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樂城為1歲半合併腦白質異常聽障兒童植入特許人工耳蝸

2020-12-03 金臺資訊

一歲半的湖北男孩小航(化名)於6個月時被確診為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合併腦白質發育不良。得知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可以申請國際最先進的人工耳蝸後,小航的家長積極為小航申請特許手術,待孩子重獲「新聲」。

近日,小航在博鰲超級醫院接受了特許微創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手術由全國知名專家張道行教授主刀,採用自創的微創術式,成功完成了全覆蓋人工耳蝸植入。此次植入手術選用超軟電極,對耳蝸內部精細結構基本沒有損傷,植入非常順利。術中聽神經反應良好,手術取得圓滿成功。

腦白質異常分不同程度,重度極重度耳聾兒童中,合併腦白質異常的病例不少見。大部分患兒,在出生後12-15個月會發現站立和行走等運動發育遲緩。小航這種斑片狀腦白質異常屬於臨床較輕類型,按常規微創人工耳蝸植入即可獲得較佳聽力康復效果。嚴重腦白質異常者建議先行半年以上MRI(磁共振檢查)隨訪及長鏈脂肪酸和腎上腺促激素等檢查,待病情穩定後再考慮是否接受手術治療。

目前,人工耳蝸植入是治療合併腦白質異常的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的主要方法。腦白質異常兒童如果智力、運動發育無倒退,除聽力言語外其他神經系統功能基本正常,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錐體束徵,動態觀察(間隔大於6個月)病變無擴大,可儘早進行人工耳蝸植入。合併穩定性腦白質異常的聽障兒童早期接受人工耳蝸植入,加強聽力言語康復訓練,在促進患兒言語發育的同時,也能有效促進患兒行為智力發育。

據了解,本次特許人工耳蝸手術選用奧地利MED-EL國際最新型超軟電極和人工智慧(AI)聲音處理器。對於腦白質異常患兒,耳蝸結構大多發育正常,部分患兒還有一定聽力,Mi1200 SYNCHRONY超軟電極既能更好保護耳蝸內部脆弱的精細結構和殘餘聽力,刺激所有分布在基底膜內的聽神經纖維,可最大程度提高患兒的全頻聽敏度和細節解析度。合併腦白質異常的聽障兒童術後MRI複查腦白質無須手術移除磁鐵即可接受3.0TMRI檢查。(來源:博鰲超級醫院)

