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虎基因組完成測序 揭秘其再生能力和黏附能力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壁虎基因組完成測序 揭秘其再生能力和黏附能力
2015-11-26 11:24:17來源:廣州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5年11月26日 11:24 來源:廣州日報

參與互動 

  揭秘其再生能力和黏附能力 對於斷肢再生和再生醫學的相關研究有重要意義

  廣州日報訊 (記者阮元元 通訊員劉旭林、王藹珠)記者昨日獲悉,南通大學、華大基因、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浙江大學沃森基因組科學研究院聯合完成了壁虎(Gekko japonicus)基因組測序,為了解壁虎的適應性進化和生物特性提供基礎。最新研究成果於11月24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為了解壁虎的適應性進化和生物特性,研究人員對壁虎進行了基因組測序和分析。研究人員組裝得到大小為2.55 Gb的壁虎基因組圖譜並註解了22,487個基因。他們尋找了與黏附能力、夜視、高度發達的嗅覺和斷尾再生能力相關的基因。

  據了解,角蛋白基因的大規模複製對爬行動物和鳥類的體型、爪子、喙和羽毛的進化具有關鍵作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角蛋白基因的擴張形成了壁虎的黏附能力。而且角蛋白基因的複製和多樣化也引起了壁虎剛毛的出現。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與壁虎斷尾再生的相關基因,如參與前列腺素合成的PTGIS基因和PTGS1基因。此前已有研究發現,前列腺素代謝與多種組織的再生緊密相關。

  通常情況下,一個嗅覺受體可以識別一個或幾個氣味。本研究發現壁虎的嗅覺受體基因具有多樣性。嗅覺受體基因的數量多說明壁虎的嗅覺能力的相對提高。此外,研究還發現視蛋白基因的進化與壁虎視覺適應性密切相關。

  來自南通大學的主要研究人員楊建、華大基因項目負責人楊林峰表示,本次基因組學研究,從多個方面研究了壁虎的生物學特性,為爬行動物及其適應性進化相關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同時對於斷肢再生和再生醫學的相關研究也有重要意義。

  壁虎小知識:

  爬行動物經歷了3億年的適應性進化,在形態上和生理上是最具多樣性的四足動物。其中,有鱗目爬行動物是陸棲脊椎動物中最具多樣性的,其主要分支——硬舌亞目(Scleroglossa)涵蓋了近1450個物種和25%的蜥蜴。陸地壁虎科便是其一。因為剛毛的存在,大多數壁虎的腳趾具有黏附能力,可以在物體表面上垂直或倒掛,使他們更容易捕捉食物和躲避捕食者。遇到敵害時,他們會自切尾巴,並再生新的尾巴。

