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的發展史及現狀

2021-01-08 中民說耳蝸

什麼是人工耳蝸?

人工耳蝸 (Cochlear Implant) 是一種替代生理耳蝸感音功能的電子裝置,由體外聲音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編碼形式的電脈衝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刺激、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語音學、電生理學、材料學、耳顯微外科學的發展,人工耳蝸已經廣泛應用於臨床,是目前運用最成功的生物醫學工程裝置。現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迄今全世界植入者超過36萬。

發展史及現狀

人工耳蝸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800義大利Volta發現電刺激正常耳可以產生聽覺。1957法國Djourno和Eyries首次將電極植入一全聾病人的耳蝸內,使該病人感知環境聲獲得音感。60-70年代,歐美等國的科學家也成功地通過電刺激使耳聾病人恢復聽覺。1972美國House-3M單通道人工耳蝸成為第一代商品化裝置。1977年全世界首例多通道人工耳蝸在奧地利維也納成功植入,1991年高刺激速率編碼策略CIS問世,人工耳蝸從此進入多通道高解析度時代。現在世界上主要的人工耳蝸生產商有奧地利的MED-EL公司和美國的AB公司以及澳大利的Cochlear公司。迄今,全世界有超過36萬聾人使用了人工耳蝸,其中半數以上是兒童。

多道人工耳蝸植入在我國開展已經開始於1995年,這項技術發展已經成熟。隨著人工耳蝸植入工作的開展,病例數量的增加,適應證範圍的擴大,一些特殊適應證的耳聾病例的人工耳蝸植入的療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證實,使人工耳蝸植入的適應證進一步擴大。例如:術前完全沒有殘餘聽力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內耳畸形和耳蝸骨化病例的人工耳蝸植入;合併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小齡耳聾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高齡耳聾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

人類獲得正常的語言不僅需要正常的聽力,還需要聽覺語言中樞的正常發育。研究表明人類的聽覺語言中樞在5歲左右就發育完成,0~3歲為語言發育的黃金期,因此先天性耳聾在3歲前,尤其是2歲前植入語言恢復和發育才能夠達到最佳水平。

對於成人語後聾患者,耳聾原因可能是突發性耳聾、藥物性耳聾或先天性內耳畸形基礎上的遺傳性遲發性耳聾(大前庭導水管症候群)等。這些成年耳聾患者在耳聾之前,他們曾經有正常的聽力,並且獲得了正常的語言,其聽覺語言中樞得到了充分的發育,因此稱這些耳聾患者為成人語後聾患者。成人語後聾患者是最佳的人工耳蝸植入適應證之一,這類耳聾患者聽覺語言中樞在耳聾之前得到了正常的發育,他們在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後,重新獲得了聽力,能夠喚起他們過去對語言的記憶,因此這類患者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恢復語言能力。對於成人語後聾患者來說,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耳聾後儘早植入人工耳蝸,會很快喚起他們過去對語言的記憶,獲得更好的語言效果。如果耳聾時間很長,患者對過去語言的記憶會淡忘,導致人工耳蝸植入效果的下降。目前老年耳聾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老年耳聾患者多數為語後聾患者,他們耳聾的原因除上述原因外,更多的是由於老年性的漸進性的聽力減退,直至使用助聽器無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壽命的延長,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更多的受到社會、家庭的關注。恢復老年人的聽覺語言能力,能增進他們的語言交流能力,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態,使老年人獲得自信,大大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老年耳聾患者在接受人工耳蝸植入後,能夠獲得很好聽力語言效果。

人工耳蝸的聲音處理方案

70年代末,美國猶他大學研製成第一個成為商品的多道耳蝸植入裝置,其語音處理器將聲音分成4個不同頻道,然後對每個頻道輸出的模擬信號進行壓縮以適應電刺激窄小的動態範圍。該言語處理方案被稱為模擬壓縮(compressedanalog,CA)。

80年代初,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研製成具有22個蝸內環狀電極的Nucleus耳蝸植入裝置。Nucleus的語音處理器的設計思想是提取重要的語音特徵,如基頻和共振峰,然後通過編碼的方式傳遞到相對應的電極。Nucleus處理器的特點是雙相脈衝,雙極(bipolar)刺激,分時刺激不同電極且刺激頻率不超過500Hz。語音處理方案從最初的只提取基頻和第二共振峰(F0F2)信息,到加上第一共振峰的WSP處理器(F0F1F2),F0F1F2加上3個高頻峰的多峰值(multipeak)處理器,到目前的只抽取22個分析頻帶中的任何6個最高能量頻率信息的譜峰值(speatralpeak)處理器。

