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人工耳蝸後聽到的到底是什麼聲音?

2021-01-15 中民說耳蝸

想聽聽助聽器的聲音。

很簡單,用監聽器(listening scope)就可以了。

可是,將聲音轉化成電子信號的人工耳蝸,通過直接刺激耳蝸的聽覺神經,再把電信號傳到大腦聽覺皮層,那麼我們如何知道人工耳蝸植入者所聽到的聲音呢?

要麼就是有機器能複製大腦的聲音(誰會發明?有這種科研能力還要人工耳蝸做什麼)所以科學家只能通過分析語言處理器的運作方式去模擬植入者可能聽到的聲音,或者,親自接受人工耳蝸手術,戴上語言處理器後才知道自己會聽到什麼聲音!

請注意:不同的聽障史,術前助聽器佩戴時間,語前聾還是語後聾等因素,都會讓使用者有不一樣的使用反饋,所以我這裡的分享只能作參考。

美國植入者對人工耳蝸的相關描述:

他們很多都說聽到的聲音像動畫聲音,像唐老鴨啊,機器人,花慄鼠的聲音,大家會很疑惑,花慄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聲音?!就是下面這倆小夥伴,大家可搜索來聽聽他們的聲音

奇奇和蒂蒂

網上的音頻

當我在網上搜人工耳蝸模擬音頻/視頻的時候,,也包括不同耳蝸的音質對比,聽聽音質上的區別就可以了。

對於人工耳蝸植入後聽到什麼聲音這個問題,只有植入者才更有發言權。

記得一位人工耳蝸植入者描述:

(以下為植入者自述)

「老師說讓我們聽完之後猜他在講什麼。我是聽不清楚,但是因為當時在考慮是否需要做人工耳蝸,聽完之後的心情還是挺忐忑的。

這些音頻似乎不太能說服我去做手術,如若不是那個時候我的聽力已經下降到助聽器一點用都沒有,而人工耳蝸是聽力康復唯一的選擇,聽完模擬片段之後真的有可能會打消做手術的念頭。

因為我是語後聾,在這麼多年正常聲音生活後,讓我突然接受電子聲訊,很難,但是總比無聲世界要好太多,所以就決定植入人工耳蝸」

個人體驗:

一轉眼的時間,已經佩戴人工耳蝸快四年了,很多人問我有沒有後悔當時的決定,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他們沒有後悔!它現在已經成為我生命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它的音質其實沒有想像的這麼差,只要熬過剛開始的幾個月去適應「全新」的聲音,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語音辨識:

還記得剛開機的時候,特別激動,我可以聽到聲音,不過聽到的都是沒有頻率的噪音,分不清男女,也聽不清楚發音。

比如「你好嗎?」,我聽到的是「哇哇哇」,知道內容是三個字,但是要通過口型才能判斷出對方講的內容,或許你也可以想像看電視劇的時候,所有配音全變成「哇」聲的感覺.......

幸好之前已經有心理準備,也了解了很多案例,心情反而更加平靜了,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開機的那天,我回家之後坐在客廳裡面,突然大腦裡傳來一陣不規律的「噓噓」聲,我到處看了一下四周,爸媽的嘴沒有動,其他的也沒有什麼動靜。

媽媽告訴我,那是外面的鳥叫聲!從那時起我就開始不斷地去聽更多的聲音,想要發掘自己對聲音的潛能,汽車的聲音,衣服之間摩擦的聲音,和不同的人交流,腳步聲等等等等,像一片新大陸一樣展現在我面前,感覺自己像那個電影裡的阿麗塔一樣哈哈哈。

在我康復的過程中,我聽到的聲音是一直都在變化的,讓我感恩的是在慢慢地變清晰。變化最大的是開機前半年,幾個月阿的時候,聲音和模擬音頻挺像的。

由於人工耳蝸提供更多高頻的聲音,助聽器和人工耳蝸配合使用起來,聲音更響亮清洗,比只戴助聽器來得清晰,家人也表示我在比較吵的環境聽得比以前好,不需要他們一直重複對話。

音樂:

