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與新興生物技術整合研究思路拓展

2020-09-16 北京百邁客生物科技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興起和向各方面的滲透,生物科學的各分支學科也經歷著興衰更替的變化。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在基因組研究中,利用常規研究技術及單一組學研究方法在衝擊頂級文章的過程中,對於技術的新穎性及物種生物學問題挖掘的深入性還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在組學整合的前提下,可嘗試引用最新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以為衝擊高分文章「添磚加瓦」。如下小編就通過一些文章案例為大家進一步介紹下在破譯某物種基因組密碼的基礎上,怎樣利用新興生物學研究技術,如基因編輯,單細胞測序技術及表觀遺傳學研究等對某物種生物學性狀進行深度挖掘。

基因編輯(CRISPR/Cas9)

基因編輯(gene editing),又稱基因組編輯(genome editing)或基因組工程(genome engineering),是一種新興的相對精確的對某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基因工程技術。其中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則是對靶向基因進行特定DNA修飾的技術,也是用於基因編輯中前沿的方法。以CRISPR-Cas9基礎的基因編輯技術在一系列基因治療的應用領域都展現出極大的應用前景,而在動植物研究中也初露鋒芒。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原理圖


文章案例1: 同源多倍體紫花苜蓿基因組 De novo +基因編輯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時間:2020年5月

技術應用:基因組De novo(PacBio CCS+ONT+ALLHiC)+ CRISPR-Cas9基因編輯

文中在對同源四倍體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基因研究中,首先利用了70 GB,~22x PacBio CCS數據進行基因組組裝,組裝獲得紫花苜蓿基因組大小3154 Mb,Contig N50=459 kb, 然後利用ALLHiC進行同源染色體組群的劃分,最後通過Hi-C互作熱圖、遺傳圖譜共線性、ONT數據回比、BUSCO完整性、轉錄組對基因組完整性等進行評估。同源四倍體紫花苜蓿基因組的破譯對這一重要牧草後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圖1 紫花苜蓿基因組circos圖

圖2 紫花苜蓿Hi-C互作熱圖


進一步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中PDS基因(八氫番茄紅素合酶基因)和PALM1基因(編碼Cys(2)His(2) zinc 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鋅指轉錄因子;在二倍體蒺藜苜蓿M. truncatula中,其對複合葉形態發生具有重要作用)進行改造,進一步確定不同單倍型變異對紫花苜蓿白化和矮化及葉複合形態表型性狀的影響。

圖3 CRISPR/Cas9介導的紫花苜蓿基因編輯研究

圖4 紫花苜蓿MsPALM1的基因編輯研究

文章中利用了最新的基因組三代測序技術,獲得染色體級別的紫花苜蓿基因組的同時,攻克了同源多倍體物種基因組組裝難題,組裝獲得了4個單倍型紫花苜蓿基因組,為後續基因編輯研究做了重要的鋪墊,進而通過新技術CRISPR/Cas9基因編輯對控制相應表型性狀基因進行改造,對於紫花苜蓿後續分子生物學研究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單細胞測序技術(10x Genomics)

單細胞測序,簡而言之,就是獲取單個細胞遺傳信息的測序技術,其中10 X Genomics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平臺具有廣泛的應用。該技術利用微流控、油滴包裹和barcode標記等技術來實現高通量的細胞捕獲技術,能夠一次性分離、並標記500–10000個單細胞,從而獲得每個細胞的3'端的轉錄組信息。主要用於細胞分型和標記因子的鑑定,從而實現對細胞群體的劃分與細胞群體間基因表達差異的檢測,此外該技術還可以預測細胞分化與研究發育軌跡,在當下疾病、免疫、腫瘤領域以及組織、器官、動植物發育研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0x Genomics技術工作原理圖


文章案例: 蚯蚓基因組 De novo +10x Genomics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時間:2020年6月

技術應用:基因組 De novo (PacBio +Hi-C)+10x Genomics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

