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離弄清楚包括記憶在內的絕大多數大腦功能的生理機制還有非常遙遠的路要走,有一個最常見的比喻是,假如把大腦的全部功能搞清楚比喻成一公裡的話,那麼,我們現在只走出了一釐米。這就是目前公認的腦科學界的研究現狀。
聽眾思語行想問我關於"松果體"和"腦潛能"的問題。他說目前社會上有好多培訓機構在做這方面的事情,都是商業在推動著做。因為沒有公開普及,有些神秘色彩。現在特別想知道,有沒有這方面科學權威的解釋或是資料可供參考。希望得到您的回覆。此致敬禮。
松果體在哪?
可能有一些聽眾不知道什麼是松果體,按照解剖學定義,松果體是一個位於脊椎動物腦中的小內分泌腺體,是人體最小的器官。松果體因為形狀像一顆小松果而得名。它在腦部中央的附近,介於兩個大腦半球之間,被裹在兩個圓形的丘腦的接合處。形象地說,大概就是從人的眉心位置扎一根針進去,大約扎到腦子的中心時,就差不多扎到松果體了。
我現在很難考證處松果體最早是在什麼時候發現的,反正我大概是在 20 多年前就聽說過"松果體"了,總之,那個時候談到松果體差不多總是與開天眼之類的超自然現象聯繫在一起的。
據說笛卡爾就把它稱為"靈魂之作",認為松果體是思維能力與肉體之間的連接點。
國內有一些腦潛能培訓機構往往都打著松果體的招牌,例如,我們可以在一家位於上海的超感官培訓中心的介紹上看到這樣的內容[1]:
間腦連接著松果體,通過訓練激活間腦和松果體後,不僅能將短期記憶變為長期記憶,還能加強左右腦的聯繫,也就是聯想能力。而這種聯想能力可以反應一個人的訊息提取和轉換的速度,這也是一個人的思維和思考速度快慢的標準。
先講腦科學
那麼,松果體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神奇的功能呢?我想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談一點與科學精神有關的內容。
把人體的某一個器官的具體功能弄清楚,是現代醫學和生理學的研究課題。人體的器官和功能是非常複雜的,尤其是大腦的功能。而我們目前在對人腦的研究方面,進展是非常有限的。
最大的困難在於,人體實驗由於受到科學倫理方面的限制,科學家們不能隨心所欲地設計實驗,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和底線需要遵守。
因此,對於大腦的物理結構我們可以通過解剖屍體和各種現代掃描的方法弄清楚,但是對於具體大腦的某個區域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就不可能在死人身上進行。只能通過動物實驗或者是 非常受限的實驗在活人身上進行。
我們現在離弄清楚包括記憶在內的絕大多數大腦功能的生理機制還有非常遙遠的路要走,有一個最常見的比喻是,假如把大腦的全部功能搞清楚比喻成一公裡的話,那麼,我們現在只走出了一釐米。這就是目前公認的腦科學界的研究現狀。
所以,當你看到那個腦潛能培訓機構寫出這樣的話"通過訓練激活間腦和松果體後,不僅能將短期記憶變為長期記憶,還能加強左右腦的聯繫,也就是聯想能力"就基本上已經可以判定為不實描述。
何況在文章中也沒有提到任何相關的研究論文。要知道,有能力做大腦功能研究的科研機構在全世界範圍來說並不多,每一篇有關大腦研究的最新權威期刊上的論文基本上都會被廣泛的報導。
松果體到底有啥用?
當然,為了保險起見,我還是花了一定的時間在 SCIE論文庫中檢索與"松果體"有關的研究論文。不難發現,科學界對於松果體的作用,是有比較一致的結論的,那就是松果體負責製造褪黑素,而褪黑素會影響睡醒模式,也會對季節性晝夜節律功能的調節起作用。
一些脊椎動物如果暴曬在光線下,可以啟動在松果體內的酶的連鎖反應,校正晝夜節律。因為人體中的松果體可以通過眼睛感知光線的存在,也被稱為"第三隻眼"。
所以,通俗地說,松果體跟人的睡眠質量還有倒時差的能力有關。如果有一家培訓機構以松果體之名,宣稱可以通過訓練改善你的睡眠質量,那可能還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如果扯到記憶力甚至其他超自然的能力,就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
注意,我不會去輕易否定別人,我只能肯定這沒有科學依據,因為科學依據的唯一來源只能是科學論文或者其他受到科學界認可的書面資料,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來源都不能算是科學依據。但你要說是神學依據、哲學依據或者古老的文化傳統依據,那我就沒有資格瞎評判了。
論文《再次聚焦在松果體上》
有意思的是,我在論文檢索過程中,看到一篇 2018 年 7 月剛剛發布的權威期刊論文。從這篇論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科學家在研究松果體時,他們到底是通過什麼方法研究,研究的又都是些什麼?