相關焦點

  • 陝西省18歲以內聽障患者可免費申領人工耳蝸
    新華網西安4月24日電(汪豔)24日,記者從陝西省殘聯了解到,陝西省將為聽障兒童免費植入人工耳蝸,今年安排100名指標,優先資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保戶中的聽力殘疾人。  據了解,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是目前針對重度、極重度聽障患者重建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政府補貼額度最大的惠殘項目。
  • 重慶仁品耳鼻喉醫院為2歲10月先天性聽力喪失男童成功植入人工耳蝸
    重慶仁品耳鼻喉醫院為2歲10月先天性聽力喪失男童成功植入人工耳蝸——重慶仁品耳鼻喉醫院「人工耳蝸植入」救助正在繼續朱小宇,2016年9月出生在重慶市墊江縣一個普通而幸福的家庭。小宇的到來,讓這個家庭滿溢著幸福和希望。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健康、平安、快樂的長大。
  • 湖北重度聽障兒童可申請救助,126個人工耳蝸費用全免還...
    楚天都市報10月22日訊 (記者劉迅 通訊員薛源)今日記者從武漢兒童醫院獲悉,即日起,省內重度聽障患兒可以在該院申請湖北省人工耳蝸救助項目,患兒報名後即有機會享受免費植入人工耳蝸,不僅耳蝸費用全免,還補貼手術費,受惠名額126人。
  • 裝上人工耳蝸,1歲9個月女童聽到了聲音
    6月29日下午,當1歲9個月女童詩詩順著拍手聲轉頭的那一刻,在場的醫護人員和家屬都興奮起來。這意味著重慶仁品耳鼻喉醫院又順利完成一例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幫助孩子第一次聽到來自世界的聲音。
  • 樂清成全國首個人工耳蝸植入全免費城市!首批聽障者完成手術
    樂清日報全媒體持續跟進人工耳蝸系列報導,11月29日,首批3名聽障者在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順利完成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他們將有望「聽見」。去年12000多例出生嬰兒有47例先天性耳聾,重度聽力障礙殘疾人因為聽力困難,平時與人交流、生活都很不容易,而人工耳蝸可以解決許多聽力障礙殘疾人的聽力問題,但因為手術植入、後期維護等費用較高,不少人因家庭經濟原因,錯失聽到世界的機會。「『重度聽障人員免費植入人工耳蝸』助聽活動是樂清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民生工程之一。
  • 關於人工耳蝸,你了解多少?
    近期一則「尋找人工耳蝸」的消息被熱心網友紛紛轉發,沒多久,又演變成一則「孰真孰假」的社會新聞。且不論這個事件中的是非曲直,我們來說說事件主角——造價昂貴的人工耳蝸,究竟能為聽力的世界帶來什麼。1植入後靠電極刺激聽神經人工耳蝸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美國House研究所研發的單通道人工耳蝸商品機問世。
  • 聽障兒童概述 中國有聽力殘疾兒童13.7萬人
    我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在0-6歲聽障兒童中,有72%同時伴有其他殘疾。心理健康狀態整體不佳歐洲最早開始對聽障兒童的康復工作。16世紀,西班牙開始對聽障兒童進行口語教育。18世紀,法國萊佩神父創造了手語。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技的進步,數位化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發明,成為聽障兒童康復領域中的裡程碑——聽障兒童中,大部分都保留著各種程度的殘餘聽力。
  • 樂清成全國首個人工耳蝸植入全覆蓋、全齡段、全免費城市
    「視頻包括如何正確戴口罩、洗手和合理膳食、不外出等方面的防疫知識,時長約1分鐘,內容簡短而實用,形象地告訴聽障者如何做好自我防護。」市殘聯理事長包建武介紹,為進一步提高殘疾人疫情防控意識,深入開展「問健康、送關愛,問需求、送服務」活動,2月中旬,市殘聯與中國電信合作,為全市2萬多名殘疾人發送了疫情防控溫馨提示簡訊。
  • 卓越進化的人工耳蝸技術
    」3月23日星期六:與您相邀濟南現場海之聲聽力學院特邀臺灣長庚醫院陳錦國博士與您相邀濟南,分享「卓越進化的人工耳蝸手術」時間:3月23日8:00-17:00地點:海之聲濟南兒童聽力中心(市中區經四緯一路71號)電話:0531-67898898歡迎關注海之聲聽力學院
  • 「樂城先行區進口特許藥械品種首例突破100例和可用抗腫瘤創新藥...
    上個月,僅周末兩天,就有33名小患者在樂城進行了科利耳N7人工耳蝸聲音處理器(體外機)升級。如果沒有樂城的特許政策、暢通的申報渠道和高效的審批服務,這些患者就沒有辦法進行下一階段的診療,很可能就耽誤了最好的聽力訓練恢復的時機。這次快速引進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自貿港,始終以人民至上、以人民健康為使命的理念,樂城將在其中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
  • 丟失人工耳蝸外機設備需要開顱?專家:完全沒必要
