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醫學:不僅是簡單的基因組測序

2021-01-21 知識分子

►圖片來自heart.org


編者按:       

       大多數人在談論精確醫學的時候,將其等同於基因測序。事實上,這只是一種幻象而已,精確醫學強調多種組學數據整合,從某種程度上,這也體現了生命科學領域新興交叉學科「系統生物學」的精髓。另外,環境因素亦不可忽視,人體腸道中的菌群與我們的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只有通過系統地把握外在的環境因素以及內在遺傳特徵,精確醫學的目標才得以實現。


撰文 | 吳家睿(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 | 葉水送


● ● ●


國內在介紹和討論精確醫學時,大多只強調基因組序列分析的重要性,給人造成一種「基因組測序」是精確醫學必由之路的幻象。但事實上,「十八般武藝齊上陣」的策略才是精確醫學真正倡導的。2015年初,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 (Frans Collins)和美國曾任國立癌症研究所所長的哈羅德·瓦慕斯 (Harold Varmus)在介紹美國的精確醫學計劃時,這樣寫到:「項目參與者被要求同意對其進行全面地生物學分析(包括細胞種類、蛋白質、代謝分子、RNA以及DNA;當經費允許時可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和行為分析,並與其電子健康檔案相聯」[1]。



「精確醫學」並非美國總統歐巴馬首創。早在2011年,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就發布了相關的戰略研究報告:《邁向精確醫學——構建生物醫學研究的知識網絡和新的疾病分類法》 (Toward Precision Medicine: Building a Knowledge Network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a New Taxonomy)(以下簡稱「邁向精確醫學」),明確提出了「精確醫學」的概念及其核心內涵[2]。該報告認為,「要建立這樣一種醫學模式:將個體的臨床信息和分子特徵來構建一個巨大的『疾病知識網絡』,並通過這種知識網絡來支持精確診斷和個體化治療」[2]。該疾病知識網絡的特點是,把個體的基因組、蛋白質組以及代謝組等各種分子數據與臨床信息、社會行為和環境等不同層級、不同維度的數據進行整合,其目的是「獲取決定個體健康狀態的極端複雜的影響因子或發病機理」[2]。換句話說,「精確醫學」的主要任務是為每一個體構造一個整合了各種相關信息的知識網絡。

 

筆者認為,精確醫學所強調的多種數據整合策略正是體現了生命科學領域新興交叉學科「系統生物學」 (Systems Biology)的精髓:首先是要把生物系統內基因、蛋白質等不同種類的分子組成成份整合在一起進行研究;其次,對於多細胞生物而言,系統生物學還要實現從分子到細胞、組織、個體的各個層次的整合。系統生物學的指導思想是整體論和系統論,認為生物體是高度複雜的龐大系統,不能只考慮局部,某一類分子,甚至不能僅考慮一個層次,需要從多層次和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全局性角度進行整合研究,才能完整地認識和揭示生命的複雜生理和病理活動。



雖然機體內遺傳信息的傳遞基本遵循「中心法則」,從DNA傳遞到RNA,再到蛋白質;但是,其傳遞過程不是「高保真」的,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噪音」。例如,對結直腸癌組織的基因組和蛋白質組的比較研究表明,腫瘤細胞有些蛋白質上的胺基酸變異並沒有對應的基因組序列變異[3]。顯然,僅僅進行基因組測序是難以了解很多在轉錄水平和蛋白質水平才出現的新變化。已有大量研究工作對DNA甲基化修飾和組蛋白翻譯後修飾等表觀遺傳變化與腫瘤發生發展的關係進行了揭示。因此,要研究腫瘤的發生發展,不僅需要檢測基因組的序列變異,還需要檢測表觀遺傳學信息。這些工作提示,生物體不同分子層次之間不是一種線性關係,一個層次上的信息不能全部地反映出其它層次的性質和變化,在每一個層次的研究都是有必要的。

 

生物複雜系統最主要的特點是,每個活動都是眾多不同的基因、蛋白質、代謝小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生物體內找不到「單幹戶」,全是「工作團隊」。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觀點引出了整體論與還原論在看待生物分子功能時的重要區別。整體論者認為,生物分子的功能不是確定不變的,而是取決於具體環境下與其發生相互作用的其它分子。與之相反,還原論者認為,每個特定的生物分子具有某種固定不變的生物學功能;就如同曾經在中國上世紀70年代末流行的印度電影《流浪者》的一句名言,「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賊的兒子永遠是賊」。


