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完成團藻基因組測序以研發生物燃料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在為交通運輸提供碳中性(平衡)燃料這條漫長且艱難的道路上,美國能源部正尋求多種途徑力圖實現自己的目標。能源部的努力包括探尋自然界中潛在的新型燃料資源,它們包括從陸地上可作為纖維質原料的植物(如快速生長的樹木和多年生牧草)到水中及其他生長環境中的產油生物(如海藻和細菌),極具多樣性。  

對生物燃料研究人員而言,近期美國《科學》雜誌刊登的一項成果無疑是一條喜訊。根據該雜誌的報導,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JGI)和索爾克研究所領導的研究人員破譯了carteri團藻(Volvox)的基因組。carteri團藻是一種多細胞海藻,它通過光合作用獲取光能。

藻類光合作用藏「玄機」

據悉,美國能源部之所以大力支持光合成生物體內複雜機制的研究,為的是更好地認識生物體如何將陽光轉換成能量,以及光合成細胞如何控制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這些信息有助於未來可再生生物燃料的生產。  

在《科學》雜誌刊登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將團藻基因組同其近親單細胞萊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3年前,聯合基因組研究所曾破譯了萊茵衣藻的基因組。衣藻是人們深入研究的潛在的海藻生物燃料資源。團藻和衣藻均屬於團藻目家族,團藻基因測序的重要價值在於它可以作為衣藻基因參照物(對比物),研究人員通過數據比較來研究它們的光合作用機理以及多細胞生物的演化。  

與衣藻不同,團藻包含兩種細胞:一種是數量較少的生殖細胞,另一種則是數量較多的體細胞。生殖細胞能夠分化形成新的菌落,與此同時,體細胞則提供機動力,並分泌能導致生物體擴展的細胞外基質。團藻內兩種細胞的分工使得團藻比衣藻生長和遊動都要快,從而幫助團藻能夠躲避捕食者,同時在更深的水域獲取營養。  

文章第一合著者、索爾克研究所科學家吉姆·伍曼表示,團藻特別令人著迷的地方是它如何有選擇地減少光合作用或調節光合作用以支持另一種細胞。雖然目前人們還沒有很好地認識團藻的這一特性,但該特性有可能幫助人們通過轉基因工程讓光合生物進行相應變化,生產生物燃料或其他產品。

並不是「越小越簡單」

聯合基因組研究所生物信息學家西蒙·普魯克尼克解釋說,研究團藻目生物的興趣點在於單細胞祖先在較短的進化時間段演化成多細胞和複雜的細胞過程。研究人員發現,儘管團藻和衣藻兩種生物的複雜程度和生命史存在很大差異,二者的基因組卻有相似的蛋白編碼潛能。與萊茵衣藻相比,專家在團藻細胞內只發現了很少該生物特有的基因,也就是說,多細胞的團藻基因組缺乏創新。因此,越小越簡單的理念開始受到挑戰,科研人員由此推斷,從單細胞生物演變為多細胞生物並非必須大幅提高基因的數目,在這種演變中,基因如何以及何時編碼合成特定的蛋白才具有決定意義。相信隨著更多的單分子生物的基因組被破譯,人們對此將會有更多的了解。  

分析顯示,大約有1800個蛋白質家族屬於團藻和衣藻所獨有。這些蛋白質家族是多細胞物種生長和發生形態變化的基因物質資源,尤其是經查明,某些蛋白質家族與多細胞體相關。團藻和衣藻在利用這些蛋白質家族方面的不同之處將是人們未來準備研究的問題。伍曼表示,團藻基因組為衣藻基因組工程以及精確認識形態進化和蛋白質創新增加了巨大的價值,現在人們需要靜下來研究這些基因的功能。  

普魯克尼克認為,團藻和衣藻作為易駕馭的實驗模式生物,它們的信息可以被人們廣泛使用,包括那些對團藻生物學不感興趣的研究人員。他表示,團藻基因組是指導其對目標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的極好資源。

