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許多聽力障礙患者會選擇佩戴助聽器。但是對於聽力受損嚴重甚至耳聾的人士,就需要人工耳蝸的幫助了。
什麼是人工耳蝸?要了解它,就首先需要了解人體耳朵的構造和功能。人耳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外耳是能夠摸到的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聽小骨;內耳包括半規管、前庭和耳蝸,聽覺感受器和位覺感受器均位於內耳中。
人工耳蝸是一種特殊的聲能-電能轉換電子裝置。它是基於感音神經性聾病人的螺旋器神經纖維與節細胞大部分仍存活的情況下,將連接到體外的聲電換能器上的微電極經圓窗插入耳蝸鼓階內,並貼附於耳蝸蝸軸骨壁上,從而直接刺激神經末梢,將模擬的聽覺信息傳向大腦中樞負責聽覺的部分,產生聽覺,從而使病人重新感知到聲音。人工耳蝸能幫助極重度和全聾的病人重建或恢復部分聽覺,讓他們感知到有聲音的世界。
人工耳蝸可分為外裝置和內裝置兩部分。外裝置由方向性麥克風、言語信號處理器和傳送器組成;內裝置由接收器、解碼器和刺激電極組成。外裝置中的言語信號處理器一般掛在耳背上,外裝置的傳輸線圈和植入體內的接收線圈通過磁鐵吸附在一起;內裝置則需要經過手術植入體內,刺激電極穿入耳蝸的鼓階內,模擬人體耳蝸功能,將周圍環境中的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並將電信號傳入患者耳蝸,刺激耳蝸殘存的聽神經,從而產生聽覺。
人工耳蝸有些裝置是植入體內的,有說法稱「耳蝸丟失,需重新做開顱手術」,那麼耳蝸丟失真的這麼嚴重嗎?
事實上,耳蝸丟失,無需做開顱手術。耳蝸植入手術按現在的醫學技術而言只是一個微創手術,一般是在耳後開一個3釐米大小的切口,在頭骨處磨出一個小槽,然後將人工耳蝸的植入體部分放入並固定即可,對病人的創傷不會很大。另外,人工耳蝸由植入人體耳蝸內的植入體和配套的體外機兩部分組成,所以能丟失的只有體外機。如果體外機丟失,一般情況下只需要再選擇同品牌的聲音處理器就可以重新與原來的植入體進行匹配,無需再次進行手術。
植入人工耳蝸年齡越小越好。研究發現,耳聾的時間越短,人工耳蝸植入後的效果越好。因為如果耳聾的時間較長,聽覺神經長期得不到聲音信號的刺激,功能就會逐漸退化。0—3歲是語言發育的黃金期,適時植入人工耳蝸,有利於孩子的語言學習。
本文由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高級教師李豔芝進行科學性把關。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鄭玉婷 [責任編輯: 魏承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