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因組研究思路(一)林木篇

2020-08-12 北京百邁客生物科技

隨著三代測序(PacBio和Nanopore)技術的不斷發展,已有越來越多的植物完成的基因密碼的破譯,然而在高質量基因組破譯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領域物種(如林木,中藥,農作物,園藝作物,水生植物等)的基因組研究思路又是怎樣的呢?從本章節起,小編分期為各位讀者帶來植物領域物種研究思路,本期我們重點介紹下林木基因組研究思路。

林木是木本植物的總稱,包含喬木、灌木和木質藤本之分,林木主要是種子植物。中國約有8000種林木。分為榕樹、楊樹、柳樹、柏樹、松樹等。由於林木的生長周期長,構建家系群體耗時,難度較大,但自然種群居多,所以針對林木類基因組主要採用群體進化及轉錄組等手段進行相應生物學問題的研究


林木基因組研究技術路線

林木基因組重點研究思路(一)基因組+群體進化

案例(1):開心果基因組

基因組組裝策略:Illumina+PacBio

基因組組裝結果:組裝基因組大小671 Mb;Contig N50=75.7 Kb;

群體進化研究:群體材料選擇(重測序):107個開心果(93個馴化+14個野生)、35個不同野生黃連木屬物種;

圖1 體進化分析

研究結果1:揭示了開心果的兩步馴化過程(栽培種質分為兩個群。栽培種Group I的LD值最高,栽培種Group II和野生開心果的LD衰減值相近。Group II包括 Qazvini,Italiaei和Badami Zarand在內的5種類型的個體,且這些種質被記錄為古代具有種子的材料);


圖2 開心果株型群體馴化(野生/馴化)分析

研究結果2:在開心果中,基因組上約有 9.2 Mb 的區域被鑑定為具有高水平的群體分化,包含665個基因,其中開心果株型可能與 SAUR55 基因的選擇相關,同時該基因 表現出了顯著增加的表達水平;果實重量的變化發生在馴化與人工選擇期間(CYCD7-1基因)。

轉錄組研究:耐鹽機制研究;葉片和根(正常和鹽處理);

圖3 開心果鹽脅迫下轉錄組分析

研究結果:轉錄組研究分析發現編碼幾丁質酶的基因和參與 JA 生物合成途徑的基因可能有助於開心果適應鹽水環境。


案例(2):白桑基因組

基因組組裝策略:Illumina+Nanopore+Hi-C

基因組組裝結果:組裝基因組大小346 Mb;Contig N50=2.7 Mb;

圖1 白桑基因組組裝結果

群體進化研究:群體材料選擇(重測序:~15.6X):134份桑樹種質(132份栽培種,來自中國和日本;2份野生種,來自中國陝西);


圖2 桑樹群體進化分析

研究結果1:利用得到的14 Mb SNP對廣東桑以外的其餘四種桑樹進行了聚類分析,未得到與形態分類相似的聚類結果,基因組數據支持《中國植物志》中將白桑、魯桑、山桑和瑞穗桑這4種栽培桑樹種合併的結論。首次用基因組數據明確了栽培桑樹物種分類,認為白桑、魯桑、山桑和瑞穗桑都屬於一個物種,即白桑(Morus alba L)。


圖3 湖桑(NH-JP/Π HU)馴化群體選擇研究

研究結果2:湖桑祖先群體比非湖桑的祖先群體小,表明湖桑在太湖流域養蠶業的擴張過程中可能經歷了強大的瓶頸或密集的人工選擇;湖桑群體選擇分析揭示馴化過程適應性機制,發現與植物生長,防禦反應,茉莉酸途徑相關基因受到選擇(MDN1HAB1IQM1SBT3)。


案例(3):小墊柳基因組

基因組組裝策略:Illumina+Nanopore+PacBio+Hi-C

基因組組裝結果:組裝基因組大小339 Mb;Contig N50=9.52 Mb;

圖1 小墊柳基因組組裝結果


群體進化研究:群體材料選擇(重測序,~22.1x),77個小墊柳(14個主要棲息地);


圖2小墊柳群體進化分析

研究結果1:小墊柳具有顯著的種群分化,儘管其具有長距離傳播的能力,但種群間的基因流微弱;小墊柳自晚中新世以來的群體波動與劇烈的氣候波動耦合,天空島效應、多樣而異質的生境和氣候波動可能是驅動小墊柳種內群體分化的重要因素;


圖3小墊柳群體選擇(高/低海拔)分析

研究結果2:自然選擇在小墊柳高、低海拔群體中的作用區域和強度都具有顯著的差異,說明分布於橫斷山區海拔高差大、生境多樣而異質的物種可能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發生種下的種群分化(Sabra3G0034400DNA修復,Sabra12G0047600細菌防禦應答,Sabra16G0101100細胞對DNA損傷刺激的應答和對寒冷的應答)。


