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尋找人工耳蝸」的消息被熱心網友紛紛轉發,沒多久,又演變成一則「孰真孰假」的社會新聞。且不論這個事件中的是非曲直,我們來說說事件主角——造價昂貴的人工耳蝸,究竟能為聽力的世界帶來什麼。
1
植入後靠電極刺激聽神經
人工耳蝸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美國House研究所研發的單通道人工耳蝸商品機問世。隨後,澳大利亞Cochlear公司又發明了多通道人工耳蝸。
如今的人工耳蝸設備,包括植入體內的植入體和佩戴於體外的言語處理器兩大部分。其中,位於體內的植入體又包括接收器和電極。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已發展得相對成熟,常規的手術方式是自耳後切開皮膚,在顱骨表面磨出一個骨槽安放接收器,再磨開乳突(乳突為解剖學名詞,位於外耳道後方的骨質,體表可以觸及),開放內耳,將刺激電極置入內耳中的鼓階。最後,縫合皮膚,完成手術。
佩戴於體外的言語處理器可將外界聲音轉化為電信號,電信號傳入接收器後,通過鼓階內的刺激電極直接刺激一定範圍的聽神經,聽神經再將這種經過了特殊編碼的電信號傳入大腦,人得以產生聽覺。
人工耳蝸植入術分別於1985年和1990年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應用於成人和兒童患者。現在,美國約有十萬人使用人工耳蝸。人工耳蝸植入被認為是重度極重度耳聾患者重建聽覺的有效治療方法。
2
接收器根本不在顱內
對於人工耳蝸,大家需要了解兩件事:一是體內的植入體和體外的言語處理器均有磁鐵,二者在耳後隔著皮膚相吸,由射頻信號傳遞;二是不論是接收器還是電極,均不進入顱內。
因此,人工耳蝸植入術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開顱手術,丟失後也不需要開顱重放。
以此次丟失人工耳蝸事件為例,小夥子丟失的其實是佩戴於體外的言語處理器,體內的植入體和電極並未受到影響,故而無需再次手術。況且,人工耳蝸手術的常規操作範圍是顱骨表面和耳部的骨性結構,並不涉及顱內。
另外,言語處理器所存儲的人工耳蝸程序是根據佩戴者的聽力損失情況和聽覺感受調試的,個體差異較大,但並不是每個植入體只能匹配唯一的言語處理器。因為每個佩戴者的開機調機記錄都可從產品公司的軟體中調取,並不會因為言語處理器丟失、損壞等原因,佩戴者就必須從零開始調整耳蝸程序。
只不過,丟失了言語處理器,佩戴者的世界如同被按下了靜音鍵,不能聽到外界聲音,這對本人會造成極大的生理和心理影響。因此我們建議,人工耳蝸佩戴者如果丟失了言語處理器,應第一時間聯繫廠家,協商溝通獲取一個臨時的替代機供短期使用,直到自己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3
與助聽器輔聽原理不同
人工耳蝸與助聽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適應的耳聾程度不同。助聽器適合於輕中度、重度耳聾患者;人工耳蝸適合於重度和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感音神經性耳聾指病變位於螺旋器的毛細胞、聽神經或各級聽中樞,對聲音的感受與神經衝動的傳導發生障礙所引起的聽力下降)。
對於重度、極重度耳聾患者,助聽器提供的補充欠佳,尤其對於高頻聲音更是如此。若高頻部分聽力損失嚴重,即使佩戴了助聽器,佩戴者因獲取的聲音頻率不全,會對「si」「shi」等位於高頻區域的音節分辨欠佳。在日常生活中,佩戴者會對一些詞聽不清、聽錯,總是打岔,或聽不清一些清脆的、音調較高的聲音。現在,一些助聽器帶有移頻功能,可以降低高頻區的聲音頻率,減少聲音信號的丟失,但佩戴者獲得的高頻聲音補償效果仍然有限。而人工耳蝸手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對於僅依靠助聽器不能滿足日常交流需求的聽障群體,醫生一般會給出植入人工耳蝸的建議。若個人經濟條件不允許現階段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可根據聽力損失情況驗配助聽器,以保持對聽神經的刺激,為今後人工耳蝸植入提供可能性。
但人工耳蝸並非聽力障礙患者的「救世主」,它有先決條件。對於12個月至6歲的重度語前聾兒童(語前聾指在語言習得之前就有聽覺障礙,一般可能因先天異常或是在嬰兒時期就有聽覺受損),助聽器佩戴無效或效果不理想時,才考慮植入人工耳蝸。6歲以上語後聾兒童或青少年做人工耳蝸植入,需要有一定的聽力言語基礎,最好是自幼配戴助聽器,否則植入後言語學習的效果會很差。在語後聾人群中,雙耳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依靠助聽器不能進行正常聽覺言語交流的人,都可考慮植入人工耳蝸。此外,患者及家庭還需要對耳蝸植入以後的效果有正確的期望值,且家庭有言語康復的條件。
其次,人工耳蝸與助聽器是輔聽裝置的兩大類別,輔聽的原理和輔聽後的聲音性質完全不同。
人工耳蝸通過外置言語處理器採集外界聲音,將聲音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刺激聽神經,這種傳導方式產生的聲音稱為電子聲,需要我們大腦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助聽器則是通過放大外界聲音,經過一系列人體聽覺通路產生聽覺,和我們健聽人聽到的聲音性質相同。
第三,助聽器是無創的,不需要手術;人工耳蝸需要手術才能植入。雖然人工耳蝸植入術比較成熟,患者仍有面臨手術併發症的風險,尤其是低齡嬰幼兒和耳蝸結構異常的患者。
延伸閱讀
未來人工耳蝸
能否大眾化
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已有6萬多名患者植入了人工耳蝸。由於各地、各醫院情況不同,目前還沒有適合植入人工耳蝸的患者的門診佔比統計數據。
但現狀是我國新生兒聽力障礙的發生率是1‰至3‰。按照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我國聽力殘疾率為2.2%。最新調查也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聽力障礙患病率是58.85%,聽力殘疾率是24.1%。可見,在我國,聽力障礙患者是一個龐大的群體。
對電極數量、植入體材質、信號編碼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決定了人工耳蝸的高昂價格。
那麼,人工耳蝸這種技術的未來前景如何,能否逐漸大眾化?
可以說,目前人工耳蝸技術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助聽效果較好的聽障人群可在電極可刺激頻率的範圍內達到健聽人的聽閾(聽閾就是聽到聲音的門檻,要引起人耳的聽覺,聲音強度必須達到一定量值),其生活質量可得到極大提高,更好地融入社會。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可能還會出現許多類似人工耳蝸這樣的技術,造福聽障患者。我們相信,技術革新帶來的價格優勢會慢慢體現,國家補助政策的助力,一定會給更多患者帶來「聽」的希望。
(張娟 吳薇 作者:北京朝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師)
流程編輯 劉偉利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