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揭示視皮層的下行反饋選擇性地調節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揭示視皮層的下行反饋選擇性地調節
從丘腦到視皮層的視覺信息輸入

2017-01-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大腦的一個顯著特徵——以視覺系統為例——是來自外界的感覺刺激的獲取以及認知的產生是由大腦皮層內相互平行的上行投射與下行反饋神經系統共同完成的。在神經突觸連接的數量上,神經元下行反饋遠大於上行投射,揭示這些廣泛分布的神經反饋的功能、組織結構以及它們如何參與調控、整合上行投射視覺信號的神經機制是當前視覺神經科學家的重大挑戰。20161217日,《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偉研究組題為《視皮層反饋對丘腦外膝體神經元感受野反應特性的局部增益調節》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採用在體神經電生理和神經藥理學實驗方法,探索初級視皮層第6層反饋神經元是如何通過調製丘腦外膝體神經元感受野的空間反應特性,從而調製視覺信號在丘腦外側膝狀體和初級視皮層神經環路中的信息加工和處理。

  利用當前最新的光遺傳學手段,在大小鼠模型上研究視覺反饋的功能,獲得了很大進展,但由於是大面積光照刺激視皮層整體表面,而非局部定點直接光刺激第6層反饋神經元,因此所揭示的是非專一的視皮層整體反饋調控效應。通過微電泳GABAB受體拮抗劑,局部增強(Focal activation)視覺模型動物貓初級視皮層V1區第6層群體細胞的反應(即在一個方位選擇性功能柱內的定點局部區域),王偉等研究了背外側膝狀核(外膝體)單細胞感受野的二維空間結構和反應增益的因果變化關係(causal relationship)(圖1)。研究發現,這種局部定點增強的視皮層第6層反饋輸入可以增強或抑制外膝體神經元的視覺反應。受調製的外膝體神經元的感受野,存在視網膜空間位置的拓撲特異性,即與視皮層神經元的最優方位朝向密切相關。此外,局部定點增強的視皮層反饋輸入還造成了外膝體神經元感受野的增大、縮小或感受野中心的漂移,這些細胞感受野位置的變化,與在高級皮層區域觀察到的空間注意的效果一致。這些結果表明,視皮層第6層反饋神經元,可以根據視皮層神經元的視覺偏好特徵,調節丘腦神經元的反應增益和空間濾波特性。因此,通過丘腦視皮層丘腦神經環路(reciprocal circuits),V16層反饋神經元可以靈活地調節與視皮層神經元反應特性相關聯的視覺信息,從丘腦流向視皮層(圖2),從而動態地適應不斷變化的視覺環境和視覺任務。

  預測編碼理論(「貝葉斯大腦」)是目前最流行的關於大腦是如何工作的重要假說,它提供了適用於從突觸到精神分裂症等複雜疾病的一個大腦工作原理框架,用來了解大腦內在連接和工作模式。王偉等的早期研究發現(Wang et al., Nat.Neurosci. 2006; Andolina et al., PNAS, 2007)已被使用預測編碼理論的視覺計算模型成功預測和模擬。該研究工作為自上而下的視覺感知計算建模增加了另一個維度空間。

  該工作由神經所研究員王偉、副研究員Ian M. Andolina博士後陸一梁及其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合作者,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157107881601628、「973」項目、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BBSRC-G022305MRC-G0701535支持下完成。

 

  1A,研究方法和實驗流程。V1的第6層提供> 60%的單和雙突觸輸入到丘腦外膝體(dLGN)。研究人員使用微電泳方法在V1區第6層施加GABAB拮抗劑CGP,定點地局部增強V1反饋細胞的視覺反應,並同時記錄多個dLGN細胞二維空間感受野(RF)的反應。B,在V1的因果藥理學操縱之前,期間和之後的V1dLGN的細胞RF示例圖。C,兩個同時記錄到的dLGN細胞顯示在V1因果操作期間其反應增益的變化,一個增加(細胞2), 另一個則減少(細胞1)。D,大多數因果效應與V1細胞的最優方位調諧功能相關。

 

  2:當前工作總結:前饋與反饋神經投射和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其一個重要特徵是反饋的調節功能匹配前饋神經連接的功能特異性。