決定論觀點在腫瘤研究中特別盛行:人們通常把研究中找到的腫瘤相關基因賦予一個具有明確功能指向的稱謂,要麼是促進腫瘤生長的「癌基因」 (oncogene),如前面提到的KRAS基因;要麼是抑制腫瘤生長的「抑癌基因」 (tumor-suppressing gene),如大名鼎鼎的p53基因。筆者實驗室在不久前的一項研究中發現,p53基因與某些基因共同工作時確實表現為抑制腫瘤生長;但令人吃驚的是,如果將實驗條件進行特定改變,同一個細胞內的p53基因將與另外一些合作夥伴在一起促進腫瘤的生長,而抑制p53的活性將抑制腫瘤的生長;此時p53基因的表現就像一個標準的癌基因[4]。顯然,各種生物分子間相互作用的信息也難以簡單地從基因組序列的測定中獲取,要依靠轉錄組、蛋白質組和相互作用組等不同組學層次的分析與數據整合。



人體的體內和體表存在大量的細菌。有研究者甚至把腸道菌群基因組稱為「人體第二基因組」。據估計,人體腸道菌群基因組的基因總數大約是人類基因組的100倍,有近300萬個基因。可以說,只有把腸道菌群基因組和人類基因組結合在一起,才算是完整的人體遺傳全景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工作表明,腸道菌群作為人體複雜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參與了機體的各種生理和病理活動。例如,有研究指出,腸道菌群中一種名為核粒梭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的細菌能促進結直腸癌的形成。顯然,要想完整地認識和有效地解決複雜性疾病,不僅需要研究人體自身的基因、蛋白質、細胞和組織,而且對隱藏在機體內腸道菌群的研究也不可或缺。在「邁向精確醫學」的報告中,作者也專門強調了這一點:「對人體微生物菌群及其功能認識的不斷深入,將幫助我們實現疾病分類,研製針對人體及人體寄生病菌的藥物」[2]。


遺傳因素作為內因,在腫瘤和糖尿病等複雜性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環境作為外因也不可忽略,有時候其重要性甚至會超過機體的內因。不久前美國科學家通過計算方法,比較了作為內因的幹細胞分裂能力與環境等外部因素在不同類型腫瘤發生中貢獻大小。其結論是,內在風險因素只佔整個癌症風險的10~30%,而外部風險因素則在癌症形成中起到了主要作用[5]。作為針對複雜性疾病的精確醫學,環境等外部因素顯然也是需要進行整合研究的主要內容。在「邁向精確醫學」的報告中,作者以「暴露組」 (Exposome)為例,介紹了在人一生不同階段可能對其有致病影響的暴露因素,包括物理環境、居住條件、生活習慣和社會因素等;這些都是精確醫學不能忽略的內容[2]。



為落實歐巴馬總統2015年初提出的精確醫學計劃——建立100萬美國志願者人群的精確醫學隊列並採集相關信息,美國政府提出了一個「精確醫學先導專項」 (The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PMI)。2015年9月,該專項的工作小組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供了一個研究報告,詳細分析了如何實施這項任務:「為了成功實施『精確醫學先導隊列項目』 (PMI Cohort Program,PMI-CP),需要採用成熟的以及全新的方法和技術來進行數據採集和管理」[6];其核心數據集包括電子健康檔案、健康保險信息、問卷調查表、可穿戴設備健康信息採集以及生物學數據(各種組學數據、腸道菌群數據)等5大類型 [6]。


從以上對兩份美國精確醫學報告的介紹來看,美國人正是把整合型研究策略作為開展相關研究工作的「抓手」。這種整合型策略注重從個體有關層次儘可能完整地獲取數據,包括個體的微觀層次(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組、代謝組等)、個體的宏觀層次(分子影像、行為方式、電子健康檔案等)、個體的外部層次(腸道菌群、物理環境、社會條件等);然後對這些不同層次的數據利用各種信息分析技術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各個信息層之間不同類型數據有著高度連接的疾病知識網絡;「理想情況下,每個信息層與其它所有各信息層之間都形成連接:使得『徵兆和症狀』與基因突變相連,基因突變與代謝缺陷相連,暴露組與表觀基因組相連,等等」[2]。因此,採用整合型研究策略建構「疾病知識網絡」,就是「Precision Medicine」 的第二個特徵。

 

參考文獻

[1] Collins F S, Varmus H. A new initiative on precision medicine. New Engl J Med, 2015, 372(9):793–795.

