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完成

2020-11-26 人民網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日前為一名患有罕見先心病且室間隔缺損長達5釐米的男子成功實施了手術治療。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文獻檢索結果顯示,迄今為止,全球尚未報告過對如此巨大室間隔缺損進行成功矯治的病例。

 

據了解,「室間隔缺損」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畸形,約佔先天性心臟病的20%~30%。該病可導致血液循環出現紊亂乃至逆流,嚴重時還可導致患者死亡。

 

我學者發現改良「萬用細胞」的重要因子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李勁松研究組與南開大學劉林研究組發現,將核移植過程中的重要因子Zscan4與Yamanaka因子共同使用,不僅能顯著提高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產生效率,而且顯著改善了iPS細胞的質量。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細胞研究》上。

 

相關專家認為,該研究為獲得更安全的iPS細胞並將其應用於再生醫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北冰洋中心海區儲存大量甲烷

 

中國科大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謝周清課題組,首次對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進行了實地採樣分析。結果發現,該海域儲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對甲烷的區域循環具有雙重作用:阻礙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時海冰表面或內部存在消耗大氣甲烷的過程。該研究為科學評估北冰洋海域對溫室氣體甲烷的貢獻提供了依據。英國《大氣環境》雜誌日前在線發表了該項成果。

 

蜈蚣藥理藥效學基礎獲全面揭秘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張雲、李文輝帶領課題組,對蜈蚣的藥效分子群和藥理學活性進行了最全面系統的揭秘。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蛋白質組研究》。

 

該課題組新識別了400多種蜈蚣肽類生物活性物質,並進一步與華中科技大學丁久平課題組合作,發現許多蜈蚣肽類生物活性物質可作用於不同的細胞膜離子通道。同時,研究人員還識別了一些導致過敏、出血等相關副作用的物質,為安全利用蜈蚣藥材提供了有益指導。

 

科學家獲得甲流病毒廣譜中和全人單抗

 

近日,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和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抗體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獲取了甲型流感病毒廣譜中和性全人單抗。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病毒學》。該研究對流感治療性抗體和流感通用疫苗研發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首次將磷光熱圖技術

 

成功應用於型號試驗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超高聲速研究所11月28日宣布,該所利用磷光熱圖技術在φ0.6米激波風洞順利完成某型號測熱試驗,得到不同狀態下模型表面的大面積熱流分布特徵,與預期設想一致,標誌著中國首次將磷光熱圖技術作為主要測試手段成功應用於型號試驗。

 

我自主研發出3D電影放映轉換設備

 

在11月28日~30日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電影技術展覽會上,上海蝶維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光學專家團隊推出了新一代3D電影放映轉換設備——中國蝶維一代機。它的正式投產,標誌著我國終於擁有了自主研發的3D電影放映轉換設備,打破了國外設備對中國高端3D放映設備的壟斷。

 

中國團隊完成甜橙基因組圖譜

 

甜美又不上火的甜橙是來源於柚作為母本和橘雜交,其後代再與橘雜交而形成的雜種。華中農業大學徐強博士等人11月26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的題為《甜橙基因組圖譜》的研究論文,提出了甜橙起源這一新理論。

 

甜橙基因組將在理論上為柑橘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框架,也將在應用上為果實品質包括色、香、味等重要性狀基因的遺傳選育發掘及品種改良提供重要平臺。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例芸香科植物基因組圖譜。

 

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完成

 

我國主導完成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的繪製與破譯,相關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11月26日凌晨在《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表。

 

研究團隊開展了西瓜維管束與果實發育轉錄組測序,獲得了西瓜抗病性和品質等重要農藝性狀的候選基因或基因標記,並應用到育種實踐中。這項突破對推動西瓜育種和生產具有重大意義,也為破解葫蘆科作物基因組研究奠定了基礎。

 

24核「復芯」再次被國際固態電路會議錄用

 

由復旦大學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虞志益和教授曾曉洋領導團隊研發的24核「復芯」處理器被國際固態電路會議2013年會正式錄用。該成果將於明年2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年會上面向全球發布。這是繼「復芯」16核之後復旦研究團隊的成果連續第二次被該國際集成電路設計領域最權威的學術會議認可和錄用。

 

「中國牌」微鑽問世

 

日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工程實訓中心電工教研組實驗員黃立新研發出了「中國牌」微鑽,有望在微世界中大展身手,促進中國微加工製造能力的提升。近日該成果已獲得2012年度中國機械製造工藝科技成果一等獎。

 

之前只有日本和德國擁有微鑽技術,而且技術封鎖比較嚴重。中國牌微鑽技術可幫助國內企業解決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製造,航空航天領域精密零部件加工以及碳纖維、石墨、鈦合金等高檔材料相關的鑽孔難題。

 

