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前沿】
美洲大蠊是世界性衛生害蟲,不僅傳播多種病原菌,還會引起人體過敏反應。但是,其作為傳統中藥材已有悠久歷史。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嶽碧松指出,美洲大蠊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最早收錄於《神農本草經》,後《本草綱目》《本草經梳》等多有記載。研究發現,美洲大蠊提取物製成的溶液劑,具有良好的創面修復功能,在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口腔潰瘍及燒燙傷等創面相關疾病療效顯著。日前,由四川大學和好醫生藥業集團共同承擔的課題——美洲大蠊全基因組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揭示出全球首個藥用昆蟲美洲大蠊的基因組圖譜。
嶽碧松介紹說,美洲大蠊的基因組十分複雜,經過測序估算,其基因組的大小約為3.2Gb,重複序列高達75%左右,雜合率約為0.7%左右,遠高於大部分其他已測序昆蟲,為基因組測序和組裝帶來極大困難。此次全基因組測序,進行了美洲大蠊的分子標記及基因組學研究,測定不同蟲齡美洲大蠊樣品,得到29.1萬條轉錄本序列。同時,研究還首次完成了美洲大蠊基因注釋等。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孫曉波表示,對藥用美洲大蠊的全基因組測序及組裝工作,通過解讀其遺傳信息,分析物種經過漫長的進化歷史,成功適應存活的原因,為下一步優化種源奠定基礎。對基因組的進一步分析,還有助於揭示美洲大蠊活性成分有關的基因調控及代謝通路,為新藥開發提供新思路。孫曉波認為,此次取得的成果,將使美洲大蠊這一中藥材及相關產品的科學研究發生革命性飛躍,同時也為推進中藥國際化進程貢獻力量。(曹宇)