如今人工耳蝸的設計主要是針對語音辨識,但是對於提升音樂感知還是有限制,也在研究階段。根據不同研究顯示,人工耳蝸使用者對音高(pitch)的辨識度比正常人要差,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分辨到每個半音 (semitone),但是大部分不能分辨少於3-8個半音(Hsiao & Gfeller, 2012),也就是說有些人要從do到so (do-re-mi-fa-so)才能聽出來區別,do-re-mi-fa聽起來都是一樣的。

相比語言辨識,我在音樂感知方面需要花更多時間去適應。剛開機的時候,完全聽不到音準,助聽器和人工耳蝸一起戴著的時候,兩邊耳朵的音高差別很大。

到開機半年的時候,大概可以聽到3-5個半音的區別,聽到的聲音和文章第一段音樂模擬音頻有點像,只靠人工耳蝸聽歌的話大概能猜到是什麼歌,但是依然會很吃力,不過配合助聽器一起的時候就好很多,聽音樂不需要再把人工耳蝸關掉。

直到最近,我再給自己做個小實驗,在網上聽音階,看自己只用人工耳蝸聽到什麼,很驚訝的是我居然能聽到每個音的區別!只是到非常高頻的時候,我能聽到聲音但是分辨不了音高,而助聽器幾乎聽不到那些高頻的聲音。所以,整體來看,人工耳蝸在音樂上的音質沒有助聽器的好,不過可以偵測到助聽器察覺不到的高音部分。

網上音頻:模擬音頻不要怕,它們就像是開機階段的聲音,不過也不能忽略開機後的康復訓練,因為這樣才能讓大腦明白聲音的來源,讓聲音變得更豐富。心得:人工耳蝸的聲音在開機後半年變化最大,也是最難熬過的階段,努力堅持下去的話,聲音會隨著康復訓練而改變,從噪音慢慢轉化成可以辨別的聲音。語音VS音樂:音樂辨識需要更多時間適應,不過同時佩戴人工耳蝸和另外一側的助聽器的話,聽到的音樂會更豐富。總結:

其實使用人工耳蝸,就像是學習一門外語,大腦剛開始並不知道這些突然進來的信號意味什麼,但特別神奇的是,在不斷的訓練和康復後,大腦可以慢慢把這些「奇怪」的信號轉化成對你有用或者是更適應當下生活的聲音!

內容審核:重慶中民耳鼻喉醫院

參考資料:Hsiao, F., & Gfeller, K. (2012). A review of theliterature. Update: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inmusic education, 30(2), 5-10.

