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聽覺

2021-01-19 醫學生考研

2014 年第 155 題 生理學 X 型題


下列結構中,受損後可產生感音性耳聾的有

A. 咽鼓管

B. 螺旋器

C. 血管紋

D. 聽骨鏈



題目解析


1. 聲波傳入內耳主要有氣傳導和骨傳導兩種方式,其中以氣傳導為主,其路徑為:聲波 → 外耳道 → 鼓膜振動 → 三個聽小骨 → 卵圓窗膜 → 耳蝸。


2. 傳音性耳聾:鼓膜或中耳病變引起氣傳導明顯受損,稱傳音性耳聾。感音性耳聾:耳蝸病變引起感音性耳聾。


3. A 選項咽鼓管受損會使得鼓膜內陷,D 選項是聽骨鏈受損,都會影響聲波向內耳傳導,是傳音性耳聾。(AD 錯)


4. B 選項螺旋器(Corti 器)是位於耳蝸基底膜上的聽覺感受器,C 選項血管紋是耳蝸內電位產生的結構,所以 Corti 器、血管紋受損都導致感應性耳聾。(BC 對)


本題可參考《生理學》人衛 8 版教材 P320。


本題答案

BC


考點講解


【2017 年大綱 生理學(九)神經系統的功能 9. 聽覺:人耳的聽閾和聽域,外耳和中耳的傳音作用,聲波傳入內耳的途徑,耳蝸的感音換能作用,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


本題的音頻講解請點擊這裡哦


一、人耳的聽閾和聽域


1. 聽閾


對於每一頻率的聲波,都有一個剛好能引起聽覺的最小強度,稱聽閾。在聽閾以上繼續增加聲壓,當增加到某一程度時,不僅聽感受增強,而且鼓膜產生痛感,此時的聲壓稱為最大可聽閾,為人類所能忍受的最強聲壓。


2. 聽域


人耳能感受的聲音頻率和強度的範圍稱為聽閾。人耳能感受的振動頻率是 20~20000 Hz,最敏感的聲波頻率時 1000~3000 Hz,人類的語言頻率是 300~3000 Hz。


二、外耳和中耳的傳音作用


1.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組成。耳廓具有集音作用,外耳道具有傳音和增壓的作用。


2. 中耳由鼓膜、聽骨鏈、鼓室和咽鼓管組成。中耳主要功能是將聲波刺激能量準確高效地傳給內耳。其中鼓膜和聽骨鏈在傳音過程還起增壓作用。


(1)鼓膜


是一個漏鬥狀壓力承受裝置,能夠複製外加振動頻率,具有較好的頻率響應和較小失真度。


(2)聽骨鏈


由錘骨、砧骨及蹬骨組成。錘骨柄附著於鼓膜內面中心,蹬骨腳板與卵圓窗膜相貼,砧骨居中。傳音順序為鼓膜 → 錘骨 → 砧骨 → 蹬骨 → 卵圓窗膜。聲波經聽骨鏈其振動壓強增大 24.2 倍,振幅減小約 1/4,此為中耳的增壓減幅作用。


(3)咽鼓管


是連接鼓室和鼻咽部的通道,其鼻咽部開口處於閉合狀態,在吞咽、打呵欠時開放,開放時可使鼓室與外界大氣相通而維持鼓室內外兩側壓力平衡,對維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狀和振動性能具有重要意義。咽鼓管阻塞時(炎症),鼓室空氣吸收導致鼓膜內陷,產生耳鳴。


