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日前為一名患有罕見先心病且室間隔缺損長達5釐米的男子成功實施了手術治療。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文獻檢索結果顯示,迄今為止,全球尚未報告過對如此巨大室間隔缺損進行成功矯治的病例。
據了解,「室間隔缺損」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畸形,約佔先天性心臟病的20%~30%。該病可導致血液循環出現紊亂乃至逆流,嚴重時還可導致患者死亡。
我學者發現改良「萬用細胞」的重要因子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李勁松研究組與南開大學劉林研究組發現,將核移植過程中的重要因子Zscan4與Yamanaka因子共同使用,不僅能顯著提高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產生效率,而且顯著改善了iPS細胞的質量。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細胞研究》上。
相關專家認為,該研究為獲得更安全的iPS細胞並將其應用於再生醫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北冰洋中心海區儲存大量甲烷
中國科大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謝周清課題組,首次對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進行了實地採樣分析。結果發現,該海域儲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對甲烷的區域循環具有雙重作用:阻礙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時海冰表面或內部存在消耗大氣甲烷的過程。該研究為科學評估北冰洋海域對溫室氣體甲烷的貢獻提供了依據。英國《大氣環境》雜誌日前在線發表了該項成果。
蜈蚣藥理藥效學基礎獲全面揭秘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張雲、李文輝帶領課題組,對蜈蚣的藥效分子群和藥理學活性進行了最全面系統的揭秘。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蛋白質組研究》。
該課題組新識別了400多種蜈蚣肽類生物活性物質,並進一步與華中科技大學丁久平課題組合作,發現許多蜈蚣肽類生物活性物質可作用於不同的細胞膜離子通道。同時,研究人員還識別了一些導致過敏、出血等相關副作用的物質,為安全利用蜈蚣藥材提供了有益指導。
科學家獲得甲流病毒廣譜中和全人單抗
近日,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和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抗體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獲取了甲型流感病毒廣譜中和性全人單抗。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病毒學》。該研究對流感治療性抗體和流感通用疫苗研發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首次將磷光熱圖技術
成功應用於型號試驗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超高聲速研究所11月28日宣布,該所利用磷光熱圖技術在φ0.6米激波風洞順利完成某型號測熱試驗,得到不同狀態下模型表面的大面積熱流分布特徵,與預期設想一致,標誌著中國首次將磷光熱圖技術作為主要測試手段成功應用於型號試驗。
我自主研發出3D電影放映轉換設備
在11月28日~30日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電影技術展覽會上,上海蝶維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光學專家團隊推出了新一代3D電影放映轉換設備——中國蝶維一代機。它的正式投產,標誌著我國終於擁有了自主研發的3D電影放映轉換設備,打破了國外設備對中國高端3D放映設備的壟斷。
中國團隊完成甜橙基因組圖譜
甜美又不上火的甜橙是來源於柚作為母本和橘雜交,其後代再與橘雜交而形成的雜種。華中農業大學徐強博士等人11月26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的題為《甜橙基因組圖譜》的研究論文,提出了甜橙起源這一新理論。
甜橙基因組將在理論上為柑橘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框架,也將在應用上為果實品質包括色、香、味等重要性狀基因的遺傳選育發掘及品種改良提供重要平臺。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例芸香科植物基因組圖譜。
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完成
我國主導完成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的繪製與破譯,相關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11月26日凌晨在《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表。
研究團隊開展了西瓜維管束與果實發育轉錄組測序,獲得了西瓜抗病性和品質等重要農藝性狀的候選基因或基因標記,並應用到育種實踐中。這項突破對推動西瓜育種和生產具有重大意義,也為破解葫蘆科作物基因組研究奠定了基礎。
24核「復芯」再次被國際固態電路會議錄用
由復旦大學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虞志益和教授曾曉洋領導團隊研發的24核「復芯」處理器被國際固態電路會議2013年會正式錄用。該成果將於明年2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年會上面向全球發布。這是繼「復芯」16核之後復旦研究團隊的成果連續第二次被該國際集成電路設計領域最權威的學術會議認可和錄用。
「中國牌」微鑽問世
日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工程實訓中心電工教研組實驗員黃立新研發出了「中國牌」微鑽,有望在微世界中大展身手,促進中國微加工製造能力的提升。近日該成果已獲得2012年度中國機械製造工藝科技成果一等獎。
之前只有日本和德國擁有微鑽技術,而且技術封鎖比較嚴重。中國牌微鑽技術可幫助國內企業解決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製造,航空航天領域精密零部件加工以及碳纖維、石墨、鈦合金等高檔材料相關的鑽孔難題。
(以上信息來源於中國科學報、新華社、科技日報、中新社)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