相關焦點

  • 北京全城尋找價值20萬的人工耳蝸,到底是什麼?
    昨晚,相信每一位身在北京的朋友們的朋友圈都有這樣一條尋物消息出現:一男子在地鐵上丟失了人工耳蝸,這個耳蝸價值20萬!眾志成城,在眾多熱心網友的幫助下,到目前據說已經尋得,有好心人將耳蝸交給了地鐵志願者,失主正聯繫取回。那麼,很多網友就問了:這個人工耳蝸到底是什麼,真有那麼貴嗎?
  • 聽力不好到底選擇人工耳蝸還是助聽器
    聽力不好到底選擇人工耳蝸還是助聽器? 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 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
  • 裝上人工耳蝸,1歲9個月女童聽到了聲音
    這意味著重慶仁品耳鼻喉醫院又順利完成一例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幫助孩子第一次聽到來自世界的聲音。待疫情穩定後到醫院檢查,於是才得知孩子一邊耳朵「重度聽力損失」,一邊耳朵「聽力異常」。 對於詩詩來說,人工耳蝸植入是連接有聲世界裡的唯一希望。為了不讓孩子永遠生活在無聲世界裡,成為聾啞人,家長慕名從貴州來到重慶仁品耳鼻喉醫院,並得到了重慶市慈善總會耳鼻喉健康扶貧基金開展的「人工耳蝸、助聽器、耳鼻喉重大疾病」專項公益援助,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實際困難。
  • 專家不建議做人工耳蝸真的嗎,人工耳蝸有什麼後遺症?
    最近人工耳蝸的事件上了熱搜。一個男孩子在乘坐交通工具的時候不慎遺失了自己的人工耳蝸,姐姐貼出尋物啟事,說這個耳蝸差不多造價二十萬,而且如果找不到還需要重新開顱。這一尋物啟事引發了人們對人工耳蝸的熱議。今天我們也來說一說人工耳蝸這個東西。
  • 人工耳蝸為何值20萬?丟失後需重新開顱植入?
    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對執行者的要求極高,在不損傷電極的情況下,將電極深深地插入到鼓階內;電極和植入體不移動;在不損傷電極和植入體的同時,也不能損傷電極和植入體周圍的結構。又有人丟失人工耳蝸!距3歲男童丟失價值28萬元人工耳蝸的事情還沒過去多久,北京26歲小夥的人工耳蝸又丟了。
  • 樂清成全國首個人工耳蝸植入全覆蓋、全齡段、全免費城市
    這對於普通人來講或許只是一段很平常的音樂,但對於失聰的小胡來說,能聽到聲音是多麼珍貴。小胡是樂清首位全國首個人工耳蝸植入全免費城市的受助者。2月29日,在全國「愛耳日」來臨前夕,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樂清市殘聯對小胡進行了回訪,並給她家送上了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物品。
  • 人工電子耳蝸
    人工耳蝸是為嚴重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恢復和提高聽力的一種電子裝置。它可以代替病變受損的聽覺器官,把接收到的聲音轉換成為編碼的電信號,傳入內耳,刺激聽覺神經,由聽覺神經將信號傳入大腦,產生聽覺。人工耳蝸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外部裝置,包括傳輸線圈、言語處理器和方向性麥克風。另一部分是內部裝置。
  • 關於人工耳蝸,你了解多少?
    近期一則「尋找人工耳蝸」的消息被熱心網友紛紛轉發,沒多久,又演變成一則「孰真孰假」的社會新聞。且不論這個事件中的是非曲直,我們來說說事件主角——造價昂貴的人工耳蝸,究竟能為聽力的世界帶來什麼。1植入後靠電極刺激聽神經人工耳蝸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美國House研究所研發的單通道人工耳蝸商品機問世。
  • 人工耳蝸植入保留殘餘聽力?看看陳光超主任怎麼說……
    隨著人工耳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耳蝸植入術後的殘餘聽力。那麼,為什麼說我們要去保留殘餘聽力呢?對於每一個耳聾患者,不論是否接受過人工耳蝸植入,殘餘聽力對於他們都很重要。人工耳蝸的電極植入後,保留的殘餘聽力可以更好地輔助被人工耳蝸模擬所產生的聲音,使人工耳蝸植入者可以擁有最好的聽覺體驗;人工耳蝸植入患者最大的困難是無法在噪聲環境下正常地分辨聲音,而保留低頻殘餘聽力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工耳蝸植入患者在噪聲環境下分辨聲音;此外,低頻的殘餘聽力還有助於人工耳蝸植入患者對於音樂的理解和欣賞。
  • 人工耳蝸和助聽器的詳細區別
    人工耳蝸和助聽器本質區別人工耳蝸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提高及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人工耳蝸是聲音信號處理器,能將聲音信號轉化為聽神經能識別的電信號。
