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第 155 題 生理學 X 型題
下列結構中,受損後可產生感音性耳聾的有
A. 咽鼓管
B. 螺旋器
C. 血管紋
D. 聽骨鏈
題目解析
1. 聲波傳入內耳主要有氣傳導和骨傳導兩種方式,其中以氣傳導為主,其路徑為:聲波 → 外耳道 → 鼓膜振動 → 三個聽小骨 → 卵圓窗膜 → 耳蝸。
2. 傳音性耳聾:鼓膜或中耳病變引起氣傳導明顯受損,稱傳音性耳聾。感音性耳聾:耳蝸病變引起感音性耳聾。
3. A 選項咽鼓管受損會使得鼓膜內陷,D 選項是聽骨鏈受損,都會影響聲波向內耳傳導,是傳音性耳聾。(AD 錯)
4. B 選項螺旋器(Corti 器)是位於耳蝸基底膜上的聽覺感受器,C 選項血管紋是耳蝸內電位產生的結構,所以 Corti 器、血管紋受損都導致感應性耳聾。(BC 對)
本題可參考《生理學》人衛 8 版教材 P320。
本題答案
BC
考點講解
【2017 年大綱 生理學(九)神經系統的功能 9. 聽覺:人耳的聽閾和聽域,外耳和中耳的傳音作用,聲波傳入內耳的途徑,耳蝸的感音換能作用,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
本題的音頻講解請點擊這裡哦
一、人耳的聽閾和聽域
1. 聽閾
對於每一頻率的聲波,都有一個剛好能引起聽覺的最小強度,稱聽閾。在聽閾以上繼續增加聲壓,當增加到某一程度時,不僅聽感受增強,而且鼓膜產生痛感,此時的聲壓稱為最大可聽閾,為人類所能忍受的最強聲壓。
2. 聽域
人耳能感受的聲音頻率和強度的範圍稱為聽閾。人耳能感受的振動頻率是 20~20000 Hz,最敏感的聲波頻率時 1000~3000 Hz,人類的語言頻率是 300~3000 Hz。
二、外耳和中耳的傳音作用
1.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組成。耳廓具有集音作用,外耳道具有傳音和增壓的作用。
2. 中耳由鼓膜、聽骨鏈、鼓室和咽鼓管組成。中耳主要功能是將聲波刺激能量準確高效地傳給內耳。其中鼓膜和聽骨鏈在傳音過程還起增壓作用。
(1)鼓膜
是一個漏鬥狀壓力承受裝置,能夠複製外加振動頻率,具有較好的頻率響應和較小失真度。
(2)聽骨鏈
由錘骨、砧骨及蹬骨組成。錘骨柄附著於鼓膜內面中心,蹬骨腳板與卵圓窗膜相貼,砧骨居中。傳音順序為鼓膜 → 錘骨 → 砧骨 → 蹬骨 → 卵圓窗膜。聲波經聽骨鏈其振動壓強增大 24.2 倍,振幅減小約 1/4,此為中耳的增壓減幅作用。
(3)咽鼓管
是連接鼓室和鼻咽部的通道,其鼻咽部開口處於閉合狀態,在吞咽、打呵欠時開放,開放時可使鼓室與外界大氣相通而維持鼓室內外兩側壓力平衡,對維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狀和振動性能具有重要意義。咽鼓管阻塞時(炎症),鼓室空氣吸收導致鼓膜內陷,產生耳鳴。
三、聲波傳入內耳的途徑
1. 氣傳導
聲波 → 外耳道 → 鼓膜振動 → 三個聽小骨 → 卵圓窗膜 → 耳蝸(主要)。
2. 骨傳導
聲波 → 顱骨振動 → 耳蝸內淋巴的振動(生理情況下作用微小)。
3. 傳音性耳聾
鼓膜或中耳病變引起氣傳導明顯受損,稱傳音性耳聾。此時骨傳導不受影響甚至相對增強。
4. 感音性耳聾
耳蝸病變引起感音性耳聾,此時氣傳導與骨傳導同樣受損。
四、耳蝸的感音換能作用
1. 耳蝸的功能結構要點
(1)耳蝸由骨質管盤旋而成,在耳蝸管橫切面上,由前庭膜和基底膜將管腔分為前庭階、鼓階和蝸管。
(2)前庭階與卵圓窗膜相連,內有外淋巴。鼓階與圓窗膜相連,內有外淋巴。前庭階與鼓階在耳蝸頂部通過蝸孔溝通。蝸管是一個盲管,內有內淋巴。
(3)基底膜上的聽覺感受器為螺旋器(Corti 器), 當中與聽覺有關的是毛細胞,毛細胞的頂部與與蝸管內淋巴接觸,其底部與鼓階外淋巴接觸,且底部有豐富的聽神經末梢。蓋膜位於基底膜上方,一側與蝸軸相連,一側游離於內淋巴。
2. 基底膜的振動和行波理論
(1)途徑
聲波振動 → 鼓膜 → 聽骨鏈 → 卵圓窗膜 → 外淋巴 → 前庭階、鼓階 → 導致前庭膜、基底膜振動 → 圓窗膜。圓窗膜起著緩解耳蝸內壓力變化的作用。
(2)振動的方向
振動從基底膜蝸底向蝸頂傳遞,聲波頻率越高,行波傳播越近,最大振幅出現的部位越靠近蝸底部;相反,聲波頻率越低,行波傳播的距離越遠,最大振幅出現的部位越靠近蝸頂部。靠近蝸底部的基底膜與高頻聲波發生共振,蝸頂部的基底膜與低頻聲波發生共振。因此耳蝸底部受損主要影響高頻聽力,耳蝸頂部受損主要影響低頻聽力。
3. 耳蝸的生物電現象
(1)耳蝸內電位
內外淋巴中離子組成差異很大,內淋巴中的 K+ 濃度比外淋巴中高 30 倍,外淋巴中 Na+ 比內淋巴中高 10 倍,這造成靜息狀態下耳蝸不同部位存在電位差。靜息狀態以外淋巴電位為參考零電位,則蝸管內淋巴的電位為 +80 mV,稱耳蝸內電位。耳蝸內電位對基底膜機械移位很敏感。
(2)耳蝸微音器電位
耳蝸受到刺激時在耳蝸及其附件結構所記錄到的一種與點播頻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電位變化,稱耳蝸微音器電位。呈等級式反應,隨刺激強度增加而增大。特點是:無閾值,無潛伏期和不應期,不易疲勞,不發生適應現象。
(3)聽神經動作電位
耳蝸對聲音刺激產生反應後出現的向聽覺中樞傳遞聲音信息的電位。
(4)整體過程
基底膜振動時,毛細胞和基膜相對位移,耳蝸內電位對基底膜機械移位很敏感,此時膜電位變化,產生微音器電位,刺激蝸神經產生動作電位,由聽神經動作電位傳導到聽覺中樞整合而產生聽覺。
五、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
在人類,中樞聽皮層的各個神經元能對聽覺刺激的持續時間、聲音頻率、方向等參數做出反應。對於聲音頻率,人類的語言頻率是 300~3000 Hz,人耳能感受的振動頻率是 20~20000 Hz,最敏感的聲波頻率時 1000~3000 Hz。
思考題
耳蝸底部和頂部病變分別主要損害的是高頻還是低頻聽力?
點擊「 閱讀原文」下載最新版「西綜題庫」,隨時隨地刷題漲分。
醫學生「醫學考研路上,你不孤單」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投稿及合作請聯繫 app@d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