三、聲波傳入內耳的途徑


1. 氣傳導


聲波 → 外耳道 → 鼓膜振動 → 三個聽小骨 → 卵圓窗膜 → 耳蝸(主要)。


2. 骨傳導


聲波 → 顱骨振動 → 耳蝸內淋巴的振動(生理情況下作用微小)。


3. 傳音性耳聾


鼓膜或中耳病變引起氣傳導明顯受損,稱傳音性耳聾。此時骨傳導不受影響甚至相對增強。


4. 感音性耳聾


耳蝸病變引起感音性耳聾,此時氣傳導與骨傳導同樣受損。


四、耳蝸的感音換能作用



1. 耳蝸的功能結構要點


(1)耳蝸由骨質管盤旋而成,在耳蝸管橫切面上,由前庭膜和基底膜將管腔分為前庭階、鼓階和蝸管。


(2)前庭階與卵圓窗膜相連,內有外淋巴。鼓階與圓窗膜相連,內有外淋巴。前庭階與鼓階在耳蝸頂部通過蝸孔溝通。蝸管是一個盲管,內有內淋巴。


(3)基底膜上的聽覺感受器為螺旋器(Corti 器), 當中與聽覺有關的是毛細胞,毛細胞的頂部與與蝸管內淋巴接觸,其底部與鼓階外淋巴接觸,且底部有豐富的聽神經末梢。蓋膜位於基底膜上方,一側與蝸軸相連,一側游離於內淋巴。


2. 基底膜的振動和行波理論


(1)途徑


聲波振動 → 鼓膜 → 聽骨鏈 → 卵圓窗膜 → 外淋巴 → 前庭階、鼓階 → 導致前庭膜、基底膜振動 → 圓窗膜。圓窗膜起著緩解耳蝸內壓力變化的作用。


(2)振動的方向


振動從基底膜蝸底向蝸頂傳遞,聲波頻率越高,行波傳播越近,最大振幅出現的部位越靠近蝸底部;相反,聲波頻率越低,行波傳播的距離越遠,最大振幅出現的部位越靠近蝸頂部。靠近蝸底部的基底膜與高頻聲波發生共振,蝸頂部的基底膜與低頻聲波發生共振。因此耳蝸底部受損主要影響高頻聽力,耳蝸頂部受損主要影響低頻聽力。


3. 耳蝸的生物電現象


(1)耳蝸內電位


內外淋巴中離子組成差異很大,內淋巴中的 K+ 濃度比外淋巴中高 30 倍,外淋巴中 Na+ 比內淋巴中高 10 倍,這造成靜息狀態下耳蝸不同部位存在電位差。靜息狀態以外淋巴電位為參考零電位,則蝸管內淋巴的電位為 +80 mV,稱耳蝸內電位。耳蝸內電位對基底膜機械移位很敏感。


(2)耳蝸微音器電位


耳蝸受到刺激時在耳蝸及其附件結構所記錄到的一種與點播頻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電位變化,稱耳蝸微音器電位。呈等級式反應,隨刺激強度增加而增大。特點是:無閾值,無潛伏期和不應期,不易疲勞,不發生適應現象。


(3)聽神經動作電位


耳蝸對聲音刺激產生反應後出現的向聽覺中樞傳遞聲音信息的電位。


(4)整體過程


基底膜振動時,毛細胞和基膜相對位移,耳蝸內電位對基底膜機械移位很敏感,此時膜電位變化,產生微音器電位,刺激蝸神經產生動作電位,由聽神經動作電位傳導到聽覺中樞整合而產生聽覺。


五、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


在人類,中樞聽皮層的各個神經元能對聽覺刺激的持續時間、聲音頻率、方向等參數做出反應。對於聲音頻率,人類的語言頻率是 300~3000 Hz,人耳能感受的振動頻率是 20~20000 Hz,最敏感的聲波頻率時 1000~3000 Hz。


思考題


耳蝸底部和頂部病變分別主要損害的是高頻還是低頻聽力?