美國Wilson等研究的連續間隔採樣(continuousinterlevedsampling,CIS)語音處理器。與Nucleus的特徵提取設計思想相反,CIS處理器儘量保存語音中原始信息,僅將語音分成4~8頻段及提取每頻段上波形包絡信息,再用對數函數進行動態範圍壓縮,和用高頻雙相脈衝對壓縮過的包絡進行連續採樣,最後將帶有語音包絡信息的脈衝串間隔地送到對應的電極上。從信息含量角度看,CIS和CA處理器基本上一樣,但CIS的優點是避開了由於同時刺激多個電極帶來的電場互擾問題。雖然CIS和Nucleus都使用雙相脈衝間隔刺激,但它們有如下兩個不同的地方:第一,CIS的每個電極都用高頻(800~2000Hz)脈衝串進行恆速和連續的刺激,即使在無聲時也一樣,只不過其脈衝幅度降到閾值水平;第二,CIS的分析頻帶和刺激電極的數目一致,目前CIS語音處理方案已被世界多數耳蝸植入公司廣泛採用,並且在此基礎上又作出新的改進。如美國ABC公司推出S系列處理方案,澳大利亞Nucleus公司推出CI24M型24通道裝置的ACE方案及奧地利MED-EL公司推出的快速CIS方案等。

近年來人工耳蝸領域著力研究和開發聲音的精細結構 (Fine Structure)主要體現在時域和頻域兩個方面。

在時域方面,涉及聲學信號的分析和電刺激信號的釋放兩個過程。在基於包絡提取來獲得時間變化信息過程中加入精細結構的處理。如MED-EL的精細結構編碼策略(Fine Structure Processing,簡稱FSP),將人工耳蝸音效提高到接近正常的高清精細水平。

在頻域方面,電流定向技術(Current Steering),或者成為「虛擬通道(Virtual Channel)」,突破了物理電極數目的限制,為人工耳蝸系統提供了更多的通道,豐富了頻域信息。另外,困擾人工耳蝸技術的另一個難題是低頻信息(如F0)的分辨能力,它也是造成噪聲環境中聆聽,多人交談,嗓音識別,聲調語言識別(如漢語普通話的四聲)和音樂欣賞方面諸多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電流定向技術提供更多低頻信息解析度外,MED-El在PULSAR等人工耳蝸中開始採用的精細結構策略中,在低頻段以可變刺激速率來提高低頻區域的分辨能力;F. G. Zeng等人提出的FAME (頻率幅度調製編碼Frequency Amplitude Modulation Encoding )策略也是基於頻域的速率編碼原理來實現同樣目的。作為改善低頻分辨能力的更重要的進展,電聲混合刺激(Combined Electro-Acoustic Stimulation, EAS)是近年來研究和開發的重點,它將為適用的耳聾患者提供自然的低頻信息,在噪聲環境中聆聽和音樂欣賞方面的效果也逐漸為臨床試驗所驗證。

現今,新型人工耳蝸如MED-EL的SONATA、CONCERTO都採用最近高清精細結構FSP編碼和平行刺激編碼技術,使得人工耳蝸的效果得到了進一步更大提升,也更大滿足了聲調語言如漢語四聲學習交流的需要,同時提供250個以上的音調識別,滿足絕大多數使用者音樂欣賞和噪音下言語識別率的提高。