[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Toward precision medicine: building a knowledge network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a new taxonomy of disease. 2011, http://www.nap.edu/catalog/13284/

[3] Zhang B, Wang J, Wang X, et al. Proteo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colon and rectal cancer. Nature, 2014, 512(7515):382–387.

[4] Song W, Wang J G, Yang Y, et al. Rewiring drug-activated p53-regulatory network from suppressing to promoting tumorigenesis. J Mol Cell Biol, 2012, 4(4):197–206.

[5] Wu S, Powers S, Zhu W, Hannun Y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of extrinsic risk factors to cancer development. Nature, 2016, 529(7584):43–47.

[6]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PMI) Working Group. The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cohort program – building a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21st century medicine. 2015, https://www.nih.gov/sites/default/files/research-training/initiatives/ pmi/pmi-working-group-report-20150917-2.pdf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吾家睿見》,略有修改。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精確醫學系列第一篇《吳家睿:精準醫學,應該叫精確醫學更好》。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超大對撞機 | 元認知 | 錢永健 | 長壽藥 | 理性

屠呦呦 | 張亭棟 | 白巖松 | 何江 | 張鋒 | 楊振寧

高考招生 | 冬蟲夏草 | 愛滋 | 疫苗 | 轉基因笑話

定製食療 | 饒毅談讀書 | 核心期刊 | LIGO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相關焦點