相關焦點

  • 首次進行蠑螈全基因測序,結果有助於研究蠑螈獨特的再生能力來源
    ,研究者對該物種基因測序結果初步分析後,發現其中一類型的基因可能就是造就蠑螈能再生複雜組織構造與肢體部位能力的基因,這項研究已於日前發布於科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瑞典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對歐非肋突螈(Iberian ribbed newt)這種蠑螈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研究者對該物種基因定序結果初步分析後,發現其中一類型的基因可能就是造就蠑螈能再生複雜組織構造與肢體部位能力的基因,這項研究已於日前發布於科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 揭秘超強再生能力,海洋所破譯海參基因組!
    ,揭示了海參的特殊形態進化與強大再生潛能的分子基礎。在研究中,研究人員構建了海參全基因組的精細圖譜,提示了棘皮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脊索、咽鰓裂消失的潛在原因。據介紹,海參的近親海膽具有顯著、發達的外骨骼,而海參外觀柔軟,骨骼退化為細小的桌形體,實際上它們都具有相對完整的骨骼發育通路,不同之處在於海膽的礦化基因為31個,海參縮減為7個,而且海參礦化基因在發育過程中低表達,這才是其骨骼顯著退化的根本原因。
  • 教學素材|動物的神奇再生能力
    這裡有一群正在做教育和準備做教育的人,分享對職業和生活的點滴靈光。小時候讀的故事書裡,小壁虎在危急時刻可以通過捨棄尾巴逃生,那時就會迫切的想知道小壁虎斷了尾巴之後還能長出來嗎?看到故事的最後小壁虎長出了一條一模一樣的尾巴時,才覺得故事圓滿。後來長大才知道,壁虎有再生的能力,而且不止壁虎有,在自然界中蚯蚓、渦蟲、蠑螈等等動物都擁有這種神奇的能力。
  • 遊隼和獵隼基因組測序完成
    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近日完成了對遊隼和獵隼的基因組測序,提供了關於捕食生物生活方式演變的一些新認識,相關論文「Peregrine
  • 像壁虎一樣,短吻鱷幼崽的尾巴也可以重生!一種新的再生能力
    像壁虎和石龍子這樣的小型爬行動物以這種非凡的能力而聞名,它們可以犧牲自己的尾巴,然後迅速地重新長出尾巴。但現在,讓科學家們驚訝的是,體型龐大得多的短吻鱷也能再生,但僅限於在它們年幼的時候。 科學家們發現,美洲短吻鱷(密西西比河短吻鱷)的幼崽可以重新長出其身體長度的18%。這大約是23釐米或9英寸長。
  • 《科學》解惑:脊椎動物再生能力為何會變弱?
    美國Stowers醫學研究所Alejandro Sánchez Alvarado團隊發現,再生響應性增強子的變化影響脊椎動物的再生能力。2020年9月4日,《科學》發表了這一成果。通過兩種相關硬骨魚的比較表觀基因組分析和單細胞測序,研究人員揭示出對再生的物種特異性和進化保守的基因組應答。保守的應答揭示了幾種再生應答增強子(RRE),包括抑制素βA(inhba)上遊的元件,而抑制素βA是脊椎動物再生的已知效應子。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完成
    據悉,這次研究不僅確認了與身高和身體質量指數(BMI)等表型有關的新的遺傳位點,還發現了中國人基因組中獨特的病毒DNA分布。發現獨特病毒DNA分布10月4日,中國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完成了迄今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有助於揭示基因與生育的聯繫以及了解中國人口基因結構。
  • 倭黑猩猩基因組測序完成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6月13日刊登報告說,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完成了對倭黑猩猩的基因組測序,這是科學界獲得的又一份人類「近親」的基因組圖譜,有助於對比研究是哪些基因導致了人類與各種猩猩的區別
  • 我國科學家完成大蒜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近日,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南方蛋白飼料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聯合有關高校和企業,歷時4年完成了大蒜基因組的測序和組裝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 《分子植物》上。據課題組成員劉頭明研究員介紹,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國大蒜的年播種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
  • 你不知道的肢體再生能力
    其中最為人熟悉的就是像壁虎一樣的斷肢自救的自保方法。它們有著我們人類無法想像的再生功能。動物世界中的肢體再生之王當屬海綿。它有著無以倫比的再生本領。若把海綿切成許許多多的碎塊,非但不能損傷它的生命,相反,在海中它們的每一塊都能逐漸長大,成為一個新海綿,各自獨立生活。即使把搗爛過篩的海綿混合起來,只要條件良好,它們重新組織成小海綿的個體也只需要幾天的時間即可。
  • 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基因組測序完成
    近日來自中山大學、廣東華南新藥創製中心、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華南理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對兩種獼猴屬動物食蟹猴和中國恆河猴的基因組測序工作
  • 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新華社昆明6月19日電(記者白靖利)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測序和組裝,目前基因組數據已經面向全世界公開下載使用。科學家們還研究發現了多種防控草地貪夜蛾的有效「武器」。雲南農業大學、深圳華大基因、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研究機構通力合作,與國內各省區及美國樣本互動,共產出1.5太(TB)的基因組測序原始數據,目前已經完成了一雌一雄兩個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大小分布達到542.42兆和530.77兆。「無論是基因組完整性還是基因集的完整性都超過了目前已有版本。」
  • 中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測序
    新華社昆明10月30日電(記者趙珮然、嚴勇)我國科學家近日完成了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論文第一作者、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桂富榮介紹,該校研究團隊對草地貪夜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通過比較全球多個草地貪夜蛾種群基因重測序結果,發現中國和非洲的草地貪夜蛾種群與美國的種群之間有著顯著的遺傳分化,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極有可能來自非洲。同時,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
  • 吳東東課題組在非模式動物再生複雜性狀遺傳機制方面獲進展
    許多動物的再生能力特別是高等動物受到極大的限制,然而,有趣的是,在自然界中一些動物依然保留強大的再生能力,例如某些脊椎動物(斑馬魚、蠑螈、壁虎等)可以治癒創傷、再生丟失的器官或者附肢(例如:心臟、尾巴、晶狀體);某些無脊椎動物(例如:渦蟲)甚至擁有更強的再生能力,可以從少量組織和細胞再生整個生命體,因此被廣泛用於幹細胞生物學和再生醫學研究。
  • 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完成
    相關專家認為,該研究為獲得更安全的iPS細胞並將其應用於再生醫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北冰洋中心海區儲存大量甲烷   中國科大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謝周清課題組,首次對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進行了實地採樣分析。
  • 為何人類不能像壁虎一樣斷肢再生?科學家從肺魚的基因中找到線索
    但自然界中也存在少數幸運的物種,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壁虎,還有蠑螈和蝌蚪,它們都有能力完全再生複雜的身體部位。了解這些脊椎動物斷肢再生的分子機制,可能是開發新型再生醫學的關鍵,使科學家們有可能找到治癒人類損傷的脊柱和其他嚴重受損組織的方法。
  • 美國完成團藻基因組測序以研發生物燃料
    這些信息有助於未來可再生生物燃料的生產。   在《科學》雜誌刊登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將團藻基因組同其近親單細胞萊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3年前,聯合基因組研究所曾破譯了萊茵衣藻的基因組。衣藻是人們深入研究的潛在的海藻生物燃料資源。
  • 專家點評Science|揭示高等哺乳動物再生能力丟失的機制
    )合作,利用單細胞測序和表觀遺傳學技術,比較兩種魚尾部再生的細胞類群及再生響應增強子的變化,鑑定出一個進化上保守的再生響應程序(regeneration response program)。美國斯託瓦斯(Stowers)醫學研究所Alejandro Sánchez Alvarado院士團隊和史丹福大學Anne Brunet教授團隊合作完成的,以王偉博士為第一作者的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提出了基於再生響應增強子的理論模型解釋脊椎動物中器官再生能力不均勻分布的現象
  • 中國科學家歷時4年完成大蒜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麻類研究所南方蛋白飼料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聯合有關高校和企業,歷時4年完成了大蒜基因組的測序和組裝。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分子植物》。據中國農科院麻類所研究員劉頭明介紹,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國大蒜年播種面積在1000萬畝以上。
  • 基因組測序揭秘鯊魚視覺和嗅覺
    科技日報北京10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日本科學家通過基因組測序,發現鯨鯊和虎紋貓鯊的視覺系統對藍光敏感,而與嗅覺相關的基因較少。研究人員同時還鑑定出了鯊魚和哺乳動物之間共同的調節基因和生殖基因。  包括鯊魚在內的軟骨魚,是由軟骨而不是硬骨構成骨骼的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