WDH,斯塔克,西門子/西萬拓,丹麥奧迪康)佔據了全球助聽器生產銷售市場的90%。(Richard Latz 2018年9月3日)
可喜的是,國內助聽行業廠商在數位化時代,不斷依託助聽技術科研創新、新興技術運用、移動網際網路業態利用等多種方式獲得突破,已經形成了在數字助聽器、藍牙助聽器、智聯助聽器及人工耳蝸研發生產,助聽APP的軟硬體多元布局。
國內助聽行業廠商
請滑動查看
新聲科技:數字助聽器 2004年成立於中國廈門
研發生產銷售國際化的中國助聽器品牌:跨國運作的助聽器研發生產代工銷售一體化廠商
2004年成立於中國廈門,2004年5月推出第一臺新聲助聽器,2006年取得歐美準入資質,2014年新聲產品已銷售至全國20餘個省份,全球40餘個國家,擁有4個海外研發生產基地
愛可聲:數字助聽器——科技驅動的中國領先助聽器品牌
2011年9月成立於杭州,最早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助聽器研發廠商,集合領先的助聽器技術和浙江大學先進聽力語言成果,研發了首款無線充電助聽器,紅寶石系列細分市場佔有率第一。
瑞聽:數字助聽器+智聯助聽器+藍牙助聽器
2012年成立於廈門,多元布局的快消式助聽研發生產廠家,快消式助聽器(DTC數字助聽器)的先行者。專注於不需專業驗配支持的數字助聽器產品的研發與製造,推出中低端的藍牙助聽器、隱形助聽器、智聯助聽器等產品打入美國FDA,歐盟CE認證。
歐仕達:數字助聽器
2013年成立於廈門。產品豐富銷售廣泛的中國領先助聽器品牌,從事聽力產品研發、生產與銷售的高新技術公司,致力於通過科技改善聽障人士聽力,業務涵蓋助聽器、聽力設備及聲學相關設備,圍繞數字助聽器進行多元布局。(美律實業,全球前3大電聲領導廠商,2018年收購歐仕達。歐仕達在中國有近3000家經銷商及全球超過500家代理商)
智聽科技:智聯助聽器;線上服務-助聽APP
2017年7月於深圳成立,是一家貫徹智能化的側聽驗配助聽器研發商,採用自主研發專用晶片,結合智能算法,模仿大腦聽覺系統,通過晶片技術和語音信號處理技術,推出智能雙耳助聽器。
又聽科技:藍牙助聽器智聯助聽器
2017年8月成立於杭州,用新科技打通價值鏈的新型助聽廠商,依託網際網路提供產品加服務一體化助聽解決方案:研發製造通用型DSP晶片研發新型雙耳式藍牙助聽器,結合雲技術提供獨家只能驗配服務,變革性降低銷售成本
德通聽力:智聯助聽器
2018年9月在中國杭州成立高性價比的新型科技助聽產品服務商,提供高性價比的新一代智能助聽產品:依託大數據分析、智慧型手機助聽、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提供多種助聽器產品,並配合APP測試調試功能使用,兼顧助聽與娛樂,打通線上與線下。
注意:部分聽力損失是不可逆的,即便帶上了助聽器也沒法像正常人一樣聽清聲音。再加上若是聽力已經損失了一段時間,語言識別能力也會有所下降,就算聽見了,也不一定能聽的懂。
因此無論是聽障患者還是家屬,都需要對助聽器抱有合理的期待,並不是配了助聽器就能解決所有聽力問題。當患者感覺沒有那麼好時,還需要家屬的幫助來建立自信心,堅持佩戴助聽器加上不斷的練習和適應,才能夠進行更好的交流。
助聽器需要不斷的練習和適應
圖源:網絡
國內助聽APP-以科技賦能聽障群體
聆通助聽:2018年於北京成立
致力於做一款不吵、時尚、買得起的助聽APP。由人工智慧、網際網路、聽力醫學、聲學設備的專家組成團隊,推出首款直接以APP智能助聽的服務,正在進入硬體領域。
音書科技:2016年於廣州成立
運用聽視轉化技術的多方位聽障服務平臺,以網際網路+AI打造聽力言語障礙群體的服務平臺。音書初創團隊由廣州聽障者和大學生組成,音書APP目前已服務40w+聽障者,準確度達95%。
國內人工耳蝸廠商-硬體服務
諾爾康神經電子科技:2006年8月在杭州成立
專注人工耳蝸的研發生產,主打神經電子技術的醫療健康公司。是中國第一家規模性上市銷售人工耳蝸的公司,全球繼美國、澳大利亞、奧地利之後的第四家人工耳蝸公司,截至目前已有萬名用戶,在全國200餘家醫院開展手術。