  • 基因組測序是什麼
    基因組測序正在弄清楚基因組中DNA核苷酸或鹼基的順序-組成生物體DNA的As,Cs,Gs和Ts的順序。人類基因組由超過30億個這些遺傳字母組成。如今,大規模的DNA測序-雄心勃勃的項目(例如對整個基因組測序)所必需的規模-大多是由高科技機器完成的。就像您的眼睛掃描字母序列來閱讀句子一樣,這些機器「讀取」 DNA鹼基序列。
  • 科學網—口袋裝置測序人類基因組
    本報訊 1月30日,《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介紹了利用一個口袋大小的納米孔裝置測序和從頭組裝人類基因組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完成
    據悉,這次研究不僅確認了與身高和身體質量指數(BMI)等表型有關的新的遺傳位點,還發現了中國人基因組中獨特的病毒DNA分布。發現獨特病毒DNA分布10月4日,中國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完成了迄今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有助於揭示基因與生育的聯繫以及了解中國人口基因結構。
  • 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基因組測序完成
    近日來自中山大學、廣東華南新藥創製中心、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華南理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對兩種獼猴屬動物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的基因組測序工作
  • 上海專家:病原宏基因組測序5天內即可鑑定新冠病毒基因
    近期,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精準醫療實驗診斷中心陶悅、傅啟華、莫茜等三名研究人員聯合在《中華檢驗醫學雜誌》上發表了《病原宏基因組測序在新型冠狀病毒檢測中的應用與挑戰》。
  • 基因測序助益精準醫學高峰論壇
    近年來,隨著精準醫學概念的普及,基因測序在生育健康,腫瘤防控,病原分析及移植配型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世界上最毒的響尾蛇的基因組測序
    老虎響尾蛇的毒液很簡單,但它的毒性大約是佛羅裡達州東部響尾蛇毒液的40倍。
  • 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助力突破現代醫學瓶頸(圖)
    「自2003年完成第一個人類基因組測序以來,基因測序技術及相關的醫學系統生物學研究突飛猛進。新一代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基因測序的速度,還大幅降低了成本。這些進步使得研究人員可以從基因組的層面來解釋生物學現象,生物醫學研究正從過去那種定性的描述走向數量性研究的道路。」
  • 美國完成團藻基因組測序以研發生物燃料
    團藻和衣藻均屬於團藻目家族,團藻基因測序的重要價值在於它可以作為衣藻基因參照物(對比物),研究人員通過數據比較來研究它們的光合作用機理以及多細胞生物的演化。   與衣藻不同,團藻包含兩種細胞:一種是數量較少的生殖細胞,另一種則是數量較多的體細胞。生殖細胞能夠分化形成新的菌落,與此同時,體細胞則提供機動力,並分泌能導致生物體擴展的細胞外基質。
  • 基於「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的抗性基因和可移動元件的精確研究
    今天美格基因的佳作推薦基於「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策略提出了一套高效組裝宏基因組數據的分析流程,為抗性基因和可移動元件的精確研究提供了可靠方法。圖2 從宏基因組中混合組裝基因組3、用OPERA-MS精確組裝複雜群落中的菌株基因組
  • 脫靶基因組編輯:基因科學和醫學領域的新學科
    乾貨 | 靠譜 | 實用 編輯:Echo隨著基因組編輯技術的不斷發展,基因組編輯設計過程中的非特異性基因突變導致的脫靶效應形成了一門新的基因科學學科和醫學學科。基因編輯和檢測方法,基因突變的解析方法或對照參考的不同,使基因組編輯發生脫靶效應,從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毒性或動力學改變。對基因組編輯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的動態脫靶效應的檢測,是基因編輯臨床應用的關鍵問題。基因組編輯方法的質量是導致脫靶效應產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基因組編輯的脫靶效應的發生機制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多樣。
  • 首個珊瑚基因組測序完成
    日本科學家完成了對鹿角珊瑚的基因組測序工作。(圖片提供:Chuya Shinzato) 第一個完整的珊瑚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珊瑚的起源時間比之前認定的時間早了很多,並且至少有一個重要的物種比環保人士所擔心的更為脆弱。
  • 陳根:初代青黴菌的基因組序列首次測序,偶然之後還有意外
    文/陳根我們或多或少都聽過青黴素的故事,這也是醫學重大發現中最偶然的時刻之一:在病史中,1928年的一次簡單事故導致了一項發現,該發現繼續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引發了現代抗生素行業,並幫助改變了醫學進程。
  • 華大基因張曉平:測序技術如何助推精準醫學
    而前不久,華大基因已在武漢發布測序應用整體解決方案BGISEQ-500n,這是全球首次大批量列裝「中國造」。測序技術在精準醫療中的應用方向有哪些?NGS推動精準醫學的痛點又在哪?在火石創造的基因系列沙龍中,華大基因副總裁張曉平做了主題演講——測序技術助推精準醫學。
  • 我國科學家完成大蒜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近日,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南方蛋白飼料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聯合有關高校和企業,歷時4年完成了大蒜基因組的測序和組裝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 《分子植物》上。據課題組成員劉頭明研究員介紹,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國大蒜的年播種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
  • 為你的基因組測序,請登陸APP
    據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光譜》雜誌報導,Illumina近日與美國華平投資集團和蘇特—希爾投資公司合作為一個叫做「Helix」(意為「螺旋」)的公司注資1億美元,這家公司的目的是讓基因測序進入網際網路的主流。  開一家基因測序APP商店  很多科技公司都對基因組的價值怦然心動,Illumina尤其如此。
  • 高通量測序+驗證套路,5分+SCI,可移植性高,門檻低,懂?
    高通量測序是一次性對幾百萬到十億條DNA分子進行並行測序,又稱為下一代測序技術,其使得可對一個物種的轉錄組和基因組進行深入、細緻、全貌的分析,所以又被稱為深度測序。高通量測序以其高輸出量與高解析度的特性,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遺傳學信息
  • 「基因組與轉錄組高通量測序應用最新技術與數據分析」高級實操...
    關於舉辦「基因組與轉錄組高通量測序應用最新技術與數據分析隨著生物信息學作為新興學科迅速蓬勃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研究生物醫學的傳統方式,高通量測序技術以及數據分析技術已成為探索生物學底層機制和研究人類複雜疾病診斷、治療及預後的重要工具,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各個領域,是21世紀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重要戰略前沿和主要突破口。
  • 北大清華地壇醫院聯合開發靈敏簡單新型冠狀病毒測序手段
    對新冠病毒基因組的深度分析,是下一步疫情防控和臨床診療的關鍵。儘快進行大規模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病毒變異的特徵,進一步解析這一新型病毒的流行病學特點和潛在風險,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致病機理、改進治療策略、研發疫苗等。然而,現有測序方法的樣品前處理過程操作繁瑣,對於已經超負荷運轉的臨床人員來說是巨大障礙。
  • 美格基因引入Nanopore平臺助力宏基因組三代測序!
    美格基因宏基因組產品升級引入Nanopore平臺助力宏基因組三代測序新增「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策略,讀長更長、組裝更佳更全面獲取微生物物種的全基因組序列一、產品優勢1、更真實反映菌群實際組成美格基因三代宏基因組採用「三+二」測序策略,三代宏基因組測序策略解決了二代讀長短的限制,能輕鬆覆蓋基因間區或基因特異性區域,長讀長Reads能夠更為精準地鑑定水體、土壤、腸道等生境中微生物的種類,有效提高微生物群落鑑定的解析度,更加真實的反映菌群的實際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