文中首先利用三代利用~80×PacBio RS+~100×Hi-C輔助組裝等策略測序並拼裝了準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安德愛勝蚓基因組,組裝獲得基因組大小1.3 Gb(Scaffold N50≈111Mb),基因組完整性92.1%(BUSCO),鑑定了31,817個蛋白編碼基因,同時發現,蚯蚓基因組中重複序列LINE2轉座元件可能在蚯蚓再生中扮演重要調控角色。

圖 5 蚯蚓基因組組裝


進一步利用10xGenomics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深度解析蚯蚓再生機制,蚯蚓再生早期72小時後損傷癒合部位細胞的高比例組分是幹細胞,且多能幹細胞在蚯蚓再生早期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此項研究提供了一些蚯蚓再生的候選分子細胞學機制。

圖6 蚯蚓再生過程表型組分析


圖7 蚯蚓再生過程單細胞轉錄組研究

文章中利用了三代測序技術及Hi-C輔助基因組組裝技術,獲得染色體級別的蚯蚓基因組,基因組組裝連續性一般,但結合基因組序列信息及單細胞轉錄組研究解析了土壤生態系統重要成員無脊椎動物蚯蚓再生的分子細胞學機制,提出蚯蚓能夠作為研究再生生物學或者再生醫學的一個新的模型。


表觀遺傳學研究

表觀遺傳學主要指基於非基因序列改變所致基因表達水平變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質構象變化等,是研究在基因核苷酸序列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表達的可遺傳的變化的一門遺傳學分支學科。其中DNA甲基化作為重要的表觀修飾研究熱點,在動植物基因表達調控研究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三代測序技術的興起,DNA甲基化的研究也更加便捷,準確。


三代Nanopore DNA甲基化檢測原理(Michael C Schatz,et al. 2018.)


文章案例: 水稻De novo+三代DNA甲基化

期刊:Molecular Plant

發表時間:2018年11月

技術應用:基因組 De novo (PacBio)+PacBio甲基化+RNA-seq


PacBio對粳稻Nip與秈稻93-11基因組更新:利用PacBio對Nip和93-11進行測序及Illumina平臺進行gap填充和誤差校正後,Nip基因組大小為380.7 Mb(contig N50=16.97 Mb),93-11基因組大小為396 Mb(contig N50=9.64 Mb);進一步通過SMRT(單分子實時測序系統Single MoleculeReal Time)測序數據,在Nip和93-11中分別檢測出704875個和784912個6mA位點。

圖8 水稻中6mA甲基化分析


文章中進一步通過 RNA-seq分析表明在Nip和93-11中,在6mA位點有大量的高表達基因甲基化,大量未甲基化基因在低水平表達。 6mA甲基化基因的表達水平顯著高於非6mA基因; Nip對冷和鹽脅迫表現出更大的耐受性,而93-11對熱脅迫表現出更大的耐受性。 6mA水平的變化在Nip和93-11之間表現出顯著的差異。 水稻6mA含量與耐冷性呈負相關,與耐鹽性和耐熱性呈正相關。