林木基因組重點研究思路(二)

基因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

案例:海棗樹基因組

基因組組裝策略:Illumina+PacBio+遺傳圖譜

基因組組裝結果:組裝基因組大小772 Mb;Contig N50=897.2 Kb;

圖1 海棗樹(BC4雄株)基因組組裝

群體GWAS研究:群體材料選擇(重測序,~11.3X;):157個海棗品種( 145 個雌性品種和 12 個雄性個體);



研究結果:海棗性別決定區域映射到 12 號連鎖群的遠端,而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21 個果實性狀大多數性狀沒有顯著關聯;海棗果實顏色GWAS研究證實了之前的候選基因(4號連鎖群上~20 kb區域),表明油棕 VIR同源基因在海棗中控制紅/黃果實顏色多態性海棗糖分含量,定位到~1.1 Mb區域內。

林木基因組雜合度高,此外大基因組的針葉樹和一些多倍體的樹種難以獲得高質量的基因組序列,北京百邁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擁有豐富的基因組組裝經驗,尤其對高雜合,大基因組及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研究中獨具優勢,由北京百邁客最新推出的ONT+PB CCS的雙平臺組裝策略贏得了眾多老師的好評,針對林木基因組組裝更具優勢,目前公司僅林木類基因組合作文章發表20餘篇,累計影響因子達116+,而正是這些高質量林木基因組的破譯,將打破林木基因組育種中的瓶頸,為育種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北京百邁客林木研究基因組合作文章(部分)