    專家:完全沒必要 只需重配體外設備即可本報記者 付麗麗實習記者 代小佩這兩天,很多人在為26歲張家口小夥李明著急,原因是其在北京乘坐地鐵時不小心把人工耳蝸丟失了。外機丟失 植入體無需更換「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設備,可修復聽障人士的部分聽力,分為依靠手術植入內耳的體內機,和通過耳朵外部佩戴的體外機兩部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耳科主任李永新說。至於人工耳蝸丟失需不需要做開顱手術,李永新明確表示不需要。
  • 重慶市慈善總會耳鼻喉健康扶貧基金開展「人工耳蝸、助聽器、耳鼻...
    6月12日,重慶市慈善總會耳鼻喉健康扶貧基金宣布啟動「愛她,就讓她聽到世界——人工耳蝸、助聽器、耳鼻喉重大疾病公益援助項目」。13日下午,公益援助項目體驗活動在重慶仁品耳鼻喉醫院盛大舉行,活動現場,來自向陽花聽力語音康復中心的小朋友們帶來了精彩文藝演出。
  • 人工耳蝸丟失需要重新開顱?專家說:並不需要
    文/羊城派記者 豐西西通訊員 高龍 朱健近日,3歲寶寶搭乘地鐵丟失數萬元人工耳蝸的消息牽動著很多熱心市民的心,全城尋找人工耳蝸。「除非是嚴重的外傷導致的人工耳蝸體內植入部分損壞,否則基本不需要開顱重新植入。」彭宏說。人工耳蝸是半植入式電子裝置,由體內植入體和體外聲音處理器兩部分組成。植入體部分是由醫生手術植入到患者的耳後顱骨表面,電極植入到耳蝸的鼓階用於刺激分布在骨螺旋板內的聽神經;體外聲音處理器部分則佩戴在患者體外,可以隨意取下或戴上。因此,體外聲音處理器容易丟失。
  • 人工耳蝸的發展史及現狀
    什麼是人工耳蝸?人工耳蝸 (Cochlear Implant) 是一種替代生理耳蝸感音功能的電子裝置,由體外聲音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編碼形式的電脈衝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刺激、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
  • 人工耳蝸和助聽器的詳細區別
    人工耳蝸和助聽器本質區別人工耳蝸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提高及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很多危險的聲音基本集中在高頻音,助聽器往往會移頻,聽障患者此時聽到的聲音都不是原本的樣子,人工耳蝸是聲音信號處理器,可以很好地反應聲音的樣子,但患者真實聽到的聲音和正常人聽到的聲音會有一定差別。配人工耳蝸好還是助聽器好?
  • 人工耳蝸植入無需開顱且手術風險極低,手術簡單為何如此昂貴?
    最近兩天傳出有人丟失了人工耳蝸並且請求大家幫忙尋找的新聞,並且有信息提出如果找不到之後就需要開顱重新植入。但實際上人工耳蝸植入術不僅不需要二次移植開顱,即使是初次手術,風險也是極低的。如果遺失,僅需要重新購買和配置體外設備。那麼關於人工耳蝸你還有哪些需要了解呢?下面請跟隨四個問題一起來了解人工耳蝸吧!
  • 植入人工耳蝸後聽到的到底是什麼聲音?
    可是,將聲音轉化成電子信號的人工耳蝸,通過直接刺激耳蝸的聽覺神經,再把電信號傳到大腦聽覺皮層,那麼我們如何知道人工耳蝸植入者所聽到的聲音呢?要麼就是有機器能複製大腦的聲音(誰會發明?有這種科研能力還要人工耳蝸做什麼)所以科學家只能通過分析語言處理器的運作方式去模擬植入者可能聽到的聲音,或者,親自接受人工耳蝸手術,戴上語言處理器後才知道自己會聽到什麼聲音!
  • 此處「無聲」卻「有聲」——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唱響第十屆殘運...
    「其實我們更希望能夠給聽障兒童帶來的是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肖玲站在匯演廳的門口一邊看著孩子,一邊說。今年43歲的她頭髮烏黑,眼睛明亮,目光柔和,一身深藍色的連衣裙襯得她十分溫柔。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有點「特別」,合唱隊隊員全部由有重度聽障問題的兒童組成,目前最小的成員僅五歲半,最大的成員是15歲,有些孩子佩戴人工耳蝸外形和普通孩子並無差異,有些孩子仍然帶著一個彎彎的助聽器,這些助聽設備幫助孩子們聽到周圍環境傳遞的聲音。這掛在耳朵後邊彎彎的助聽設備的形狀正與海豚的形狀相似,於是合唱團的名字就由此命名下來了。
  • 失明58年重見光明 博鰲樂城人工角膜移植術再創紀錄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6日消息(記者 蘇桂除)「醫生都說沒法治,我本來已經絕望了……」9月4日,來自浙江寧波的胡先生,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以下簡稱「樂城先行區」)內的博鰲超級醫院成功接受了波士頓Ⅱ型人工角膜移植,讓失明了58年的他重見光明。此舉也是博鰲樂城成功治癒的失明時間最長的患者,打破了此前治癒失明30年患者的紀錄。
  • 聽障行業老幼兩端需求突出,7200萬聽障人群亟待滿足
    兒童極重度聽力殘疾居多圖源:網絡幼兒端:2018年我國0-14歲聽力殘疾兒童總數超過460萬名,其中7歲以下的聾啞兒童達80萬名。每年全國新增聽力殘疾兒童達3萬名以上,每年還會發現6萬-8萬名遲發性耳聾患兒,其中大部分為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