點擊「 閱讀原文」下載最新版「西綜題庫」,隨時隨地刷題漲分。

醫學生
考研

「醫學考研路上,你不孤單」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投稿及合作請聯繫 app@dxy.cn

相關焦點

  • 寶啥時候有了聽覺?聽覺篩查又是怎麼回事?
    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妙的聲音,要是聽不見,那多遺憾,尤其是寶,得從小呵護好他的聽覺。聽覺是怎麼回事?
  • 聽力與痴呆: 從耳到腦的探索|失語症|病理|生理學|解剖學_網易訂閱
    之前的研究認為這種聯繫可能有一個更基本的病理生理學基礎;聽力是一種複雜的認知功能,與其他認知功能一樣,容易直接受到導致痴呆的病理生理學過程的影響。因此,早期診斷、治療和預防是十分重要的。  橢圓表示外周的聽力區域(藍色:解剖學上,接收傳入聲音的外周聽覺器官、耳蝸和聽神經)、前認知聽覺處理(綠色:主要是聽覺腦幹),聽覺認知(黃色:聽覺皮層及其大腦連接)和一般認知功能(紅色;神經解剖見圖2)。  目前關於痴呆患者聽力障礙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簡單的音調辨識,但是我們日常的聽力環境是十分複雜的,它融合了各種背景音。
  • 華東師範大學言語聽覺康復科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臨床實踐基地成功...
    11月14日,安徽省皖南康復醫院·蕪湖市第五人民醫院與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言語聽覺康復科學與ICF應用研究院,籤訂了華東師範大學言語康復科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臨床實踐基地協議書。協議約定,華東師範大學定期選派2-3名言語康復科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為期3個月駐院指導,提供ICF言語語言綜合檢查、精準評估和核心療法等技術支持。
  • 特別推薦Neuron|唐逸泉博士解析聽覺受體如何感受機械力刺激
    視覺研究步子邁得最快,19世紀就由德國生理學家Franz Christian Boll發現了光受體蛋白視紫紅質rhodopsin在視網膜視杆細胞上的表達,之後美國科學家George Wald通過生物化學手段揭示rhodopsin感光的生化反應,並因此獲得了196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
  • 考研西醫複習重點之生理學
    生理學包括12章的內容,共161個知識點。首先生理學強調準確理解概念,尤其是生理學的相關名詞,理解的基礎上重點記憶。第二要把各個系統的功能調節抓住:比如神經調節、體液調節、以及正負反饋的問題。
  • 暴露在大噪聲對聽覺皮層錐體細胞亞群的不同影響
    在靜默期之後,動物被在被處死之前,回到他們在動物設施中的家的籠子裡1周電生理學實驗。對照動物是年齡匹配的同窩動物。全細胞膜片鉗通過斷頭處死幼鼠(P16-23),然後立即處死腦解剖。這表明類型甲型和乙型PCs在電生理學上不同,且噪聲暴露增加對於甲類和乙類個人電腦,變化性不同,但方向不同。
  • 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該研究通過在頭部固定小鼠中建立一套聽覺相關的抉擇行為任務,同時使用雙光子成像技術記錄清醒小鼠的聽覺皮層第2/3層群體神經元的反應,解析了對感覺信息進行範疇化(categorization)的皮層神經元群體運算機制。
  • 研究人員推翻了哺乳動物聽覺系統敏感性的假設
    到目前為止,30多年的研究已經使聽覺科學家確信,負責適應的分子和蛋白質已經被弄清楚了。最早發表於1987年的關於適應性工作原理的流行模型聲稱,毛細胞的聲音敏感「天線」(稱為發束)在適應過程中經歷了一個機械變化,例如發束硬度的降低導致MET敏感性的降低。據出國看病機構和生元國際得知,隨後幾十年的輔助實驗表明,滿足適應需要一種運動蛋白,肌球蛋白1c。
  • 細說大腦的聽覺系統,聽覺究竟是怎麼從聲音中產生的?