這篇論文題為"再次聚焦在松果體上"(Shining new light on the pineal gland)[2]。研究人員來自德國弗萊堡大學,這是一所創辦於 1457 年、歷史悠久的歐洲知名高等學府。而刊發這篇論文的是一本名為《發育》的生物學期刊,它發表的論文都經過同行審議。
弗萊堡大學2009 年時,這本期刊還被專業圖書館協會列為過去 100 年 Top 100 的生物學藥學期刊[3]。論文的下載地址我已經附在了本期文稿中,有興趣可以自行閱讀原文。
那麼,這篇論文到底說了啥?
首先,能發表在專業生物學期刊上的論文都是有實驗支撐的,而研究松果體,不可能直接對著人做活體實驗,所以研究人員研究的對象是斑馬魚。
斑馬魚其次,比起那種"能提升腦潛能、能提高精神力"這樣的鍵盤俠,真正能獲得刊發的研究成果也通常只有那麼一點點。
松果體位於人類大腦的深處,但在斑馬魚這裡,它直接就長在了頭骨的下方。松果體在人和魚身上的作用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在黑暗環境下釋放褪黑素。而當光線照進來時,人身上的松果體通過眼睛感知,停止褪黑素的釋放,而斑馬魚則不用繞個彎,通過松果體就可以直接感光。
研究人員使用了先進的遺傳工具進行實驗。
他們發現:如果斑馬魚不能產生腦特異性同源蛋白質(Bsx),松果體中的光敏細胞就不能正常發育,也無法釋放褪黑素。
早期的研究表明,斑馬魚中的褪黑素缺乏會擾亂睡眠-覺醒周期的形成。這時候的魚,就類似為了工作熬夜、為了看世界盃晚睡、為了玩手機不入眠的人。
研究人員選擇斑馬魚作為實驗對象是有原因的。
這種 4 釐米長的魚類已經成為了遺傳研究領域最受歡迎的實驗動物。它繁殖速度驚人,雌性一周可以產卵 300 個,每個卵三四個月內就能成熟。而且它的胚胎是透明的,研究人員在早期階段,就可以直接觀察發育中的胚胎細胞。作為一種脊椎動物,它還擁有許多與人類相同或相似的基因。
正是因為這些特質,研究人員才有了新發現,缺乏 Bsx 會對大腦產生有趣的影響:
胚胎發育的第二天,一小組細胞會從松果體中出來,進入到大腦的左側部分。這些細胞使周圍組織發育出了左半腦的特徵。而如果 Bsx 缺乏,這些細胞就不會形成,魚會發育出兩個右腦,之後也無法產生褪黑素。而如果左右半腦完全對稱,魚會產生於類似焦慮的行為異常。
這就是這篇論文的大概內容,研究的主題還是與褪黑素有關,研究的對象是與人類有著一定相似性的斑馬魚。
提防雅俗聯姻的騙術
好了,說到這裡,我基本上可以比較有把握地回答這位聽眾了,目前沒有任何被科學共同體認可的研究指出松果體與腦潛能有關,就我所知,在生理學中,也並沒有"腦潛能"這樣的科學術語,也就是說,連腦潛能都還不是一個科學界認可的概念,當然也就更談不上開發腦潛能有什麼科學依據了。
現在社會上最流行的一種騙術就是雅俗聯姻,把一些聽上去很高深的生物化學術語與日常口語中的通俗詞彙結合起來,這樣的好處就是普通老百姓能聽懂其中的一半,但他們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讓你聽不懂另外一半。人都會有一種心理定式,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十句話中,有 9 句是真話,那夾雜著的一句假話也就很容易讓人相信了。
我希望大家能建立這樣的一個信念,現代社會已經是一個信息高度流通的社會,凡是任何真正能滿足人們需求的商品,都不會深藏不露,恰好被你碰上的。如果說我們真能發現某一種方法可以提高人的記憶能力,那麼,你放心,全世界的醫療機構都不會放過這種機會的。凡是那些讓你感覺很神奇,人人都需要,但又很奇怪為什麼沒有傳播開來的事情,通常只有兩種可能,一種就是騙人的,第二種就是隱瞞了某些嚴重的副作用信息。
反正我還沒有看到例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