力聲特:2004年6月於上海成立
兼具人工耳蝸開發和聽力康復服務的複合玩家,擁有康復中心的人工耳蝸研發商,作為硬體商擁有兩個生產基地和4款主要產品。作為服務商提供耳蝸植入手術、聽力言語康復和宣傳教育服務
國內聽力健康中心
愛耳時代:2013年3月在中國北京成立
致力於聽障患者全周期的全方位聽力解決方案,是一家線下康復服務全面的聽力健康中心。提供國際標準的全方位聽力康復服務,銷售國際進口品牌的各類助聽輔聽設備和零部件。
03
國內助聽行業痛點
價格昂貴、可及性有限
市面上的助聽器分驗配型和非驗配型,前者的價格尤為高昂,由於尚未納入醫保範圍,往往需要聽障人群獨立承擔費用。驗配型助聽器單耳均價5000元以上,一般在助聽器專營門店購買和調試。非驗配型助聽器價格便宜,網購價格也基本上在單耳1000元以內。而聽障人士由於天然更高的就業難度帶來的收入水平局限和聽力康復意識尚未普及等原因,購買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比例較低。
北京聽力協會書記兼副會長王樹峰表示,目前估計中國殘疾性聽力障礙人士已達7200萬,而對助聽器技術的應用不到5%。
助聽行業人才供給匱乏
中國當前已有助聽器驗配師職業,但還沒有聽力師職業,且驗配師缺口巨大。大部分驗配師的職業水平是4級,最高的1級目前尚無人已經達到,聽力師執業資格培訓和考試尚在籌備中。據北京聽力協會數據,2017年聽力殘疾近7200萬人,按每40名患者配備述1名助昕器驗配師,將需助聽器驗配師180萬人左右。
助聽行業人才供給需求匱乏
圖源:網絡
服務質量仍需提高
服務水平問題由用戶投訴處理和驗配服務普及率兩方面構成。
在購買助聽設備後,驗配師的缺乏導致助聽設備的用戶體驗十分不穩定,以西門子為例,從1997年就在深圳設立第一家西門子助聽器驗配中心,開創了專營店模式並迅速複製到全國市場,如今西門子助聽器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已接近50%。
但它仍無法解決患者的抱怨問題。原因並不在於助聽器的技術問題,而是患者沒有正確的驗配和使用助聽器。西門子助聽器集團中國區CEO傅建彤表示「現在的助聽器技術完全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但就是因為合格的驗配師少,沒有把助聽器的功能挖掘出來。」【22】
04
助聽行業趨勢與戰略建議
國有產品數位化智能加強市場滲透
國有助聽產業日漸發展,在市場中嶄露頭角。現應以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等新興技術和新興業態轉化助聽方式,抓住更多用戶生活中煩惱的場景,是國內助聽企業突破外企重圍,並用數位化、個性化和智能化手段佔領廣闊助聽設備市場的重要手段。
數位化智能化加強市場滲透
圖源:網絡
多主體推進人才培養建設
助聽行業人才(助聽器驗配師、聽力師)是保證助聽行業服務水平和長期發展的關鍵,推進助聽行業人才培養需要院校、企業、機構、醫院、政府相關部門等多個主體共同推進。
聽力康復意識的培養促進助聽設備普及
聽力康復意識和相關補貼政策是助聽市場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國家已經成立「七彩夢行動計劃」「聽力重建,啟聰行動」等項目,各省市也紛紛出臺人工耳蝸植入補貼政策。啟動「聽力重建啟聰行動」項目以來,截至2017年底已使2654名重度聽力殘疾兒童得到免費人工耳蝸救助及康復。但顯然,大部分的補貼捐贈對象聚焦在兒童,成人領域相對欠缺,這不僅需要政府出臺相關的補貼政策,更需要聽力康復意識的宣傳和推廣。
05
小結
在長時間聽不到聲音或者在有障礙的情況下聽到聲音,就會讓語言辨別能力極速下降,這樣一來,口語能力也會漸漸變弱。長時間的努力和鍛鍊也不一定能夠恢復。
《聽見你的聲音》中的聽障女孩說:「克服了許多困難才讓自己敢開口說話,想讓更多人認識到聽障人士的困擾,至少不要歧視我們。」
你 能做些什麼?