    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聽覺究竟是怎麼從聲音中產生的,我們是通過耳朵聽見聲音的,可是聲音進了耳朵後究竟去了哪裡,怎麼就形成聽覺了呢?我們聽到的聲音其實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的物體會引起周圍的介質,比如空氣跟著發生振動,隨著這些介質分子的前後震動,聲音便傳播開來。我們的兩隻耳朵長在頭的兩邊,像兩面小扇子一樣,向後面張開。
  • 研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該研究通過在頭部固定小鼠中建立一套聽覺相關的抉擇行為任務,同時使用雙光子成像技術記錄清醒小鼠的聽覺皮層第2/3層群體神經元的反應,解析了對感覺信息進行範疇化(categorization)的皮層神經元群體運算機制。負責該項目的研究人員對皮層大量神經元活動進行記錄和統計分析,發現在聽覺皮層中存在範疇抉擇相關的單細胞反應,並且,聽覺皮層神經元的信息編碼會根據任務需要發生動態變化。
  • 聽覺的傳導&耳鳴的產生
    想要弄清楚耳鳴的產生,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聽覺是如何形成的,
  • 我國科學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探秘:大腦裡的信息分類
  • 揭開聽覺受體謎團,上海專家確認聽覺轉導的離子通道基因編碼
    聽覺不僅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也是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問題之一。五種感官中,介導嗅覺、味覺、視覺、觸覺的受體基因早已被相繼確定,但是,聲音感知的核心——負責聽覺轉導的離子通道是由哪個基因編碼的,一直是個謎。閆致強教授與團隊學生。
  • 音樂聽覺訓練要趁早
  • 科普:飛蛾是聽覺高手的秘密
    新華網倫敦10月23日電(記者黃堃)自然界中有許多聽覺高手。英國研究人員最近發現,飛蛾耳朵中鼓膜的靈敏度高得讓人難以置信,聲波哪怕只引起鼓膜一個原子大小的振幅,其聽覺系統也能發出相應的電信號。
  • 2019廣東教師招聘備考資料體育「運動生理學」綜合試題(二)
    2019廣東教師招聘備考資料體育「運動生理學」綜合試題(二) 一、選擇題1.下列各選項,其分支學科是運動生理學的是()。A.生物學B.生理學C.動物學D.體育科學答案:B2.機體的內環境是指()。A.細胞內液B.血液和淋巴液C.組織液D.細胞外液答案:D3.可興奮細胞興奮時,共有的特徵是產生(0。
  • 松果體的作用機制_內聽覺——《童教》
    現在我還要告訴你另外一個驚人的觀點---松果體不單單是處理輸出視覺信號,它還處理輸出聽覺信號,是我們內在的聲音來源。就好像電視機不單有視覺畫面,還同步有聲音。它可以對視覺和聽覺信號進行解碼轉換最後輸出。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不出聲思考問題的時候,是不是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在裡面講話呢?
  • 聽覺訓練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1)聽覺注意:要喚醒聾兒「沉睡」的殘餘聽力,讓他對周圍的各種聲音的存在引起注意和察覺。開始可從低頻段起步,向中高頻推移,常用的方法有:擊鼓傳花,聽聲跳繩,聽聲舉旗等。(2)聽覺識辨:聾兒不僅能感到聲音的存在,還要對周圍的各種聲音加以辨識,包括對聲音不同響度、音調、方位的辨識,讓聾兒知道自然界存在著不同的聲音,而且聲音是多種多樣的。訓練的方法可從識別不同聲音的大小(即響度)、長短開始,然後了解不同的聲音代表不同的信號。如辨別自行車鈴聲、汽車喇叭聲和火車鳴笛聲等。
  • 為證明蜘蛛的聽覺在腳上
  • 音頻頻率與人耳的聽覺
    ,已經聽不到了,因為人耳聽覺的最高頻率是15.1KHz。但是,人可以通過人體和頭骨、顱骨將感受到的16~20KHz頻率的聲波傳遞給大腦的聽覺腦區,因而感受到這個聲波的存在。這段頻率影響音色的韻味、色彩、感情味。如果音響系統的頻率響應範圍達不到這個頻率範圍,那麼音色的韻味將會失落;而如果這段頻率過強,則給人一種宇宙聲的感覺,一種幻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使人有一種不穩定的感覺。因為這些頻率大多數是基音的不諧和音頻率,所以會產生一種不安定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