  大腦的一個顯著特徵——以視覺系統為例——是來自外界的感覺刺激的獲取以及認知的產生是由大腦皮層內相互平行的上行投射與下行反饋神經系統共同完成的。在神經突觸連接的數量上,神經元下行反饋遠大於上行投射,揭示這些廣泛分布的神經反饋的功能、組織結構以及它們如何參與調控、整合上行投射視覺信號的神經機制是當前視覺神經科學家的重大挑戰。2016年12月17日,《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偉研究組題為《視皮層反饋對丘腦外膝體神經元感受野反應特性的局部增益調節》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採用在體神經電生理和神經藥理學實驗方法,探索初級視皮層第6層反饋神經元是如何通過調製丘腦外膝體神經元感受野的空間反應特性,從而調製視覺信號在丘腦外側膝狀體和初級視皮層神經環路中的信息加工和處理。
  利用當前最新的光遺傳學手段,在大小鼠模型上研究視覺反饋的功能,獲得了很大進展,但由於是大面積光照刺激視皮層整體表面,而非局部定點直接光刺激第6層反饋神經元,因此所揭示的是非專一的視皮層整體反饋調控效應。通過微電泳GABAB受體拮抗劑,局部增強(Focal activation)視覺模型動物貓初級視皮層V1區第6層群體細胞的反應(即在一個方位選擇性功能柱內的定點局部區域),王偉等研究了背外側膝狀核(外膝體)單細胞感受野的二維空間結構和反應增益的因果變化關係(causal relationship)(圖1)。研究發現,這種局部定點增強的視皮層第6層反饋輸入可以增強或抑制外膝體神經元的視覺反應。受調製的外膝體神經元的感受野,存在視網膜空間位置的拓撲特異性,即與視皮層神經元的最優方位朝向密切相關。此外,局部定點增強的視皮層反饋輸入還造成了外膝體神經元感受野的增大、縮小或感受野中心的漂移,這些細胞感受野位置的變化,與在高級皮層區域觀察到的空間注意的效果一致。這些結果表明,視皮層第6層反饋神經元,可以根據視皮層神經元的視覺偏好特徵,調節丘腦神經元的反應增益和空間濾波特性。因此,通過丘腦—視皮層—丘腦神經環路(reciprocal circuits),V1第6層反饋神經元可以靈活地調節與視皮層神經元反應特性相關聯的視覺信息,從丘腦流向視皮層(圖2),從而動態地適應不斷變化的視覺環境和視覺任務。
  預測編碼理論(「貝葉斯大腦」)是目前最流行的關於大腦是如何工作的重要假說,它提供了適用於從突觸到精神分裂症等複雜疾病的一個大腦工作原理框架,用來了解大腦內在連接和工作模式。王偉等的早期研究發現(Wang et al., Nat.Neurosci. 2006; Andolina et al., PNAS, 2007)已被使用預測編碼理論的視覺計算模型成功預測和模擬。該研究工作為自上而下的視覺感知計算建模增加了另一個維度空間。
  該工作由神經所研究員王偉、副研究員Ian M. Andolina、博士後陸一梁及其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合作者,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1571078和81601628、「973」項目、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BBSRC-G022305和MRC-G0701535支持下完成。
 
  圖1:A,研究方法和實驗流程。V1的第6層提供> 60%的單和雙突觸輸入到丘腦外膝體(dLGN)。研究人員使用微電泳方法在V1區第6層施加GABAB拮抗劑CGP,定點地局部增強V1反饋細胞的視覺反應,並同時記錄多個dLGN細胞二維空間感受野(RF)的反應。B,在V1的因果藥理學操縱之前,期間和之後的V1和dLGN的細胞RF示例圖。C,兩個同時記錄到的dLGN細胞顯示在V1因果操作期間其反應增益的變化,一個增加(細胞2), 另一個則減少(細胞1)。D,大多數因果效應與V1細胞的最優方位調諧功能相關。
 