參考資料:
【1】39健康網. 中國聽力殘疾人群已達2700萬!老年人佔三分之一. http://zl.39.net/a/161013/4992417.html, 2016年10月13日.
【2】Cochlear. Cochlear to expand global capacity with China manufacturing facility. https://www.cochlear.com/intl/about/media-centre/cochlear-to-expand-global-capacity-with-china-manufacturing-facility, 2017.
【3】Grandviews. Cochlear Implant Market Size, Share & Trends Analysis By Type of Fitting (Unilateral Implantation, Bilateral Implantation), By End Use (Adults, Pediatrics), By Region, And Segment Forecasts, 2019 -2026. https://www.grandviewresearch.com/industry-analysis/cochlear-implants-industry, 2019.
【4】Hysound. 助聽器的發展史(全). http://wemedia.ifeng.com/72272729/wemedia.shtml, 2018年8月5日.
【5】Neil BaumanPh.D. When Was the First Electric Hearing Aid Made and Other Hearing Aid Firsts. http://hearinglosshelp.com/blog/when-was-the-first-electric-hearing-aid-made-and-other-hearing-aid-firsts/, 無日期.
【6】Richard LatzDaniel GrigaDr. Hearing Aid Looking for the Next Big Thing. HSBC Global Research, 2018年9月3日.
【7】博思. 中國人工耳蝸市場規模及前景走勢分析.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FP7ASUG053914GO.html, 2019年5月22日.
【8】程婷婷. 首發丨慧醫大白獲熊貓資本近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https://www.iyiou.com/p/81214.html, 2018年9月13日.
【9】崔寶琛. 殘疾人康復服務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 未來與發展, 2017.
【10】葛娟. 視覺障礙兒童的心理與教育.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609/171676853.shtm, 2018年6月9日.
【11】行 業 研 究 投 資 報 告. 深 度 報 告| 中 國 康 復 醫 療 行 業 發 展 前 景 與 投 資 預 測 分 析. https://www.sohu.com/a/234483740_99900352, 2018年6月7日.
【12】和君健康養老研究中心. 康復醫療:政策、需求雙輪驅動下的產業爆發. https://www.iyiou.com/p/92036.html, 2019年2月8日.
【13】京 陵 特 殊 兒 童 康 復 訓 練. 對 我 國 言 語 康 復 學 人 才 培 養 的 寄 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8514390877429711&wfr=spider&for=pc, 2019年3月20日
【14】康復快線. 康復科在醫院什麼地位?八大專科康復你懂嗎?. https://www.sohu.com/a/283662822_823432
【15】廖敏、高立群. 美國語言康復業快速發展的法規保障及其啟示*. 語言戰略研究, 2017年.
【16】獵豹全球智庫. 智能語音專題報告|科技巨頭搶食千億蛋糕全棧式擴張成趨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5078914999624388&wfr=spider&for=pc, 2019年9月19日.
【17】前瞻網. 文字轉語音應用市場火爆2022年有望達到30.3億美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7180716641529&wfr=spider&for=pc, 2017年5月12日.
【18】曲桂林. 「中國聽障者助聽器佩戴率不足5%(醫說新語).」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7: 09.人民網. 中國言語語言康復聯盟成立並發布首個專家共識. http://k.sina.com.cn/article_2286908003_884f726302001cl0d.html?from=news&subch=onews, 2019年6月18日.
【19】施繼良、魏志雲、孫喜斌、彭虹、曲成毅. 北京市殘疾人人群康復需求與服務現狀分析. 聽力與言語康復, 2009.
【20】孫喜斌. 中國聽力殘疾人現狀分析及對策. 殘疾預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論壇論文合集, 2014年4月18日.聽力行業通訊.
【21】張建一:聽力康復領域發展戰略新重點. https://mp.weixin.qq.com/s/uFsk1JvMLUo3u45swn9Phw, 2018年6月7日.吳小燕. 一文帶你了解中國智能語音市場發展情況2018年語音市場規模達到160億元.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81011-c90dd13b.html, 2018年10月12日.
【22】夏清逸. 助聽器的苦惱中國驗配師人才嚴重緊缺. 界面新聞, 2015年11月20日.肖思思、羅爭光. 殘疾預防:從「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開始. https://news.sina.com.cn/o/2017-08-24/doc-ifykiqfe1299760.shtml, 2017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