相關焦點

  • 植物基因組研究思路(一)林木篇
    隨著三代測序(PacBio和Nanopore)技術的不斷發展,已有越來越多的植物完成的基因密碼的破譯,然而在高質量基因組破譯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領域物種(如林木,中藥,農作物,園藝作物,水生植物等)的基因組研究思路又是怎樣的呢?從本章節起,小編分期為各位讀者帶來植物領域物種研究思路,本期我們重點介紹下林木基因組研究思路。
  • 病毒組研究的挑戰-相關的新興技術
    本期周刊將土壤噬菌體與腸道噬菌體進行類比並為您介紹可能用於土壤噬菌體的新興研究方法。原文於2020年發表在 Trends in Microbiology。面對如此複雜多樣的土壤噬菌體,與人體腸道噬菌體相關的新興技術可以借鑑到相關研究中。然而,從樣品收集到測序的整個過程都會影響噬菌體序列的檢測,因此需要根據樣品類型、來源和體積謹慎地選擇處理方法。
  • 多方合作在Cell上發表整合蛋白基因組揭示兒童腦瘤背後的通路研究
    近日,由美國臨床腫瘤蛋白質組分析協會(Clinical Proteomic Tumor Analysis Consortium,CPTAC)牽頭的多個課題組在Cell上聯合發表了整合蛋白基因組數據(Integrated Proteogenomic )對兒童腦瘤的不同病理分型進行研究的論文,該論文為第一篇針對兒童腦瘤進行大規模蛋白基因組表徵的論文,
  • 大型基因組(Large Genome Size)研究策略與思路
    的研究可謂「雨後春筍,勢如破竹」,其研究成果發表於眾多知名期刊;於此同時,由於三代測序技術(PacBio)成本的大幅度下降,通量>10000倍增加,讀長>100倍提升(圖1),針對大型基因組(5 Gb≤Genome Size<10 Gb)或超大型基因組(Genome Size≥10 Gb)的組裝策略日臻完善,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開展了超大基因組的動植物的研究工作,如裸子植物,兩棲爬行動物等
  • 從植物單細胞基因組到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
    Trends in Plant Science嚴建兵團隊於Trends in Plant Science發表植物單細胞基因組學的綜述文章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實現了在單個細胞水平闡述重要生命現象,大大拓展了生命科學研究的精度和深度。然而在植物中,單細胞測序研究卻面臨挑戰。
  • 劉衝,鄧門佳:新興生物技術發展對大國競爭與全球治理的影響
    21世紀初期,科學家嘗試在現代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的基礎上引入工程學思路和策略,誕生了學科高度交叉的合成生物學,喚醒了生物學及相關傳統學科從「發現」走向「創造」的強大生命力,利用非天然的分子合成生命,正在帶來生物學向工程技術科學轉化的重大變革。近年來,合成生物學發展進入了新的快速發展階段,研究主流從單一生物部件的設計,迅速拓展到對多種基本部件和模塊進行整合。
  • 青島能源所建立拉曼介導靶向元基因組技術研究海洋固碳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建立了拉曼介導的靶向元基因組技術(Ramanome-Guided Metagenomics;RGM),RGM首先通過單細胞拉曼光譜表徵與識別細胞原位固碳功能,然後準確地分選出特定固碳功能的單細胞,並與基因組測序相耦合。
  • 千億美元在追哪些生物技術?
    生物大數據算出健康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今年7月23日舉辦的2015國際生物經濟大會上指出,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的應用,可對爆炸式增長的海量生命科學數據進行深度挖掘,促進基礎研究、臨床應用、健康檔案等不同來源數據的深度整合,顛覆傳統的生命科學研發模式,為實現「精準醫療」和「智慧健康」奠定堅實的基礎。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B肝病毒DNA與人基因組互作景觀圖
    HBV屬嗜肝DNA病毒科,在人體肝臟細胞核內可形成cccDNA、整合入人體基因組等病毒DNA形式穩定存在,這是HBV維持長期慢性感染的關鍵。因此,研究B肝病毒與宿主基因組相互作用特徵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闡述了B肝病毒cccDNA和整合形式的HBV DNA與宿主基因組相互作用的特徵,為HBV感染及相關疾病治療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 科學家建立食氣梭菌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新技術
    近年來,為了拓展它們的利用途徑並大力發展綠色生物製造,通過生物轉化一碳氣體以合成各類化學品和能源物質的技術路線受到廣泛關注。迄今已知的可利用一碳氣體的微生物按能量需求主要可分為化學能、光能以及電能自養等類型。食氣梭菌是一類主要的化能自養菌,以氫氣或其他還原性化合物作為能量供體,其氣體發酵過程與傳統工業發酵設備的匹配性較好,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 「基因組與轉錄組高通量測序應用最新技術與數據分析」高級實操...