  圖2:當前工作總結:前饋與反饋神經投射和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其一個重要特徵是反饋的調節功能匹配前饋神經連接的功能特異性。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腦室旁灰質異位發生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腦室旁灰質異位發生機制 2015-01-19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在這項研究中,熊志奇研究組發現一個與唐氏綜合症相關的基因­——鈣調磷酸酶調節蛋白1(Regulators of calcineurin 1,RCAN1)——在大鼠皮層發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利用短髮夾RNA(shRNA)下調Rcan1的表達會影響神經前體細胞的增殖以及神經元的放射狀遷移,並且導致腦室旁灰質異位的發生。
  • Nature | 視皮層神經元方向選擇性的空間連接特徵
    此前有多項研究證明,在初級視皮層,皮層2/3層神經元對刺激的方向定位被認為與具有相似選擇性的皮層內信息輸入有關【1-4】,然而,單個神經元的興奮性輸入可有多個刺激偏好性,其抑制性輸入也可多種多樣且可不具有選擇性。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2014-12-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小】 語音播報   組蛋白的表觀遺傳修飾以一種高度動態的變化過程來調節基因表達和生命活動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等揭示亞精胺對免疫性疾病作用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亞精胺對實驗性自身腦脊髓炎的治療作用和機制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互作新機制
    該研究結果揭示了結瘤因子在時空上調節ROP10蛋白在根毛頂端質膜上的定位和激活,而且ROP10以GTP結合的激活形式與結瘤因子受體激酶互作,從而被招募參與控制共生早期過程中根毛變形和捲曲,起始根瘤菌侵染。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植物為了應對不良的環境條件,在加速合成次生代謝產物的同時又減慢生長,從而協調抗逆與生長之間的平衡。赤黴素(GA)是促進植物生長的重要激素,受GA信號傳導途徑關鍵因子DELLA蛋白的負調控。這項研究揭示了調控植物生長與花青素介導的逆境適應之間動態平衡的分子機制。該項目得到國家科技部「973」項目和基金委的資助。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端粒酶蛋白亞基與RNA亞基的相互作用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於5月4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雷鳴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protein-RNA recognition in telomerase,揭示了端粒酶催化蛋白亞基與
  •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17   今日/總瀏覽:1/2831
  •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2017-02-1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粉管生長方向調控機理
    2月29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永飛研究組題為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 18 is an essential Ca2+ channel in pollen tube tips for
  • 朱學良課題組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
  • 上海生科院揭示SUMOylation維持果蠅精巢幹細胞穩態的新功能
    這一工作揭示了SUMOylation信號通路在精巢發育中的重要功能,以及該通路與Hh信號通路之間的Cross-talk對精巢發育調控的重要生物學功能。  呂向東和潘晨宇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張雷以及營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宋海雲的大力協助,得到了生化與細胞所細胞分析技術平臺、分子生物學技術平臺、果蠅資源與技術平臺以及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的支持,獲得中國科學院及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基金資助。
  • 上海生科院揭示DNA甲基化對番茄果實成熟的重要作用
    上海生科院揭示DNA甲基化對番茄果實成熟的重要作用 2017-06-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該研究利用CRISPR/Cas 9技術獲得了番茄sldml2 的突變體植株,發現了番茄SlDML2 調節的DNA去甲基化不僅可以激活成熟需要的基因,同時還可以抑制成熟不需要的基因,在調節番茄果實成熟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2017-10-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研究通過對藜麥基因組的高質量組裝和鹽泡細胞的轉錄組分析,揭示了藜麥耐鹽和高營養價值的分子機制。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是源自美洲安第斯山脈的一種假穀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近年來,全球藜麥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其種子均衡的營養組成,也是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選定的太空人食物。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  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
  • 研究揭示細胞自主性調節皮層神經元極化的新機理
    該研究揭示,Wdr47蛋白通過影響Camsap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選擇性地調節微管動態性,從而調控胚胎發育過程中皮層神經元的極化。神經元(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它們通常具有多根短而粗的樹突以及一根長而細的軸突分別用於接收和輸出生物信號。因此,神經元不論在形態還是功能上都是高度極性化的。神經元發育異常會導致精神或運動性疾病。
  • 上海生科院揭示光合碳代謝效率調控新機制---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揭示光合碳代謝效率調控新機制 2016-06-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該研究通過解析Rubisco乙醯化修飾對其活力調控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光合碳代謝效率適應體內能量狀態的調控新機制。
  •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08   今日/總瀏覽:1/1892
  • 張朋課題組揭示人類視皮質區層特異的注意調控機制
    本研究通過亞毫米解析度的多模態分層fMRI 技術研究了注意如何通過前饋和反饋通路調節人類視皮層的對比度信息加工。研究結果表明,自上而下的空間注意主要通過反饋通路調製人腦視皮層表層和深層的對比度響應,表現為乘性增益;而注意對前饋輸入相關的V1中間層的調製較弱,表現為對比度敏感度提升。
  • 張朋課題組通過7T的fMRI揭示視皮質區層特異的注意調控機制
    本研究通過亞毫米解析度的多模態分層fMRI 技術研究了注意如何通過前饋和反饋通路調節人類視皮層的對比度信息加工。研究結果表明,自上而下的空間注意主要通過反饋通路調製人腦視皮層表層和深層的對比度響應,表現為乘性增益;而注意對前饋輸入相關的V1中間層的調製較弱,表現為對比度敏感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