華盛頓大學名譽教授大衛·科克預計,由於團藻基因組的破譯,在未來5年裡,研究團藻的群體人數將迅速增加。他說:「認識多細胞體的起源是我畢生的興趣,隨著基因組測序完成,這項工作開始起步了。現在,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更多的答案。真希望自己出生得晚些,這樣可以成為研究的參與者。不過,我將在一旁為研究者歡呼。」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完成大蒜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近日,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南方蛋白飼料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聯合有關高校和企業,歷時4年完成了大蒜基因組的測序和組裝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 《分子植物》上。據課題組成員劉頭明研究員介紹,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國大蒜的年播種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
  • 倭黑猩猩基因組測序完成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6月13日刊登報告說,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完成了對倭黑猩猩的基因組測序,這是科學界獲得的又一份人類「近親」的基因組圖譜,有助於對比研究是哪些基因導致了人類與各種猩猩的區別
  • 中國科學家歷時4年完成大蒜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麻類研究所南方蛋白飼料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聯合有關高校和企業,歷時4年完成了大蒜基因組的測序和組裝。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分子植物》。據中國農科院麻類所研究員劉頭明介紹,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國大蒜年播種面積在1000萬畝以上。
  • 遊隼和獵隼基因組測序完成
    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近日完成了對遊隼和獵隼的基因組測序,提供了關於捕食生物生活方式演變的一些新認識,相關論文「Peregrine
  • 首個珊瑚基因組測序完成
    日本科學家完成了對鹿角珊瑚的基因組測序工作。(圖片提供:Chuya Shinzato) 第一個完整的珊瑚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珊瑚的起源時間比之前認定的時間早了很多,並且至少有一個重要的物種比環保人士所擔心的更為脆弱。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完成
    據悉,這次研究不僅確認了與身高和身體質量指數(BMI)等表型有關的新的遺傳位點,還發現了中國人基因組中獨特的病毒DNA分布。發現獨特病毒DNA分布10月4日,中國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完成了迄今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有助於揭示基因與生育的聯繫以及了解中國人口基因結構。
  • 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基因組測序完成
    近日來自中山大學、廣東華南新藥創製中心、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華南理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對兩種獼猴屬動物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的基因組測序工作
  • 納米孔長讀長測序完成蜂鳥高度連續基因組組裝並提高異構體識別
    然而當不再進食時,它們完全依靠內源性脂肪儲備來為懸停飛行提供燃料,這些糖可以在30分鐘內代謝。超過52%的美國人受到包括糖尿病在內的代謝疾病的影響,蜂鳥可以保持持續的高血糖水平,而沒有任何眼、肝、腎或其他與人類糖尿病患者相關的問題。研究它禁食和進食狀態之間的代謝通量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如何在不影響健康的情況下安全地保持如此高的血糖水平。
  • 中國人參全基因組圖譜測序完成
    中國人參全基因組圖譜測序完成
  • 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和微生物組測序合作計劃正式啟動
    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和微生物組測序合作計劃正式啟動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10-12   今日/總瀏覽:1/5866
  • 基因組測序是什麼
    基因組測序正在弄清楚基因組中DNA核苷酸或鹼基的順序-組成生物體DNA的As,Cs,Gs和Ts的順序。人類基因組由超過30億個這些遺傳字母組成。如今,大規模的DNA測序-雄心勃勃的項目(例如對整個基因組測序)所必需的規模-大多是由高科技機器完成的。就像您的眼睛掃描字母序列來閱讀句子一樣,這些機器「讀取」 DNA鹼基序列。
  • 一種超級細菌的基因組測序完成
    最近,英國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和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者們共同完成了一種名為Steno的超級細菌的基因測序工作,研究結果顯示,這是一種具有顯著抗藥性的生物體。
  • 全球微生物模式基因組測序計劃獲進展
    gcType是由我國牽頭的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的重要成果。  模式菌株(type strains)是在給微生物定名、分類記載和發表時,以純菌狀態所保存的菌種,是微生物分類學的標準參考物質,也是理想的生物技術研究工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產業價值。模式菌株長期以來分散在全球100餘個保藏中心,是珍貴的資源。
  • 史上最大生物學研究項目公布:10年內,測定150萬種真核生物基因組序列
    儘管該項目的預算高達30億美元,但根據美國智庫巴特爾紀念研究院2013年發布的報告,人類基因組測序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收益就有近1萬億美元。人類基因組計劃被看作是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大型生物工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功讓生物學家擁有了更大的野心。人類基因組的測序讓我們對人體的認知更進一步,而要了解我們所依存的生物圈,對更多物種基因組的測序必不可少。
  • 倭黑猩猩基因組測序完成-光明日報-光明網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刊登報告說,德、美、英等國研究人員完成了對倭黑猩猩的基因組測序,這是科學界繼紅毛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之後,獲得的又一份人類「近親」的基因組圖譜,有助於對比研究哪些基因導致了人類與各種猩猩的區別。    該研究組完成了對一隻18歲的雌性倭黑猩猩的基因組測序。
  • 美國利用納米孔測序技術,實現對非洲豬瘟病毒基因組的實時檢測
    近期,美國農業部下屬的研究機構在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雜誌上發表了針對非洲豬瘟病毒的首個結合樣品富集、納米孔MinION測序技術、以及新型快速分析軟體的報告,實現對該病毒基因組序列的真正實時檢測。
  • 中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測序
    新華社昆明10月30日電(記者趙珮然、嚴勇)我國科學家近日完成了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論文第一作者、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桂富榮介紹,該校研究團隊對草地貪夜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通過比較全球多個草地貪夜蛾種群基因重測序結果,發現中國和非洲的草地貪夜蛾種群與美國的種群之間有著顯著的遺傳分化,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極有可能來自非洲。同時,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
  • 科研人員完成新版樹鼩基因組測序 填補首版約73%拼裝缺口
    圖為最新版樹鼩基因組與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攝中新網昆明8月21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期,該所科研人員完成了新版的樹鼩基因組高精度測序、組裝和注釋。
  • 中國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組圖]
    東方網11月15日消息:我國科學家15日宣布:經過400多名科研人員5個多月的艱苦努力,我國已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繪製工作。根據計算機組裝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基因組測序完成了6倍的覆蓋深度,所獲序列覆蓋了家蠶基因組的95.54%,精確度達到了99.95%,完全達到了高質量工作「框架圖」的要求。
  • 壁虎基因組完成測序 揭秘其再生能力和黏附能力
    壁虎基因組完成測序 揭秘其再生能力和黏附能力 2015-11-26 11:24:17來源:廣州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揭秘其再生能力和黏附能力 對於斷肢再生和再生醫學的相關研究有重要意義  廣州日報訊 (記者阮元元 通訊員劉旭林、王藹珠)記者昨日獲悉,南通大學、華大基因、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浙江大學沃森基因組科學研究院聯合完成了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