    隨著生物信息學作為新興學科迅速蓬勃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研究生物醫學的傳統方式,高通量測序技術以及數據分析技術已成為探索生物學底層機制和研究人類複雜疾病診斷、治療及預後的重要工具,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各個領域,是21世紀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重要戰略前沿和主要突破口。
  • 2020年全球十大有望改變世界的新興技術|二氧化碳|基因組|微針|...
    這些獲得認可的技術必須具備超越現有技術的潛力:它們必須能更好地促進社會進步;同時,這些技術必須是新興的,但可能在接下來的三到五年對該行業產生重大的影響。在今年的榜單中,有哪些將改變人類的未來?今年,研究人員推出了一種用於治療皮膚疾病(如牛皮癬、疣和某些皮膚癌)的新技術。許多微針產品正朝著商業化的方向發展,這些產品能快速、無痛地抽取血液或間質液,用於疾病診斷或監測健康狀況。如果將針頭連接到生物傳感器上,則該設備可以在幾分鐘之內直接測量指示健康或疾病狀態的生物標誌物。
  • 「基因組與轉錄組高通量測序應用最新技術與數據分析」高級實操班...
    隨著生物信息學作為新興學科迅速蓬勃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研究生物醫學的傳統方式,高通量測序技術以及數據分析技術已成為探索生物學底層機制和研究人類複雜疾病診斷、治療及預後的重要工具,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各個領域,是21世紀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重要戰略前沿和主要突破口。
  • 整合多種基因組技術調查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的爆發
    本周帶來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一篇佳作,研究通過整合多種基因組技術調查,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爆發的源頭,跟著圖文一起鑑賞佳作吧!Integrating multiple genomic technologies to investigate an outbreak of carbapene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 hormaechei整合多種基因組技術調查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的爆發作者:Leah W.
  • 總裝專家揭秘軍事生物技術 微觀戰場不可不察
    最早的生物學研究雛形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期的醫學研究。而現代生物學卻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與不少自然科學動輒幾百年發展史不同,以生物技術為代表的生命科學發生巨變,是源於20世紀初。  1900年,奧地利人孟德爾發現遺傳學三大定律,奠定了遺傳學說基石。其後不久,美國人摩爾根創立染色體基因學說,讓生物技術邁入探索生命起源的軌道。
  • 基因組所小鼠組織新轉錄本鑑定研究取得進展
    新鑑定的轉錄本示意,分別定位於基因Tmem180的內含子區域(上)和基因Sap130鄰近的基因間區(來源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胡松年項目組利用新一代測序數據,運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在小鼠的幾個組織中發現了幾千個新的轉錄本。
  • 新冠患者復陽,是因為病毒整合到了他們的基因組?
    :他們通過體外細胞實驗,發現新冠病毒(SARS-CoV-2)的核酸片段能整合到感染細胞的基因組中。,但是新冠病毒基因整合到病人基因組的機率很小,也未必會有生物學和病理意義。「真若有整合到人體基因組的情況,根據整合位點的不同,有可能對正常細胞功能和外源病毒感染都會有影響。無論如何,這方面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 精確醫學:不僅是簡單的基因組測序
    事實上,這只是一種幻象而已,精確醫學強調多種組學數據整合,從某種程度上,這也體現了生命科學領域新興交叉學科「系統生物學」的精髓。另外,環境因素亦不可忽視,人體腸道中的菌群與我們的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只有通過系統地把握外在的環境因素以及內在遺傳特徵,精確醫學的目標才得以實現。
  • 合成生物學(一):「上帝視角」下21世紀最重要的生物技術平臺
    生物製造經歷了兩次革命。第一次發生在20世紀50−60年代,通過大規模發酵,使抗生素、胺基酸、維生素等藥品、食品和營養品實現工業化生產,我們今天稱之為傳統生物技術。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導致產生了基因操作技術,通過基因克隆、表達、修飾或轉移,實現了各種高附加值的生物製品生產,「一個基因,一個產業」,發展成今天的生物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
  • 水產養殖研究進入基因組時代
    在項目組的共同堅持和努力下,研究人員針對牡蠣基因組的高雜合度問題,及時調整了項目整體思路,特別是華大基因科研團隊為此開發了針對高雜合度基因組的短序列片段拼接新算法,開闢了分級組裝新手段,使難題最終得到圓滿解決。這也為正在進行和將來要開展的高雜合度物種的基因組測序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