(以上信息來源於中國科學報、新華社、科技日報、中新社)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完成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與破譯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宣布完成了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與破譯,該研究成果於2012年11月25日在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影響因子為35.53)上在線發表。
  •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世界首個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
    3月18日,中山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石斑魚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這是中國完成的第三個魚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和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世界上首個鱸形目鮨科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圖譜的建立,對建立魚類性別控制的生物技術途徑和揭示整個脊椎動物性別決定機制的形成及進化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 首個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完成-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9月22日電(記者李慧)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孫效文研究員牽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中科院基因組研究所、哈佛大學、奧本大學等單位組建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成為國際上首個完成全面解析的異源四倍體硬骨魚類基因組圖譜。
  • 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原標題: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本報記者 馬愛平   日前,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已繪製完成,該基因組覆蓋約為16.9億鹼基,包含52610個功能基因,功能基因數目是大多數硬骨魚類基因數目的兩倍。
  • 【科技日報】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完成
    【科技日報】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完成 2018-05-11 科技日報 趙漢斌 【字體: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小麥基因組研究團隊與遺傳發育所的梁承志課題組等合作,通過構建A基因組測序,結合全基因組單分子測序以及最新物理圖譜構建技術,完成了烏拉爾圖小麥材料G1812的基因組測序和精細組裝,繪製出了7條染色體的序列圖譜,注釋出了41507個蛋白編碼基因,實現了小麥基因組研究的重大突破。
  • 西藏完成世界首個裂腹魚類基因組圖譜
    9月25日,記者從自治區農牧學院水產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區農科院水產所」)了解到,該所牟振波研究員團隊,繪製完成了世界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異齒裂腹魚的基因組圖譜,為其他高原魚類進化
  • 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
    2011年12月19日,由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開展的第一個蒙古族人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工作已經完成。科學家們將此圖譜譽為「天驕一號」,這標誌著我國的人類學、民族學、人類遺傳學及醫學健康研究進入基因組水平。    基因採樣的成年蒙古族男子系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34代孫,具有完善的家族系譜記錄,且沒有和外族通婚史。科學家們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採取了從頭測序和重測序兩種方法分別獲得全基因組序列。
  • 海洋所科研人員繪製完成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近日,牡蠣基因組計劃(Oyster Genome Project,OGP)項目組宣布,歷時兩年的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終於繪製完成。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養殖貝類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標誌著基於短序列的高雜合度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據悉,目前的基因組圖譜已達到國際領先的基因組圖譜標準。近年來,我國的海水養殖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 我國率先繪出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本報訊 中山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日前聯合宣布,石斑魚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浩然表示,這是我國完成的第三個魚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和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世界上首個鱸形目鮨科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 石斑魚類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魚亞科(Epinephelinae),石斑魚屬(Epinephelus),為暖水性礁棲魚類,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
  • 科學網—華中農業大學繪出最完整甜橙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3月21日,甜橙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在華中農業大學宣告完成。
  • 中國科研人員繪製完成民豬首部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原標題:中國科研人員繪製完成民豬首部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新華網哈爾濱11月7日電(記者王建、潘祺)7日,由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組建的科研團隊對外宣布,已完成民豬的全基因組從頭測序工作,並成功繪製民豬的首部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專家表示,這有利於更好地保證中國豬品種的多樣性。
  • 全球首個藥用昆蟲基因組圖譜繪製完成-光明日報-光明網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嶽碧松指出,美洲大蠊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最早收錄於《神農本草經》,後《本草綱目》《本草經梳》等多有記載。研究發現,美洲大蠊提取物製成的溶液劑,具有良好的創面修復功能,在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口腔潰瘍及燒燙傷等創面相關疾病療效顯著。
  • 科學網—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構建成功
    本報訊(記者高長安 通訊員全志武)近日,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成功完成了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構建
  • 華大基因幫丹麥人構建了基因組序列與變異圖譜
    (原標題:中丹合作構建丹麥人泛基因組圖譜) 科技日報訊
  • 中國首次完成梅花全基因組序列
    中國首次完成梅花全基因組序列,為水果改良育種奠定基礎  【搜狐科學信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中國的科研團隊在世界範圍內首次測定了梅花的基因組序列。但其高度雜合性也增加了基因組整合的難度。研究人員採用新一代的測序技術(NGS)和全基因組映射技術(WGM),對西藏的一個野生種構建出高密度的遺傳圖譜。最終成功得到了長達237Mb的梅花基因組參考序列。  通過研究與抗病性相關的基因將有利於培育抗病的梅花品種。研究發現在梅花基因組中存在和抗病相關的基因—PR基因家族。
  • 科學家構建和解析高質量雉雞基因組序列圖譜[圖]
    (左)雄性雉雞,(右)雌性雉雞,雉雞外形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中國科學報報導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孟和團隊採用多平臺策略成功地構建了染色體層級的雉雞基因組序列圖譜,相關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分子生態資源
  • 全球首個藥用昆蟲基因組圖譜發布
    全球首個藥用昆蟲基因組圖譜發布     四川擬在昆蟲類藥品引入全基因組測序    本報訊(記者 寇敏芳)12月10日,好醫生藥業集團和四川大學共同在北京發布了美洲大蠊全基因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 揭秘首個中國人基因組圖譜繪製過程(組圖)
    我國科學家昨日對外宣布,他們已經成功繪製完成第一個完整中國人基因組圖譜(又稱「炎黃一號」),這也是第一個亞洲人全基因序列圖譜。該項目是我國科學家繼承擔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任務、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譜10%任務後,用新一代測序技術獨立完成的100%中國人基因組圖譜。
  • 科學網—我國科研人員成功構建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穀子遺傳連鎖圖 【科學網 高長安 全志武報導】近日,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聯合成功完成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構建。這些特性使穀子能夠成為基因組分析和研究的一個很好的新的模式作物。 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新一代測序技術對一株來自中國北方的穀子品系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從頭組裝,獲得了穀子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組裝得到的基因組大小約為423Mb,N50達到了1.0Mb)。通過基因組注釋和分析發現,穀子基因組中的重複序列約佔整個基因組的46%,大約含有38,801個蛋白質編碼基因。
  • 科學家構建和解析高質量雉雞基因組序列圖譜—新聞—科學網
    (左)雄性雉雞,(右)雌性雉雞,雉雞外形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孟和團隊採用多平臺策略成功地構建了染色體層級的雉雞基因組序列圖譜同時,雉雞基因組數據也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上公開。   雉雞也稱環頸雉,俗名野雞或山雞。雉雞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狩獵用鳥,也是中國農業農村部《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養殖量最高的特種珍禽。雉雞屬於性二態鳥類,常作為性選擇研究的重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