相關焦點

  • 大型基因組(Large Genome Size)研究策略與思路
    的研究可謂「雨後春筍,勢如破竹」,其研究成果發表於眾多知名期刊;於此同時,由於三代測序技術(PacBio)成本的大幅度下降,通量>10000倍增加,讀長>100倍提升(圖1),針對大型基因組(5 Gb≤Genome Size<10 Gb)或超大型基因組(Genome Size≥10 Gb)的組裝策略日臻完善,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開展了超大基因組的動植物的研究工作,如裸子植物,兩棲爬行動物等
  • 預告|小麥基因組與分子育種講壇(四)
    報告題目:小麥適應性進化:分化與融合報 告 人:魯 非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時 間:2020年10月30日 上午10:00承 辦:全國小麥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組委會主 持 人:張愛民教授(有關內容將於本月26日在Nature Genetics 發表)
  • 基因組與新興生物技術整合研究思路拓展
    基因編輯(CRISPR/Cas9)基因編輯(gene editing),又稱基因組編輯(genome editing)或基因組工程(genome engineering),是一種新興的相對精確的對某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
  • 從植物單細胞基因組到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
    近日,受CellPress旗下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邀請,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教授團隊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Genomics and Epigenomic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in Plants」的綜述,系統介紹了快速發展的單細胞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前沿技術,並總結展望了新興技術在回答植物生物學關鍵科學問題的研究思路和進展
  • 昆明植物所等在細胞器基因組組裝軟體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真核生物細胞器基因組包括線粒體和質體(包括葉綠體、白色體等)的全部DNA分子,是細胞質遺傳的主要載體。在動植物和真菌的單個細胞內,有多個(甚至成千上萬個)細胞器基因組單元的拷貝,使得利用低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組裝得到完整的細胞器基因組成為可能。
  •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在植物中,DNA甲基化主要發生在CG、CHG和CHH序列上(其中H代表非G的鹼基類型),分別由MET1、CMT3和RNA指導的DRM2甲基轉移酶來維持;同時,開花植物中還存在DNA的主動去甲基化過程,由DNA糖基化酶通過剪切修復機制實現。目前在植物中主要發現三類DNA糖基化酶即:DME,ROS1,DML2和3。因此,基因組最終的甲基化水平是由DNA甲基轉移酶和去甲基化酶的活動共同決定。
  •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武漢植物園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獲進展 2017-09-26 武漢植物園 【字體  該研究是孫延霞在真雙子葉植物基部類群葉綠體基因組研究中繼發表在Plos One
  • 提綱挈領:苔蘚植物三巨頭中的角苔植物臺灣角苔基因組(Nature Plants)
    角苔植物(hornworts)、苔類植物(liverworts)以及蘚類植物(mosses)是陸地植物早期分化形成的類群,一起組成了苔蘚植物(bryophytes)。本文中,作者報導了角苔植物臺灣角苔的基因組草圖。系統基因組學分析顯示苔蘚植物為單系起源,首先苔類植物與蘚類植物聚為姊妹枝,然後一起再與角苔植物形成姊妹枝。
  • 基因組研究揭示了榕樹的進化秘密
    榕樹無花果榕樹以其氣生根而聞名,該氣生根從樹枝發芽並最終到達土壤,這棵樹和與之共同進化的黃蜂也有著獨特的關係,並且是唯一可以將其授粉的昆蟲,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榕樹無花果的基因組中識別出促進其異常氣生根發育並增強其向黃蜂授粉者發出信號的能力的區域。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微生物發酵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組研究;環境...
    : 植物病原菌對殺菌劑抗藥性的分子生物學;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微生物發酵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組研究;環境微生物發酵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組研究 聯繫方式 E-Mail:       電話: 0451*
  • 中國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研究顛覆學界認知
    《科學報告》的審稿專家一致認為,「這一成果首次發現了我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現象,顛覆了傳統遺傳學上認為的只有葉綠體編碼基因才能轉錄以及單個基因逐一發生轉錄的看法,獲得了學界對葉綠體基因組轉錄模式的新認識,使得我們可以全面重新認識了葉綠體基因組的功能,對研究和利用葉綠體的光合作用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 報告提醒|小麥基因組與分子育種講壇(二)「題目有更新」
    報告題目:泛基因組時代的同源基因推斷新策略及小麥族同源基因資料庫的構建報 告 人:郭偉龍副教授時 間:2020年9月24日 (周四)上午10:00承 辦:全國小麥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組委會騰訊會議>ID:611 434 864點擊連結直接加入會議(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https://meeting.tencent.com/s/strwCuNHp1o5直播連結:https://meeting.tencent.com/l/NkAvQ8MRTIEk
  • 測出植物寄生型線蟲基因組序列
    科學家們在7月出版的《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報告說,他們測出一種植物寄生型線蟲的基因組序列,這是首次測出已知植物寄生型多細胞動物的基因組序列,從而讓大家能夠瞥見無性動物的原始生命之光,這類根結線蟲的雄性對後代的衍生沒有貢獻。
  • 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構建高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
    9月28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關於「優薯計劃」的最新研究成果。這篇題為「Haplotype-resolved genome analyses of a heterozygous diploid potato」(解析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的論文,結合多種測序數據,首次完成了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品系 RH 的全基因組序列,並解析出兩套單體型。
  • 連載:CRISPR領域最新進展盤點(1)
    作者:追風CRISPR系統為代表的基因組編輯工具發展迅猛,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細胞、動物以及植物的定點編輯。利用CRISPR系統進行成像追蹤,核酸檢測,基因治療等等,成果層出不窮。此外,近年來,基於CRISPR-Cas9系統開發的單鹼基編輯系統(Base editors)更是如火如荼,新的先導編輯系統(Prime editor)也正在興起。因此,小編盤點最近一段時間CRISPR領域的最新進展,以饗讀者,水平有限,不恰當之處還請包涵。1. NBT:CRISPR領域大牛Joseph Jacobson和Erik J.
  • 首個兩型結實植物基因組圖譜繪就
    本報訊 近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萬書波團隊聯合山東師範大學、華大基因北方中心等多家單位在《植物生物技術》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最新的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獲得了一個高質量兩型豆基因組圖譜。
  • 科學家在半水生藻類基因組中找到了陸地植物起源的部分秘密
    最早的陸地植物隱孢子化石 最近,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在植物進軍陸地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他們的論文「瑪格麗塔柱形鼓藻(Penium Margaritaceum)基因組:陸地植物起源的標誌」於5月21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瑪格麗塔柱形鼓藻是一組淡水藻類,屬於輪藻門,雙星藻綱,鼓藻目,與約6億年前的第一批陸地植物有著共同的祖先。
  • 昆明植物所完成新款基因組DNA微衛星序列軟體的研發
    隨著越來越多的基因組序列和轉錄組序列的產生,海量DNA序列的應用與開發成了一個關鍵的瓶頸。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王學文與國家公安部物證中心共同自主研發了一款新的DNA序列中SSR分析和應用的軟體,名字為GMATA(Genome-wide Microsatellite Analyzing Tool Package)。
  • 解析極小種群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
    ,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這也是目前首例槭樹科植物的全基因組報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Giga Science。 組裝完成的漾濞槭基因組大小約為666Mb,其Contig N50達到5.48Mb,Scaffold N50大小為44.92Mb;重複序列佔比68.0%,28320個蛋白編碼基因得到了從頭或基於同源基因的功能注釋;通過BUSCO分析得到了95.5%的組裝完整性評估。
  • 植物CRISPR 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新進展
    基因組包含了生物生長發育和生理功能的全部遺傳信息,是開展生物學研究的出發點。近 10 年來,隨著新一代 DNA 測序技術的發展,基因組測序的成本下降了近萬倍,越來越多的農作物完成了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的繪製。因此,讀懂「基因組序列的―含義」並將之用於農作物改良成為「後功能基因組學」時代植物學研究的主要仸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