更多人工耳蝸科普及知識,關注我中民說耳蝸

參考資料:2016-2022中國人工耳蝸市場行情動態報告

內容審核:重慶中民耳鼻喉醫院

相關焦點

  • 關於人工耳蝸,你了解多少?
    近期一則「尋找人工耳蝸」的消息被熱心網友紛紛轉發,沒多久,又演變成一則「孰真孰假」的社會新聞。且不論這個事件中的是非曲直,我們來說說事件主角——造價昂貴的人工耳蝸,究竟能為聽力的世界帶來什麼。1植入後靠電極刺激聽神經人工耳蝸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美國House研究所研發的單通道人工耳蝸商品機問世。
  • 認識人工耳蝸
    但是對於聽力受損嚴重甚至耳聾的人士,就需要人工耳蝸的幫助了。什麼是人工耳蝸?人工耳蝸能幫助極重度和全聾的病人重建或恢復部分聽覺,讓他們感知到有聲音的世界。人工耳蝸可分為外裝置和內裝置兩部分。外裝置由方向性麥克風、言語信號處理器和傳送器組成;內裝置由接收器、解碼器和刺激電極組成。
  • 人工電子耳蝸
    人工耳蝸是為嚴重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恢復和提高聽力的一種電子裝置。它可以代替病變受損的聽覺器官,把接收到的聲音轉換成為編碼的電信號,傳入內耳,刺激聽覺神經,由聽覺神經將信號傳入大腦,產生聽覺。人工耳蝸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外部裝置,包括傳輸線圈、言語處理器和方向性麥克風。另一部分是內部裝置。
  • 專家不建議做人工耳蝸真的嗎,人工耳蝸有什麼後遺症?
    最近人工耳蝸的事件上了熱搜。一個男孩子在乘坐交通工具的時候不慎遺失了自己的人工耳蝸,姐姐貼出尋物啟事,說這個耳蝸差不多造價二十萬,而且如果找不到還需要重新開顱。這一尋物啟事引發了人們對人工耳蝸的熱議。今天我們也來說一說人工耳蝸這個東西。
  • 卓越進化的人工耳蝸技術
    陳錦國 醫師國際微創精細耳手術專家臺灣紀念醫院林口總院耳科主任電子耳蝸中心主任林口長庚醫院人工耳蝸暨聽語診療中心陳錦國主任是人工耳蝸的先驅,也是世界耳內鏡手術委員會的第一位華人委員。耳顯微手術、耳內鏡手術、人工電子耳、人工耳蝸手術、助聽器選配與植入式助聽器、聽力障礙、耳鳴林口長庚醫院耳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人工耳蝸暨聽語診療中心主任國際外科院士學會常務理事世界耳內鏡手術學會委員美國Amory耳科中心、美國聖劉易斯大學耳內鏡手術暨進階耳顯微手術、奧地利Medel人工耳蝸暨中耳植入助聽器手術、澳洲墨爾本
  • 人工耳蝸,一個醫學界的奇蹟
    以前,他們也許永遠不能夠完整感受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但是,因為人工耳蝸的誕生,這個世界上從此多了一些幸福的生命,少了一些孤獨的患者。那麼,人工耳蝸到底是什麼呢?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
  • 人工耳蝸和助聽器的詳細區別
    人工耳蝸和助聽器本質區別人工耳蝸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提高及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人工耳蝸是聲音信號處理器,能將聲音信號轉化為聽神經能識別的電信號。
  • 人工耳蝸與助聽器不衝突
    該研究旨在(a)調查在人工耳蝸植入耳對側使用助聽器時,聾校德育,對安靜和噪音環境中言語感知的影響,(b)識別從助聽器獲得的言語信息,該信息附加於從人工耳蝸獲得的信息,以及(c)探測非植入耳的助後聽閾與一耳使用助聽器﹑另一耳使用人工耳蝸時的言語感知獲益之間的關係。
  • 無需外置硬體的人工耳蝸問世
    原標題:無需外置硬體的人工耳蝸問世  科技日報訊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網站2月10日報導,該校科學家參與的一個聯合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無需外置硬體的新型人工耳蝸,有望改善失聰人士的聽覺,為其生活帶來更大便利。相關論文公布在本周(2月9日—2月13日)舉行的國際固態電路會議上。
  • 人工耳蝸知識,聽聽專家怎麼說
    摘自《耳之家》有中耳炎的情況下做人工耳蝸,不是不可以做,但是它帶來的風險性會明顯增大。你做的一個很貴的東西,對它充滿了希望的一個東西,我們醫生是希望,能夠讓它比較安全的、不出問題的呆在(身體)裡面。包括出血的風險,包括對神經損傷的風險,包括這個炎症會帶到這個耳蝸裡面去,造成耳蝸的裡面殘餘的神經的損傷的風險。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建議先把中耳炎治好以後再做,因為這是畢竟是一件大事,這是一個。
  • 人工耳蝸與助聽器有何不同?