  • 九「人工耳蝸是什麼?和助聽器什麼區別?」
    我們有時候會看到尋找人工耳蝸的新聞,上面寫著價值不菲,媽媽和孩子很著急。那我們都知道人工耳蝸價格高昂,他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有什麼部分構成,價格都體現在了哪裡?和助聽器工作原理一樣嗎?對助聽器感興趣的可以點擊回顧關於助聽器的科普六【探秘助聽器】。今天我們一起來揭開人工耳蝸的神秘面紗。
  • 認識人工耳蝸
    但是對於聽力受損嚴重甚至耳聾的人士,就需要人工耳蝸的幫助了。什麼是人工耳蝸?外裝置中的言語信號處理器一般掛在耳背上,外裝置的傳輸線圈和植入體內的接收線圈通過磁鐵吸附在一起;內裝置則需要經過手術植入體內,刺激電極穿入耳蝸的鼓階內,模擬人體耳蝸功能,將周圍環境中的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並將電信號傳入患者耳蝸,刺激耳蝸殘存的聽神經,從而產生聽覺。
  • 樂清成全國首個人工耳蝸植入全免費城市!首批聽障者完成手術
    11月29日15時許,做完耳蝸手術的小胡被推出了手術室,她是樂清市首批享受人工耳蝸植入全免費的受助者之一。據她的主治醫生黃賽瑜介紹,小胡語言基礎好,恢復會很理想,術後3至6個月後,外面的聲音可以聽見,正常交流沒有問題。
  • 聽力受損耳朵不好使,選擇助聽器還是人工耳蝸
    聽力受損耳朵不好使了到底怎麼辦?先來說下,人是怎麼聽到聲音的:聲波帶動空氣振動傳入耳道,撞擊鼓膜,帶動中耳內的聽小骨一起振動;振動經過耳蝸後帶動聽毛細胞振動,同時轉化為電化學信號;聽神經把這個信號傳遞到大腦,大腦一解析,就得到聲音了。簡言之,耳蝸內聽毛細胞是「關鍵人物」。如果聲音太大,振動太劇烈,這些聽毛細胞就會被振壞,聽力便受損。
  • 人工耳蝸讓失聰患者恢復聽力 已成功植入超千個
    中國網3月4日訊 據西班牙《ABC》網站報導,胡安·盧克是一個由納瓦拉大學醫院通過人工耳蝸植入來恢復聽力的病人。該醫療中心已經成功植入人工耳蝸超過1000個,並於25年前於納瓦拉創立了診所,這是與納瓦拉公共衛生服務和私人衛生服務之間保持的合作項目。為了紀念人工耳蝸成功植入失聰患者耳內,於2月25日慶祝了他們的國際日。
  • 山東省耳鼻喉醫院專家:這些情況需植入人工耳蝸
    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語音學、電生理學、材料學、耳顯微外科學的發展,人工耳蝸已經成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那麼?什麼程度的聽力損失患兒需要植入人工耳蝸?人工耳蝸植入標準需要先進行最佳助聽下言語識別率的測試後才能確定。目前在發達國家人工耳蝸植入指標放得越來越寬,比如說abr的反應閾值大於70以上,就可以進行人工耳蝸植入。國內標準是雙耳的聽力損失大於90分貝以上,才建議患者來進行人工耳蝸植入。
  • 上海專家完成「邦錦梅朵」項目首例人工耳蝸植入 藏族三歲聾兒復聰
    6月底,倫珠多吉由父母陪同遠赴上海,於7月初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接受了雙耳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成為「邦錦梅朵」幫扶工程項目救助的首個失聰兒童。人工耳蝸植入,是倫珠多吉恢復聽覺、進入有聲世界的重要一步。之後,再經過積極的言語康復訓練,孩子未來的人生將由此改變。
  • 我們的愛人工耳蝸是什麼?又是多少錢一個呢?
    而婷婷因為想念姥姥,於是她就一個人離開了夜總會,婷婷偷偷的躲在了車裡,後來下車後過馬路出了車禍。因為這次車禍沒有好好的檢查,為後面婷婷失聰埋下了伏筆!後來,婷婷又暈倒了,到醫院檢查之後發現她得了顳骨橫行骨折,這嚴重的影響了婷婷的聽力,到後來婷婷只能靠更換人工耳蝸來助聽,這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打擊啊!助聽器與人工耳蝸同屬於聽力康復設備。
  • 人工耳蝸的發展史及現狀
    什麼是人工耳蝸?人工耳蝸 (Cochlear Implant) 是一種替代生理耳蝸感音功能的電子裝置,由體外聲音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編碼形式的電脈衝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刺激、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
  • 人工耳蝸植入無需開顱且手術風險極低,手術簡單為何如此昂貴?
    最近兩天傳出有人丟失了人工耳蝸並且請求大家幫忙尋找的新聞,並且有信息提出如果找不到之後就需要開顱重新植入。但實際上人工耳蝸植入術不僅不需要二次移植開顱,即使是初次手術,風險也是極低的。如果遺失,僅需要重新購買和配置體外設備。那麼關於人工耳蝸你還有哪些需要了解呢?下面請跟隨四個問題一起來了解人工耳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