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聽聽助聽器的聲音。
很簡單,用監聽器(listening scope)就可以了。
可是,將聲音轉化成電子信號的人工耳蝸,通過直接刺激耳蝸的聽覺神經,再把電信號傳到大腦聽覺皮層,那麼我們如何知道人工耳蝸植入者所聽到的聲音呢?
要麼就是有機器能複製大腦的聲音(誰會發明?有這種科研能力還要人工耳蝸做什麼)所以科學家只能通過分析語言處理器的運作方式去模擬植入者可能聽到的聲音,或者,親自接受人工耳蝸手術,戴上語言處理器後才知道自己會聽到什麼聲音!
請注意:不同的聽障史,術前助聽器佩戴時間,語前聾還是語後聾等因素,都會讓使用者有不一樣的使用反饋,所以我這裡的分享只能作參考。
美國植入者對人工耳蝸的相關描述:
他們很多都說聽到的聲音像動畫聲音,像唐老鴨啊,機器人,花慄鼠的聲音,大家會很疑惑,花慄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聲音?!就是下面這倆小夥伴,大家可搜索來聽聽他們的聲音
奇奇和蒂蒂
網上的音頻
當我在網上搜人工耳蝸模擬音頻/視頻的時候,,也包括不同耳蝸的音質對比,聽聽音質上的區別就可以了。
對於人工耳蝸植入後聽到什麼聲音這個問題,只有植入者才更有發言權。
記得一位人工耳蝸植入者描述:
(以下為植入者自述)
「老師說讓我們聽完之後猜他在講什麼。我是聽不清楚,但是因為當時在考慮是否需要做人工耳蝸,聽完之後的心情還是挺忐忑的。
這些音頻似乎不太能說服我去做手術,如若不是那個時候我的聽力已經下降到助聽器一點用都沒有,而人工耳蝸是聽力康復唯一的選擇,聽完模擬片段之後真的有可能會打消做手術的念頭。
因為我是語後聾,在這麼多年正常聲音生活後,讓我突然接受電子聲訊,很難,但是總比無聲世界要好太多,所以就決定植入人工耳蝸」
個人體驗:
一轉眼的時間,已經佩戴人工耳蝸快四年了,很多人問我有沒有後悔當時的決定,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他們沒有後悔!它現在已經成為我生命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它的音質其實沒有想像的這麼差,只要熬過剛開始的幾個月去適應「全新」的聲音,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語音辨識:
還記得剛開機的時候,特別激動,我可以聽到聲音,不過聽到的都是沒有頻率的噪音,分不清男女,也聽不清楚發音。
比如「你好嗎?」,我聽到的是「哇哇哇」,知道內容是三個字,但是要通過口型才能判斷出對方講的內容,或許你也可以想像看電視劇的時候,所有配音全變成「哇」聲的感覺.......
幸好之前已經有心理準備,也了解了很多案例,心情反而更加平靜了,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開機的那天,我回家之後坐在客廳裡面,突然大腦裡傳來一陣不規律的「噓噓」聲,我到處看了一下四周,爸媽的嘴沒有動,其他的也沒有什麼動靜。
媽媽告訴我,那是外面的鳥叫聲!從那時起我就開始不斷地去聽更多的聲音,想要發掘自己對聲音的潛能,汽車的聲音,衣服之間摩擦的聲音,和不同的人交流,腳步聲等等等等,像一片新大陸一樣展現在我面前,感覺自己像那個電影裡的阿麗塔一樣哈哈哈。
在我康復的過程中,我聽到的聲音是一直都在變化的,讓我感恩的是在慢慢地變清晰。變化最大的是開機前半年,幾個月阿的時候,聲音和模擬音頻挺像的。
由於人工耳蝸提供更多高頻的聲音,助聽器和人工耳蝸配合使用起來,聲音更響亮清洗,比只戴助聽器來得清晰,家人也表示我在比較吵的環境聽得比以前好,不需要他們一直重複對話。
音樂:
如今人工耳蝸的設計主要是針對語音辨識,但是對於提升音樂感知還是有限制,也在研究階段。根據不同研究顯示,人工耳蝸使用者對音高(pitch)的辨識度比正常人要差,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分辨到每個半音 (semitone),但是大部分不能分辨少於3-8個半音(Hsiao & Gfeller, 2012),也就是說有些人要從do到so (do-re-mi-fa-so)才能聽出來區別,do-re-mi-fa聽起來都是一樣的。
相比語言辨識,我在音樂感知方面需要花更多時間去適應。剛開機的時候,完全聽不到音準,助聽器和人工耳蝸一起戴著的時候,兩邊耳朵的音高差別很大。
到開機半年的時候,大概可以聽到3-5個半音的區別,聽到的聲音和文章第一段音樂模擬音頻有點像,只靠人工耳蝸聽歌的話大概能猜到是什麼歌,但是依然會很吃力,不過配合助聽器一起的時候就好很多,聽音樂不需要再把人工耳蝸關掉。
直到最近,我再給自己做個小實驗,在網上聽音階,看自己只用人工耳蝸聽到什麼,很驚訝的是我居然能聽到每個音的區別!只是到非常高頻的時候,我能聽到聲音但是分辨不了音高,而助聽器幾乎聽不到那些高頻的聲音。所以,整體來看,人工耳蝸在音樂上的音質沒有助聽器的好,不過可以偵測到助聽器察覺不到的高音部分。
網上音頻:模擬音頻不要怕,它們就像是開機階段的聲音,不過也不能忽略開機後的康復訓練,因為這樣才能讓大腦明白聲音的來源,讓聲音變得更豐富。心得:人工耳蝸的聲音在開機後半年變化最大,也是最難熬過的階段,努力堅持下去的話,聲音會隨著康復訓練而改變,從噪音慢慢轉化成可以辨別的聲音。語音VS音樂:音樂辨識需要更多時間適應,不過同時佩戴人工耳蝸和另外一側的助聽器的話,聽到的音樂會更豐富。總結:
其實使用人工耳蝸,就像是學習一門外語,大腦剛開始並不知道這些突然進來的信號意味什麼,但特別神奇的是,在不斷的訓練和康復後,大腦可以慢慢把這些「奇怪」的信號轉化成對你有用或者是更適應當下生活的聲音!
內容審核:重慶中民耳鼻喉醫院
參考資料:Hsiao, F., & Gfeller, K. (2012). A review of theliterature. Update: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inmusic education, 30(2),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