    此時人工耳蝸則是另一種選擇,失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內耳外傷疾病或者其他的問題。而導致聽神經受傷,使病人突然或漸漸失去聽覺。人工耳蝸可以避開這些受傷或疾病的部分,直接刺激聽神經,使病人能有足以使用的聽力。這是一般助聽器無法提供的。人工耳蝸適合任何年齡層,不管是長久以來有聽覺障礙或是從小就失聰的人,經術前評估適合者都可憑藉人工耳蝸重獲聽力。
  • 人工耳蝸都是「孤家寡人」?不,它是特例!
    很多人質疑,人工耳蝸技術比助聽器高,價格高得能買N個助聽器,還需要手術植入,竟然不能雙耳互傳?沒錯。這是因為人工耳蝸和助聽器的工作原理完全不同,最關鍵的是,人工耳蝸的麥克風前端處理技術遠遠落後於助聽器,尤其是像這種峰力老早就實現了近身互傳技術的助聽器行業老大,麥克風前端處理技術無疑是「秘辛」。
  • 光遺傳學技術提高人工耳蝸的精準度
    the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Bionics Insitute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通過光遺傳學方法將光添加到人工耳蝸提供的現有電刺激中,可以改善神經激活的準確性,從而有可能改善
  • 聽力不好到底選擇人工耳蝸還是助聽器
    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語音學、電生理學、材料學、耳顯微外科學的發展,人工耳蝸已經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現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人工耳蝸是三類醫療器械,分為外部處理器和植入體兩部分,植入體需要手術植入。大概的工作原理是外部處理器接受聲音後處理,發射信號到植入體,植入體通過電流直接刺激聽神經。」電「刺激,是聽到聲音的途徑。
  • 選擇人工耳蝸時為什麼聲窗那麼重要
    對於每一個植入人工耳蝸的聽障患者而言,能夠回歸有聲世界,正常的與人溝通交流,融入社會生活中,是他們的初衷。但是對於很多人而言,無障礙聆聽,享受高品質生活,是他們的進一步追求,那麼如何才能聽得好呢?這不得不提人工耳蝸的技術,人工耳蝸的核心技術決定了您是否能聽得好。
  • 植入人工耳蝸後聽到的到底是什麼聲音?
    可是,將聲音轉化成電子信號的人工耳蝸,通過直接刺激耳蝸的聽覺神經,再把電信號傳到大腦聽覺皮層,那麼我們如何知道人工耳蝸植入者所聽到的聲音呢?要麼就是有機器能複製大腦的聲音(誰會發明?有這種科研能力還要人工耳蝸做什麼)所以科學家只能通過分析語言處理器的運作方式去模擬植入者可能聽到的聲音,或者,親自接受人工耳蝸手術,戴上語言處理器後才知道自己會聽到什麼聲音!
  • 做了人工耳蝸還用戴助聽器嗎
    助聽器與人工耳蝸相同之處在於,兩者都可以稱作助聽設備,都是通過特殊的電子線路,改善聽力。人工耳蝸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聲-電轉換電子裝置,將環境中的機械聲信號轉換為電信號,電信號傳到耳蝸,直接刺激參與的聽神經產生聽覺。人工耳蝸利用植入內耳的電極,繞過內耳受損的部分,用電流直接刺激聽神經,可使患者重獲聽覺,這是助聽器無法做到的。目前,人工耳蝸植入對植入耳殘餘聽力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 關於人工耳蝸~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人工耳蝸是什麼?它和助聽器有關係嗎? 人工耳蝸是一種為雙耳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恢復或獲得聽力的一種電子設備。該設備把外界的聲音信號轉化為電流,直接刺激聽神經,從而產生聽覺。目前,人工耳蝸是治療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的唯一有效手段。
  • 北京全城尋找價值20萬的人工耳蝸,到底是什麼?
    昨晚,相信每一位身在北京的朋友們的朋友圈都有這樣一條尋物消息出現:一男子在地鐵上丟失了人工耳蝸,這個耳蝸價值20萬!眾志成城,在眾多熱心網友的幫助下,到目前據說已經尋得,有好心人將耳蝸交給了地鐵志願者,失主正聯繫取回。那麼,很多網友就問了:這個人工耳蝸到底是什麼,真有那麼貴嗎?
  • 關於人工耳蝸~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人工耳蝸是什麼?它和助聽器有關係嗎?且看下面分解~關於人工耳蝸是什麼?人工耳蝸是一種為雙耳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恢復或獲得聽力的一種電子設備。目前,人工耳蝸是治療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的唯一有效手段。人工耳蝸和助聽器究竟有什麼關係呢?人工耳蝸是將外界聲音轉化成電信號,由植入耳蝸內的電極代替壞死的毛細胞,直接電刺激位於蝸軸中的螺旋神經節細胞體產生神經衝動,聽神經接收到信號逐步傳到大腦產生聽覺。人工耳蝸有體內和體外兩部分組成,體內部分需要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