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童教教育 曾冠茗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轉載請聯繫作者
一、松果體的作用機制---內聽覺
我們前面說到松果體的內視覺作用機制,它是我們合成想像的輸出埠。這個觀點絕對讓很多人覺得非常新穎和驚訝。現在我還要告訴你另外一個驚人的觀點---松果體不單單是處理輸出視覺信號,它還處理輸出聽覺信號,是我們內在的聲音來源。就好像電視機不單有視覺畫面,還同步有聲音。它可以對視覺和聽覺信號進行解碼轉換最後輸出。
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不出聲思考問題的時候,是不是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在裡面講話呢?這就是所謂「內在言語」(inner speech),心理學上還有不少人專門來研究這個小小的內在聲音,但是沒有能夠說清楚。
耳朵聽見聲音信號,是聲音的輸入埠,我們嘴巴可以發出語言,這個相當於聲音的外置輸出埠,而不說話在閱讀文字或者進行語言性思考的時候,就會啟動內在聲音輸出埠,就是松果體的內聽覺(inner speech)。
二、人是如何聽見東西
我們人是如何聽見東西的呢?
這個和我們前面描述看見東西的過程非常的類似,只不過換成聽覺系統。首先是耳膜感應聲音的振動,然後把振動轉換成電信號傳遞到韋尼克區(聽覺輸入處理中心),和視覺枕葉的功能一樣,它主要是對聲音信號進行分析、比較,然後再分布式存儲。耳朵正常就能聽見聲音,但是需要韋尼克區正常才能理解、辨別聽見的是什麼東西。
圖:語言性中樞
三、人是如何說話的
我們人是如何說話的?
通過神經影像技術監測到一些大腦區域,我們對話或者正常講話的過程,它要調用韋尼克區的聲音信息,還要調用布洛卡氏區(說話中樞,控制口腔肌肉運動)。但是,現在不為人知的關鍵的是,松果體也參與這個過程,沒有松果體的整合工作,我們的發音器官很完善,我們的大腦皮層很健康都絕對沒法發出正常的、有意義的聲音。本質上,外放的聲音只不過是在複製松果體「內聽覺」小小的聲音而已。如果有更加精密的儀器的話,一定能夠測量出我們在正常說話的時候,松果體該是多麼的忙碌在工作啊!期待更多的科學發現來證明這些觀點。
那麼,我們的內在說話(inner speech)是如何進行的呢?
內在說話也要調用韋尼克區的信息,甚至也會激活布洛卡氏區。就是即使不出聲,但是大腦也在模擬這個過程。當然,在這一過程當中,松果體也全程的參與,這個內在的小小聲音就來自松果體。
三至八歲的低齡孩子偏向使用視覺型來思考,但是,隨著語言能力的加強,聽覺型思考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到我們成年之後,絕大多數都是偏向聽覺型來思考。要麼是偏視覺型思考要麼是偏聽覺型思考或者兩者摻雜,不管是那種類型,都需要使用到松果體的整合能力。松果體就是整合的中心,是大腦意識中心。意識的本質是「覺或者本覺」,視覺,聽覺等都是從「覺」這個本體當中延伸出來的,是接受外界信息來源,是分別、比較、辨識、判斷的基礎,是賴以思考的腳手架。
那麼,一定會有好奇的朋友會追問:覺是什麼?覺的本質是什麼?關於這個話題這裡不便展開,我另外有書來分解,請大家關注。
作者曾冠茗簡介
童教創始人 零秒思維繫列創始人
禪書法創始人 五行結構思維創始人
世界記憶大師教練 商業邏輯教練
頂級大腦認知專家 國學大師
從事潛能開發15年,讀過2萬本以上書籍,帶領團隊培養出近百位記憶大師,3000位潛能開發師,馮德全早教研究員,華南教科所研究員,同時擔任上百家全腦教育機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